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月燒32億,淘票票的悲與喜

15個月燒32億,淘票票的悲與喜

5月7日,阿里影業公佈了整個2017年至2018年3月31日的15個月內集團的財政結算報告。

雖然因改了結算日期,使報告戰線較長,堆高了公司業績數值,營收達到了33.0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32億元,增幅超130%。但同時淨虧損也達到了16.59億元,而上一報告期內虧損數值為13.92億元。

毫無意外,虧損的最大主因依舊來自於票補無底洞淘票票。並且此次虧損早已被阿里影業定性為“戰略性虧損”。

以淘票票為核心的互聯網宣發業務雖然在報告期內帶來了26.59億元的收入,但阿里影業為了鞏固淘票票的市場地位,在其市場推廣方面的花費高達了32.2億元。這種燒錢速度比共享單車競爭最激烈的時期有過之無不及,摩拜單車一年的全球投放成本才16億元。

從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淘票票所處的惡劣競爭環境來看,阿里想掌握在線票務的入口燒錢必不可少。

經歷2年多的野蠻生長,在線票務市場已然僅剩下淘票票和貓眼兩家寡頭平臺。而後者在騰訊的支持下,先後吞併格瓦拉和微影兩家平臺,並持有網票網68.55%的股份,合計市場份額一度超過50%。

根據比達諮詢2017年底發佈的《2017年第3季度中國電影票市場行業研究報告》顯示,貓眼微影市場份額為37.8%,淘票票位居第二,為30.4%。

在線票務市場雖然依舊難言格局穩固,但兩家寡頭平臺依舊開始呈現出了精耕細作,分別根據自己的業務屬性向不同方向擴張。

鉅虧的電影票,賺錢的大文娛

作為文娛產業重要切入口和聯動產業上下游的中樞,誰能在在線票務領域取得更大的話語權,無疑將會在更大的電影文娛產業上獲得主動,縱向可擴深影視表演投資製作,橫向則可以打開一個全新的社交和金融入口,畢竟看完電影誰不想發個朋友圈,買電影票的時候都要使用第三方支付。

賣電影票本質上是個不賺錢的生意,不是業務本身賺不了錢,而是背後的兩家金主不想。2017年整個在線票務市場總份額才500億,如果分到賣電影票上兩家獲利加起來也就是個十幾億的生意。

淘票票15個月燒了32億,貓眼雖然未公佈2017年財務數據,但是其在2016年虧損額為10億,貓眼在票補上雖然不如淘票票激進,但是2017年虧損亦是定局。

看個電影已經成為了和吃飯一樣最為普遍流行的生活消費方式,也成為了獲取流量,以及延伸配套娛樂消費的極佳途徑。

再者,除了面向C端有無限的想象力和施展空間。如果向內容產業上游延伸,依舊會發現巨大的空間。賣票雖賺不了幾個錢,但是在線票務即將全面取代線下購票,也就是說文娛產業消費的重要入口即將全面湧向在線票務平臺。

既然把持住發售渠道之咽喉,那無論與上游文娛產業資源產生交集,還是直接深入上游產業,做全鏈條生意,都大有可為。實際上兩家也是這麼做的,如果看電影時有所注意,你應當覺察到了眾多電影中都有淘票票和貓眼的身影。

舉兩個爆款例子,貓眼是《羞羞的鐵拳》的宣發方,而淘票票則是《戰狼2》的宣發和票務方。淘票票已經躋身於2017年發行票房榜前五。

15個月燒32億,淘票票的悲與喜

除了參與電影的發行,兩家還各自推出了面向C端的APP專業版。但是兩家專業版APP,差距不大,雖都標榜能夠給予秒級實時動態數據,但也不過是看誰先能夠更快更多的抓取數據。

仔細觀察兩家的實時票房和排片上座等主要數據,內容形式和刷新速度都是相差無幾的。實質上數據基本上也都是接入的第三方。

不過貓眼APP專業版其實要比淘票票專業版在更細分的影人庫和演藝市場拓展方面要做的充足。貓眼的影人庫中,甚至可以找到各色演員的聯繫方式,從而尋求合作,亦有許多招募演藝人員的信息,這在淘票票上並未體現。

