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一、

353年的春天,會稽郡在舉辦一場流傳千古的聚會。

參加這場聚會的,基本都是當朝顯貴:右將軍王羲之、貴族青年謝安、司法部長孫綽......

這麼一群有文化、有地位的大咖聚集在一起,總不能聽著“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跳廣場舞吧,他們在玩一種高雅的遊戲——曲水流觴。

怎麼玩呢?

就是大家圍著小溪兩邊坐下,每個人的面前都擺好果盤、瓜子,侍女就在小溪的上游,把斟滿美酒的小杯放入小盤中,然後順流而下。酒杯流到誰的面前,他就必須喝掉。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五糧液,喝酒之後,得趁著微醺的狀態即興賦詩一首,這才算過關。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來來來,喝了這杯,還有一杯。”

這群脫離工作崗位的高級幹部,非但沒有受到內心的嚴厲譴責,反而越喝越High。直到夕陽西下,東晉的人民公僕們終於玩開心了:酒喝了無數杯,詩寫了無數首詩。

他們決定把寫的詩整理出來,交給出版社發行,正好把今天的酒錢賺回來。

可詩集總得有序啊,大家一致看向王羲之:“隔壁老王,你的字好看,就你來吧。”

寫字這種事情,王羲之當仁不讓,提筆就來: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必至,少長鹹集。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王羲之瞪著微醺的雙眼,仰頭45度角看著天空:“寶寶的理想是做個治國平天下的宰相,可怎麼就混成了寫字的呢?”

今天我們在蘭亭聚會,喝著美酒、看著美女、唱著小曲、寫著小詩,可外有五胡肆虐中原,內有流寇、門閥侵蝕國家,我們的好日子還能過多久?

明天,誰知道太陽從哪邊升起?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我們這麼虛度時光,是會遭到後人的恥笑的呀!!!

王羲之在酒後抒發的一番感慨,被他用“宛若驚鴻”的高超技巧書寫下來,就成為“中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何止王羲之、謝安等人,

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這麼“不正經”的活著,他們被時代制約著,又引導著時代,在這種矛盾的環境下,形成了影響後世的“魏晉風度。”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二、

184年,東漢王朝爆發震驚天下的“黃巾起義。”

從此大一統的帝國開始逐步瓦解,迎來了長達一百年的搶地盤大戰。最終曹操成為北方的帶頭大哥,孫權自告奮勇的在長江劃了一個圈,劉備默默的在成都吃著火鍋。

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啊,就這麼說沒就沒了,那些忠於漢室的讀書人,一摸自己的心,忍不住的唱了一首《涼涼》。

217年左右,中國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瘟疫,奪走了無數人的性命,史稱“建安大瘟疫。”很多人今天還在喝酒聊天,明天就得去參加追悼會,心涼也就算了,身體也涼涼。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畢竟還是有人活下來嘛,那就好好活著吧,可偏偏有人說:“不允許。”

把曹魏轟下臺的司馬家族,華麗麗的當了二五仔,所以他們特別害怕別人談論“忠誠”這個詞,更加害怕人民群眾談論國事,總覺得別人都在背後戳他們家的脊樑骨。

這就是心虛嘛。

天災不斷,所有人都過的朝不保夕;

人禍橫行,說不定哪天就被打了小報告;

為國接盤,朝廷還不願意讓你參加,

這日子怎麼過嘛?過嘛?嘛?

既然理想已死、生命短暫,那就好好享受人生吧。讓中國人嚮往的“魏晉風度”,就此拉開大幕。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三、

魏晉風度第一彈——帥。

從那時開始,美男子開始刮鬍子、敷粉。一定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才敢出門,這哪裡是糙漢子,分明就是娘炮嘛。

曹操的養子何晏天生白裡透紅,像個熟透的水蜜桃。大家紛紛議論:“這傢伙也不知道摸了幾層粉底。”魏明帝曹睿也是個好奇寶寶,就在一個酷暑的中午,請何晏吃湯麵。

估計是加了兩個荷包蛋,何晏吃的特別香,滿頭冒汗。

他邊吃麵、邊用袖子擦汗,結果,曹睿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何晏居然更白了......

他一臉傲嬌:“天生麗質難自棄嘛,討厭。”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何晏都這麼帥了,50年後的潘安更絕:“潘岳秒有姿容,好神情。”

就是潘安五官精緻、身材超棒,看上去就給人玉樹臨風的感覺。這麼帥的美男子,在哪個年代都不會缺少粉絲。而潘安的經濟頭腦也特別好,創造性的發明了“粉絲經濟”的概念。

每當他吃過午飯之後,就會開著敞篷寶馬去城市CBD溜一圈。

他的車速絕對不會超過30碼,一方面是為了讓粉絲欣賞偶像,另一方面是為了——接水果。因為粉絲們實在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就會趁機拎著水果去跟潘安聊幾句,畢竟空手不太好看,經濟又實惠的當然是水果了。

所以潘安每次出門,都會帶著滿滿一車的水果回家,水果店的老闆紛紛把招牌改為:

