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元錢存銀行一年150,存支付寶400,為什麼有人還認準只存銀行?

xm8023

支付寶收益高,還能隨時存取,為什麼要存銀行呢?

單就這收益和靈活性兩點而言,存餘額寶要比銀行存款划算得多,但是到銀行存款的人也不算少,難道他們認為餘額寶有問題嗎?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是什麼情況。

1、企業法人一般會把錢存到銀行

其實存銀行的很多資金並不是個人存款,而是法人單位的資金,這些比個人存款要大得多。比如企業營業資金、工資、工會經費等等,這些都有嚴格的財務規定,不能隨便投資理財產品,只能以現金的形式存入銀行。

2、感到錢存到銀行更安全

這是沒錯的,銀行存款是目前最安全的理財方式之一,雖然利率很低,但是銀行存款是一切金融理財的基礎,餘額寶的資金最終絕大部分也是流向了銀行。餘額寶是貨幣基金,理論上是不保本保息的,存款就不同了,即便銀行倒閉了,低於50萬的部分是由保險公司保障的。所以保守的投資者仍然願意把錢存到銀行。

3、一些不會使用餘額寶的人

餘額寶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種形式,必須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進行操作,現在仍然有很低多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比如偏遠農村的農民和城鄉老年人,受能力限制,他們的資金一般也都存到銀行。所以,如果您有能力,就幫助一下需要的人,包括自己的老人。


需要說明的是,銀行作為傳統金融機構,也是很有優勢的。如果你的資金量夠大,到銀行存款是可以和銀行協商利率的,最高能達到3%以上,和餘額寶也差不了太多。但是存銀行更安全一些,而且有銀行存款在很多時候是能夠派上用場的,如子女出國需要銀行開具資產證明,沒有銀行存款是行不通的。


關注理財,請關注天涯孤行者!


天涯孤行者

  首先,存入支付寶,它是不產生收益的,連活期利息都沒有。因為支付寶屬於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不能提供金融產品服務,裡面的所有金融產品的銷售服務都是由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金服提供。

  支付寶能存錢的只有餘額,也可稱之為支付備付金,功能就是支付消費。而備付金對於用戶來說它是不產生利息,所以說,閣下所說的存支付寶應當是存入餘額寶。

  然而,餘額寶與螞蟻金服也沒有多大關係,螞蟻金服只是銷售方,賺的只是銷售服務費這一塊,如下圖,管理和運營的是天弘基金公司。



  所以說,存入支付寶,那是完成錯誤的說辭,錢最終還是到餘額寶對應的天弘餘額寶貨幣市場基金進行資金管理和運作。

  因為貨幣基金採用的是攤餘成本法,每日計提收益,所以很多人將它和銀行存款作比較。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是不能比較的,當然包括利息或收益。

  如果偏要用來比較,那麼可以直接拿銀行存款跟股票進行比較了。貨幣基金跟股票一樣都屬於權益資產投資,即自己當老闆,賺與虧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債權資產投資。也就是說,貨幣基金是不保本的,性質跟股票一樣,都是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存在,只是風險性不一樣罷了。



  如不從性質上去區分,風險性也是不一樣的,銀行存款風險是要低於貨幣基金一個層次的,銀行存款的風險與國債的風險差不多。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翻閱下貨幣基金的風險提示,都會明確的標註:購買貨幣基金並不等於將資金作為存款存放在銀行或者存款類金融機構。

  這也就是說,對厭惡風險的人來說,他們不願意花時間去理解這種風險有多大,那麼存銀行是最安全的手段,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

  況且很多中老年人,不會玩智能手機,也不道安不安全,那麼自然更不會選擇餘額寶,而存在銀行裡(特別是存摺)營業廳就在那裡,錢的數字就在本子上,踏實。

  當然還有些年輕人不會選擇用餘額寶,比如做生意需要銀行週轉的,比如相關業務基本綁定銀行卡的(信用卡自動還款,繳費扣款,基金扣款,保險扣款,房貸扣款等等),那麼自然不會選擇餘額寶,而是選擇銀行活期、通知存款或智能存款。

