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個大學教授鑑賞詩詞時滿腹才學,卻作不出一首好的詩詞作品來?

國學守望者

這兩年有一個特別火的電視節目,叫做《中國詩詞大會》,馬上就推出第三季了。

記得節目中間,點評嘉賓康震和酈波二位教授為觀眾奉獻了自己的作品,一位是自己的創作,一位是用了名家的聯句。但是,結果差強人意,也就是說很多觀眾不買賬。

甚至還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評,說這麼大的教授名家,來這裡當評委點評的頭頭是道,為何當著這麼多觀眾的面,卻拿出了這樣一個並不稱好的作品?


現在看來,這件事與本題這個提問如出一轍。究其原因,實際上也很好理解。

首先,大學教授只是老師,他們的滿腹才學只是體現在對詩詞的鑑賞與研學上。他們的能力在於學術研究,比如論文、著作,詩詞絕不是他們水平的象徵。他們雖然明白名家名篇的精湛筆力和深刻內涵,但這都是在前人的理解和自己的研究上。

而這些鑑賞方面的研究,並不能構成詩詞寫作的能力。就如同紅學會的研究者們,恐怕舉全會之人的畢生精力也難以複製出一個《紅樓夢》了。


其次,就在於我們的評判標準上。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自然是把大學教授看的高高在上。順便,也把他們的詩詞創作能力也看的高高在上了。

實際上大學教授如果能拿出一首合乎韻律、有意境的詩詞來,已經很不錯了。而我們所熟知的詩詞,那可都是傳承了千百年的詩仙、詩聖等名家的經典之作。

如果將他們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進行比較,那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何為好、何為不好,這種比較多少有失公允。想想看,一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未必就是一個好廚子吧!


化雨春風的計光影

這不難理解。看看近代以來的各種各類大師有幾個能寫出一流好詩歌詞賦的?什麼原因?不同角色,不同能力使然。

品酒師會品酒,但讓其釀好酒,恐怕不行。食客能品美食,但讓其如法炮製,或許不易。評論者會欣賞電影,但讓其拍好電影,恐怕很難。文學理論家評詩詞文學侃侃而談,但讓其寫好詩詞美文章,可能捉襟見肘。工程師會設計,但讓其親手建造,就會手足無措。謀士擅長謀劃,但讓其衝鋒陷陣,可能逢敵即敗。……

讓詩人自我鑑賞可能不復雜,很單純,而讓以鑑賞為能的教授賞析,就會豐富異常,甚至會讓作者本身都糊塗,難道我不瞭解自己的作品和意圖?還真難說,善於鑑賞的教授既能從各角度挖掘出作品的多重內涵,又能分析出作者不易察覺的潛意識等。而且,優秀的鑑賞者可能還可能會促進作者的進步,至少對不懂欣賞的人來說,會有不小的教益。

所以,我們不能要求會鑑賞的就要會創作,會吃的就要會做,會設計的就要能造,會指揮的就要能打。各有各的角色,各有各的本事,即便有全才,也畢竟是鳳毛麟角。


龍之心41

我認為這是合理的現象,術業有專攻啊。

1、鑑賞是以旁觀者的態度欣賞,創作卻是另外一回事。

詩歌鑑賞,需要的是細心感觸和廣泛聯想,以及相對應的文學功底和抽象概括能力。而詩歌創作則全然不同,需要強烈甚至偏執的情感,痛徹心扉的疼痛和深入骨髓的悔恨。清代詩人趙翼的一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就是對詩歌創作的深刻解讀。

縱觀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大多都遭遇過人生的逆境和生活的不易(並非全部,也有例外),比如被貶流放的屈原,比如經歷安史之亂的杜甫,比如不斷遭受打擊的蘇軾,比如經歷國破家亡的李清照……沒有這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詩人們心裡的感情很難有強烈波動,也就難以寫出直擊人心的絕妙詩篇。陳子昂的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流傳千古,乾隆皇帝一個人寫出的詩歌數量,甚至超過了整部《全唐詩》,可大家現在又知道幾首呢?就是這個道理。

