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戰國時楚國不向南的大塊空白地擴張?


別傻了,南部大開發做起來很難啊!

中國古代在經濟重點南移之前,從來都是北方發達,南方屬於欠發達地區。古代的經濟中心南移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是東晉,第二階段在隋唐,第三階段在兩宋。先秦那會兒經濟重點還是在北方,更精準地說在中原地區。雖然那會兒中原戰事很多,但是他們依舊是發達地區。

楚國人別說戰國,就是春秋那會兒也是努力北伐。為什麼要北伐?為什麼楚國人北伐那麼有動力,因為北面發達啊!古代第一生產力是人口,人口那會兒中原比南方多,沒有足夠生產力,城池開發也是很有限的。北面城市開發度在先秦這個時代來說,中原勝於南方的。楚人自己的祖先也在中原的,他們在春秋那會兒北伐都不忘強調祖先來自祝融之墟,而祝融之墟就在鄭國。所以,北伐是一種向上的追求,也是一種情懷。楚人自己經濟重點也是偏北,不是偏南。一是方便北伐,二是越是南方的地方綠化越好,森林覆蓋可能百分百,這開發起來難度得多大。畢竟,楚國人口也是很有限的。

戰國,楚國滅了越國,佔領重點區域吳越之地,沒有繼續向南進行。這個因素,其實跟他們早期中原爭霸的時候,盯著陳、蔡等國打,不怎麼重視吳越,直到吳國崛起,吳師入郢才是正式特別重視的因素是一樣的。因為春秋那會兒吳越都是欠發達的地方。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南大荒。講道理,就是崛起的吳國,夫差也是一心向北的人,滅徐打齊,他會同意越國復國,估計也不單純因為勾踐認罪態度好,很大程度因為他和伍子胥戰略意識不一樣的。一樣是滅國,夫差滅了徐國,可沒有讓徐國復國。為什麼一定要徐國之地,越國可以緩一緩。因為那會兒蘇北比蘇南富,山東是特別富。從夫差的戰略向北。不滅徐國,怎麼保證北伐道路通常啊。不打齊,又怎麼跟中原諸侯爭霸?滅越國對夫差來說實現不了抱負。

勾踐滅了吳國之後,他並了吳國之前攻佔的地方。之後,他果斷遷都了。猜猜勾踐把越國都城遷到了哪裡,還在今天的浙江境內不?當然不是啊,勾踐滅吳之後,把都城遷到琅琊!琅琊!琅琊!勾踐也是能北上,絕對不南下。畢竟,人往高處走,向北發展才能爭霸中原。

說白了,楚吳越三個諸侯都是人在南,心在北。大家的發展都是一心向北的政策,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未開發階段。戰國,楚國亡越後,為什麼沒有繼續向南推,為什麼不搞南部大開發。實在是因為人口有限,南大荒又真的很大。加上,他們在楚威王那會兒也是有心再當一回霸主。能力有限,不妨心意在。關鍵先秦的南方人大部跟他們的國君一樣是心向北的。誰樂意一直呆在欠發達地區,開荒呢?畢竟,北方富,城市建設也好。雖然楚人未必想去其他國,但就是在楚國,他們也不太可能會樂意呆南面未開發的地方。


柳氏異聞錄

楚國其實已經向南方擴張的很厲害了,吳越可以說夠靠南的了吧,不是被楚國吞了?戰國時期,楚國的地盤不能說不大。另外,秦國佔了巴蜀之後,楚國也在向西南進行擴張,遠征雲貴高原。


神秘的夜郎古國如一顆流星劃過天際般,在中華歷史中曇花一現而後又徹底消失的無影無蹤,最早是戰國時期楚國將領莊礄入滇征服夜郎這件事把神秘的夜郎國帶入人們的視野之中。那莊礄為什麼要征服夜郎國呢?這事要從秦楚爭霸說起。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越來越頻繁,作為實力最強的秦國和楚國由於不斷的擴張,不可避免的由於地緣的衝突而造成彼此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率兵南下滅了巴蜀。司馬錯是秦國重要的將領,也是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人物,力主先取蜀地,為秦獲取資源和對楚地緣上的優勢。一定意義上來說,秦國最終能統一六國,司馬錯的功勞是很大的。

秦國攻佔巴蜀以後,除了獲得一個後勤大後方外對楚國更是有了地緣上的優勢。一旦對楚發動攻擊,就可以多路出擊。北線可以攻擊楚國漢中郡;南線可以出巴蜀順流而下自西向東攻擊楚國巫郡、黔中郡(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北部地區)。

