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三件事,本科時期將對一個人一生影響最大!

本文為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2010年10月14日在青海大學與大學生談心交流會上的講話。錢穎一院長在交流會上分享了他對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學什麼”、“怎麼學”、“為什麼學”的思考,即: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塑造品格。並告訴同學們,如果這三件事情能夠做到的話,那將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影響。以下為演講全文。

做到這三件事,本科時期將對一個人一生影響最大!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

在這座大樓北門的入口處有兩個字,一個是“靜”,一個是“思”。這讓我靜思良久。今天我跟大家談談心,會圍繞這兩個字。

我是清華本科畢業,“文革”後的第一屆大學生。此前插隊多年,在農村考上了清華大學。後來赴美國留學,屬於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比較早的前往國外留學的學生。二十多年在美國學習、工作之後,我於2006年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我的專業是經濟學,但在過去四年中,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做一件事,就是辦學,做教育事業。今天,我想跟同學們談談心,主要圍繞同學們到大學來讀書,學什麼、怎樣學?大學本科教育到底在我們的一生中發揮什麼作用,對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的學生抱有很大期望來大學唸書。那麼,同學們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大學本科的這段時間使自己一生受益呢?結合我這幾年的工作,我跟同學們交流一下大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的內容、方法及其目的。

這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就像我看到的那兩個字:“靜”字很有道理,國內大學,特別是位於北京的大學,最缺乏的就是“靜”;“思”字更有道理,等一會兒我會著重講。總之,這兩個字寫得非常好。

學習知識

同學們到大學來學什麼?大家的回答是學知識。那麼我想說,這個答案不完全,而且很不完全。因為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學什麼知識,以及除了學知識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內容。

我瞭解到,在座的同學們有會計、財務管理、旅遊管理、市場營銷等很多專業,你們本科就有16個專業。不同專業都有各自的專業知識、技能,這很重要。昨天我參觀了你們的實驗室,裡邊的設備比清華經管學院實驗室的還要好。有一位毛老師是實驗室主任,他說確實是,最新的惠普(HP)電腦以及整個設施包括服務器都非常先進。我看了企業流程再造(ERP)實驗室,看了稅收、旅遊管理等綜合實驗室。每個專業裡都包含大量專業知識需要學習,有專業規則。吸收專業知識是進入大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不過我也想說,大學教育不應該僅侷限於專業知識。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專業知識越精專,它就越容易過時。比方說,我上大學的時候還拉過計算尺。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拉計算尺了。當年我們上計算機時使用BASIC語言,現在也沒有人再用它了。今天所學的計算機知識,五年後恐怕其中一半以上就沒用了。許多專業知識也是如此,可能僅在幾年內有用,幾年之後也許就沒用了。再比如,現在用自己的計算機計算,很可能幾年後大家都用雲計算了;現在我們用臺式機或筆記本電腦,將來可能都用iPhone和iPad這種手持移動終端;以前用鍵盤式,現在都用觸摸式了。變化之神速,完全出乎意料。由此可見,專業知識會迅速過時。

第二個原因,不難發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下,一個學生步入社會後很少會一輩子只從事自己原來的專業。清華大學做過調查,五年後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已經不在自己原來專業上了。專業轉換很正常。市場經濟瞬息萬變,也許今日所學專業知識有用,換了行業才發現,對新的專業竟一無所知,使得以前的專業知識變得沒有太大用處了。

第三個原因,我很贊成一些教育家說的話,就是大學本科教育實際上不僅是為大學畢業後兩年到五年服務,更是要為人的一生做準備。比如,我們同學中一些人,最初可能從事具體的技術工作,但會逐漸承擔起一些組織工作、管理工作乃至領導工作。這時就會發現,原來所學的專業知識又遠遠不夠。大家在現階段較為短視,所思慮的問題無非是自己畢業後能否找到一份工作。但我們應該有些長遠的眼光。

