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一.後唐太祖武皇帝李克用

李克用(856—908)原姓朱邪,其祖先為西突厥,自號沙陀,唐德宗時首領朱邪執宜率部歸附了唐朝,後隨唐河西節度使範希朝徙鎮太原時,被安置在定襄之神武川(今山西朔州市東北部應縣一帶)。

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李克用是李國昌的第三子,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九月二十二日,生於神武川的新城(今山西應縣,《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上)。李克用“善騎射,能仰中雙鳧”,因他瞎了一隻眼,外號“獨眼龍”。唐朝任命他為沙陀副兵馬使,駐兵蔚州(今河北蔚縣)。縱觀李克用一生,生在朔州,起在雲州,封在幷州,死葬在代州。

梁開平元年(907),李克用與梁軍戰於長治、潞城一帶,戰鬥中病發,返回太原,次年正月二十日病死,歸葬於代縣西南七里鋪祖墳。其子李存勖為帝后,追諡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舊五代史》載:“武皇帝發跡陰山,赴難唐室。逐豺狼於魏闕,殄氛於秦川,賜姓受封,才有汾晉,可謂有功。然有王之績,而無帝之威,嘗偏於一隅,若無嗣子英才,豈有興王之茂葉。追諡武,斯亦幸焉。”

二.後唐莊宗李存勖

李存勖(885—926)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偉雄,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聲樂、歌舞、俳優之戲。

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李存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裡,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裡,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後,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

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

三.後唐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867—933),丁亥年(867)九月九日,生於應州金城(《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一個沙陀族平民的家中,沒有姓氏,小名邈佶烈,被李克用收為養子後,賜名李嗣源。他為人厚重寡言,辦事謹慎,長於騎射,驍勇善戰,深受李克用寵愛,留在身邊掌握輕騎。

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李嗣源征戰多年,60歲當上了皇帝,他深感帝位的來之不易。因此,即位後他首先革除莊宗時的弊病,將橫徵暴斂、苛剝百姓的租庸使孔謙斬首,籍沒全家,並廢除孔謙所立的一切苛法。

明宗李嗣源出身低微,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在他執政七年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惠民安邦政策,“以君臨能力行乎五化,政皆中道”(《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北方人民獲得了生機,促進了生產發展,“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時稱“小康”。在五代十國中他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四.後唐閔帝李從厚

李從厚(914—934),明宗李嗣源第三子,天祐十一年(914)生於太原之晉陽宮。幼年好學,尤喜《春秋》,略通大義。因其貌酷似明宗,備受明宗鍾愛

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李從厚在位只有四個月,就失去了帝位,喪失了性命。史臣說:“夫潞王非明宗之子也,閔帝真其國矣。所以不終者,身無股肱,朝無楨幹,非其罪也。”(《契丹國志》卷2)

五.定陽可汗劉武

隋朝末年,暴君隋煬帝橫徵暴斂,大規模徵調,三伐高麗,男丁被徵當兵,農村勞力缺乏,田園荒蕪,人民靠野菜、樹皮充飢。他們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飢餓的折磨,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劉武周領導的馬邑起義就是較大的一支隊伍。

看——朔州這五位皇帝

劉武周起義雖然失敗,但是他和隋末農民大起義一起,推翻了隋朝的黑暗統治,也給唐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