公元前312年,被張儀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成功地忽悠了一把的楚懷王,為挽回面子和秦國之間發生丹陽之戰。其實,秦楚之間的戰爭自從秦國佔巴蜀之地以後更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問題。

丹陽之戰中,秦國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斬首楚軍八萬,俘虜楚將好幾十人。遠途跋涉的秦軍將決戰之地選在楚國腹地丹陽,這是一步險棋,最終卻勝了,為何?就是由於佔據了丹、淅兩水順流而下的地緣優勢,使得秦軍的後勤補給是沒有問題的。同時,在漢水方向秦國也對楚發動了攻擊,趁勢攻取了楚國的漢中郡(今陝西東南、湖北西北這個區域)。

丹陽之戰,楚國敗得挺慘,損失很大,但楚國畢竟是超強的一極,這種傷並不致命,只會刺激楚國,對秦國發動更大規模的報復。第二年,楚國傾全力,對秦國發動著名的藍田之戰,這一戰也是秦國最為危險的一次。楚軍一路猛攻,勢如破竹,看架勢是要不破秦都咸陽不罷休。

秦國已經毫無退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能頂住就還有翻盤的機會,頂不住有可能就被滅掉。在離咸陽不遠的藍田,秦國舉全國之力死守,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韓國和魏國在秦國縱橫家的遊說之下,對後方空虛的楚國落井下石,攻取楚國的南陽盆地等大片土地,使得楚國門戶大開,還有被切斷後路的危險。無奈之下,楚國只好退兵 。藍田之戰後,楚國實力大損,面臨各個方向的壓力。

公元前280年,秦國將領司馬錯率領十萬隴西之兵從巴蜀南下,自西向東攻擊楚國的黔中郡。 楚軍大敗,楚國只好割地求和,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給秦國。

楚國如果想攻佔巴蜀,是逆流而上的,難度可想而知,何況那時的巴蜀已為秦國所佔,更是不可能。 為了緩解秦國對其造成的地緣壓力,楚國決定採取側面迂迴戰術,對巴蜀之地施加壓力。

於是,在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派莊礄通過黔中郡開始西征,溯沅水而上,向西南方向進行擴張,先是滅了且蘭國(今貴州省黃平縣一帶),然後繼續西進又征服了傳說中的夜郎古國,一直打到雲南一帶的滇國。

在莊礄西征的前後幾年時間裡,秦楚兩國在黔中郡進行了反反覆覆的你爭我奪。公元前277年,秦國派蜀郡守張若再次攻取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而楚國不甘心。第二年,楚頃襄王又派十萬大軍反攻,收復了黔中郡部分地區。

莊礄西征總體上來說還算順利,但是當他想班師回國的時候,卻面臨比較尷尬的問題,歸路已被秦國切斷,成為孤軍的莊礄乾脆放棄了迴歸,直接在雲南做起了滇王,而被征服的夜郎國這時候應該是臣服於莊礄的滇國。


地圖帝

1.時代背景,披荊斬棘

三千年前的中國,文明的核心區域在中原地區,主要在陝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這些地帶。楚國當時定都在湖北荊州,偏安一隅,距離文化發達地帶還是有比較大的距離的。

所以,楚國在中原諸國都不受待見,被稱為南蠻。這一點,讓楚國比較惱火,所以就會拼命地想要和中原文化接軌,於是一代代楚王開拓邊疆,但注意力幾乎都是在北邊和東邊,滅了一個又一個姬姓諸侯國。



(西周初期,楚國領袖不過是子爵,屬於低等爵位。而且轄地甚小,所處深山老林,就連給周天子的貢品都是搶的或借的。)

楚國最早開始兼併附近的小諸侯國和部落,然後進軍中原,滅蔡國,立馬進入了河南。即便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國、諸侯國裡的“常青樹”魯國,都難逃它的魔掌。另外,楚國後期把都城遷到了今天安徽的壽縣(當時叫壽春)。熟讀楚國的歷史,數百年的國家戰略都是東進北上,問鼎中原。南邊自然是無暇顧及了。

(明顯看到中心在北方)

2.山高水長,國力不足

三千年前的中國,交通不便,且楚國往南去,都是原始森林,山高阻險,難以逾越。即便往南有人群,大多都是生產力低下,還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即便征服了也沒有多大的用處。況且,那個時代,只有糧食、人口、城池才是最重要的。那時候的楚國,雲夢大澤還沒有消失,兩湖地區還沒有開發,可以說還是蠻荒的狀態。

