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衛立煌?

天藍海藍542

衛立煌(1897-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



1914年衛立煌報考湖北陸軍學兵營,在這裡他學到了軍事知識,還開闊了眼界。衛立煌從軍校畢業後,沒有加入北洋軍,而是到廣州加入了南方革命政府。

衛立煌加入了孫中山的護髮軍政府,並先後多次參加軍事鬥爭,到1925時衛立煌已經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第9團少將團長了。

北伐戰爭中衛先後擔任第14師副師長和師長。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衛的14師負責衛戍南京。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在武漢設立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蔣說“各縱隊誰先佔領鄂豫皖蘇區的軍政中心金家寨就以誰的名字命名”,結果第6縱隊的指揮官衛立煌佔領了金家寨,此地被命名為“立煌”縣(今金寨縣)。

抗戰初期,衛立煌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司令為閻錫山),八路軍(十八集團軍)屬於第二戰區的戰鬥序列。但是衛立煌從來沒有指揮過八路軍,而是讓八路軍堅持獨立自主,並給八路軍支援了大批武器彈藥、食品、軍裝等軍需物資。抗戰期間,衛立煌還訪問了延安,毛澤東對其抗戰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兵力兵分三路偷襲了中原重鎮鄭州,衛立煌親自調集部隊收復了鄭州,挫敗了岡村寧次的計劃。

1942年,為了保衛抗戰的生命線——滇緬公路,中國政府派出了3個精銳的軍隊作為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的總司令本來為衛立煌,由於蔣介石懷疑衛通共,不得不改羅卓英為遠征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為了實施滇西大反攻,任命衛立煌為中國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指揮的滇西大反攻軍隊最終和緬北大反攻的軍隊會師於南坎,打通了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


1948年,衛立煌剛從國外回來就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剿匪總司令。由於衛不聽從蔣介石的命令,二人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遼瀋戰役之後,衛從瀋陽到了北平。49年蔣介石下野之後去了香港,1955年回到了大陸。

衛立煌被稱為“虎將”,一生身經百戰,是國民黨將領中最具指揮才能的高級將領之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衛在兩邊都吃得開。


歷史軍魂

國民黨統治期間,蔣介石麾下有著名的五虎將,分別是“干將”陳誠、“福將”劉峙、“中將”顧祝同、“飛將”蔣鼎文和“虎將”衛立煌。光從外號都可以看出,最能打的就是“虎將”衛立煌了。


衛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於安徽省合肥縣。衛立煌行伍出身,曾當過孫中山的衛士。衛立煌連軍校都沒有上過,他的軍事才能都是在實戰中摸索出來的。所以衛立煌一不是浙江人,二沒有上過黃埔軍校,三更沒有上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蔣委員長的用人準則完全不沾邊,自然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是由於衛立煌英勇善戰,屢獲勝績,是著名的常勝將軍,蔣介石不得一次又一次捏著鼻子重用他。衛立煌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曾經的反G先鋒。在土地革命期間,衛立煌多次率部奉命圍剿紅軍革命根據地。更是在1932年圍攻鄂豫皖根據地的圍剿中,一馬當先佔領金家寨,被大喜過望的蔣介石,將金家寨改為立煌縣,以示對衛立煌的獎賞。在解放戰爭期間,也曾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在新華社公佈的43名國民黨戰犯中,被列為第13名。

第二,抗日戰爭期間的主戰派和抗日名將。衛立煌先後指揮了忻口會戰、中條山戰役、鄭州戰役等國內戰役,並給予日寇重創。1943年,衛立煌繼任遠征軍司令長官後,指揮遠征軍收復滇西淪陷國土,並打通滇緬國際交通線。衛立煌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人稱為“支那虎將”,美國人稱其為“常勝將軍”,曾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稱衛立煌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一度屬於衛立煌的第14集團軍麾下,而在山西戰場上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衛立煌也可以直接指揮第18集團軍。衛立煌對八路軍不干預,不奪權,不搞摩擦,並將八路軍與其他國民黨軍隊一視同仁。

