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教育鴻溝”?世界各地大學校長的關切

如何應對“教育鴻溝”?世界各地大學校長的關切

圖源:Pixabay.com

撰文 | 李 可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與否,是公眾熟知的現實議題。早在2009年,溫家寶就曾發表文章談到:“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佔到 80%。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實際上,確保城鄉、地區、民族之間教育機會公平是個艱鉅而必須完成的任務。近十年來,教育公平也一直被國家發展規劃視為最根本的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只有多讓寒門出“貴子”,社會階層的流動通道才能暢通。一旦各階層人群擁有的教育資源差異過大,形成“教育鴻溝”,社會往往會傾向於階層固化的亞健康狀態。而為了縮小教育鴻溝,大學應該發揮怎樣的使命和職責?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競爭要求高等教育不斷普及,國際化教育迅速發展,那麼高校與學生面對潮流是否會“反應不良”,又該如何應對? 2018年5月5日,在由教育部指導,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等機構主辦的“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校長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就教育鴻溝、高等教育全球化、高校發展思路等議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政策制定:貧富學生都要有平等的培養環境

大學應當只培養精英,還是應當被視為普羅大眾都可分享的資源?面對這一問題,與會專家認為,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大學推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不僅體現在思想文化的引領上,在最根本的招生問題上就該身體力行。比如,高校應該對社會差異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招生上把更多的視野投放到農村學生和邊緣群體身上,保證學生群體中農村學生和邊緣人群的相當比例,促進社會的階層流動。

“作為教育者,必須要思考大學目前的安排是不是有利於各個社會階層,不單是那些富人或有一些特權的階層,要關注這些不平等的問題。”香港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在論壇中說。在長期學科交叉研究中,莫家豪注重研究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前沿問題,對亞洲地區教育政策頗有見地,他的觀點與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校長成樂寅(Sung Nak-in)不謀而合。

成樂寅介紹說:“首爾國立大學是非常重視個體價值培養的。我們要去發掘那些有才華的青年人和個體,雖然有些人可能是大器晚成。同時我們也要培養那些願意為國家、為人民貢獻才智,貢獻力量的個體,特別是那些弱勢群體和變化群體。我們想通過培養這些人促進我們的社會流動性。”

為了讓社會各階層都能享受到高等教育資源,高校擴招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應對手段。莫家豪副校長提到:“在亞洲我們注意到一個大的趨勢,就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們看到高校的入學人數是持續的增加,在東亞地區這個趨勢尤其明顯。在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們看到大學擴招的速度和規模都是非常可觀的”。不過,高校擴招的問題近年來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些擔心認為高校擴招可能沒有很好的一個規劃,這種高等教育的極速擴張可能造成畢業就失業的問題,也會造成社會流動性停滯。因此,莫家豪認為“保證學生畢業生的質量”和“擴招”兩個動作必須並舉,這樣才能夠“在一個多變、多樣化的文化市場中間有一席之地”。

國際交流中的教育鴻溝

而在談及高校國際交流時,一些學者在會上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全球化進程中,高校與高校間的交流不應僅是名校與名校的交流,也不應僅是學術與學術的交流。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進一步解釋道:“在國際交流上,我們對於整個世界版圖的理解存在需要改正的地方。國內很多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的時候希望去一些發達國家,希望去一些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國家,而不太願意去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說第三世界國家。”他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需要彌補一個地方,就是要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同樣,“交換進來的學生也不能讓他們只在北京和上海,導致他們把北京和上海就理解為中國面貌的全部,而要讓他們對中國的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都有更多的理解。這是作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提供給他們的國際學生的。”

討論中,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介紹了近幾年來香港理工大學為高校國際交流所做的努力,比如招收了許多來自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留學生。“他們來到香港理工之後對我們有一個促進作用……我們的學生也可以通過他們瞭解哈薩克斯坦的文化,可能再過20年,30年,這些學生就會去到這些國家去開展一些項目。”唐偉章說。

令一些專家擔憂的是,國際化的大學裡雖然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但灌輸的卻是相似的價值觀,地域性的文化差異已越來越模糊。莫家豪認為,接下來要反思一下高校教育,對國際標準進行重新的思考。我們雖然在追求國際化,但是也不能忘記了自己是亞洲的高校,不能丟掉文化的根基。所以既要全球化,也要保持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愛丁堡大學副校長查爾斯·傑弗裡(Charles Jeffery)介紹,愛丁堡大學是一個非常全球化的大學,但他們經常思考的是“這所大學對於本地社區來說,究竟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他舉了一個本校的成功案例:計算機科學學院在過去的十五年中對當地社區作出巨大貢獻,學術應用和研究思想衍生出很多企業和項目,譬如IBM、微軟還有亞馬遜這樣的國際大公司,建立起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本地科技生態系統,完全顛覆了整個城市的科技發展。此外,為了複製這樣的輝煌,他們最近又推出了一個名為“數字驅動創新”的城市協議,繼續為當地社區發揮重大功能。同時,傑弗裡也談到大學的創新可能會淘汰舊產業的工人,誘發新的教育鴻溝,因此,“在產生破壞性創新的同時,也要去包容那些受害者,讓他們去融入新的工作。所以我校非常關注這些輟學者,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能,讓這些人經過簡單的教育培訓就能夠去抓住新機遇”。

瑞典隆德大學副校長西爾維婭·澤格(Sylvia Schwaag Serger)則分享了她在政府工作時應對的一些危機。與下崗工人的交談讓她瞭解到,關注那些受全球化衝擊最大的人,是社會包容性的體現,而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有責任不斷推動這個包容性的進程。

如何應對“教育鴻溝”?世界各地大學校長的關切

參考文獻

[1]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性和機會均等的探討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01,030

[2]“名牌”大學的社會責任 《光明日報》

[3]實現重點突破 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高等教育》 2006,21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