巴以衝突誰之過,土地到底是誰的?

bonjovi2009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最南端伸向紅海,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有從阿拉伯半島遷來的一批半農半牧的居民在這裡定居,並於前2000年建立了國家,即迦南國。領土範圍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及約旦河西岸。追根溯源,阿拉伯人實際上是這裡最早的原始居民。

公元前1200年,希伯來人從幼發拉底河遷徙到巴勒斯坦,與迦南人及其他一些當地部族爆發戰爭。公元前1025年前後,希伯來人開始建立王國。公元前1006年,繼承位的大衛基本統一現在的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即大衛城。公元前970年,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聖殿,耶路撒冷從此成為猶太民族宗教和民族生活的聖地。

公元前923年,王國分裂為南北兩部:北部以撒馬利亞為中心,稱以色列王國,南部以耶路撒冷及其聖殿為中心,稱猶太王國。從公元前715年至前585年,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先後被亞述帝國和巴比倫王國滅亡,耶路撒冷被洗劫一空,聖殿被毀,猶太人慘遭驅逐,即猶太人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離散。猶太王國的滅亡標誌著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歷史終結。

此後500多年,巴勒斯坦地區基本上處於周邊各大帝國的征服與統治之中,猶太人逐漸向歐亞非各地流落。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血腥屠殺當地的猶太人達150餘萬,剩下的大部被逐出,一部分甚至流落到了北美。至此,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了1400多年的歷史宣告結束。

公元7世紀,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阿拉伯帝國開始統治巴勒斯坦地區,大量的阿拉伯人進入,伊斯蘭教也隨之而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從此以後,巴勒斯坦作為阿拉伯人的家園得到開發,世代在這裡勞動繁衍生息的阿拉伯人是當今巴勒斯坦歷史和文化的主要創造者。

而當年被趕出家園的猶太人並未完全滅絕或同化,經過幾個世紀的離散,逐漸在以歐洲為主要地區的世界各地定居下來。至12世紀,西歐的猶太人約有150多萬。但是猶太人遭到歐洲人各種歧視和迫害,至15世紀,僅剩不到30萬。長期的顛沛流離和種種限制,讓猶太人萌生了重回祖先生活過的巴勒斯坦並重建猶太國的願望,並認為這是擺脫苦難的唯一出路。

到18世紀,隨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主義的興起,猶太人又萌發了爭取民族權利的思想。再加上美英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的鬥爭,特別是爭奪中東霸權的意圖,更是讓猶太人看到了希望。

兩次世界大戰後,以英國為首的殖民主義體系瓦解,以美國、蘇聯為首的霸權主義開始滲透入中東,猶太人於是趁此機會在美國的支持下開始進入巴勒斯坦。二戰後兩年,進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達到60萬,並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大規模衝突。

1947年,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成立以色列國和阿拉伯國。前者佔有肥沃的沿海地帶1.45萬平方公里和90萬人口(其中猶太人50萬),後者佔有丘陵起伏、荒蕪不毛之地1.1萬平方公里和73萬人口(其中阿拉伯人72萬),而耶路撒冷則被聯合國託管。

這一決議遭到了巴勒斯坦內部阿拉伯人和具有泛阿拉伯感情的中東國家的一致反對!整個阿拉伯世界為之震怒,就在以色列正式成立後不到兩個月,阿拉伯國家就動員軍隊準備戰爭,由此爆發了中東戰爭。其後五六十年時至今日,在民族宗教矛盾愈演愈烈和霸權主義影響下,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持續爆發大規模戰爭5次及各種衝突若干次,中東地區長期處於戰爭和動亂之中。


世紀戰爭大揭秘

巴以衝突是中東地區衝突的熱點之一。


巴以衝突不能簡單的認為是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在猶太人的族群裡有些個人或團體在試圖消滅巴勒斯坦人,猶太人獨佔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人的族群裡也有些個人或團體試圖把被猶太人佔領的土地奪回來。


巴以衝突背後隱藏著很深的歷史根源,有宗教因素,文比因素,民族因素,最重要的是有域外大國干預的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衝突更加複雜。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都提出主權要求,還有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更加的使巴以衝突難以解決。