2、在我們的生活中,美很重要,發現美的眼睛也很重要。

從最初的《詩經》,到現在的現代詩歌,凡是優秀的作品,讀來都會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可是人的社會經驗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積累而慢慢增加的,速度很慢,經驗不足就很難體會到詩歌中的美。就好比沒談過戀愛的人,就很可能讀不懂《關雎》,沒經歷絕望的人,就欣賞不了《相信未來》。怎麼辦,這就需要嚮導,詩歌鑑賞就是一個很好的嚮導。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己能創作好詩固然重要,擅長鑑賞經典詩篇,也很重要。

3、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技能都處在大爆發時期,“一肩挑”“萬事通”式的人物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能精通某一項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分工已經越來越細,而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能聚焦突破某一個方面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同時精通多個領域的難比登天。正如著名教練未必是著名運動員,著名評論家未必是著名作家一樣,擅長詩歌鑑賞的教授也未必是個優秀詩人。不過話又說回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詩歌鑑賞幹久了,多多少少會沾染些仙氣,做幾首尋常的詩也正常,但是要求詩歌鑑賞者做出與經典名篇水準相當的詩歌,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陳向東

這個問題,像是在說中國詩詞大會,去年剛好出了這個醜聞。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十場結束前,康震教授朗誦了自己寫的一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競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詩一發表,即刻顯露了康震教授的水平,還引來了詩詞論壇不少的熱議。單看這首詩,平仄不合格律姑且不談,從文筆上看,淺白無味,與老幹體無異。

再看酈波教授的這首集句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什麼是集句詩?顧名思義,就是摘取古人不同的詩句重新集合成一首詩。這首詩的平仄沒有什麼問題,但重要的一點,“歡”字出韻,“香”與“鄉”同音,犯了連韻。格律四聲八病尚且不論,自古“無韻不成詩”,押韻是基本的要求,寫詩之人不可能不知道,這顯然與詩詞教授的身份不符合。

中國詩詞大會一直被人詬病為背詩大會,為什麼不是詩詞創作?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今天一些學者對古詩的研究有前人的註釋見解作參考,一旦要來評今人的作品,便不知從何入手。

有人說,“會鑑賞詩詞的人不一定會寫詩詞”,這個觀點純粹是片面之談。

真正鑑賞一首詩詞作品,一定在會發掘意境的同時,感受到作者在寫這首詩時的立意以及構思,久受薰陶之下,豈能不會寫出一二,鑑賞者和作者本應該是相通的。也許沒辦法像古人一樣寫出優秀的作品,但至少可以保證不會出現紕漏。

這是一件詩詞愛好者都可以做到的事,何況是詩詞專業的學者。


古典詩詞披上流行的外衣,原本是一件好事。雖說觀眾喜聞樂見,但也不能因此糊弄。不知只是自我陶醉,還是以為眾人皆醉


詩詞補習班

國產的文學歷史教授,好像多是畢業後留校任教的。他們的專長是學術教研,文藝鑑賞,在理論思辨上鶴立雞群,不同凡響。然而,作家詩人卻是學校,無法培養出來的

。只能簡而言之,此話題涉及到創造力天賦的開掘與揮灑。

詩人創作,主要用形象思維(當然也不乏邏輯思維)天馬行空,馳騁幻想;學者研究,主要用邏輯思維,旁徵博引來推理論證。詩人是感情動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見景生情,感慨萬端,即可出口成詩。詩人裡常見,有同時也為文藝評論家和美學家的;而學者卻鮮見,能同時成為優秀的作家詩人。文學界公認的,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文學批評《人間詞話》,被譽為美學界的《紅樓夢》,開啟了多少創作者的天賦性靈,但此書大名鼎鼎的作者,理論大師王國維,自己創作的詩詞卻淪為平常,難見被著名的詩詞選本收錄。

沒有形象思維,創作靈性,只會品談理論,可以成為當代學儒,美學專家,思辨達人,卻難以寫出讀者欣賞認可的佳作。此類範例,在古今中外並非鮮見。人總是各有偏才奇才,各具天賦特長的。以《中華詩詞大會》奪冠者為例,其所具有的記憶天賦,也非眾多創作型詩人能具備。當然,這問題比較複雜,牽涉到眾多理論學科。我在《悟空問答》平臺,也不過隻言片語,各抒己見而已。所謂,你有你的月亮,我有我的太陽,大家一起燦爛,共同發揮特長。正是:

