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以腳大聞名,生的六個兒子都成大人物,出殯時沿途官員皆跪送

女子裹小腳(或曰纏足),是中國歷史上的痛苦記憶。自從北宋裹腳風氣興起以來,歷代傳承,尤以清朝最為盛行,美其名曰“三寸金蓮”。不論大江南北,不論身份貴賤,皆可見小腳女子顫顫巍巍行走的身影。雖然裹腳摧殘了女性的身體,導致她們往往個子矮、佝僂,站不穩,但在當時社會普遍風氣下,大腳成了一個女子甚至一個家庭的恥辱,有條件的男人更是非小腳之女子不娶。

此女以腳大聞名,生的六個兒子都成大人物,出殯時沿途官員皆跪送

其實,清朝的統治者曾多次下旨,嚴禁纏足。比如1660年,清政府規定抗旨纏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里;1664年,康熙帝重申,“若有違法裹足,其女之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議處;兵、民,交付刑部責四十板,流徙”。此後歷任皇帝,都有相關禁令。但是,這些禁令不僅沒有效果,纏足之風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旗人婦女也有偷偷模仿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漢族女子這麼熱衷裹小腳,甚至熱衷到無視朝廷禁令的地步?一方面是前面說到的,歷史延續性的問題,前代已有的習慣,在漢族全社會早已經流行,哪怕政府改朝換代之後也仍然保留下來。而另一方面卻鮮為人知,就是有一個不向滿族屈服的隱喻。滿族入主中原,漢人不服,男子在高壓之下不得不剃髮易服。為了與滿族統治者暗中抗衡,一些漢族文人就將注意力轉向了女性的腳,極力鼓吹之,將早已有之的纏足發揚到極致,從而突出漢人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這就是所謂的“男降女不降”。

此女以腳大聞名,生的六個兒子都成大人物,出殯時沿途官員皆跪送

不過,在晚清時期有一位大腳女人成為例外,而且憑藉自己養育的優秀兒子讓整個大清王朝都對其刮目相看。這位女子就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母親——李氏,典型的封建式的賢妻良母。

李氏是合肥處士李洪謨的女兒。但另有一說,李氏是李鴻章的爺爺李殿華在路邊抱回來的棄嬰。當時,李氏正發著高燒,稍微懂得點醫術的李殿華看出來這個小女孩得的是天花病。於是,好心的李殿華沒有見死不救,他將這個女孩帶回了家裡,在他的救治下,小女孩最終倖存了下來。但是,最終天花使得她的臉上長了很多麻子。由於成為棄嬰的李氏沒有地方可以去,於是就在李府住了下來,當李府的服侍丫鬟。不過李家人對其要求比較寬鬆,所以對李氏不纏腳的做法也放任自流。長大後,李氏為了報恩在李家幹起了苦力活,一雙大腳讓李氏在田地行走自如,家務活更是得心應手。所以就算是外面的村民嘲笑李氏,李氏也全然不在意,只要能夠報答李爺爺的恩情,讓她幹什麼都不委屈。

此女以腳大聞名,生的六個兒子都成大人物,出殯時沿途官員皆跪送

苦心人天不負。後來,這看多了小腳女人、審美疲勞的李家公子,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也開始覺得李氏有些不一樣的魅力。在朝夕相處之下,李氏的勤勞肯幹更是讓李文安頗為中意,於是乎,李文安就向父親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開明的李爺爺沒有地主老爺的架子,更沒有歧視李氏的意思,便允許兒子和李氏成婚,之後便有了李鴻章及其兄弟姐妹的出生。

後來李氏共為李家生育了六男二女,但由於李家並非什麼豪門貴族,家庭經濟負擔比較沉重,差點沒辦法讓所有的孩子活下來。但李氏卻通過“尺布寸縷,拮据經營”,從牙縫中為幾個兒子擠出來讀書學習的費用,李家子弟這才有機會得以出人頭地。當然,李氏能夠挑起如此重任,有這麼一雙大腳對幹活是很有幫助的。

此女以腳大聞名,生的六個兒子都成大人物,出殯時沿途官員皆跪送

李鴻章兄弟六人,依次為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或是科途中舉,當上大官;或是經商發跡,成為當地首富。李鴻章的兩個妹妹略知詩書,她們的丈夫一為富商一為官僚。其中,李鴻章名氣最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可以說,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讓兒女成龍成風,李氏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因此,李鴻章和兄弟姐妹對母親非常孝順,終生不忘其撫育教養之恩。

此女以腳大聞名,生的六個兒子都成大人物,出殯時沿途官員皆跪送

要知道,李家子弟在晚清王朝的影響力十分巨大,連光緒帝對李家母親都十分看重。當李氏身體欠佳的時候,光緒帝總是給李鴻章放大假,准許其回家探望母親,還附贈十分豐厚的禮品。

李氏去世後,光緒帝命李鴻章和他的弟弟湖廣總督李瀚章為母發喪,李氏靈柩所到之處,沿途官員必須好生招待,更要跪拜相送。當裝有李氏遺體的靈柩從湖北的武漢經過長江到達巢湖的時候,地方官們都主動的在沿途進行跪拜,一點都不敢怠慢。不僅如此,在李氏死後的二十多年,清朝還追封她為一品夫人和侯夫人。真是死前風光,死後也是榮光不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