衛立煌頂住諸多壓力和干擾,堅持給積極抗戰的八路軍調撥軍用物資和武器裝備彈藥。衛立煌與共產黨人如朱德等關係始終良好。也正是由於衛立煌對共產黨一視同仁不搞摩擦,被頑固派多次向蔣介石告狀,一貫視共產黨為心腹大患的蔣介石,對這個非嫡系的將軍更加不滿,最終衛立煌被奪取軍權,調回了國民黨中央閒置。




第三,最終返回大陸,得以善終。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東北戰場一團糟後,蔣介石任命衛立煌接任了東北“剿總”總司令,但蔣介石與衛立煌意見完全相左,兩個人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東北國民黨幾十萬大軍被殲滅,蔣介石也以貽誤戰機為由將衛立煌逮捕。1949年被當上代總統的李宗仁釋放後,衛立煌到達香港。1955年,衛立煌返回大陸,並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0年因病去世,享年63歲。



鳶飛九天2018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二十二:陸軍上將、東北剿總司令長官衛立煌。自陳誠掌權東北軍政後,昏招疊出、節節敗退丟城失地,國人皆曰陳誠可殺。不得已蔣介石命國軍五虎上將之一的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統領東北地區和50多萬大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蔣介石交代他全權負責東北事物,甚至包括貨幣發行權。衛立煌在抗戰中擔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立下赫赫戰功,為表彰其功績,將金寨縣改為立煌縣。對於衛立煌其人,有人說是中共地下黨,早已被我黨策反,對於這點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其至少是共產黨同情者,為共產黨開了很多方便之門,這點是毋容置疑的。



衛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陸軍二級上將,堪稱國軍五虎上將中之虎將(另4虎為蔣鼎文、陳誠、劉峙、顧祝同等)。1915年結業於湖北陸軍學兵營,加入粵軍第二軍任班長,後任孫中山警衛團排長,因戰功一路升遷,於1930年奉命組建陸軍第45師並任師長,後升任第5路路軍總指揮、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冀察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48年初赴美考察剛回國的衛立煌被任命為東北行轅代主任、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能征善戰,是國軍少有的懂政治、懂軍事的帥才,一生戎馬生涯:在中原大戰擊敗石友三解南京之圍,指揮對紅軍圍剿,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在緬北滇西反攻中取得一系列勝利。日軍將領稱其為支那虎將,史迪威贊其為中國最有才能的將領,美國出版《中國名人大辭典》稱他為常勝將軍。



衛立煌將軍戰功卓著、資歷深厚,是國軍中罕見的傑出將領,為抗日戰爭作出極大貢獻。並且衛立煌對共產黨、18集團軍一直持友善態度,真正執行國共合作,把共產黨軍隊當做國家軍隊對待,在武器配給、待遇方面對共產黨軍隊一視同仁。其指揮影響力最大戰役,一是指揮抗日戰爭一系列的戰役,特別是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期間,為中華民族抗日作出傑出貢獻;二是指揮遼瀋作戰,與蔣介石對著幹,幾乎配合共產黨打敗東北國軍。



1948年國軍在各戰場丟兵損將,各戰場呈膠著狀態,形式嚴峻。但國共爭奪關鍵點在於東北,東北人口眾多、土地肥沃,重工業發達,幾乎沒有遭受抗戰破壞。所以早期國共雙方在東北派出的都是最強陣容:我方東北民主聯軍司令林彪、政委羅榮桓,各部隊都是各解放區抽調的精銳和和主力;而國軍初期派出的是最強戰將杜聿明,麾下有國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軍、新六軍,另有石覺13軍、劉玉章52軍、陳明仁71軍都是戰力與五大主力不相上下的部隊,蔣介石說國軍主力一半在東北,東北萬不可失。杜聿明百戰名將,山海關、四平之戰後林彪北撤松花江,蔣介石之後把東北交給了草包陳誠,陳大草包到東北後做了很多事情,趕走新一軍孫立人,撤了四平打勝仗的71軍軍長陳明仁、52軍軍長劉玉章,秘密調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受賄舞弊,搞得雞飛狗跳人心惶惶。



