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經常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一幕:“皇帝封進士及第者入翰林院為官”,那麼翰林院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那些學子寒窗苦讀十年,中了狀元被分到了“翰林院”,為什麼?這意味著什麼?翰林院的官有多大?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思同文苑。唐朝時開始設立,起初是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到了唐玄宗時期,翰林分為了兩種,一種為翰林學士,是從文學侍從中選拔的優秀人才,擔任起草詔書的職責;另一種是翰林供奉,也供職於翰林院,但是卻並無實權。到了晚唐時期,翰林學士成為了皇帝起草密詔的“私人”人員,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到了宋朝,翰林成為了正式官職,並開始與科舉接軌。明清時期,為內閣取代,但是翰林院也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讀書人聚集的地方,這些人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他們地位清貴,又是皇帝身邊的人或者是皇帝倚重的人才,所以翰林院是成為閣老重臣或者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中國古代有個龐大的“士人”群體,士人向來以“治天下事”為己任。翰林院是讀書人聚集的地方,或者說是全國最有才學的人聚集的地方,也是士人群體中地位最高的士人們的聚集地。這樣一個地方作為國家的人才儲備庫是非常合適的。所以,歷朝歷代,翰林院、翰林學士都是頗受朝廷重視,多委以重任的。比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翰林中人不光致力於文學,還喜歡評論朝政,因此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機會,很多人受到皇帝的賞識和倚重,一飛沖天。所以翰林院就是這樣一個做大官的“踏腳石”的地方,比如明朝中後期更是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大學士的局面。彼時,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們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至於,為什麼狀元之流很多被分到“翰林院”,那是因為翰林院這麼好,可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全天下的讀書人只有最後上榜的狀元、榜眼之流可以被分到翰林院,被分到翰林院等於是成為了一個“國家儲備人才”。這是不同於做一個地方官的,古代成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官,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升成中央大員的機會,而成為翰林中人機會就大得多了。畢竟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皇帝將很多狀元之流分到“翰林院”也有歷練一番的意思,就是進一步長時間的考察了,各方面的鍛鍊了。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不過,翰林院雖然是讀書人聚集的地方,但也有副作用。封建社會皇權專制,皇帝設立翰林園,給予了翰林學士如此高的待遇,那麼自然天下的讀書人都爭相往之了,這一定程度上使得讀書人都去考科舉當文士了,而對“技工”之流的卻不那麼熱衷了,這就不利於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畢竟科技決定了國家實力強弱,而舞文弄墨總歸是……)。而對皇帝而言,這是一件好事,把那些最聰明的人控制在身邊,省的他們在地方上搞一些不利於自己封建統治的言論,這對於封建統治者監管和壓抑文學和思想,進行專制統治是有利的。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后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歷史上的翰林院也是以藏書著稱於世的。在庚子國難前,坐落在外國公使館區的中國翰林院,以巨量藏書聞名中外,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圖書館,被當時西方人比做是“中國的牛津、劍橋、海德堡和巴黎”。翰林院內藏有卷帙浩繁的各類古版善本,舉世罕見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僅存的底本就珍藏於此。可惜的是毀於大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