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願做患者的依託人”

作為護理部負責人之一,楊軍華已經“深耕”護理行業32年了。楊軍華說,護理部在管理上最具特點的,莫過於護理崗位“垂直管理”,即通過調整管理結構、建立績效考核、統籌人力資源、完善服務機制“四步棋”,將“管護士”變為“管崗位”,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和“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全院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今年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楊軍華感慨地說:“這些年我一步步走來,感到護士這一職業著實不容易,但是我們願做患者的依託人。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離不開與時俱進的優質護理服務。對於不斷加入護理隊伍的年輕人,我希望他們更加用心,學會思考和創新,推動護理學科不斷髮展。”

“指尖芭蕾”的背後: “小窗口”折射“大改變”

一名護士要經過多久的訓練,才能在“扎針”環節上成熟穩健?張英毫不猶豫地回答:“至少要三年訓練。”實際上,穿刺這項技術的難度遠遠超出患者的想象,用張英的話來說,這就是“指尖上的芭蕾”,包含了很高的技術含量。

“通過傳送裝置,實現了醫、藥、護無縫連接。小窗口折射大變化,體現的是護理流程的優化。操作流程的改變,有效改善了就醫秩序。”張英說。

保溫箱的世界:用“柔軟”呵護“柔軟”

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是離死亡最近,同時也是離新生希望最近的地方。在一個個早產保溫箱裡,一個個幼小的嬰兒睡得酣甜。這裡有45張床,常年處於飽和狀態。“新生兒的皮膚特別嬌嫩,尤其是早產兒,有時候揭開一塊醫用膠布,都能讓他們的皮膚受損。”護士長馬愛萍說,“我們所有的護理都要做得小心翼翼。此外,新生兒不會說話,病情變化又快又急,這就要求護士更細心更耐心,能夠及時發現異常。”

馬愛萍說:“2017年,這裡救治了危重患兒1154人,其中使用呼吸機的有650人,體重最輕的僅600克,住院時間最長的150多天。45個患兒每2個小時喂一次奶,這樣的工作量就大到無法想象。”

醫療之外的陪伴:將服務延伸到家

每次夏令營活動前,王銳和她的團隊要利用大量業餘時間做調研。“通過集體活動,能夠讓患兒更好地接受健康教育,這些患兒的家長也非常支持。活動中,1/3是‘老患者’,2/3是‘新患者’,通過‘病友’之間的結對和交流,讓孩子少了牴觸情緒。在健康教育中,護理團隊還巧妙利用了各種食物模型,吃什麼,怎麼吃,都必須要更加生動形象地傳達。”

“其實,我們給予患兒的,更多的是醫療之外的陪伴,將護理服務延伸到家庭當中。同時,我們也收穫了不少孩子的‘親情’,他們平時都叫我們阿姨或姐姐,很多孩子長大了,還與我們保持聯繫。有一個孩子都20歲了,還想來我們這裡看病。”王銳笑著說。

轉自:中國人口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