  而閣下拿銀行定期收益與餘額寶收益進行對比,那是毫無意義的,就如同拿存款和股票對比。


三人聚眾

在我身邊,習慣存銀行的基本只有上歲數的老年人

這基本與存款利息無關,而首先是習慣問題——因為很多老年朋友對現在手機各種功能、各種應用不太熟悉,更別說瞭解支付寶了。

其次是“使用體驗”的問題。

說一個自己剛剛遇到的事兒,挺有趣的,通過這件事,也能看出為什麼有人執著於把錢存銀行。

週末去工行窗口辦業務,旁邊來了一個大搖大擺、咋咋呼呼的中年男子。

從他與大堂經理的交流中得知,他是個拆遷戶,除了分到一套房子,還分了100來萬現金。他準備把100萬都存在工行,並全部買成收益大約4.5%的理財產品。

她跟櫃員說:“我存了100萬在你們這,今後我就是你們的“財富金”客戶了對吧?”

櫃員點點頭:“是的先生,您要存款嗎?”

“廢話,不存錢我問你幹嘛?趕緊給我辦吧!”

這裡解釋一下。我們去工行櫃檯辦業務需要排隊,有時候人特別多,等待的時間就很長。

但如果你存夠了一定的錢(目前大約是30萬以上)就會升級為“理財金”客戶,可以“插隊”在普通客戶前面;如果你再多存點錢,就可以升級為“財富金”客戶,插隊在理財金客戶前面。

由於在過去的大眾理財與儲蓄中,銀行是絕對的單一主流,因此個別老一輩人對銀行一直情有獨鍾的。

說白了,他們認為只有銀行是高大上,沒有一家機構比銀行牛,更別說互聯網公司了。

如果能成為銀行的尊貴客戶,每次去銀行都不用排隊,進門就刷卡,然後大廳喇叭放出“請尊貴客戶XXX到窗口辦理業務”,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大搖大擺的走到窗口,慢悠悠的辦理業務......

在有些人看來,這種免排隊的“尊貴”體驗,是包括支付寶在內的任何互聯網理財無法給予的。


當然,這種所謂的“尊貴體驗”,在很多人看來是虛無的。很多業務用手機銀行的APP就辦了,省時還省力,非得跑銀行,顯擺一下尊貴身份,累不累啊?


金投手

說出來可能你不信,我差點自己也不信了,認準銀行,只是因為存銀行你能剩下錢,而存餘額寶(記住不是支付寶,存支付寶是沒有收益的)剩不了錢,特別是女生,特別是女生,特別是女生,重要的事說三遍!!!

銀行定期與餘額寶之爭

自從2013年6月餘額寶橫空面世以來,不少人民群眾(依據餘額寶官方公佈的數據,截止2017年三季度使用人數已超過3億人)都把錢直接存入餘額寶以獲取較高的收益。

目前銀行定期存款,一年期的基準利率為1.5%,考慮到上浮的因素,大致在2%,餘額寶目前的收益率在4%左右,以1萬元計算,一年兩者的收益相差在200元左右。

但是很多人仍然選擇銀行,截止2017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各項存款總157萬億元,同比增長7.8%,同期餘額寶總規模為1.58萬億元,差不多佔銀行存款總額的1%,顯然銀行仍然佔有絕對的優勢。

主要原因:

1、對於老人:

對於老年人而言,年紀越大,承受風險能力越低,因為網絡使用越少,對各種理財產品接觸也越少,也就越不信任,因此他們只信銀行。

2、對於年輕人:

對於年輕人而言:存一年定期,到期後,你肯定可以收回10200元,但存餘額寶,卻很難,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思維慣性,定期如果提前支取,以活期計算,雖然利息不多,但很多人卻不捨得利息,因此一旦存了定期,就不會再輕易去動這筆資金。但是餘額寶不一樣,隨時存取,而且餘額寶可以直接消費,對於廣大馬雲背後的女人來說,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剁手了,到頭來,存在餘額寶反而沒有存在定期的多。

可能很多人會不信,認為我這個是謬論,但現實中我們的思維慣性就是這樣,這不僅僅是個人意志的因素,舉兩個小例子:

