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告終?

雲石君

經濟大蕭條後,納粹黨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得德國的經濟逐漸恢復,民眾的生活水平也在穩步提高,納粹黨也逐漸得到了德國民眾的認可,希特勒順勢而為,加大了中央集權的強度,併成為了德國民眾瘋狂崇拜的對象。在納粹黨執政後,希特勒大肆擴張軍事,再次啟動戰爭機器。而英法對德國的軍事擴張卻實行“綏靖政策”,一度縱容德國,最終被德國捲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序幕。之後,德國挫敗了法國、波蘭,比利時、荷蘭等國,一時間成為了西歐大陸的主宰者。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了 大規模空戰,雖然沒有徵服英國,但也給了英國嚴重打擊。到了1942年,納粹德國的勢力北到列寧格勒附近,南達北非,東至伏爾加河,西臨大西洋,達到了頂峰。

不過,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卻扭轉了二戰的戰局,是二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到了1945年,在盟軍和蘇聯紅軍的雙面夾擊下,柏林被攻破,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也走向了滅亡。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可是,最終的結局都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德國逃不掉這種宿命?

關於德國的失敗眾說紛紜,或是戰略失誤,或是夥伴不給力……雲石君將從德國的地緣格局、德國國情和世界局勢來做分析。

第一、從地緣格局上看,德國雖是處歐洲的“十字路口”,但又避免不了被四處夾擊的局面。

德國類似於中原的地理區位,東有蘇聯,西有英法等實力雄厚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處於東西歐的夾擊之下。

不過,當時德國經濟畢竟在歐洲大陸上數一數二,而又在納粹集權體制加持下,若一鼓作氣,在戰勝東西歐任何一方勢力後,乘勝追擊,攻打另一方,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可是,德國在攻打下了法國之後,卻不能戰勝有英吉利海峽阻隔的英國。英國長期是海上霸主,德國要想戰勝英國,得擁有強大的海軍。不過,現實是德國只有北邊的波羅的海,而且環境並不是很好,這樣一來,德國海軍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德國海軍在一戰二戰的表現實在是不值得說明。

而東邊的蘇聯,國土廣袤,氣候環境惡劣,東西戰略縱深高達1萬多公里。就算德國將蘇聯的西線攻破,可是要再往東,空間太大,意味著耗時太長,德國不被蘇聯直接軍事打擊,也會被累死耗死。在對抗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入侵時,蘇聯便利用這樣的地緣優勢來取得勝利。

西有英吉利海峽的阻攔,東有蘇聯的極端氣候和極大的戰略縱深,要征服這些地區,非短時期能實現,而若要長期作戰,德國就會面臨東西夾擊的巨大風險,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第二、德國軍工業的基礎能源支撐,石油供給嚴重不足。

雖然,一戰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國,世界第二大經濟國,家底殷實。但是,戰爭本事勞民傷財的勾當。而現代戰爭,還得有能源的支撐,德國戰爭機器的兩大能源支撐便是石油和煤炭。

雖然,德國的鐵礦和煤礦豐富,更有魯爾工業區這個聞名歐洲的煤礦產區,利於發展軍事工業和其他工業。不過,德國卻很缺乏現代工業的基礎資源之一的石油,而現代工具也需要大量石油。

二戰初,德國還有較為豐富的石油儲備,來補給戰時交通工具所需,這是德國遠征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不過,戰爭持續時間太長,石油儲備越來越少,就算德軍所向披靡,但交通工具餓著肚子也就沒勁前行。另外,盟軍空軍也深知石油對德國的重要性,於是,盟軍空軍轟炸了德國所控制的油田和石油工業,這給嚴重打擊了德軍後勤補給。

再則,德國的軍工業產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德軍戰場發揮。

德國佔領法國後,歐洲大半個軍工業都在德國的掌控之中。不過,比起蘇美,德國的軍工業產能並不佔優勢。戰爭伊始,盟軍便開始了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來削弱德國的軍事、經濟實力,同時,也德軍優勢的機械化部隊和強大空軍,與地面進攻相輔相成。這也推動了德國的戰敗。

第三、德國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是在挑戰整個國際秩序,與世界強國為敵,是被強國所不能容忍的。

德國在19世界70年代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緊追猛趕,到一戰前,德國的經濟已是歐洲第一,但畢竟英法等老牌歐洲國家工業基礎好,這些國家老早就把世界瓜分了。作為後起之秀的德國要想去挖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在地緣格局的限制下,只能通過發動戰爭,來改變國際秩序,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可是,英法等國絕不會讓德國輕易改變國際秩序。德國為首的挑戰者,所面對的是世界上既得利益者的多個強國的聯合對抗,這就意味著德國挑戰失敗的幾率非常高。

納粹黨上臺後,在德國大搞極端中央集權和大肆宣揚個人崇拜,在短期內可以有效的集中國家資源以作戰時之需。但是,這對德國民眾而言,是極其殘忍的,過度剝削使得民眾麻木,最後也會反抗。而納粹要繼續維持統治,就不得不對內採取高壓手段,用對外戰爭所掠和奪的財富來彌補民眾的物質和心理創傷。這樣的一種惡性循環,讓整個納粹德國在極端之路上越走越遠。

德國因本身的地緣侷限,石油資源的缺乏,已經與國際強國為敵,共同導致了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走向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戰敗,德國通過反思歷史和戰爭賠償,普遍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認罪,得到世界的尊重。而反觀日本,其敢做不敢為的行徑讓人深惡痛絕。那麼,德國對納粹為什麼有如此深刻的反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