即便秦始皇派六十萬精銳大軍攻伐南越地區,第一次還是慘敗,最後還是修了靈渠,把士兵、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嶺南,才打下這塊地方,那可是滅六國後,傾全國之力才做到的。即使時間倒退一百年,楚國也沒那麼大的雄心、魄力,更別說能力了。

3.價值不大,難以管控

嶺南地區即便打下來,也不好控制,而且成本巨大,稍一不慎,前面做的努力就打水漂了。比如楚王派兵進軍古顛國(雲南),結果將領做了國王,再也不回去了。所以,南方即便有大片空白之地,還不如北方高素質國家,打打它們,有固定的城池,大量的人口,何樂而不為呢?畢竟,前期的楚王都是梟雄,人自然要向高處走。



4.疲於戰事,禍起蕭牆

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不是春秋時期那個楚莊王霸主時代。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就被吳國打殘了。後來,君主一屆不如一屆,早已沒有開拓進取之心,而且君王的權力很小,朝政被三大氏族把持,吳起變法都半途而廢。

可憐的楚懷王被秦國耍的團團轉,最後氣死在了秦國。最後一代,君主都變成了外姓人的遺腹子。雖然這裡說楚國方圓千里,精兵百萬,不過是明面上的吹捧,在戰國時期,它已經沒有了爭霸的實力,主角是秦、齊並列二帝,魏、趙相繼稱霸,楚國只是充當救火消防員,比如毛遂自薦,楚王那個慫啊。所以說,戰國時期,楚國整政治上已經不會考慮南邊的不毛之地。


(安徽壽縣博物館,陳列楚國最後一座都城的遺珍)

再到了戰國後期,楚國的首都兩度被秦軍戰神白起攻破,楚王被迫向東遷移,壽春(今天安徽壽縣)成為了楚國最後一座都城。它的主要精力已經放在江淮之間。楚國實權派領袖項燕最後的決戰也是在江淮大地上。所以說,楚國最後的國運走勢還是向東走的,而不是往南擴的。



到了秦代,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劉邦等楚地的人揭竿而起,逐鹿中原,舉著旗號“張楚”。可是,他們都是哪兒人呢?都是河南、江蘇一帶的,是楚國的東中部,可見楚國東進北上政策卓有成效,而同時期的故都湖北湖南一帶發聲難尋。所以,說明了楚國百年計劃的正確性。

(鉅鹿之戰,楚國再次威震天下)


慵懶國王

好啦,廢話少說,先上圖!

你現在看到的這張圖是春秋戰國早期的諸侯國分佈圖,可以看到楚國還並不是很大哦!

這張圖是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時的地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楚國這時候已經變得很大了,他吞併了與他相鄰的蔡國等小國家,同時向南延伸了一大截!

可見楚國並不是不往南方佔領地界。

而你現在看到的這張地圖告訴你:此時的戰國,秦並巴蜀,楚吞吳越。

可以看到楚國的南部已經沒有任何小國了,如果你非要說有的話。那我告訴你,那不是周天子封的【手動滑稽】

那為什麼地盤這麼大的楚國為什麼不繼續向南擴張了那?

那是因為,地盤大 並不代表有人啊!可以說,整個戰國時期都是北方人多,南方人少。更何況被稱為“蠻夷”的楚國的更南部那

其次,從自然地理方面講,當時的南方邊邑並不適合人口居住,我們可以在看張圖: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楚國的更南部是兩廣和貴州這些地方。這些地方在以前都是幹嘛的啊?

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時期,這些地方都是流放犯人的啊!

所以,再向南擴張也就沒必要了。

我們再來看看北方,哇!不得了!

北方在當時是戰國這個世界文明的中心,統治了華夏800年的周天子居於其間。人口眾多,文化燦爛,經濟發達,交通靈活,更是我華夏文明的起源地。

就好比 一個去非洲大陸當酋長,一個去美國當總統。這種事擱你,你會選誰?

所以,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向南發展?NO!根本沒有必要好伐!


對了,有人可能要問,那它不還是擴張了一些嗎?

我來告訴你,向南擴張更多的時候是為了穩定後方,不腹背受敵。跟趙滅中山,秦伐義渠是一樣的道理,你懂了嗎?

好了,有什麼問題歡迎來題,如果能關注我,感激不盡喲!


歐陽毅澤

楚國在楚威王時代滅掉了南方的越國,至此楚國成為南中國的一個巨無霸,但是楚國並沒有斷續向南開發,而是選擇北上中原與列國爭雄鬥狠。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楚國不向南邊發展而非要向北發展呢?