(1)相信目前,不少年輕人每個月賺的錢並不比父母少,但是常常到年底一看,剩下的錢卻沒有父母多,不否認一方面年輕人消費較多,而長輩較為節約的因素;但不得不說的是,很多長輩,特別是老年人,身邊一旦有個三千、五千的整數,基本就會去存定期存款,非到急需用時不會再去動這筆存款。當身上的零用錢少時,人自然而然就會節約用錢了;這個案例年輕人也可以驗證,買房前,收入多,很多人花錢比較不在意,買房後,因為月供的壓力,開始學會省吃儉用了。

(2)第二個例子,是對於有公積金的朋友來說的:很多繳納公積金的朋友,可以看看自己工作幾年了,公積金賬戶有多少錢,而自己的存款又有多少錢?其實公積金佔個人收入的比例最高也就是12%,但是幾年下來,你會發現,很多人公積金賬戶的餘額並不比自己的幾年的存款少,因為公積金是不能輕易動的,這就是定期的魅力所在。

所以說思維慣性很有魔力,而且使用餘額寶直接消費,你感覺不到心痛;又不信?那咱們在說個小例子。

小例子:你去買個東西或者吃飯,如果是一千元、兩千元,直接用現金付現時,看著十幾張張鈔票,會不會感覺很貴,不捨得,畢竟可能是一個禮拜的薪水了。但是一刷信用卡,似乎好像沒多大的感覺,所以說信用卡很容易造成盲目消費,這也是銀行大力推廣信用的原因之一,而存餘額寶就和刷信用卡就類似,所以淘寶、京東每年的營業額都在刷刷刷的漲漲漲。

額外說一點

一萬元錢存銀行一年150,存支付寶400,這兩個對比是錯誤的,餘額寶屬於貨幣基金,與定期存款不一樣,兩者是不同的產品;你要知道銀行倒閉了,存款50萬元以內是全部賠付的,餘額寶倒閉了,你看誰賠你錢?所以說不同的產品沒有對比的意義。

餘額寶一定要對比的話,那要對比的銀行系的貨幣基金,而銀行系的貨幣基金,其實收益率均高於餘額寶,只是無法直接用於消費,便捷度沒有餘額寶那麼高。

總結

為何有人只認準銀行?————為了存錢!!!!!


鯉行者

這個問題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我鄰居王大爺,只存銀行,而且只存款不買任何理財,或者保險。王大爺沒有收入來源,唯一的收入就是他兒子事故的幾十萬賠償金,付出的就是他兒子的性命。王大爺一直存錢,有一次去存錢,還被銀行客戶經理忽悠了,買了保險,事後王大爺去投訴,退了保險,還是存了定期。……王大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有點存款,那個存款是關係未來他所有生活的……不能有任何閃失。

我相信,中國有錢人多,沒有錢的人更多,這些底層人士,只有少量的錢,他們必須存銀行,必須無風險。因為一旦有閃失,哪怕是億萬分之一,對於王大爺這樣的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

有的人長期在上層生活,不懂底層疾苦。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金融常識,也不是每個人的生活和資金能承受風險,哪怕是一點風險也不能承受。

這次打破剛兌,就是要把有風險的理財,通過銀行銷售,偽裝成無風險的產品清除出去。………你看很多上市公司理財不好賣了,項目都出了問題……要是以前剛兌,這些有風險的產品,就會賣給不能承受風險的人群。最後買單的是懂一點金融知識,又不能承受風險的老百姓。

存款保險,保證50萬以下的存款,銀行倒閉了也能兌付,就是保護王大爺這樣的弱勢群體。

多想想底層民眾的疾苦,就能理解生活的不易,很多事情也就想得通了。

注…本人銀行信貸工作二十年,炒股韭菜二十年。歡迎加關注,多交流。經常會發“腦洞新聞”…好心情,才有好收益。


飛刀47號

一萬元錢存進銀行一年不只是150,因為1.5的利率只是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在如今,人民幣存款利率各家商業銀行是可以上浮的。不管是大中小行,多多少少都有些浮動,只是執行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的銀行挺少的。有些城商行上浮的比例是1.3倍,達到了1.95%,甚至更高。

