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為何親近美國?

新加坡雖然不是美國的正式盟友(同盟條約意義上的),但是兩國的戰略合作關係超過美國與其正式盟友(如泰國)的程度。

新加坡“親美”的主要原因是,小國的安全脆弱性。新加坡自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而獨立建國,一直就面臨著很高的生存擔憂。作為小島國,新加坡缺少基本的生存條件,淡水供應需要依賴馬來西亞。同時,作為華人為主的島國,地理上夾在了兩個穆斯林國家之間。不論是印度尼西亞,還是馬來西亞內部的民族、種族、宗教矛盾,都可能嚴重外溢並新加坡的內部穩定。

冷戰結束之初,菲律賓停止續約租借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給美軍,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反對美國在東南亞存在軍事基地,但是新加坡很快就伸手向美軍提供樟宜基地。2005年新美簽署了《防務與安全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2015年簽署《提升防務合作協議》。

新加坡“追隨”美國的主要原因是,不論是李光耀,還是李顯龍當總理,都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美國的存在,東亞地區才能享有和平、安全和穩定。作為小國,新加坡對外部環境的穩定有高度的依賴。另外,美國在全球經濟上奉行自由開放的政策和原則,事實上給新加坡的經濟奇蹟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環境。另外,新加坡一方面作為美國的“準盟友”,另一方面同各個大國交好,從而提升了自己的地區影響力,也使得新加坡在地區中常常能夠“小馬拉大車”。


林民旺


沒人規定華人就一定要親近中國。新加坡堅持走親近西方的外交路線,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國家利益因素。歷史上新加坡由於扼守著馬六甲海峽的南口,是分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要隘,戰略位置異常重要,英國出於保衛自身在印度的利益、經營遠東地區的需求,對新加坡作為亞洲最重要的海防要塞與海上貿易的中轉口岸,進行了重點建設,同時積極扶持新加坡本地華人成為大英帝國統治階層的外圍。說白了,作為大英帝國全球戰略上的重要一環,新加坡除了“外表看起來是華人”,裡子實際上是已經完全西方化了的統治階層,這些人採用西方傳統的思維模式思考和外交,親近西方國家是自然而然的。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說,新加坡秉持了李光耀的引入域外大國來達成戰略均勢、保衛自身安全的地緣政治設想。作為大英帝國培養出來的華人統治精英,李光耀明確地意識到,新加坡的戰略位置太重要,而戰略縱深又太淺,單純依託自身的力量絕對無法有效防衛;而單純依託外部力量,又容易被當成主要大國討價還價的籌碼隨意出賣。因此李光耀總理在軍事建設上堅持“毒蝦”原則,保證一個大國無法一口將自己吞掉,保證一箇中等國家如果意圖把自己吞掉就會導致同歸於盡的後果;而在對外關係上又堅持以獨立自主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同西方站在一起,通過盡力維持西方國家所看重的海上貿易通道的安全性而保證西方國家不至於同自己隨時翻臉或把自己隨意出賣。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同周邊距離較近的國家關係始終不溫不火,卻和西方主要國家尤其是美國保持步調基本一致,這就不奇怪了。

當然,《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裡也提到過21世紀的中國可能會藉助傳統中華文明天下體系的舊秩序舊格局,重新建立亞洲範圍內的中國文明圈,實質上確立起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勢力範圍。對於我們來說,雖然亨廷頓的設想頗多詬病,但是也不失為一個可能的路徑與實現的機會。具體的操作就讓我們這一代人來做了。


軍武次位面

1.新加坡確實是以華人為主體,但二戰後是從屬於馬來西亞的。

2.馬來西亞一看難以管理,就允許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國父是李光耀,兒子李顯龍接班,在中國有很多投資,民間的文化和經濟往來有很多,為何新加坡還時常跟中國叫板呢?