在東北丟城失地,人人喊殺陳誠的局勢下,蔣介石撤換了陳誠,啟用剛回國的衛立煌,任命其為東北行轅代主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掌握黨政軍大權。但是衛立煌與蔣介石在軍政方面意見相左,完全對立。蔣介石要求四處出擊爭奪東北,衛立煌以重兵守長春、瀋陽、錦州三點,實則自保,令蔣介石非常不滿。國軍山頭林立,以形成東北衛立煌集團勢力、華北傅作義集團勢力、華中白崇禧集團勢力、西北胡宗南集團勢力、華東劉峙集團勢力,這些派系中蔣介石真正能掌握的只是胡宗南和劉峙部隊。其他部隊只能靠不斷的協調、嚴令、請求來調度,所以東北華北本為一體,但是蔣介石協調不了衛立煌率軍南下(保全東北主力),也協調不了傅作義北上接應。這和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聯手殲滅杜聿明集團,白崇禧在華中帶著幾個主力兵團(張淦兵團、宋希濂兵團)看熱鬧的局勢一樣一樣的。



衛立煌臨危受命,也打著小九九,蔣介石是秋後算賬的主,擅用追責制,張學良、韓復渠是前車之鑑。1948年國軍軍事檢討會上誰都知道東北已不能守,但是微妙之處在於蔣介石與東北最高長官誰都不想先提出放棄東北的建議,誰也不想負責。從軍事上說,東北民主聯軍(林彪4野)攻克東北只是時間問題,東北國軍縮成三個坨坨(長春瀋陽錦州),連飯都吃不上。但是衛立煌的佈局自有他的道理:一是林彪東北民主聯軍沒有攻佔大城市的先例和作戰經驗,陳明仁71軍守四平足以說明戰例;二是林彪圍城打援戰術過於犀利,讓衛立煌斷絕救援邊城念頭,與其出門送死不如守住一畝三分地;三是退也是敗守也敗,不如看時局(主要是長春10萬守軍是雞肋,林彪圍而不打)變化,所以決定國共命運的遼瀋戰役,國軍將領想的是如何推卸責任,亂命疊出。如廖耀湘兵團是東北國軍主力轄5個軍,蔣介石命其出瀋陽救錦州,衛立煌命其守瀋陽;錦州失陷後蔣介石命其走營口,衛立煌令廖耀湘回瀋陽。衛立煌是唯一能影響國軍三大主力兵團(廖耀湘兵團、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的方面大員。



遼瀋戰役前,長春鄭洞國10萬國軍已被圍困多時;錦州範漢傑15萬國軍多為雜牌,唯有瀋陽20萬國軍是主力。蔣介石對衛立煌據守大城市的戰略非常不滿,下令只留少部分兵力守瀋陽,其餘部隊編為機動兵團,南下錦州,衛立煌拒不執行。9月12日遼瀋戰役在北寧路打響,林彪大軍跳過長春、瀋陽,直撲錦州,準備將東北國軍關門打狗。蔣介石親赴東北指揮,命令衛立煌率主力南下援錦,衛立煌以瀋陽只能固守以自保,不執行蔣的命令。24日範漢傑錦州告急,蔣介石招衛立煌南京,逼迫瀋陽主力南下,並派顧祝同前往瀋陽督促執行,軍事會議上衛立煌與多數將領仍認為瀋陽至錦州千里,路途十條大河,側敵行軍兵家大忌。