而一萬元存進餘額寶,年化收益率大概在4%左右,兩者的差距確實不小。儘管差這麼多,銀行存款餘額還是很可觀的,說明有太多的人還是選擇銀行存款。

一是因為餘額寶給人的感覺像是活期存款。儘管利率很高,比銀行的定期利率高,但是它便於存取的優勢同樣也是它的劣勢。如果一個人想花錢,尤其是網購的時候,餘額寶的錢隨時劃回來讓他隨便花,容易導致沒有節制地花錢。

而銀行定期產品就不同了,想要支取的時候不方便,尤其是提前支取。就算是想花錢,忍一下就算了,這錢就算攢下了。

二是因為受眾不同。年輕人喜歡擺弄手機和上網,喜歡把自己的零用錢存進餘額寶,這樣既可以免去跑銀行的麻煩,又可以方便自己網上消費,還可以掙到理想些的利息;而中老年人對互聯網不太熟悉,同時風險偏好以穩健為主,喜歡把錢存進銀行能看得見,摸得著,讓人放心。

三是因為餘額寶適用於零散資金,而銀行適合大額資金存取。銀行的定期產品種類多,可供選擇的餘地大,近期大家比較關注的大額存單就是一個例子。而銀行發行和代發的諸多理財產品,其利率也和餘額寶有得一拚。


博文微金融


先糾正兩個問題:

一萬元存銀行一年150的利息,這是按人民銀行基準利率來計息的。而各家銀行定期存款都會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有所上浮,以中農工建交為例,它們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算是各家銀行利率最低的了,也達到了1.75%,一年的利息是175元。

而把錢轉入支付寶餘額,本身支付寶餘額不會產生任何收益。“存支付寶400元”,說的應該是按一萬元購買餘額寶,穩定收益率在4%一年所產生的收益。




為什麼有人還只存銀行?我主要做以下幾方面分析:



  • 很多人極度厭惡風險,總認為銀行存款算是最安全的。
  • 很多人把錢存銀行,並不是為了收益多少,更多的是為了“攢”錢救命養老。
  • 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財方式,更喜歡“明碼標價”(本金、存期、利率、到期利息等)的定期存款。
  • 不要總認為所有人都知道餘額寶類貨幣基金理財方式。其實也有一部分人群並不知道通過什麼方式可以實現更高的收益。


創新公元
確實如你所說,餘額寶收益比銀行存款要高。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將錢存入餘額寶中而捨棄銀行存款呢?那市場上比餘額寶收益高的理財產品比比皆是,人們是否會將資金存入收益最高的理財產品而捨棄掉其它的理財方式呢?存在即合理。百花齊放才是正常的生態環境。人們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到合適的理財方式才是正常現象。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你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即資金存入支付寶餘額內是不會產生任何收益的。資金在支付寶餘額內只能用於日常消費支付,起到了電子錢包的作用。所以估計你的意思應該是存入支付寶內的餘額寶吧。

剛才通過支付寶內的理財小工具對比了下一萬元存入一年銀行定期存款與存入同期餘額寶中的差異,還真的是如此大。

那麼為何在如此大的收益差距下還會有人選擇將錢存入銀行而非選擇存入餘額寶中呢?估計有下列原因:

1.信任度高。雖然餘額寶的收益高且依託支付寶平臺進行展示。但相對於國字號的銀行來說,恐怕許多人對於銀行的信任度更高一點。尤其是老年人居多。

2.懼怕虧損。因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財方式與產品的風險程度不同。資金存在銀行雖然利息低但是本金是很安全的,而且那150元的利息是肯定能拿到的。而餘額寶作為貨幣基金來說風險雖低但是不保本不保收益的,許多人正是因為懼怕虧損的心理而不敢存入餘額寶。

3.傳統習慣。對於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來說,已經習慣於將錢存入銀行中,而由於他們沒接觸過且無精力去學習用支付寶進行理財,那麼自然不會選擇將錢存入餘額寶這種理財方式。