“信潘安,得永生。”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四、

魏晉風度第二彈——真。

東晉太尉郗鑑聽說琅琊王氏的子弟特別優秀,就希望能跟王氏聯姻,一起改造下一代的基因。一天下班後,他找到丞相王導,表達了這層意思。

王導也樂意家族子弟滲透到對方家去,就說:“好啊好啊,只要你看上的,可以馬上帶走。”

週末,郗鑑帶著管家去王家挑選女婿,只見王家的男孩子都穿上新衣服、梳著新發型,一排排的站在門口等待挑選。

嘖嘖嘖,真壯觀。

郗鑑看了一圈,咂咂嘴:“真不錯。”這時管家說:“還有一個人,在臥室看書呢。”郗鑑緊走兩步,看到一個青年敞著肚皮,躺在床上看書,一隻手還在肚皮上畫圈圈。

“他沒有爭鋒吃醋的浮華,只流露真性情,我喜歡。”

這個青年就是王羲之,一不小心,他不僅娶了太尉的女兒,還創造出一個成語:“東床快婿。”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前秦丞相王猛年輕時是個窮光蛋,卻大放厥詞:“打工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也不會打工。”

桓溫北伐至關中時,聽說了他的才能,就請王猛到軍營喝茶。

這個落魄的窮書生,面對手握大軍的桓溫,根本沒有一絲的拘謹、彆扭,反而大搖大擺的坐下,跟桓溫侃大山。從當前局勢談到金融危機,從南方氣候聊到北方的自然災害,

邊聊天邊把手伸到衣服裡抓!蝨!子!

好吧,牛人就是任性,在大官面前還能展現真性情,我輩只能望之興嘆了。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五、

魏晉風度第三彈——義。

荀巨伯十分想念好基友,就準備了乾糧,千里跋涉去看望他。推開大門,荀巨伯一看:“當年的精壯漢子,現在病的就剩下一把骨頭。”

哎,幸虧來的及時,就陪他走最後一程吧。就在荀巨伯準備照顧好基友的時候,胡人也缺衣少糧,南下來搶劫。

他朋友說:“我就要死了,你沒必要陪著我,快撒丫子跑吧。”一聽這話,荀巨伯徹底憤怒了:“我荀巨伯堅決不能偷生而忘義。”

好傢伙,忠貞的基友情衝透雲層,被城外的胡人都感知到了。就在城外隔空喊話:“你為什麼不跑,不怕死嗎?”荀巨伯說:“朋友重病,你們要殺就殺我吧!”

聽了他的話,胡人們萬分慚愧,主動的撤兵而去。

荀巨伯的義氣,拯救了全城的百姓。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嵇康在西晉時,是天王巨星級人物:不但長得帥,還會彈琴、能寫作、懂打鐵......

鍾會特別崇拜嵇康,懷揣著自己寫的《四本論》想請偶像指導一下,卻怎麼都不敢進嵇康的大門。於是,他幹了一件特別逗比的事:把書扔進院子裡,把腿就跑。

可嵇康根本看不上這個人,他的書也沒看一眼。

等到鍾會發達以後,就給嵇康造謠:“此人不忠啊,此人妄議朝政啊,巴拉巴拉。”結果,嵇康被抓進大牢裡。

其實,他是有機會出仕做官的。

此時嵇康被陷害,告訴自己的兒子嵇紹:“我死之後,你就去找山濤,有他在,你就不是孤兒。”

嵇康在刑場上,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後,慷慨就義。早已絕交的山濤,主動的撫養了嵇康的兒子嵇紹,讓他長大成人。

真兄弟,必到患難時才見真情。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六、

魏晉風度第四彈——情。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東晉大書法家。他不僅長得帥,而且風流倜儻,被當時人成為“一時之冠。”

有顏、有才、有錢,王獻之從小到大都是“少女之友”,不僅鄰家女孩、學生妹、御姐喜歡他,連新安公主都央求孝武帝為她賜婚。

恩,你有權你最大。

可人家王獻之是有老婆的呀,皇帝說:“好辦,休了吧。”

我了個去,王獻之可是個恩愛Boy,怎麼能捨得下結髮妻子郗道茂?

他回家後就開始自殘:用艾草把雙腳燒傷。然後對公主說:“我是個殘疾人,要不,還是算了吧。”公主對王獻之也是真愛啊:“我要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腳。”

胳膊擰不過大腿,王獻之雖然娶了新安公主,但心裡想的還是郗道茂。

每天沒事就窩在書房裡,偷偷的給前妻寫情書:《思戀帖》《奉對帖》都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值到臨終前,他都絕口不提新安公主,念念不忘的還是郗道茂:

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婚事。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七、

魏晉風度第五彈——我。

不好意思,又要說到王羲之的兒子了。誰叫他們家的孩子有錢、有顏、有才呢?