如果為人的一生做準備,大學本科階段是最好的時間段。到了研究生階段,更多的時間是專業訓練了。而在大學之前的中學階段,還沒有進入成人階段。思維比較成熟的年齡應該在18歲之後,中學時期只是打基礎。大學本科四年會對人的一生產生較大影響。

每學期我分別與本科生、第二學位本科生、研究生、MBA中國學生、MBA外國學生各舉辦一次“院長下午茶”活動,與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每學期總計五次。“院長下午茶”交流,主要不是交流專業知識,而是“閒談”,但希望有些話對學生未來一生會有啟發。

從去年秋季開始,我們學院為一年級本科生新開了一門《中文寫作》課。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門課的由來。三年前我拜訪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他是我們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聽取他對我們學院的意見和建議。時值國資委面試公務員,許多人正在應聘那裡的工作崗位。他說:“我發現,你們的學生有很多優點,他們的分析能力都很強。”但他認為也有一些弱點、缺點。他特別指出:“你們的學生怎麼就寫不好文章呢?都是一些這麼聰明的人,高考作文分數都很高。”他舉例說,開完一次董事會或一場論壇,需要寫一份兩三頁的會議總結、紀要或報告,需要較為精煉的概括總結。但來應聘的畢業生往往寫不好。上級領導往往通過所寫的報告,發現文字能力強的人。這是任何工作崗位的常見情況,包括政府機關或其他機構。

在寫作方面,男同學似乎遇到的困難更大一些,以至於在招聘時,原本已經看中一兩名男生,可最終通過寫作筆試勝出的都是女生。而且,寫作能力實際上與專業沒有關係,無論未來在哪個行業或領域從事何種工作,像會計、財務管理、旅遊管理等,都需要寫各種報告。

我大惑不解,就問我的學生們:“你們的高考作文分數很高啊,為什麼這樣的文章卻不能得心應手?”他們的回答發人深省:“高考語文與寫作能力關係不大,那是八股式的作文,包括第一段如何鋪陳,第二段怎樣敘述,如何遣詞造句等,老師都已事先教導,並加以反覆演練。”我當年在農村參加高考,沒有準備過這些東西。不過至今記得我那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我當時敘述、描寫一年中自己在田野裡的經歷,所反映的至少是親身感受的內容。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應試方法,你們都是通過高考上來的,都能理解,自有一套路數。但問題是,高考分數可以考得很高,而在實際中真要概括、歸納並不容易。比如我演講三個小時,你能否僅用三段話就把我講的最主要意思概括出來,而且概括好?恐怕不容易。

當時李榮融主任作為領導中國國有企業的第一大“老闆”,敏銳地發現了學生培養中的這一問題。回來以後,經過仔細研究,我們決定增加這方面的訓練。初衷不錯,一旦落實發現並不容易。為什麼呢?我們大學裡通常有《大學語文》課,但那是讀古文之類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課程。於是我去找老師任課,卻發現十分困難。我去清華的中文系,被告知:老師教的是文學寫作。我回答說:“我們不培養作家,不需要教文學寫作。”隨後,我又前往其他學校,北大、北師大等,但還是找不到合適的老師。

最後,終於在對外經貿大學找到了一位教《公共寫作》課的老師,他表示願意來教。雖然過程十分艱難,但我覺得開設這樣的課程意義重大。一年前,我在清華大學會議上提及此事,所有學院都一致認可,表示讚賞。原因顯而易見,博士生導師指導學生時,經常因為自己學生的論文表述不清而苦惱,他們都有幫助學生修改中文文字的經歷,所以這些博導們都大為稱道。

我調查了一下美國學校。哈佛大學的課程都是選修課,不強迫學生必修某一門課,只有一門課程例外:全校要求無論什麼專業每人必修《英語寫作》。這門課每學期開六七十個班,十幾個人一個班,要開兩個學期,才能讓每一個學生修一次。麻省理工學院這種工科極強的院校同樣也要求寫作,寫作被視為很重要的一項基本技能。然而,在我們現有的課程裡,卻沒有寫作課的一席之地。為什麼寫作重要?因為它是通過邏輯思維構思佈局、組織思想,通過蒐集證據取捨素材,通過準確的語言加以表達,並通過提煉觀點展示結論,而這需要一種縝密嚴謹的思維過程。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寫作,而是一種思想和論據的組織過程。