10月3日,蔣介石再赴瀋陽,跳開衛立煌,直接下令廖耀湘兵團南下援錦,廖耀湘不敢抗命,率兵團5個軍南下攻克彰武,切斷林彪大軍退路;蔣介石同時抽調華北國軍成立侯鏡如東進兵團,自葫蘆島攻擊錦州門戶塔山。期間衛立煌意見與蔣介石向左,多次干預部署:1是衛立煌親赴葫蘆島,告訴東進兵團侯鏡如,說東進兵團與廖耀湘匯合,是不容易辦到的,再三告誡要穩紮穩打,不要做無謂犧牲,直接與蔣要求的不顧一切拿下塔山唱反調。第2錦州危機之際,蔣介石命範漢傑錦州能守則守,不能守可退葫蘆島。衛立煌則電令:錦州堅守不退,一退就亂。第3錦州丟失後,蔣介石命彰武觀望廖耀湘收復錦州,或出營口從海路撤退,衛立煌不斷命令廖耀湘兵團撤回瀋陽,並讓工兵在遼河上架橋。致使廖耀湘舉棋不定,錯失撤退良機。


衛立煌主政東北後,直接違抗蔣介石主力機動作戰命令,對於各地求援的報告視而不見,眼看東北城市一步步丟失,數十萬大軍龜縮在三個大城市,是兵家大忌。為將者能戰則戰(戰還有一線生機,至少林彪不能發展這麼迅速),不能戰則守,但守也是靈活防守,攻守兼備,龜縮在3個孤立的城市,彈盡糧絕靠空投只是杯水車薪,那是守死;不能守則走,如率瀋陽主力南下錦州,與傅作義集團遙相呼應,必要時經山海關南撤,林彪可能啃不動這麼大坨的國軍集團。




菸酒閣大學士

1948年對於老蔣來說是難熬的一年,東北戰事吃緊,國軍接二連三的成建制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老蔣從國外召回了自己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妄圖依靠他來扭轉戰局,但沒料到的是這一決定成了老蔣一輩子中最為後悔的事情之一,而這員虎將便是衛立煌。



衛立煌能得到老蔣的賞識完全依靠的是其軍事才能,在早年之際衛立煌其實追隨的是孫中山,不過後來老蔣奪取了國民黨大權,而衛立煌因為能征善戰則被老蔣收入了麾下,從此衛立煌開始了官場上的平步青雲,當然了,他的加官進爵離不開老蔣的拉攏。在北伐時期衛立煌便從團長升任了師長,而在“剿共”時期老蔣更是對其大加任用,其竟然入選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這一地位很多老蔣的心腹都不曾有過,而老蔣對其的偏愛可見一般。



但衛立煌究竟是辜負了老蔣的一番栽培,老蔣對自己的心腹有極高的要求,即必須無條件服從他蔣中正,而且要有強烈的反共意識。而衛立煌早年雖然多次剿共,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出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和八路軍交往密切,所以受到了老蔣的懷疑,因此被下了軍權,而後在國軍第二次奔赴緬甸之際,老蔣又將其任用,而衛立煌率領的中國遠征軍隨即取得了大勝,此時蔣衛二人的關係已經不復往日了,雖然老蔣對他依然重用,但卻是利用他的能力,而非讓其掌握軍權效忠於他。但是在遼瀋戰役時期,他和老蔣的矛盾達到了頂點,由此爆發了蔣衛之爭,直接葬送了幾十萬國軍。



在1948年的時候國民黨在東北開始出現潰退,接替陳誠的衛立煌可謂臨危受命,而他在東北的既定方針是“固守瀋陽,以待事變”,而在隨後,老蔣讓其撤軍於錦州,以免遭受“關門打狗”,而衛立煌就這樣和老蔣爆發了軍事戰略上的爭鬥,但衛立煌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對老蔣是置若罔聞,時間就這樣被浪費了,而我軍也隨即發動了攻打錦州的戰役,就這樣,在衛立煌和老蔣相爭不下的局勢下,我軍勢不可擋的消滅了東北國軍主力,解放了整個東北,氣的老蔣對衛立煌是破口大罵。

