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內,鍛鍊身體要先臟腑後肢體!

你見過樹枝粗大而樹幹纖細的大樹嗎?你一定會覺得那是怪胎畸形,因為它不符合自然的規律。但我們在身體鍛鍊中卻經常這樣去做。我不是反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適度的肢體運動,這不但必要且充滿情趣。但是鍛鍊要知先後,分緩急,明主次,先臟腑後肢體,臟腑有問題的要先解決了才能去鍛鍊。這就像先悉心培育好大樹的根基與樹幹,使其粗大深埋才能獲得良好的營養支持。相對應於人體就是調養好臟腑(別在臟腑自身氣血不足的情況下去雪上加霜),使其功能協調、氣血充沛,可遊刃有餘地供應自身與鍛鍊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去適度鍛鍊,才會感到精力充沛,樂趣無窮。不然讓臟腑帶病工作,不僅會增加其負擔,而且鍛鍊後疲勞難以恢復,那樣鍛鍊就毫無樂趣可言了。

攘外必先安內,鍛鍊身體要先臟腑後肢體!

  現在重視健身鍛鍊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希望身體強壯、健康長壽;鍛鍊的方式也很多,簡而言之,都是在強調肢體的運動,並以健美的身材和漂亮的肌肉作為鍛鍊的最終成果。但是,這樣鍛鍊是否真正能夠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答案是否定的。

攘外必先安內,鍛鍊身體要先臟腑後肢體!

  很多參加鍛鍊的人都是因為身體弱或者肥胖,有各種疾病或是為追求完美的身材。他們鍛鍊的目的多數是為了健康、健美,但由於其本身臟腑多多少少都存在功能缺陷,這種鍛鍊不一定對他們都是好的。

  眾所周知,人體氣血總量在不同情況下是相對恆定的。它有自己的分配規律。按照生存的需要,氣血首先要確保臟腑器官的需求,然後才是四肢百骸;就像一棵大樹,要先長樹根、樹幹,再長枝葉。臟腑又是確保氣血生成與貯藏的源頭,只有臟腑健康、功能相互協調,才會有足夠的氣血儲存以供人體日常使用。

攘外必先安內,鍛鍊身體要先臟腑後肢體!

  如果人為過多地去鍛鍊四肢肌肉,而不考慮臟腑的需要和氣血的生成能力是否跟得上鍛鍊的需要,那麼五臟六腑相互間氣血協調的分配就會被打亂。鍛鍊後被刺激增多的肌肉與血管同樣需要大量血液供應,雖然身體會對增長的氣血需要產生適應和代償,不斷加強氣血的製造,但氣血的增長不是短期能達到的,一般需要1~3個月才會有明顯提升,氣血在很長時間內處在僧多粥少的境地,四肢就會跟臟腑搶奪有限的氣血資源。此時,只有通過心肺的超負荷運轉來彌補氣血的不足,例如心跳加快、減少對胃腸血液供應等。身體會減少一些臟腑的氣血供應來滿足本屬次要地位的四肢。肌肉粗壯了,而臟腑由於缺血,功能反而減弱了。

攘外必先安內,鍛鍊身體要先臟腑後肢體!

  臟腑在氣血欠缺的情況下還要完成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免疫防禦、神經調節、內分泌激素調節等重要工作,此時身體內有限的氣血資源只好拆了東牆補西牆,引發一些臟腑功能障礙,原本氣血就不足、功能就不好的臟腑會變得更差,女性最多見的是運動性閉經、月經紊亂、運動性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等。

  長期氣血不足會導致臟腑功能早衰,影響壽命。國外很多運動名家都是在晚年疾病纏身。大陸的許多武術家由於沒有真正瞭解內功心法,只重視筋骨皮和技擊實戰的鍛鍊,而忽略了氣血的培養,反而沒有普通人長壽,他們晚年罹患心腦血管疾病以致半身不遂的極為普遍。

而最好的調養自己的臟腑的方法就是靜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