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瓦約18元!美國戶用光伏市場是怎樣的?

目前一個5KW的戶用光伏系統,美國的總造價是澳大利亞的兩倍還多,截至2017年12月份,澳大利亞的戶用光伏系統約為1.34美元/瓦,而美國則需要3.25美元/瓦。

對比了美國和澳大利亞從申請到電站併網的全過程,在澳大利亞,只需要線上提交併網申請即可,接下來的事情,政府和電網公司並不干涉。但在美國,則有許多必須的工作得做:比如必須有2名員工上門進行屋頂測量、房屋承載分析、用專業並且昂貴的魚眼鏡頭進行全陰影分析;必須有專業的電氣線路圖,公司因此得為CAD軟件製圖付費;必須準備各類書面申請材料,不同地區要求的材料還有所不同;必須向申請機構當面提交各類申請材料;為了申請能夠早點兒批覆,需要經常電話或者上門與申請機構溝通;經常與顧客溝通,告知他們申請進展,告知延期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有任何一個環節溝通不暢,都需要再重新來過,最終成功到了併網環節,還有規定的驗收過程,安裝商也需要在場。這些繁瑣的流程使得美國戶用光伏交付週期比澳大利亞普遍要增加2-6個月。

每瓦約18元!美國戶用光伏市場是怎樣的?

除了流程繁瑣,美國針對戶用光伏系統的安裝、施工等技術規定,與澳大利亞相比,明顯更嚴格。比如美國要求走線必須使用金屬導管,必須按照提交的電氣線路圖嚴格執行,在澳大利亞則用塑膠管就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規定,在美國可能需要4個斷開裝置,每個斷開裝置都需要走線,以及增加的金屬導管,澳大利亞對此則不作規定;美國還要求遠程斷開技術,澳大利亞則沒有此項規定;在美國併網需要按照施工圖嚴格執行,如何和房屋檁條固定、如何放置斷路器,線路怎麼走,這些細節都要和申請時提交的圖表相符,在澳大利亞這些同樣是不做要求的。

每瓦約18元!美國戶用光伏市場是怎樣的?

除了流程和標準要求,美國針對進口的光伏系統設備還徵收關稅,這也使得美國的光伏系統成本高於澳大利亞。

流程冗長、標準嚴苛、設備較貴,這增加了企業的獲客成本,在美國戶用光伏獲客成本達到了2500美元,澳大利亞則只有400美元。此外,多出來的2-6個月的交付週期過程中,客戶流失率必然大增。

每瓦約18元!美國戶用光伏市場是怎樣的?

美國與澳大利亞戶用光伏系統各項成本對比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美國戶用光伏市場進入停滯階段,目前美國只有1.5%的家庭安裝了太陽能電池,2017年下半年美國的戶用光伏安裝總量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澳大利亞則受益於高電價、低關稅、精簡的流程、寬鬆的規定,戶用光伏市場發展向好,目前澳大利亞已經安裝了180萬戶,超過了美國的安裝總量,考慮到澳大利亞的人口只有2400多萬,和美國南加州的人口數量相當,180萬戶的安裝量著實令人驚歎,也就是說20%的家庭已經用上了太陽能。

作者最後呼籲美國做出以下三點改變:申請改為線上申請;取消掉過細過多的規定,市場競爭會讓消費者選擇規範施工、質量合格的安裝商;取消關稅。

和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相比,中國的戶用光伏發展較晚,目前處於繁榮的初級階段,2017年勢頭很猛,2018年預計勢頭不減將會繼續引燃光伏市場,相比澳大利亞及美國,設備成本低廉、人工成本便宜,是非常顯著的優勢,在流程、標準方面,不像澳大利亞那麼簡潔、寬鬆,但也沒有美國那麼繁瑣、嚴苛。

2017年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進入戶用光伏市場,由於他們有更多的資金,更專業的人才,因此傾向於推動政府及協會推出更加明確、同時也可能是更加嚴苛的標準,以此來構建護城河,擠壓當前存在於市場的眾多中小安裝商、經銷商的市場,擁有更多的市場話語權。

但從美國的市場發展路徑來看,在當前階段,決定戶用光伏市場繁榮程度的不是有多少家大企業,而是系統的價格是否能夠被終端消費者所接受,這個價格包含了設備成本、獲客成本、時間成本、運營成本、人工成本等各項成本在內。

創新領域的發展過程中,早期更需要政府無所為,而不是有所為,以無所為來降低可能產生的各項隱性成本,就是對創新領域的一種切實保護,市場在競爭的過程中會逐漸分化、淨化,最終留下真正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