歷史真是讓人捉摸不透,這位昔日靠軍事能力聞名於國軍的虎將,卻在他上任東北之際,非但沒能挽救戰局,反而使得國軍急轉直下,損失殆盡,原因令人深思。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


風流倜儻張四少

第一次知道衛立煌的名字,是在一本中學愛國主義課外讀物上,裡面有票講述遼瀋戰役的文章中提到了他。由於意識形態問題,裡面的衛立煌被描寫成了一個無能可笑的敗軍之將,一個狼狽的可憐蟲。總之,衛立煌在文章裡的形象跟抗戰神劇中昏暈無能的鬼子指揮官差不多!



衛立煌,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合肥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參加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

北伐戰爭期間

衛立煌生於1897年,從小學習十分用功,飽讀詩書。第一次與行伍接觸,是在“二次革命”時,參加了群眾武裝隊,抵抗袁世凱,失敗後潛回家鄉。

1914年,衛立煌到漢口的湖北陸軍兵學營讀書。1915年入粵軍第二軍當兵,從此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涯!

1917年9月加入孫中山的衛隊。

1918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派兵進攻廣東,衛立煌隨粵軍一起討伐北洋軍,在一次戰鬥中指揮部隊反敗為勝,立了軍功,被提升為連長,不久後又因戰功被提升為營長。

北伐戰爭前,衛立煌已經是團長,1926年北伐開始,在北伐戰爭中,衛立煌英勇沉毅,兼富謀略,屢立戰功,最後升至師長!

1932年5月中旬,蔣介石糾集30萬大軍,兵分三路“圍剿”鄂豫皖蘇區,衛立煌任中路軍第六縱隊指揮官,率部同紅軍進行激烈交戰,並因戰功而受到蔣介石賞識。

1933年10月,衛立煌參加了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一個月後,蔡廷鍇,蔣光鼐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內部反蔣人士,發動“福建事變”,衛立煌奉命前去鎮壓,於1934年2月徹底平定“福建事變”。衛立煌先後被任命為駐閩預備軍總指揮兼駐閩第10綏靖區司令官、鄂豫皖三省邊區“清剿”總指揮兼三省邊區督辦、閩贛浙皖邊區“剿匪”總指揮。

抗日戰爭期間

抗戰開始後,衛立煌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是八路軍的直接領導。

在擔任八路軍的“上級”期間,衛立煌經常找八路軍的高級將領聯合磋商,但給予八路軍充分的自主權,從未指揮和干預過八路軍的軍事行動,不同八路軍“搞摩擦”!

衛立煌與蔣介石

除此之外,他還頂住壓力,給八路軍提供了大批軍需物資,例如,1938年春,他一次就撥給八路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顆。

1939年9月起,衛立煌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在主政河南期間,衛立煌與八路軍及中共保持良好的關係,多次拒絕蔣介石的“剿共”命令,積極抗日,堅持給八路軍發放軍事物資,為了應付蔣介石,衛立煌與朱德協定了八路軍與國軍地盤的界線,防止兩軍發生摩擦。

“摩擦大王”朱懷冰主動招惹八路軍,結果北八路軍反擊,向衛立煌求救,衛坐視不理,八路軍成功消滅朱懷冰部,從而消除了華北抗日前線的一大隱患。除此之外衛立煌還建立了中條山防線,該防線先後擋住日軍十三次掃蕩,成為當時抗日的模範地區。

1941年10月4日,日軍佔領鄭州,衛立煌隨後調集部隊反擊,於10月31日重新奪回鄭州,這次戰役亦即抗戰時的12次會戰之一。

由於與八路軍來往密切,衛立煌引起了國民黨高層的不滿,蔣介石於1942年1月撤銷衛立煌職務,將其調往西安。此後,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國軍慘敗,衛立煌苦心經營的中條山防線毀於一旦!