3.新加坡立國之初,就被馬來西亞扼守著戰略要地和淡水資源,自立性很差。建國後不久,澳大利亞就與新加坡談判,就獲得了華人聚居的聖誕島。由此可見新加坡國小力弱,需要抱大腿,而美國成了首選。

4.新加坡的武器和軍事防務基本都是美國參與的,政治和外交上不得不依仗美國。而目前母國的軍事影響力顯然難以到達新加坡,只能是這樣的態勢了。

5.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地緣政治,新加坡作為一個孤島國家,理性才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靠,而不是簡單的民族情感。


啥都不知道

新加坡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島國,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面積719.2平方公里,人口560萬,政治制度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華人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75%,儘管如此新加坡卻是一個十足的親美國家。同時新加坡國內的排華情緒比較嚴重(民國時候的新加坡還是比較親中),新加坡鼓勵美國到南海搞所謂的“自由航行”,寄希望於美國能夠維護地區的軍事力量平衡。這些行為都表明新加坡和美國走得很近,那麼為什麼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如此親美呢?
(新加坡中央商務區)


我們中國人常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雖然李姓先生並不完全贊同這句話,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確實更多的還是由共同的利益所決定。只是現代世界的國家利益已經不僅僅限於曾經的經濟和土地利益,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和政治體制在當今世界的國家利益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大多數國家都會將維護自己的政治體制穩定作為自身的根本利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當今世界價值觀相近的國家更容易走得很近。

新加坡和美國走得近,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出於新加坡的國家利益。新加坡是一個小國,經濟以金融和轉口貿易為主,新加坡的這種經濟結構很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的影響。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又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跟美國建立良好的經濟聯繫有利於新加坡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在政治上,新加坡作為一個議會制共和制國家,新加坡國內的政治經歷了從威權政治到民主政治的緩慢轉變,如今新加坡人無論是從文化上還是價值觀上都更加偏向於西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加坡人當然希望通過和美國建立穩固的政治關係來維持國內政治體制的相對穩定。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奧巴馬)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島國,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只有560萬。這就導致新加坡國內無法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隊,更無法為軍隊提足夠的軍事基地,新加坡國內毫無戰略縱深,一旦遭遇外國入侵就將面臨亡國滅種的風險。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導致新加坡希望能夠獲得大國的軍事保護,通過和美國建立穩固的軍事聯繫甚至同盟關係可以為新加坡帶來安全感。而美國正好又希望能夠保持自身對於東南亞的影響力,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很容易地就走到了一起。


(新加坡擁有一支7萬人的軍隊,圖為新加坡國防體制)

馬六甲海峽對於新加坡國內的轉口貿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新加坡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控制馬六甲海峽,那麼新加坡就會寄希望於讓美國在國內駐軍以維持馬六甲海峽各方的力量平衡。

人種和民族並不能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親近或者疏遠,決定國家之間關係的最終還是他們的共同利益。在新加坡看來,美國是一條友善的大魚,美國的存在可以防止其它大魚到東南亞地區鬧事。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新加坡這條小蝦米就總是寄希望於美國這條大雨提供的安全感,華人雖然佔到新加坡總人口的75%,但是新加坡卻始終和美國走的很近。


李姓先生

新加坡為何親美不親華?

親美是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選擇

先說親美,作為英國在亞太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倒向美國的已有先例,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二戰中,英國本土受到德國的攻擊,亞洲在新馬又遭到日本攻擊,軍艦被擊沉,軍隊投降。並且,英國在二戰中執行的也是歐洲優先的政策,根本無力東顧。在這種背景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倒向美國。

二戰結束後,老牌的大英帝國進入持續的收縮狀態,先是印巴獨立,接著是新馬獨立,再接著失去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所以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英國也結束了在新馬的軍事存在。此時,新加坡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一樣,依靠美國了。

親美不僅是政治上的站隊,也是經濟上的選擇。對於戰後東亞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來說,美國既是投資商,也是巨大的市場,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親美也是現實的。

哪麼新加坡為何不親華?