最早的巴勒斯坦沿海平原是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居住,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在那裡建國到公元前13世末希伯來人(就是猶太人)遷入定居,到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等佔領,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猶太人開始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的不斷遷入和當地土著居民的同化,逐步形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後巴勒斯坦一直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其間為抵抗歐洲的東征十字軍,巴勒斯坦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猶太人在公元前1世紀就被羅馬人趕出了巴勒斯坦,在世界各地流浪,先是大部分遷到西歐地區,因遭到西歐封建勢力和宗教勢力的迫害。再次遷移到東歐,猶太人到東歐也受到壓迫和排擠,到二戰前猶太人更是受到納粹德國的大屠殺下。二戰結束,本來猶太人那裡都可以居住,但是出現了猶太人復國的呼聲,猶太人要回巴勒斯坦建國,因為那裡是猶太人祖先居住的地方,美英為了自身的利益,就把大批的猶太人送到巴勒斯坦,只佔百方之三十二的猶太人卻佔著巴勒斯坦最肥沃的土地和乾淨的水源,後來就爆發了中東戰爭,中東戰爭共打了五次,猶太人越打越強,阿拉伯人越打越弱。不光是巴勒斯坦被佔領,約旦,敘利亞和埃及都有土地被以色列侵佔。直到今天巴以衝突任在繼續。


zhouma730

迦南這塊土地沒法說清楚,如果說能說清楚是誰的土地也不會有今天的巴以問題。

如果按照先來後到的話,猶太人要比阿拉伯人早好幾百年來到這塊土地之上,並且這還是有明確記載的,還是上帝的應許之地(阿拉伯人不管他們不信上帝)。奈何猶太人命運多舛,被羅馬人征服,從而流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對於故土記憶並沒有遺忘。後來猶太復國主義興起,陸續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並且在1948年正式建國。這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滿,相繼爆發5次中東戰爭。結果是以色列幾乎全勝,將阿以問題打成了巴以問題,直到今天。
(加沙民眾抗議以色列軍警,路透社圖片)


以色列人聰明之處就是先建立了猶太民族國家,很大原因在於猶太人對於本民族的高度認同和對於能夠擁有自己國家的渴望,他們的近代化程度要遠高於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在80年代以前還分不清楚自己是巴勒斯坦人還是約旦人,亦或是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人。直到阿拉法特1988年在突尼斯宣佈建立巴勒斯坦國之後才有了民族國家的意識,真正知道了自己原來是巴勒斯坦人。可悲的是這是的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已經被以色列佔的差不多了,僅僅剩下加沙和約旦河西岸,聖城耶路撒冷也被以色列佔領。
(聖殿山的圓頂請真寺)


現在情況是以色列基本被國際社會的絕大多數國家承認,而以色列的國土,大多數國家僅僅承認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以色列所佔領的土地。對於巴勒斯坦國,現在承認的不多,甚至只能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聯合國,而巴勒斯坦現在的土地上,大部分被以色列佔領,包括約旦河西岸也存在著大量的猶太人定居點處境堪憂。

(阿巴斯與內塔尼亞胡)


古姿

猶太人的祖先叫希伯來人,就像我們認為炎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一樣。他們認為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其孫雅各。

最早居住在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城,公元前21世紀,在上帝耶和華的召喚下,遷往“流著奶和蜜”的“上帝應許之地”迦南(今巴勒斯坦)。打敗當地人,定居下來,這就是猶太人認定迦南是他們的故鄉的緣由。



一、以色列名稱的由來:

猶太人第三代祖先原名叫雅各,一天夜裡,雅各與天使摔跤並獲勝。天使給他改名為“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取勝者。後來,雅各的12個兒子發展成12個部落,自稱以色列人。

二、聯合國181號訣議:

請大家認真研究下圖:我們以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為分界線,1947年以前,以色列(猶太人建立的國家)只在大約6%的、一小部分地域開荒拓土、生殖繁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立的國家)佔有絕大部分的領地。



1947年以後,以色列的版圖是怎樣擴大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戰火硝煙依然瀰漫的中東地區。

三、備受爭議,醞釀戰爭:

1947年,聯合國通過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以色列獲57%的土地,巴勒斯坦獲43%的土地。 因決議有偏袒猶太人的嫌疑,備受爭議。