去年開始,我們學院開設了這門課,反應良好。在課程中老師會佈置六七篇作文,以思考為主,並非八股式文章。比如其中有一篇題目叫作“比較清華的兩所學院”,限制字數,最多兩頁,超過扣分。對於告別高中時代剛進入清華經管學院的新生,不少高中時的同學可能目前在清華的不同院系,很容易相互交流。但需要加以比較,對兩所學院各自的特點、異同,不僅有思考,還要用簡練的語句表達出來。這種訓練很重要,學生一生都會受益。

去年秋季我們還增加了一門一年級的《中文溝通》課。我們學院的MBA培養方案中有溝通課,但過去本科生沒有。實際上溝通非常重要,既有紙面溝通,也有現實場景下的面對面溝通,包括上下級間、同級間、與媒體溝通等。與學生直接相關的一件事,就是為求職需要學習如何寫簡歷、如何面試等基本溝通方式、技巧。

我們是經管學院,自然在經濟方面、管理方面、財會方面、信息技術方面有大量課程。但我發現我們學院沒有心理學方面的課程。於是我們在今年春季增加了一門《心理學概論》課程。在國外大學本科專業中,心理學通常是數一數二的大專業,選修者很多。而在我們國家的大學中,因為種種原因,這一專業發展並不順利。作為一名國內大學生,數學、英語課程在傳統上一直受到高度重視。但是,我們對心理學就不重視。

其實,心理學有廣泛的意義。我們一些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比方說,當初高考成績名列全省前幾名的學生,入大學後上網玩遊戲上癮,嚴重到根本無法自控。上癮本身就屬於心理問題。當然還有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達到危及生命的程度。現在,清華大學專門設有一個心理諮詢中心。其實很多大學都有,而心理學是心理諮詢的學科基礎。

前一階段富士康接連出事,一些人自殺。這屬於社會心理學問題。研究表明,自殺具有傳染性,如同感冒一樣。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案例:太平洋一個島上生活著一個土著民族,幾百年間從未發生過一起自殺事件。但自從出現了第一起自殺事件之後,接二連三地發生。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染會更快,一些人結伴兒自殺,相互效仿,心理學家對此類現象進行過大量研究。如果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自然不懂,會以為這些只是怪誕的東西,其實不是,是有規律可循的。

學習心理學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提高效率,增強記憶力。記憶方式、學習方法也是心理學問題。我們完全憑經驗摸索,學點技巧,然而心理學上都有系統的研究。這是從相對實用的角度考慮。

從知識結構來講,心理學對於我們學習經濟管理乃至其他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意義。比如市場營銷學,就與心理學有關。整體來說,心理學與經濟學、管理學密切相關。

增加《心理學概論》這門課很重要。的確,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的想法,還需要了解別人,瞭解別人的想法。我相信,所有過來人都認同心理素質最重要,包括能否與他人一起愉快合作,遭遇逆境時能否克服困難。而失敗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經歷,但是我們的教學中缺乏的是講失敗的案例。我曾經給我的一個學生寫推薦信,他要申請哈佛商學院的MBA。申請表上有這樣一個題目,申請者需要回答:“舉一個你失敗的例子,說明你從中學到了什麼?”這個題目不俗,一反我們通常只談論自己的成就,而是通過講述自己的失敗經歷,談從中的感悟。

上述幾個例子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是有關學習知識的問題,不要僅侷限於學習專業知識,而應該更廣闊。剛才我通過《中文寫作》、《中文溝通》、《心理學概論》三門課程來說明,這些知識不只是直接有用,也會長期有用。專業課很重要,一定要學好,但大家不要只關注專業課。