這是上世紀50、60年代的去中國化運動使然,而這一運動的實際執行者就是李光耀,其後臺就是英國政府。

李光耀其人應該說是極其聰明的,說實在話新加坡太小,如果讓他治理一個大國,估計也沒有問題,但此公骨子裡卻是極其反華的,所以李光耀仙逝之時,某些媒體又說此公是天朝的老朋友,答主心裡暗暗一笑,有嗎?請看李光耀的去中國化步驟。

清洗左翼林清祥

上世紀60年代初,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所在的人民行動黨本來是和左翼合作組成的政黨。當時在新加坡的華裔中,李光耀代表了在英國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和職業階層,屬於右翼; 林清祥則代表工人和下層民眾,政治綱領中有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代表了左翼。李光耀得以其得以上臺執政,也離不開接地氣的左翼的決定性的幫助。後來,黨內左右之爭日益激烈因此以林清祥為首的13人退出人民行動黨,組成社會主義陣線,成為左翼反對黨,這使得人民行動黨在立法議會的議員數一度在總人數的半數左右徘徊,政權極度不穩。

李光耀與林清祥(中)

1963年2月,英國殖民當局和新馬兩地的政府聯合發起名為“冷藏行動”的大逮捕,把100多名社會主義陣線的主要領導人和骨幹投入監獄。拘禁多年後,於1969年辭去所兼社陣秘書長職,宣佈退出政壇,獲釋後赴英國深造,10年後回返新加坡,1996年2月5日因心臟病逝世,終年62歲。

清洗華人領袖陳六使,吞併華文大學——南洋大學

陳六使(1897-1972年),著名南洋企業家、慈善家。1950年,出任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在中華總商會會長任內,為華人爭取公民權利益和列華文為官方語文。他經常資助教育事業,包括新加坡的僑校、馬來亞大學、國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陳六使

陳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倡議和創辦了南洋大學,1953年,他效法陳嘉庚先生辦學義舉,創辦中國以外地區(海外)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並聘請林語堂為第一任校長,以此受到僑界的尊敬。南洋大學自1956年開課至1980年,與新加坡大學合併為止以作育英才25年,培養了一萬兩千多名畢業生。但因陳六使親華的立場為新加坡政府所不容,更被李光耀視為眼中釘。

1963年9月16日新馬脫離英國殖民統治,9月21日李光耀帶領人民行動黨贏得大選,第二天,新政府就宣佈吊銷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他一手創辦的南洋大學因不符李光耀政府英文至上、排斥華文教育的政策,亦不斷受到官方的打壓,終於在1980年被強行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海外唯一一所華文大學就此不復存在,退出歷史舞臺,令人扼腕嘆息。

大陸改革開放以後,李光耀又從經濟利益出發,與大陸接近,但是,他心中對大陸的敵視是始終存在在。


元和拾一年

在國際關係當中,種族、民族等因素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比較有限,特別是和國家安全、國家利益相比。對於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而言,由於國土面積較少,缺乏戰略縱深,所以其國家安全與周邊安全環境密切相關。

對於新加坡而言,無論是馬來西亞還是泰國或印尼,抑或是更為強大的周邊國家,都被新加坡視為潛在威脅,在新加坡看來,最為有利的安全戰略是遠交近防。為了解決安全的“脆弱性” 問題,新加坡的安全戰略主要採取“ 毒蝦戰略”的自助戰略、地區合作的“合作安全”戰略和尋求美國庇護的大國平衡戰略。

對於新加坡而言,雖然華人巨多,但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新加坡的觀念已不再是傳統的華人思維。甚至在新加坡被迫從馬來西亞獨立之時,由於當時的東南亞國家普遍擔憂新加坡是華人的“特洛伊木馬”,在安全上加強了防範,這樣使得李光耀為了自證清白,採取了比其他東南亞國家更為對立的對華政策,這可以從新加坡與中國的建交時間來看。與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新加坡看來既可以避嫌,也能提升安全。

遠交近防的重要一環便是加緊和美國的關係。選擇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護,可以藉助美國的軍事存在來應對地區近鄰的安全威脅。這不僅有利於維護本國的安全,也有利於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冷戰結束不久,美國在東南亞的盟國菲律賓宣佈不再給美國提供軍事基地後,新加坡立刻主動聯繫美國,表示新加坡的樟宜基地可以供美軍使用,此後美國和新加坡的安全合作逐漸增多。如今,新加坡的空軍基本在美國本土進行軍事訓練,軍官也定期到美國進行輪訓,新加坡還大量購買美國的軍火,這些都使得美新安全合作十分緊密。