以色列得到的大多數是沿海肥沃的土地。阿拉伯國家的得到的領土大多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

聯大宣佈通過巴勒斯坦分割案後,埃及等六個阿拉伯聯盟代表集體退出會場,表示抗議,並拒絕承認聯大181號決議。

四、衝突開始:

以色列宣佈建國不到24小時,即1948年5月14日,周邊虎視眈眈的阿拉伯國家就聯合起來,發動了對以色列的戰爭。大規模的戰爭有五次。近年來,衝突再起。

我同情過去以色列的苦難,更替現在的阿拉伯國家感到窩囊。阿拉伯國家實力不如以色列,國家之間又矛盾重重,離心離德。結果,屢戰屢敗,打一次輸一次,領土越來越小,

1947年分治時,巴勒斯坦國領土面積是1.15萬平方公里。打到現在,巴勒斯坦國只剩下2500平方公里。



中東地區 衝突不僅在兩國發生。以色列與其附近的阿拉伯國家都有衝突,所以又叫阿以戰爭。另外,根據離歐洲的遠近出現了近東、中東、遠東的劃分。現在,這種劃分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模糊了。但是,政治上,巴以衝突又叫中東戰爭。

五、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 中東地區的國家 以色列方面叫獨立戰爭。1948年5月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次日凌晨,敘利亞、伊拉克、埃及、黎巴嫩、外約旦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以色列獲勝,佔領了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的大片土地。以色列領土比分治時擴大了5600平方公里。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驅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六、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 這次是以色列先挑起戰爭的。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溝通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地理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建成以來一直被英法控制。



1956年,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決定武力奪回,與以色列一拍即合,三國聯合入侵埃及。但三國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第二次中東戰爭停火。 戰爭結果是:英法以三國在軍事上勝利,但埃及得到輿論支持,獲政治上勝利,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主權。

七、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6、5—10): 以色列國方面叫“六日戰爭”,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 起因是埃及封鎖了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峽。這使得以色列下定決心同阿拉伯國家開戰。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先發制人,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閃電式襲擊。10日,結束戰爭。以色列以壓倒性的優勢打敗阿拉伯國家。



這場戰爭後果嚴重,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至今無法收拾的根源。

八、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10、6——26): 起因是埃及和敘利亞想收回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結果是:阿拉伯國家扭轉了接連慘敗的局面,但沒有徹底戰勝以色列。 埃及收復了部分西奈半島,敘利亞收復了部分戈蘭高地。以色列依然佔據著絕大部分土地。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這個問題問得好,但沒法回答。如果世界上的事都能分的清清楚楚,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紛爭了。

可惜的是,很多事情的是非對錯分不清楚,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巴以衝突就是如此。

對以色列人而言,巴勒斯坦是他們的祖居地,是上帝許諾給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有理由也有資格返回來建國。所以,被滅國後流散各地的猶太人,在歷經磨難和痛苦漂泊後,決定回到巴勒斯坦建國,這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國。

可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言,以色列早已滅國,猶太人也早已經離開這片土地了,阿拉伯人已經在這裡定居很久了,儘管他們沒有能力建國,但土地是他們的,不是猶太人的。所以,猶太人無權在此建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才有權建國。


高尚濤

造成衝突的原因很多,民族矛盾、宗教文化糾紛、領土紛爭、對石油和水資源的爭奪。

至於土地是誰的也說不清楚,公元前1450年古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來到現在的巴勒斯坦立國並分裂為南北兩國。

公元前722年和586年被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征服,後來以色列人流散於世界各地。

1947年在英國(當時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的安排下,同時在聯合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並通過武力(1948年獨立戰爭),經過眾多磨難終於建立以色列國。


楊遙清

以色列不能再留了,一個沒有人性的名族,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國家早晚不會有好結果的。以色列在中東已經比納粹還恐怖了,殘酷濫殺……出賣 耶穌 的 民族,能有多大的前途呢?以後肯定會慘不忍睹。


圓夢君46412654

這個問題不好說。-隨著國家強弱那麼地盤也會有大有小,今天是你的,到明天又變成別人的了。可當你變強大了肯定會擴土,首先要擴的當然是以前被別人拿去的。這裡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強大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