———— @ 《題紅蓮花》 @ ————


千朵火焰出水燃,萬支硃筆點青天。

不與紅日爭高下,只留詩畫醉人間。



默金cc

這個需要辯證地來看待。

首先是考試模式的原因,眾所周知,我國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考試是以背誦默寫、閱讀理解的方式來考察古詩文鑑賞能力的,從小老師就從修辭手法、意境、感情地方面解讀古詩文,並沒有以作詩詞的水平來考察語言水平。而在古代,科舉考試是用八股文、古詩詞來寫作的。因此,現代人的詩詞鑑賞能力要遠遠強於作詞能力。

其次,文學發展需要有根植的沃土。詩詞本身就是用古漢語作文章,許多隱喻、指代等語言習慣也是當時的“流行詞”,就像你每天在中國說普通話,是很難像native English speaker發音一樣,現在用這些說話方式作詞肯定不如以前。

再者,古時會有元宵猜燈謎、以詩會友、對對子比賽等等,那時候的詩詞氣氛濃厚,王勃一首《滕王閣序》就名滿天下,換到現在恐怕就湮沒在互聯網的滾滾浪潮中了。現代人不太重視這個,誰又會注重自己的作詞能力呢?

再者,現代大學行政化管理,能出論文、做課題才有成績。一個大學教授能夠把詩詞鑑賞講解得精彩絕倫已經是迴歸課堂了,又有幾個教授能夠在論文的壓力下專心地鑽研如何寫出一篇好詩好詞呢?

最後,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詩詞大會》的走紅也從一定方面反映了現代人“詩心不改”。即使大學教授不會,民間自有高手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不必糾結於古詩詞作得好與不好,現代詩一樣有美,一樣是燦爛的文化。不管教授會不會作詩,我們要葆有詩心,學會鑑賞詩詞,創造更多美的詩句,讓後人也能欣賞到精妙的詩文。


爪小哇哇

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古人早就說過,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老師,一樣意思。

因為:一,大學教授他們攻讀的是鑑賞詩詞,他負責的是教人怎麼去欣賞和作詩。而不是寫,因為,看與寫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寫與寫好,再寫出好詩詞之間,更是有一大段距離。

二、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學作品。詩的好與壞,詩的意境等,都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當一首詩面世後,在讀者眼光裡,是不是好詩,是沒有固定的答案的。就拿問題中舉的大學教授寫的兩首詩,我以為,從老幹體那些讀者看來,能不是好詩?

三、大學教授寫不出好詩,並不奇怪,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教書,如果讓他們再去寫詩,寫好詩,是不是有點叫他們捨本求未了呢?

我的看法是:對這位大學教授鑑賞詩詞時滿腹才學,是非常崇拜,對他寫不出人人看好詩,也同樣崇拜,因為他畢竟是教授負責教書育人的,沒有不務正業,去做那什麼詩人。

我說的不知道對否,請大家指正,謝謝!


鮑宜龍

這個問題的提出,很有意思。的的確確,我們經常看到大師們在講解詩文時,常常講解得頭頭是道,什麼歷史背景、中心意思、修辭手法、作者的生活履歷等等的,說上去口若懸河,看上去情緒激昂。從他的講解和鑑賞來看,諸般事情,彷彿他親身所歷一般;但若是查找這位大師的大作,卻令人失望,除了對其他人的詩文進行講解外,並無一首稱得上是好的詩文。

如果一定要對這種現象給個解釋的話,只能說這樣的教授是有知識而無才華。有人說鑑賞和創作是兩碼事,就像是美食家未必能做出美食來,品酒師未必能釀出好酒來一樣,我個人認為這個比喻是不對的,是偷換了概念。美食家或品酒師並不等於教授,而且功能也是有區別的。美食家或品酒師,憑藉的是感官去品味各種味道,以此來判定食品或酒品的高低好壞來;但教授鑑賞詩詞憑的是知識。事實上,教授既然具備了鑑賞詩詞的能力,從理論上來講,就應該能夠創作出好的詩詞來的,因為他具有創作詩詞的知識,也懂得創作詩詞的方法。

這就進入到一個死結中去了,就像是自己患有不育不孕症,卻打著“祖傳秘方專治不育不孕症”的招牌到處給人治不育不孕症一樣滑稽可笑。對這樣的教授,我個人認為,要麼是葉公好龍,要麼就是書呆子。葉公好龍是把好龍當招牌,顯擺給別人看;書呆子是隻知道掌握死知識,而不知道活學活用。