15個月燒32億,淘票票的悲與喜

這種差異其實是,兩家平臺看似在全鏈條文娛市場上爭奪,但實質上已經有各自的重心轉移。

淘票票的“大生意”,貓眼的“小生意”

雖然淘票票和貓眼都在垂直化和平臺化兩個層面爭相佈局, 但從行業外面來看,淘票票平臺屬性在提升,並要成為阿里影業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的核心平臺;而貓眼則變得更加垂直,要藉助在線票務的流量優勢,打通從電影出品到發行、宣傳售票直到衍生品售賣的鏈條。

也就是說,淘票票的觸角將會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將自己定位為一家電影等演出產業的互聯網服務者。而不再直接參與電影的製作,貓眼則會深入到內容製作的每一個環節。

其實淘票票選擇深耕平臺屬性也不難理解,阿里文娛產業的盤子拖得不但大,而且細,參與電影發行自然有更專業的母公司阿里影業去專門做,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擅長的數據鏈接部分即可。

其次,電影製作是個陰晴不定的“小生意”,而電影衍生品才是影視產業最大的利潤來源,其實不止電影產業,整個文娛產業的衍生品都在中國顯得有點拿不出手,一直以電商基因為根本的阿里對此念念不忘。

用淘票票總經理李捷的說法就是:“淘票票不再是一個票務平臺,我們已經逐步地成為電影行業全產業鏈的互聯網營銷平臺。”

但問題在於,兩家各自的優勢現在顯露的並不明顯。

阿里想要用大數據去推動宣發營銷、用票務實時動態去影響上游產能、以及拓展線下消費場景和引爆需求,但是兩家其實都有這樣的一個能力,上述提到在兩家的APP專業版中,主要數據是一樣的。

而貓眼標榜的擁有來自格瓦拉的演藝市場和來自光線傳媒所謂的影視資源,也並無太多壁壘。一則演藝市場不大,二則電影製作玩家眾多,並且難測輸贏。貓眼最大的依仗可能還是來自於騰訊平臺巨大的流量優勢。

但無論是淘票票想要做服務平臺還是貓眼深入全產業鏈條,在線票務市場依舊是基礎。因此,在差異不明顯,用戶認知雷同的情況下,票補還是消費者最為敏感的因素,同樣的電影院和電影自然哪個平臺便宜去哪個。

今年2月,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樊路遠劃定一個目標:2018年淘票票成為中國電影行業最大在線票務平臺。

可以看出,雖說虧得吐血,但是架不住阿里爸爸的決心和財力,淘票票依舊枕戈達旦要吹起進攻的號角。

文娛產業的互聯網化其實依舊難言成熟,兩家平臺雖各有側重,但都沒有形成自己成熟的商業模式,大體上仍處在燒錢探索階段。

但是競爭之下不得不考慮整個行業的發展境況。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國慶檔,中國電影票房的83%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售出的。

現在這個數字極可能達到了90%以上,也就意味著,在線票務市場的增量市場基本已經開發完畢,市場進入存量期。但是2017年電影票房市場是559.11億,也已經進入到了增量放緩的階段。

這就使整個行業開始顯露出天花板,這500億的市場讓整個行業分食,恐怕沒有幾家公司能夠真正賺到錢。更惶論滿足阿里和騰訊的胃口。

但對比於北美市場,中國電影院的上座率只有一半。電影院上座率低,原因明顯:沒有好內容,中國電影雖然近幾年有所進步,但是依舊難以跟上觀眾的要求。

沒有好內容,就代表著觀眾沒有觀影需求,這樣的境況下,即便營銷大數據做的再好,也不過是加速挖掘出了存量市場。

所以無論淘票票還是貓眼,無論是平臺型還是垂直型,無論誰是市場第一,在競爭之外,用互聯網工具做出增量市場,讓所有的從業者先掙到錢,才有施展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