那年,王徽之住在山陰縣。

一天夜裡,正準備老婆孩子熱炕頭,突然發現外面下雪了,他走到門外,看著天地之間白茫茫一片,突然想跟老朋友戴逵在這冰天雪地裡,吃火鍋、喝燒酒、吟風月。

而戴逵住在幾十裡外的剡縣,王徽之等不及天亮了,帶著僕人划著船就沿河而上。天亮的時候,王徽之來到戴家。

僕人正準備敲門,他卻說:“算了,我們回去吧。”

僕人懵了:“大半夜的陪您划船,到地方卻連口熱湯都喝不上......”

王徽之教育僕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回,何必見戴?”

王徽之我行我素的作風,正是魏晉時期的典型性特徵,但與阮籍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為人很狂放。

在當時,叔嫂之間是不能走得太近的,因為怕他們在私下勾搭。可阮籍根本不在乎。

有一次他嫂嫂要回孃家,阮籍不僅設宴為嫂嫂踐行,還在大吃大喝之後給嫂子懷裡塞了倆雞腿,更過分的是:他還來了個十里相送。

社區大媽一看,這不行啊,就趕緊教育他:“作為西晉的五好青年,你得潔身自愛啊。”阮籍袖子一揮:“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他不僅跟嫂子走得近,跟鄰居的美少婦也好的不要不要的。

人家在隔壁開了家酒店,阮籍就經常去蹭酒喝。喝醉就喝醉吧,還經常在喝醉以後直接躺在美少婦邊上,呼呼大睡、說胡話。

面對輿論的職責、眾人的批評,阮籍只有一句話:“孔孟之道,能管得了我這樣的人嗎?”

不在乎世俗輿論,只要活得開心。阮籍的真,實在讓現代人汗顏。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八、

魏晉風度第六彈——骨

405年,陶淵明在42歲時最後一次出仕,當了一方父母官——彭澤縣令。就在他打算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熱的時候,督郵來檢(吃)查(拿)公(卡)務(要)了。

沒錯,督郵就是劉備寧願丟官也要打的那種人,看到這種職業自古以來就不出好人。

縣裡的屬下提醒陶淵明:“我們應該備厚禮、穿正裝、恭敬的迎接上級檢查。”

陶淵明一聽就怒了:“貪汙還這麼猖狂,可見世道是多麼黑暗。”說完就把官印掛在房樑上,轉身離開這個黑暗的官場。

既然不能改變黑暗的世道,就只能做到潔身自好。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西晉文學家張季鷹,人稱“江東步兵。”

八王之亂初期,齊王司馬冏執掌朝政時特別欣賞他的才華,讓他擔任大司馬的副秘書長。可張季鷹看到皇帝闇弱、權臣迭起,發出一聲長嘆:“這恐怕不是正常國家的秩序啊。”

就跑到司馬冏的辦公室,提出辭職:“我特別想吃老家的蓴菜羹和鱸魚膾,可是洛陽又沒有冰箱,我只能回江南老家去吃了,請您批准。”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都不伺候了。

他回到家後,拿起存摺就跑回蘇州老家。家鄉的小夥伴不理解他的做為:“你放著大官不做,跑回家當漁花子,腦子有病吧。”

張季鷹張口就懟:

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千里以要名爵。

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什麼當官、封爵,有多遠滾多遠吧。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九、

有人說:魏晉的風流人物就是懂生活,他們吃喝玩樂、蔑視禮法,真正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王羲之主張“清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可是絕對正確的建議,可是誰聽呢?

他勸殷浩:“人民窮困,國家實力不足,不如養精蓄銳再北伐,才能佔領北方。”可是殷浩一意孤行,終於遭到慘敗。

王羲之的理想、才華在崇尚清談、外戚士族秉政的時代,根本不可能得到施展。

歲月流轉,王羲之也不免心灰意冷,寄情于山水,在會稽留下了《蘭亭集序》。這篇序不僅僅是“中華第一行書”,更是對時代的憤怒、周圍同僚的鄙夷、以及自身命運的哀嘆。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嵇康也有政治理想:崇尚簡樸、天下為公。可門閥圈地、國舅鬥富的官場,怎能容下嵇康的老莊思想。

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真的躲不起。精神領袖一旦不能被統治者利用,那就離死不遠了。

嵇康死,《廣陵散》絕。

20歲時,陶淵明就開始了仕宦生涯。

為了吃飯,他做過小吏;為了出頭,他加入桓玄的造反幕府。

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打擊,他只能隱身在鄉土田園之中,在精神世界中構建自己的“桃花源”,在這裡,他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張季鷹做為吳國後人,在西晉朝廷本來就低人一等。

“八王之亂”時的洛陽,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要不是有先見之明跑回老家,齊王司馬冏失敗後,最先被砍頭的就是張季鷹。

1000年後,宋朝詞人辛棄疾也不可能留下千古名句: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你知道的魏晉風度,其實是一場時代和文人的悲劇

說到底,魏晉名士的風流、張狂、不羈,

不過是有志難伸的發洩,

不過是國破家亡而束手無策的放縱,

不過是黑暗時代裡,用鮮血澆灌出的罌粟花。

有人希望能夠回到那個年代,與他們共舞,

有人希望這樣的名士再來一大波,

我卻希望:

這個世界再也不要出現這樣的人、這樣的時代,就讓他們留在故紙堆裡,供後人憑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