4.不合常理。即各種理財方式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不可能出現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完美取代收益低的理財產品。即假如人們都去追逐利益最高的理財產品,那麼是不現實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清楚餘額寶的收益比銀行存款高,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將錢存入餘額寶中呢?那麼市場上比餘額寶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多的是,比如股票、期貨、P2P、債券、其它類型的基金等,收益通通高於餘額寶。那麼會不會所有人都將錢取出只投資收益最高的理財產品呢?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多樣化的理財產品才是值得推崇的,相關部門一直在提倡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也是這個道理,存在即合理。讓人們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才是最好的方案。


冀蒙嘉澍

先告訴你一個數字,2018年,中國人在銀行的存款高達169萬億。同比增長8.8%。其中普通民眾和企業的存款佔總銀行人民幣存款的74%。存餘額寶的那點錢,比存在銀行裡的錢的零頭都不到。大部分人,或者特別是大部分有錢人,是不會買什麼餘額寶這種東西的。別讓貧窮限制你的想象力。

第二,餘額寶只是一個普通的貨幣基金,作為一個貨幣基金,你存到餘額寶裡的那點錢,最後不還是流到銀行手裡了,因為貨幣基金的投資方向,還是去買銀行間的一些貨幣工具,比如央行票據,銀行的定期存單,同業存款等等。餘額寶之所以能夠保證本金安全,那是因為餘額寶的錢最後又都投資給銀行搞的這些東西了,當然安全啦。稍微學習一下財經知識,就不要再滿嘴跑火車胡說八道,說什麼餘額寶能幹掉銀行了。

第三,稍微會一點網絡,懂一點理財的人都知道,通過網絡銀行同樣可以買很多收益率比餘額寶更高的貨幣基金,只是很多二傻子們不知道這事,以為餘額寶就是唯一的貨幣基金,其實,全國這種類似的貨幣基金也有成百上千家,而且同樣的安全,很多收益率更高,並不是基金盤子越大越好的,要理財就多學習,就不要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最後就是頭條上一幫噴子,人沒文化真可怕呀,天天在那吹牛逼說馬雲要幹倒銀行了,麻煩去研究一下,隨便一家小的商業銀行,一年的利潤,能把阿里暴出翔來。人家銀行都在悶頭髮大財。


testgogo

眾所周知,近幾年來銀行存款規模尤其是活期儲蓄規模直線下降,全面遭遇“滑鐵盧”。可同一時間貨幣基金規模卻增加了2.2萬億元。

猶以支付寶旗下的餘額寶為先鋒,截止2018年第一季度餘額寶存款規模已接近1.69萬億,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市場基金。“吸金”能力不可小覷!

現如今老百姓理財比較普遍的方式就是銀行和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為主。尤其是餘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深受廣大年輕用戶的喜愛與信賴。

我們來看看,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活期存款基準利率為0.35%,餘額寶當前年化收益率雖然已經跌破4.0%,但萬份收益仍然每天在1.09元左右呢!



面對當前這個負利率時代!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存銀行就是虧本,存的越久虧的越多。可很多人依舊去銀行存款,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銀行一直都是國內老百姓的重要存錢方式,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用戶堅持去銀行主要還是因為放心吧!畢竟銀行有“貨真價實”的櫃檯存在,看得見、摸得著,手裡還有個存摺或者儲蓄卡。


其次,互聯網金融興起也就是近幾年的事,對於能熟練操作電腦或者智能手機的用戶,使用餘額寶等金融工具不在話下,尤其是2013年6月餘額寶上市以來,深受廣大理財“小白”們的追捧。經過短短几年時間的迅速發展,餘額寶一舉成為國內貨幣基金的第一規模,用戶數也突破3億。其存款規模更是秒殺所有商業銀行。那麼,眾多不太懂網絡的用戶根本也不會操作,主要還是擔憂安全係數。

第三,國內老百姓的理財方式比較單一,也同樣是因為國內理財產品缺乏,尤其是老百姓信得過的理財產品比較乏善可陳。而銀行作為國字號的理財之選,幾乎就是老百姓的唯一。



總之,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確實開始引起老百姓的重視,但還需要些時日,畢竟貨幣基金在國內的發展時間還很短暫。相信未來隨著更多人的使用會培養出大家的使用習慣與較好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