培養能力

能力培養既與知識有關,但又不一樣。因此我對你們樓裡的那個“思”字頗有感悟。字的上面書有孔子的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隻學不思,是迷惘不解的;只思不學也會陷入困境,故曰“則殆”。這就引出一個道理,就是在大學比“學”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即分析問題、解決能力的問題,背後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常用一個詞叫作“批判性思維”,英文叫作“critical thinking”。

這極為重要,為什麼呢?有幾個原因致使我們國內的大學在現階段很不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第一個原因,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在各方面創造出了輝煌,但有它的缺陷。特別是儒家文化講究尊重長輩,尊重老師,尊重權威,雖有道理但也產生了慣性與僵化模式,缺乏激勵去挑戰已有結論。

第二個原因,我們中小學教育基本上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高考,衡量中學老師業績就在於高考升學率。我講一個故事。中學語文課本有一篇王蒙的文章。有一次王蒙的外孫女拿著作業請教王蒙,問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王蒙就同她談了當初寫作這篇文章的構思。她回答說不對,說老師提供的標準答案如何如何。王蒙感到很氣憤。這一點不奇怪。應試教育中追求唯一的正確答案。這相當限制思維。

還有第三個原因,是另一種極端傾向,我稱之為“文革”式的“大批判”思維方式。實際上,網上經常出現這類“大批判”式的言論。誰只要發表什麼言論,就會隨即被加以否定,但不是說理。批判性思維是不一樣的。在中文裡“批判”一詞比較負面,而英文裡“critical”一詞比較中性,批評、批判、爭辯等各種意思兼而有之。

心理學上對批判性思維有比較系統的定義。它的意思是,對現有命題並非毫無懷疑地通盤接受,而是善於提出問題,提出挑戰,包括提出在什麼情況下不正確的可能。比如愛因斯坦,人們長期接受牛頓力學,他卻不以為然,認為不一定完全正確,存有一種懷疑。但懷疑只是開始,還要提出建設性的不同意見,以理來說服。

我中學時上學不多,因為趕上“文革”下鄉去了。但那時我們很關心國家大事。到了“文革”後期,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促使人們去思考,特別是培養出了自學能力。而現在的情況不同。我讀了一本書《高分是怎麼煉成的》,開始領悟並逐漸總結出現在學生學習的套路。

清華大學的學生是全國高校中高考分數最高的兩所學校之一。我們經管學院是清華大學裡按照高考文科、理科考試平均成績排名第一的學院。我留意了一下高考題,發現很多題我都做不出來,不僅數學題做不出來,連語文題也做不對。我很納悶,就問我們的學生:“你們都是怎麼考的?”後來,我慢慢地總結出來兩條:第一,文科題,主要是語文、政治、地理、歷史各科,可以靠“死記硬背”;第二,理科題,數學、化學、物理等各科,不能只靠死記硬背,但可以靠“大量做題”。中學老師往往會總結出每一類型題目的規律。學生拿到考卷後,無論文科、理科,各種題型大部分都已經見過,於是對應題型進行推導,推導比拼速度和準確性,依賴於熟練程度。

我不否認這也是一種能力。但它不是在現實中所需要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相去甚遠。現在都說國內缺少拔尖創新人才,甚至還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即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因為我們的學生缺乏創造力,這同我們“學而不思”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學而不思”,就是沒有批判性思維。

我住在你們學校的博士樓。今天早晨起來一看,樓下有不少學生正在讀英文。我上大學的時候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對機會十分珍惜,也是清晨起來讀書。的確,學習、背誦語言固然需要,但還應當思,思之後還要再進一步深思,批判性地加以思考,這樣就不同了。看到那個“思”字以後,我很受觸動。我去年在清華大學介紹過幾次學院經驗,主要就講述與“思”有關的內容。