其一、北方富庶而南方莽荒!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中下游,這些區域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是列國相互爭奪的地方。南方儘管地大,但是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山高林密,瘴氣橫生,去佔領這種土地對於楚國來說是沒有多大實際用處的。楚國內部一直都有北上爭霸與南下稱霸的兩種治國之策,整體而言北上是佔據主流的,但凡楚國國君有點能耐的都是北上爭霸,而不是南下掠土地。

其二、楚國無力南進了。一方面楚國與中原諸國打得火熱,主力都在北部作戰或者在西部防秦,要去平定百越地區,那是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百越地廣人稀,部落多如牛毛,要翻山越嶺的去佔領百越,楚國真沒有那個實力與勇氣。能接受這些部落的臣服就達到目的了。

其三、楚國內部平衡不了。楚國是一個分封制國家,由熊、昭、景、屈、黃、項六氏共治,因此南下滅百越各家都不願意。因為出兵打仗,各家族都要出錢,出兵,打下來的土地收益又不好,都不願意做這樣的賠本買賣。如果北上爭霸,那麼搶下的土地產值高,人口多、各家都願意幹這樣划算的事。所以楚國王族也只能北上爭地而不南下掠地。


大秦鐵鷹劍士

楚國的南方邊境止於南嶺,其實在楚國八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其一直是向南面緩慢擴張的。最後止於南嶺的崇山和崎嶇地形。楚國的南方一直沒有什麼像樣的政權,大都是濮蠻氏族部落聯盟。進行征伐的意義不大,收穫甚微。楚國本部的核心在湖北荊門襄陽一帶。但是看屈原的詩詞,會發現裡面不斷提到瀟湘,最後甚至投汨羅江而死,這些河流全都在湖南境內,由此可知,楚國實際控制湖南大部的。

如上圖所示,到了秦代也只能通過南嶺的三個關隘進入廣東。既然楚國南向擴張受到秦嶺制約,又全是部落,意義不大,所以在楚人抵達南嶺後便停下了南擴的腳步。主要是北方和西方。楚國問鼎中原的故事便是北擴的最好例子。但是西進運動一直不為人知。蜀國大部分地區和巴國都被楚國兼併,並且由此據有了重慶和四川東部部分地區。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西至巫山,東至東海,北至伏牛山,南到南嶺。



關於楚軍西進的歷史,《史記·秦本紀》有記載:

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

楚威王時代,楚威王攻佔了巴國國都江州,及其北面的陪都墊江。並將勢力深入雲南。


關於楚國向南方擴張,主要是向南方的濮人、越人、苗人進行進攻,並大規模開發佔據的土地。《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所以足見楚國勢力已經深入湖南及南嶺一帶。


廣諫院

第一,自己國內的土地還開發不過來,往南方擴張幹嘛呢?

楚國當時不是缺少領土,從重慶東部地區開始算,往東一直到上海全是楚國的領土。這片土地的面積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卻生活著不到500萬人口。也就是說楚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不到5個人,其人口密度和今天的加拿大差不多。

而且,楚國所在的地區比加拿大可好太多了。這裡有800裡雲夢大澤,有肥沃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這裡氣候潮溼多雨,給糧食生長提供了充沛的降水,讓楚國糧食充足。叢林中和沼澤裡生活著無數的野生動物,給楚人提供了豐富的肉類。當時的楚國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發愁如何在肥沃的國土上開墾出更多的良田。

除此之外,楚國南征還面臨著交通不便的問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發兵50萬南征百越,整個戰爭讓秦軍損失慘重,原因是南方叢林密佈,沒有中原地區四通八達的道路,導致秦軍的後勤補給難以有效供應。如果楚軍南征同樣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楚國肯定不會貿然南征的。

最後,北方各國與楚國經常爆發大戰,讓楚國騰不開手。

戰國時期國家少了,戰爭規模大了,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戰。這種局面,只要頭腦正常的君主,都不會分兵數十萬去征服還未開墾出的南方。楚國雖然很大,仍然難以同時開闢兩個戰場。尤其是到戰國中後期,秦國的崛起主要攻打的對象就是楚國。當初楚國遠征夜郎國,就是因為秦軍切斷了楚軍補給而功虧一簣。假如楚軍南征,秦國一定會猛攻楚國,趁國內空虛,將其滅掉,就像當初武王滅商紂一樣。

綜上所述,楚國是不會向南擴張的。


歷史風暴

今天我不做回答,我從你的問題想到了一系列楚國為何不向南擴張的原因。

(戰國時期城市分佈圖)

一個是楚國為什麼要向南擴張?

