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道路上最難啃的骨頭是哪塊(圖)

如果把東方六國比喻成擺在有“虎狼之師”之稱的秦國面前的六塊骨頭,你覺得哪塊骨頭是秦國最難啃的?很多人脫口而出,肯定是滅亡最後的齊國最難啃,不對,齊國之所以最後滅亡,完全取決於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它同燕國一道,是離秦國最遠的兩個諸侯國,所以燕齊也是最後一對被秦所滅的國家,尤其是齊國,在六國中基本上對秦軍的到來不做抵抗,開城投降。

而趙國雖一度與秦國平起平坐,甚至趙武靈王還想滅亡秦國,但隨著廉頗、李牧、趙奢等大將的離去,長平之戰基本上是撥動了趙國滅亡的倒計時。其實在六國中最難啃的是楚國,曾經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的楚國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耗時時間最長的國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秦滅六國道路上最難啃的骨頭是哪塊(圖)

且不說楚國地域遼闊,戰略縱深廣大,當然楚國也是能臣武將輩出的國家,實際上是楚國的政治制度導致了秦國在滅亡楚國的道路上步履維艱。原來楚國是六國中唯一實行分封制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包括秦國都已實行中央集權制。楚國派自己人,或親信或家族在楚國土地上建立諸侯國,有趣的是分封出去的諸侯國並不叫國,而是叫縣。導致很多人誤以為楚國是最早實行郡縣制的國家,實質上那一縣就是一國。

在諸侯爭霸的那個年代,楚國不但要與其他六國爭霸,還要對付國內的那些強縣。正因為楚國內部割據勢力強大,導致楚國君主在很多時候“政令不出宮門”。各“縣長”的利益如果被楚王政令所傷害,他們絕對是要跳出來阻撓和抵制。所以才有後來的“吳起變法”一事,失敗後屈原也走上了吳起的變法之路,他最大的變法阻礙不是來自國君,正是來自身邊的楚國貴族。

秦滅六國道路上最難啃的骨頭是哪塊(圖)

當然我們說事情都有兩面性,楚國又因特殊的政治體制導致它成為了六國中最難被滅的國家,儘管與秦國有著漫長的邊界線,楚國就像摻了石子的麵包,看起來很好啃,但一口下去保你滿嘴是血。其它五國基本上一戰可定乾坤,因國內實行中央集權制,削弱中央後也基本上沒有多大實力再次抵抗。

秦滅六國道路上最難啃的骨頭是哪塊(圖)

項燕,項羽的爺爺

但楚國就像田裡的韭菜,割了一株又長一株,即便你攻破郢都,地方實力依舊強大,在國難時,地方可以團結起來對付強敵,所以王翦滅楚要秦王索派60萬大軍,楚國強大的地方割據就像楚國大地上的釘子戶一樣,60萬大軍只能是嫌少不嫌多。即使楚國滅亡,楚國大地上仍有星星之火,一旦秦施暴政,楚國便可燎原,項燕就是那燎原的一撮火苗。他作為原本楚國的一領主,他一號召,其他領主響應,便可對抗暴秦,這才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真正意思。

簡而言之,楚王改革,貴族們會跳出來;秦要亡楚,這些人也會跳出來;一旦楚有機會復國,這些人更會跳出來,最後還硬生生把秦給折騰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