1943年,衛立煌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經過兩年的作戰,將日軍全部逐出雲南,打通了中印公路。


中間者為衛立煌

解放戰爭期間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到國外考察軍事,藉此遠避內戰,但最終還是沒能躲開,1948年北蔣介石緊急招回國內。

回國後,蔣介石東任命衛立煌為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

到達東北後,衛立煌採取集中兵力固守瀋陽長春等幾個大城市,不與共軍決戰的策略,引起蔣介石的不滿。而蔣介石直接指揮衛立煌的部下,架空衛立煌的行為也讓衛立煌對蔣介石意見越來越大。

錦州失守後,衛立煌被蔣介石用專機接回關內,並被蔣撤職!

1949年,衛立煌出走香港。

1955年,在有關組織的周密安排下,衛立煌回到大陸。

回到大陸後,衛立煌先後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逝世,終年63歲!

衛立煌是個軍事指揮能力十分突出的軍事家,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期間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充分展示了其軍事才華。

再解放戰爭期間,衛立煌由於不願參與國共內戰,加上國民黨江河日下,在遼瀋戰役中一直處於被動,已無力挽回敗局,所以衛立煌在東北期間沒有什麼軍事上的成功。

衛立煌作為國軍高級將領,在解放戰爭期間與共產黨敵對,實屬各為其主,不得已而為之,我覺得沒什麼可批判的,更不應該因此貶低衛立煌將軍,更不能將其在抗戰期間以及迴歸大陸以後對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給否定了。


武六七

衛立煌早年擔任過孫中山的衛士。後來衛立煌擔任了衛隊營長,由於年輕,怕壓不住老兵,故蓄了一撮小鬍子,以顯示自己的成熟,以後幾十年,衛立煌的小鬍子成為了一個相貌特徵。衛立煌早年沒有讀過軍校,完全是憑著軍功成長起來的將領,最初是在許崇智手下,蔣介石架空並排擠走了許崇智,導致衛立煌對蔣介石不滿。而且蔣從來不把衛立煌當作心腹看待,都是需要的時候把衛立煌叫來充當打手,用完了就削奪兵權,這導致衛立煌對蔣的強烈不滿。曾經發誓有朝一日要搞垮老蔣。雖然衛立煌對蔣不滿,但還是無可奈何。很多人認為衛立煌算得上是老蔣嫡系中的雜牌將領。衛立煌也是為老蔣立下汗馬功勞。即便是與紅軍作戰,也是戰績輝煌。抗戰期間,衛擔任一戰區司令長官同時兼任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轄區內有共產黨的八路軍,彼此合作融洽,曾經多次資助延安八路軍很多槍支彈藥,據說衛立煌由於對蔣的不滿,向延安提出加入共產黨的要求,未能如願。而衛的秘書趙榮生也是中共地下黨員。衛立煌的一系列親共言行,又引起蔣的不滿,終於撤銷了衛的職務。不久後的1943年,調到南部擔任遠征軍司令長官,直到抗戰勝利。抗戰勝利後,按照衛的能力和戰功,衛立煌有望擔任陸軍總司令,衛立煌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陸軍總司令官職,非他莫屬。但發表下來,陸軍總司令是何應欽,衛立煌擔任的是副總司令。衛立煌一怒之下出國考察,沒有到任。衛立煌重新回到國民黨軍為蔣打內戰,已是解放戰爭中期,擔任東北剿共總司令。衛在東北和林彪作戰,步步敗退,並最終將東北都丟光了。衛在東北的表現有失水準,很多人認為衛立煌實際上是為共軍打仗,至少有通共嫌疑。這個事,恐怕也只有衛立煌自己清楚。遼瀋戰役還沒結束,蔣只好丟棄衛立煌不用,重新啟用杜聿明,杜聿明在此之前做過東北九省保安司令,和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交過手。但此時國軍已經是敗局已定,只能草草的了結了東北戰局。衛立煌在遼瀋戰役與共軍的交戰,也是衛立煌參與指揮的最後一場大戰。離開東北剿共司令部指揮所逃離瀋陽,衛立煌即被蔣介石軟禁並失去自由。直到李宗仁做了中華民國的代總統,衛立煌才脫離了蔣的監控,跑到香港。到了1949年10月1日,共產黨在北京開國建政,衛立煌立即發電給毛澤東的共產黨政府祝賀中共的開國,慶祝共產黨的革命勝利。