南方當時算不算不毛之地?

南方當時的經濟很發達嗎?

南方當時的氣候很好嗎?

南方當時的土地很容易開發嗎?

南方當時的生產力很高嗎?

南方的開發有利於中央集權的控制碼?

楚國有強大的經濟支持和成本去管理嗎?

楚國身處戰國有時間和人力去管轄嗎?

楚國當時知道南方還有南方嗎?

最後問一句你就確定楚國沒有向南開發後又放棄了嗎?

另一個是為什麼要向北擴張?

北方是不是經濟中心?

北方在當時是不是現在所謂的發達地區?

北方在當時的區域制度不好嗎?

北方的人口、文化及文明程度不必南方好嗎?

北方的耕田制度不好嗎?

北方的生活水平不必南方好嗎?

現在我們回到現代,再來看這個問題?

明明中西部地區廣闊,而東部北上深廣人口擁擠,居住條件還不如中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區,為何大家還喜歡往東部地區跑?

明明西部地區地域版圖很大,為什麼到現在要去西部還遠不如去東部方便?

難道中國領導人不想往西部發展嗎?

很多問題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這需要過程,水到渠成。

我是小宋談歷史,謝謝關注評論。


羽評歷史

答 | 江隱龍

以國土面積來評價一個古代國家的綜合國力,是一個常見的史學思維誤區。我們看戰國形勢圖,會發現楚國疆域是秦國疆域的數倍,於是便奇怪為什麼這麼“強大”的國家會被秦國打得無招架之力;而趙國與秦國疆域大小相當,同樣遠小於楚國,卻是秦國在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

其實同樣的誤解也存在於三國時代。從版圖上看,如果不算西域,昊蜀二國相加其實並不小於魏,但曹丕帳下的謀臣在夷陵之戰前卻說“天下三分,中國(即曹魏)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如果版圖等於綜合國力,那便不能理解為什麼曹魏能強到“十有其八”——這可是比吳蜀兩國相加還要強很多了。

古代(當代也一樣)的國力,國土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口。有人口則有民有兵,也容易孕育出更多人才。王夫之說得明白:“圖王業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險要財賦之謂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謂也,得其賢也。”

也就是說,佔土地是為了占人,而占人是為了占人才。沒有人才,空有人就無用;沒有人,空有土地就沒用。中國文明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也就是中原;人才最興者也在中原。比之於戰國,趙、齊、魏諸國雖小,但人才密度卻高於楚國;比之於三國,曹魏的人才密度便高於佔有江東、荊州的孫吳,更遠高於只佔益州的蜀漢。楚國不南擴,正如蜀漢不欲得南中、孫權空勞師徵夷州是也。

如果楚國真的向南擴張,在戰國時代,那真如同驅百姓至荒野,不但不利於國力的提高,反而會稀釋現有的國力,真可謂倒持太阿了。


隱語

楚國不是一點也沒有向南方擴張,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土向南已經到了湖南一帶,甚至很可能更向南,影響力抵達兩廣地區。《孫子吳起列傳》就記載,吳起在楚國進行變法時,就曾經“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廣東地區也流傳著不少與楚國相關的傳說,比如晉人裴淵的《廣州記》記載:“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萃於楚庭。故圖其象為瑞。六國時,廣州屬楚。”從這些細節推斷,楚國的統治有可能已經抵達了百越地區,只是楚國與百越部族,可能更是盟約臣服的形式,並沒有實行有效統治。

楚國之所以一味向北擴張、相對忽視南方,也有現實的原因。南中國看似疆域廣闊,但大片土地都是原始森林和湖泊沼澤,土地不宜耕種、人煙稀少,當地百越部族又擅長打游擊,後來秦軍南征就差點翻車,直到修好靈渠,戰事才得以逆轉。所以首先,佔據這裡就很難,想要讓這片土地發揮作用則更難,勢必要用大批人力來開發這片土地,比如秦朝統一後就幾次徵發移民下嶺南,軍民人數高達五十萬,即使這樣,秦朝對嶺南的開發仍然十分有限。

站在楚國的角度,本身國力就十分有限,如果也像秦朝那樣徵調大批民力南下,國中肯定更加空虛,難以抵禦北方的諸侯;反過來,如果全力北進,爭奪中原的土地人口,顯然能更好的增強國力。利弊權衡之下,楚國一直把爭霸的重心放在淮北,也就很自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