過去我們曾有一個誤區,認為在大學學習就是學知識,所謂知識就是專業知識。我剛才講,學知識不應僅僅侷限於專業知識。我現在講,不僅在於學,更要去思,而且“思”特別是指批判性思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善於提問題。為什麼呢?第一,提問題本身意味著懷疑老師講的可能不對或有侷限。第二,至少坦率表明自己還沒有完全理解。在提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存在不同答案,心有疑慮,因此才會提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教育。儒家文化的傳統常常意味著,哪怕再偏僻的地方、再窮困的家庭,也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學習、受到良好教育。為了教育,投入再大也值得。眾所周知,猶太民族也十分重視教育。雖然同樣重視教育,但我發現方式不同。

先從結果看,猶太人在科學方面成就斐然。據統計,在幾百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有100多個是猶太人,而猶太人在全球才1000多萬。而中國人呢?全世界華人都算在一起,近14億。出了多少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呢?有楊振寧、丁肇中、李政道、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一共才8位。這裡面有人會說中文,有人根本不會說中文,有的成長於中國大陸,有的在海外出生。而且,這8個人的獲獎工作沒有一個是在中國大陸做的。楊振寧是西南聯大本科生,清華大學的碩士生,博士是在美國唸的,獲獎工作也是在美國做的。

我們的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投入巨大,方法是要讓他們上各種班,音樂、跳舞、繪畫、外語等。儘管我們大量投入,但實際效果卻不一定好。現在有一句話,叫作“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在哪兒呢?從高中退到初中、小學,現在到了幼兒園,甚至還有胎教,簡直是從“負一歲”就開始了。我曾碰到過《哈佛女孩》那本書的作者和她母親。10年前這本書賣了100萬冊,講她母親從懷孕時就開始聽莫扎特的曲子。很多人相信這對教育子女有用。

中國學生回到家裡,家長所問的問題是:“今天學到什麼新知識了?”而猶太學生回到家裡,家長不追問學到什麼,而是詢問:“今天提出了什麼好問題?”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我接觸過一些猶太人,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與我們的思路大不相同。猶太人善於鼓勵孩子提問題,重在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提問題裡面包括有主動學習的能力。我們不少中國學生在國內外學習時,經常比較害羞、害怕,擔心自己提的是愚蠢的問題,引來別人嘲笑:“怎麼這都不懂啊?”這是心理障礙。我認為,要敢於提問題,不要覺得提的問題愚蠢。提問題不愚蠢!

我每年在清華教本科生一年級的《經濟學原理》。通常在第一堂課結束時,我都會放一個短片,就是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片長15分鐘,非常精彩。我建議大家上網去看一看。他開門見山就說:“今天是我一生中與大學畢業最近的時刻。”因為他從未從大學畢業過。但無人懷疑他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力。我們每一個人都從中受益了,可以說他帶動、改變了許多行業,甚至改變了世界。

他那篇講話講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與我剛才所講的學什麼知識有關。他大學只念了一個學期就輟學了,但並沒有馬上離開學校,而是住在同學房間裡,睡在地板上,時常會去聽一些他喜歡的課。當時他聽了一門美術字的課。他說,學習這門課10年後,為他設計電腦上面那種可變的字體提供了基礎。他說:“假定我當年不修這門課,後面我就不可能設計、發明出這種字體。”但是,從當時看這門課是“無用”的。

第二個故事,他講到面對失敗,同樣對我們的學生很有啟發。他創建的蘋果公司上市以後,董事會把他解僱了。而且是公開的,全世界都知道他被解僱了,他說這是公開的羞辱。但是他說,從那以後的一段時間,是他一生中創造力最大的時期。在已取得這麼大成就之後,面對突然而至的失敗,面對無人理睬,他又重新創業,創辦了一家新的公司。後來奇蹟發生了:蘋果收購了他的這家公司,他又回到蘋果,並再次成為其CEO。

第三個故事,他講了生與死的故事。六年前他被查出胰腺癌,胰腺癌是絕症。但後來的檢查發現,他得的是極小概率的良性腫瘤。所以我們今天才有iPhone,還有iPad。他在最後總結時對所有畢業生講了一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翻譯成中文是:求知若渴,求智若愚。意思是說,要永遠飢渴地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但同時,不要過於認為自己特別聰明。要永遠保持大智若愚、求智若愚的心態。