1955年,衛立煌返回中國大陸。60年代初在北京逝世。


我愛我佳38

衛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從中山先生警衛做起,一路走來,至抗戰初期,已是國民黨二級上將,蔣介石五虎將之一。其經歷比較完整。

值得稱道的是,衛將軍在國家存亡,民族危難之機,光明磊落,大義凜然,發出正義之聲,收出果敢決斷:


一,任中國遠征軍司令期間,數次重挫日軍,救出盟軍數萬,被盟軍駐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讚譽為常勝將軍。

二,抗戰初期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友善對待八路軍,與毛主席等中共領袖建立了友誼,在八路軍最艱難時期,果斷拔給一百萬發子彈、幾十萬枚手榴彈及其他武器裝備。這在當時是會遭到蔣介石問罪的。

三,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他隻身去了香港。

新中國的領袖是不會忘記危難之中幫助過自己的老朋友的。

1955年,衛將軍從香港回到了北京,並相繼擔任了第二第三屆政協常委,直至終老。把衛將軍定義為愛國將領恰如其份。


晚亭與落霞同暉

衛立煌是國軍將領中最會打仗的帥才,是美軍評價的常勝將軍,日軍眼裡的虎將,老蔣宣佈的戰犯。在我看來,他應該是我黨深藏不露的高級臥底。請看我細細道來:

1、老孫時期和北伐時期,衛立煜戰無不勝。在圍剿紅軍時期,衛立煜卻是屢次失敗。抗戰爆發時,衛立煌不積極進剿,卻與紅軍和談。

2、抗戰始前期,我軍曾名義上歸衛立煌管轄。但衛立煜但對我軍不干預、不打壓,還支援大量物資和軍備。

3、抗戰後期,拒絕老蔣攘外安內政策,堅決不與我黨搞磨擦。軍統將親近我黨的黑材料羅列一大堆交個老蔣,衛立煌一度被革職。

4、遼瀋戰役中,屢次與老蔣對著幹。不出戰、不增援、不聽話,“三不態度”一擺,坐看我軍拿下綿州、滅掉廖耀湘部。衛立煌與老蔣的相互扯皮,完美幫助我軍完成了東北戰略大包圍

最後,新中國建立後,衛立煌主動返回相國,參加到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受到超高禮遇並且出任國家高級職務。為什麼黨國的常勝將軍會遇著我軍就吃敗仗?看到這裡明白了吧。


小易知天下

衛立煌出身於孫中山的衛隊部下,忠心耿耿的守護著孫中山的生命安危,孫中山對其也是頗為的關心,所以他在往後的很多日子裡都牢牢的記著孫中山的恩情。


在有一次孔祥熙和蔣介石的請帖中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孔祥熙的請帖,寧願得罪上司也要去赴孔祥熙的宴會,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孔祥熙是宋家三姐妹中大姐宋靄齡的丈夫。

衛立煌在孫中山部下的時候,這位大姐對他一直照顧有加,所以衛立煌牢牢記住了這份恩情,冷落蔣介石直接去參加了孔祥熙的宴會,所以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招受到了蔣介石的報復,他後面被蔣介石尋找機會撤掉了軍職。


衛立煌最終還是離開了孫中山的身邊,進入了軍隊裡面建功立業,衛立煌的領兵水平非常過人,他在東征和北伐中立下了很多功業,最終做到了高層將領的位置,衛立煌在圍剿鄂豫皖蘇區的時候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所以出現了第一個以衛立煌名字命名的立煌縣,他後來還平定過福建的兵亂,由此收到了蔣介石的極大包褒獎。