詩詞創作,靠的是掌握的知識加上形象化的思維,要有想象力,能在腦海中展開一幅畫卷。比如電影《少林寺》中的插曲:“日出崇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就是一幅山水畫,你能在腦海中想象出這樣的畫卷,憑著你掌握的文化知識,便可以創作出來,而你創作不出來,很顯然就不是缺知識,而是缺乏想象力,缺乏才情。我想,這應該是一位教授鑑賞詩詞時滿腹經綸,卻創作不出一首好詩詞的原因所在吧。


隴之語

寫詩是需要感覺的,其實好的詩作者寫時一定是人生狀態很特別的時候,比如失落,低谷,得意時。

悲傷的作品詩人一定比詩悲傷百倍

寫詩不是靠知識去堆砌詞藻,而是詩人內心的呼喊。

文學專家整天做文學研究,思想處在比較理性的狀態,一個理性正常的人是沒有詩感的。

我以前那幾年失落時也寫過一些詩,現在讀起來自我感覺還挺好的。可現在卻再也寫不出來了,也就是我自從學編程,整天寫代碼,思考各種邏輯問題,生活狀況也好起來了,慢慢的詩感就沒了。我試過很多次,強行讓自己進入那種狀態是沒辦法了,所以也就寫不出了。

下面分享我以前寫的幾首感覺還過的去的詩

《畫城·今生故》

若前生

我不走曼城

你不趕東風

我還在離山看飛雪

你還在曼城待春開

就不會有

這今生的相遇

和此刻的離別

那樣

你不會有憂愁

我不會這淒涼

或許

多年後

你會眺望北方

我會眺望南方

我們目光

在北方與南方交匯的地方相遇

那時

你嘴角輕撇

我嘴角輕撇

我們都會開心的笑

《油紙傘》

你來的時候下著小雨

我撐著油紙傘去接你

三月的細雨打溼了你的眉梢

你笑著在雨裡向我招手

在你的嘴角我看到了我的全世界

我們撐著這把油紙傘

走過車站 走過街角 走過整個雨季

你走的時候我來不及去送你

我在奈何橋上等你

黃泉的路太長

希望你永遠不要來

我在奈何橋頭刻下了那把

我們一起撐過的油紙傘

如果我不得已去了來生

請你看到它時記得我曾等過你

如果來生我還記得你

我一定會去找你

不管你有多老

我只想再看一看你是否還保留著

那把我們曾一起撐過的油紙傘

撐著它伴我們再走完整個雨季

如果來生你已走

我一定會找到那把油紙傘

然後慢慢的等你

如果你來的時候我已老

如果你已忘了它

我會將這油紙傘深藏起來

作為我這一世最永恆的記憶

2014-9月20-27

《有這麼一天》

2014-5-6

想有這麼一天

牽你的手

在那開滿鮮花的季節裡走

從春天到秋天

又從秋天到春天

走到把時間也忘記

走累的時候

就買兩張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單程票

要靠窗的位置

我就坐在你的對面看著你笑

陽光透過車窗照在你的臉上

甜甜地灑滿了燦爛

這時候我會拿一支筆

用最美的詩把你的笑容寫下

譜上曲子慢慢的唱

音樂伴著火車的轟鳴

就是我們愛的宣章

這是我這輩子最愛聽的歌謠

這樣的旅途我是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

哪怕他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

就這樣靜靜地坐著

好像永遠也不累

直到困得我們眼睛再也睜不開

但嘴角依然是帶著笑


高飛54821146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正常😄

作為一個業餘的業餘愛好者,歸納原因如下:

詩詞創作和詩詞鑑賞是倆個不同的創作方向!

1.詩詞創作是無中生有!必須發乎情,有感而發。流傳千古的詩詞無不出於此。

一個詩人一生中名垂千古的優秀的詩詞並不多。

2.詩詞鑑賞是有中拓展+資訊調查挖掘。

所謂有:詩詞理論根基; 文學審美理論根基以及審美能力; 擁有資訊以及資訊再組織加工的能力!以及對以上合乎情理的闡釋能力!

資訊調查挖掘:詩詞作者背景資訊,社會背景資訊,詩詞發佈後社會影響以及不同階段文人的評價等等。

能夠具有這些能力也是人中翹楚!做講師,教授,博導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