當今時代,信息爆炸,大家上網可以獲取大量信息。但信息多了也有問題。我一直說,信息不等於知識,知識也不等於智慧。信息雜亂無章,如果把它昇華為知識,往往需要很多思考。有的是前人的思考,總結出了理論,有的還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進一步使知識變成智慧就更難了。真正有智慧的人能看得深,能看得遠,能將各種知識綜合起來,別人能看到一面,他能看到另一面,這才是智慧。

至於信息豐富是否能導致知識豐富,我不敢說,也很難說。小時候我們常讀一些經典名著,現在都讀快餐小說、手機小說,而讀名著的人可能越來越少,更不要說讀一些比較艱深的書籍。信息爆炸可能起到反作用,使人們的真正知識變少,深刻思想變少,智慧變少。當然並非絕對,還得靠我們自身努力。信息社會也意味著良機。但僅靠攝取信息是不夠的,必須加工、提煉。這是第二個問題,即除了學習之外,還應該提高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

塑造品格

回過來再說你們那個“靜”字。現在不僅在學校,而且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一種嚴重的浮躁傾向,似乎越發達的地方越如此。我有一個猜想,中國人現在靜下心來很難,因為經濟增速太快。只有增速低,機會成本才會低,才可能靜下心來從事研究。我們目前的發展速度太快所以容易產生浮躁。

幾個月前與楊振寧先生一起吃飯。20世紀40年代西南聯大在昆明時很艱苦,還經常有日本的飛機來轟炸,卻培養出了日後那麼多大師,還寫出了名著,包括馮友蘭、金嶽霖的著作。我就問楊振寧:“您們那時條件如此艱苦,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他回答說:“我們那時沒有別的事可幹啊,全昆明市就只有一家電影院。”我認為有道理。我們現在確實太浮躁了,事務繁忙,靜不下心來。

青海環境的確艱難。但抗戰時昆明的環境更差,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現在的一個問題是靜不下心。這與學風有關。

大家可能聽說我在國外待了很長時間,但你們有所不知的是我曾經經歷的艱苦日子。我上大學前在農村八年,其中四年隨我父母下放到黑龍江、貴州農村,高中畢業後又插隊四年,雖然在北京郊區,但是我所在的那個村是全縣最落後的,一天只掙兩毛多錢。這些經歷讓我養成了不怕吃苦的習慣。後來發現,這對人的日後經歷很有幫助。

很多同學將來會留在青海。跟國內很多其他地區相比,這裡比較艱苦。但我覺得越是艱苦的地方,發展潛力會越大。經濟學有一條基本規律,叫作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比如我在美國待了二十多年,雖有終身教職,但我辭去回國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還沒有達到先進國家的水平,反倒說明我們的潛力巨大,國內大學的發展潛力大。同樣道理,相對落後的地區,發展潛力也大。

艱苦奮鬥或吃苦耐勞精神在創業和事業上都極其重要。我們不要誤以為那些已經很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已經失去了這種精神。事實上不是。像喬布斯、比爾·蓋茨這樣的人或者在科學上獲得諾貝爾獎、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都是極其努力、充滿這種艱苦奮鬥精神的。現在條件改善了很多,但這種精神不能捨棄。

從這一點上來講,我覺得大學要用心培養人的品格。所以我講的第三個問題可以叫學風問題,也可以叫品格塑造問題,也應該在大學時代打下重要基礎。人在初中、高中期間,尚不成熟,基本上老師說什麼就跟著做什麼。到了大學時代就要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工作後不像現在可以有較多時間選課,讀書。所以,在大學本科期間不僅要學知識,還要培養能力,更要塑造品格。這是我講的第三件事。因時間關係,只能點到為止。

今天與同學們交流的三件事情,一是學習知識,不僅是專業知識;二是不僅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三是大學本科期間,不僅要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還要塑造品格。如果這三件事情能夠做到的話,我認為大學本科時期應該是對一個人一生中影響最大,也是將來記憶最深刻的一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