在抗日戰爭開始的時候,衛立煌在沂口會戰中立下了天大的功勞,自此之後成為了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將其稱之為虎將,在抗日戰爭的戰場上,衛立煌將軍帶領的部隊一直與日本人纏鬥不休,給予了日本人極大的重創。

再後來,衛立煌奉蔣介石的命令來到了中緬邊境,他和其他幾位將領聯手打通了中緬公路,重創了此處的日本人,因為感受到衛立煌作戰能力的強大,所以美國的時代週刊將其稱之為了常勝將軍,可見衛立煌將軍的厲害之處。


在內戰中因為軍隊的失利,蔣介石把罪名全部推脫到了不聽話的衛立煌身上,將其撤了職,派人把衛立煌看管了起來,後來衛立煌趁著蔣介石等人的疏忽,帶著一家人向南準備逃向香港。

但誰曾想在廣州的時候衛立煌太過於大意張揚,住在了當時廣州最豪華的酒店,所以被蔣介石的軍統追查到後,重新將其拿了起來,關押在了南京。

1949年蔣介石因為戰局的失利被迫下野,李宗仁成為代總統之後把衛立煌放了出來,在出來後,衛立煌一家人遷到了香港,後來又回到了大陸,在1960年的時候在北京故去。


我覺得衛立煌將軍一生戰績輝煌,是頂天立地的抗日名將,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愛國將領,他不會為了自己仕途的上升,而去諂媚於蔣介石,他有著自己的尊嚴,有著自己的脾氣,所以人生才會如此的波折與險曲。


孤客生

很多人都在說衛將軍戰鬥多牛逼,其實仔細看看衛立煌這人的歷史,真覺得挺有意思。跟大家分享兩點吧:

1、衛立煌和朱德朱老總是好朋友,而且是過命的交情。韓信嶺戰役,衛立煌被日軍擊敗,被日寇圍堵,然後在白兒嶺一帶被朱老總接應掩護,成功撤退。可以說朱老總對衛將軍有救命之恩。

那個年代老一輩革命家的人格魅力是不用懷疑的,再加上朱德老總的資歷,能夠讓衛立煌折服也是正常的。兩人不止公務上有合作,在私底下也有很多交流。朱老總曾經送給衛立煌兩匹馬,然後衛立煌回贈一隻鋼筆、一塊手錶,手錶一直被朱老總戴到去世。

2、解放後,衛立煌回到大陸,也被安排的很好,可以說結局很圓滿了。不過衛立煌最早剿共的時候非常瘋狂,蔣介石都專門設立了一個“立煌縣”來表彰他,可見他當年下手多狠。

但是被朱老總折服後,衛將軍對共產黨的態度大變,抗日戰爭期間為八路軍提供了很多便利,甚至專門跑去延安對中共中央進行了訪問。而他曾經的手下陳鐵、彭傑如都起義投誠,從國民黨跑到了共產黨這邊。

到了解放戰爭,衛立煌更是不惜違抗蔣介石的命令,把廖耀湘賣了。打錦州之前,蔣介石的意思是守錦州,衛立煌卻堅持守瀋陽。結果就是錦州丟了,按計劃廖耀湘要走營口撤退,然後衛立煌命令廖來瀋陽。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耽誤了時機,機械化的廖耀湘部被跑步前進的林彪追上,國名黨五大主力的前兩位新一軍新六軍被殲……一手練出來的新一軍被打沒了,已經調回國防部的孫立人,從一樓哭罵到二樓,不知道問候了廖耀湘、衛立煌、陳誠多少遍……

不管怎麼說,衛將軍真是人生贏家。作為一個軍人,非常能打,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美國人稱其“常勝將軍”。建國後任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去世後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作為曾經的國民黨頭等戰犯,衛將軍這一生也算得上左右逢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