除了在安全方面不斷合作外,新加坡還不斷為美國的亞太戰略鞍前馬後,比美國的一些盟友還要賣力。儘管美新合作如此密切,但新加坡為了儘可能了實施大國平衡戰略,不願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國。不過隨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實力衰落,新加坡抱美國大腿的戰略恐怕將來也要有所調整了,還是華人一家親更好。


凌勝利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新加坡的歷史,新加坡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原先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後來,當地華人的力量越來越大,在現在新加坡地方選舉中,華人獲得了絕對多數選票成為了當地領袖,當時的新加坡想要加入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並不接受新加坡,就這樣新加坡開始了自己的發展之路,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新加坡經濟得到了高速發,當時的新加坡總統李光耀,搞了去中國化,完全西式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商人出身的李光耀深深的明白自己的位置,新加坡地理位置特殊,沒有豐富物產,國土面積較小,一旦發生戰爭,新加坡被包圍的話,那麼他將沒有任何補給,本國人將會活活餓死,新加坡必須找世界上是能力最強的國家來保護它,那麼你認為他會選擇哪個國家呢?首選當然就是美國,而且由於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與新加坡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會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就造成了新加坡親美抵中的結果。


林家的大叔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都是有勢利眼的,國家也不例外。

近代以來的中國,國力衰微,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國家割地賠款,倍受侵略和欺凌。國家被人看不起,人人都想揩油,人人都想踏上一腳,國家被鄙視,國民被人嘲諷為“東亞病夫”。在這弱肉強食遵從叢林法則的世界,自己的祖國混成這個樣子,連自己都唉聲嘆氣,對外都缺乏勇氣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更遑論“親戚”和外人怎麼可能對你親近?說直白點,你又“沒用”,跟你好還怕帶累了“好名聲”。

新加坡作為一個現實國家豈能免俗?他“傍”上你你又幫不上實質性的忙。他採取了更“現實”的兩手,一是投靠腰桿硬的老大,二是為了討好和迎合老大,同時踩中國這樣的窮親戚。

只是當今,新加坡的屁股先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腦袋還留在二十世紀,他的思想還沒有適應當今的現實。如今中國正在崛起,經濟也在騰飛,尤其是現在一帶一路的思想,更是使得中國成了引領世界的火車頭。新加坡沒看清形勢,還在處處和中國作梗找彆扭,還只是在迎合他的“美國大爺”。如果他不改弦更張,不斷吃虧的只能是他自己。


bratskid

這是新加坡為了自保的選擇。

新加坡地域小,人口少,處於馬六甲海峽的航線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又有錢可圖。誰看到了不眼紅。

新加坡人當然知道其中的潛在危險,單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自保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選擇依靠外來力量才能震懾周圍可能對它產生偷窺之心的國家,美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新加坡獨立的時候,東南亞地區很亂,哪裡都在打仗,在衝突,自己又不具備對抗周圍軍事入侵的條件,拉個大佬來坐鎮是個明智的選擇。

很多人可能看不懂,為什麼新加坡要親美和我們對著幹,那是因為他沒有選擇,他現在的自身安全只能依靠美國。

如果目前新加坡失去美國的保護,一個富裕的小國家,還不是人家一個集團軍發動一個衝鋒就搞定的事。

如果新加坡敢背叛美國,新加坡可能會消失,這個國家將會不存在。

有時候看事情不要看表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理解就行,除了美國現在誰能保護它?它有選擇嗎?


一號風手

主要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根本的原因:價值觀,新加坡包括東南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都受英國的影響比較早,甚至包括,香港。他們普遍接受普世價值。所以比較傾向同樣價值觀的英聯邦國家和美國。

第二個原因,歷史原因:二戰結束以後,東南亞的游擊隊,不少搖身一變開始了無產階級革命,以華人為主力,因為過度解讀馬克思主義,東南亞的土地運動變成了,搶劫富人。而且殺害還多無辜的人,運動的頂峰是紅色高棉,幾年時間殺害了全國據說1/3的人口,其中還包括數以萬計的華人,還有越南人,泰國人等等。

總之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因為領導水平不行,導致實際嚴重跑偏,讓東南亞人當時和華當地人的矛盾非常激烈,爆發過很多流血事件。進而東南亞國家對華人也有偏見。

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情況得到的很大程度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