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有哪些設計比較成功,沒有太大槽點的武器?

Anky丿灬魑情

二戰日軍武器亮點很多,槽點也很多,比如三八大蓋、零式戰鬥機等 都有很不錯的表現,但歪把子輕機槍、雞脖子重機槍可以說是讓一線官兵深惡痛絕。

九二步兵跑應該算是日軍大規模裝備,沒有太大缺陷,不僅日軍喜愛,就連中國軍隊也愛不釋手的武器。

九二步兵跑是日軍的獨創,別得國家的部隊要麼裝備直射火炮,要麼裝備曲射迫擊炮,唯獨日本人搞了一個既能直射又能曲射的步兵炮。

在一戰之前,步兵和炮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兵種,步兵不打炮,炮兵不衝鋒。一戰後期打塹壕戰時,步兵衝鋒時經常被身在後方的炮兵誤傷,為了加強步兵的火力支援,所以衝鋒槍和小口徑的步兵炮就出現了。

歐洲當時流行兩種步兵炮,一種是單純將大口徑火炮縮小的小型平射步兵炮;另一種是將曲射的臼炮縮小的曲射迫擊炮。

日軍的近代化轉型以歐洲為師,所以他們把這兩種步兵炮都引進了。瞭解日本武器的朋友都知道,二戰時日軍裝備設計上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過分強調“命中率”,但這也是他們國情決定的。

迫擊炮是曲線射擊,有很好的隱蔽性,但命中率會有所欠缺,日本人認為這樣就太浪費了。又因為日本當時把俄國作為假想敵,把西伯利亞作為戰場。那裡地勢平坦,更適宜直射炮作戰,所以就從法國花了大價錢買了平射的步兵炮圖紙,然後仿製“十一年式步兵炮”。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發現他們的預想和實際完全不同。首先中國的基礎設施根本沒法同歐洲比。步兵炮雖然輕了不少,但對於中國的泥路來說,還是太重。

第二,日軍在東北的主要任務是在和抗聯打游擊,山地作戰是直射炮的命門,日軍的步兵炮根本不是抗聯迫擊炮的對手,士兵經常被迫在沒有任何火炮支援的情況下衝鋒。

有過實戰經驗後,日軍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火炮,所以日本人就設計了“九二步兵跑”。這種炮能直射能曲射,而且因為有炮架,曲射時比迫擊炮命中率還高很多。

九二步兵炮重量只有216斤,非常適宜中國的道路情況。幾乎參加了日軍在中國的所有戰鬥。因為是為中國戰場專門設計,國共兩軍對他也是愛不釋手,我軍制造的第一門炮“蓋亮炮”就是以九二炮為模板設計的。

另外日軍的“八九擲彈筒”也非常成功,它的工藝簡單、造價非常低,但在近戰衝鋒時,尤其是對付機槍手有奇效,中國軍隊也非常想裝備。不過擲彈筒的發射太依靠士兵的素質,而訓練又是中國軍隊的硬傷,只能“望炮興嘆”。


史料不輯

首當其衝是日本設計製造的30式刺刀

瞭解二戰歷史的人大都知的小日本拼刺刀不是一般的利害,除了日軍善長訓練刺刀術有關,與其設計的30式刺刀也有極大關係,30式刺刀可以說是整個二戰史最完美的用於拼刺刀的武器,不僅僅是中國軍民身受其害,連英、美、俄等國大兵在它面前也犯怵!估計許多小日本士兵及將軍自己刨腹自殺時手也發抖。



30式刺刀設計一流


刺刀吸收了比利時、法國、德國的先進設計於一身。刺刀全長525MM,刀身長400MM,重690克,外加致命血糟設計,刺刀加在三八式步槍上在符合亞洲人的普遍身高,使用自如,重量輕便,既減少了鋼材的耗費(都知道日軍資源匱乏),又減輕了士兵攜帶裝備的重量,可謂一舉多得,最高明的設計要在於手柄的設計,其與三八步槍彈簧卡糟完美契合,抜插迅速快捷,戰時分秒時間的動作足已解決生死,刀柄的彎鉤設計拼刺時可護身,俯臥射擊可作支架,亦可懸掛掛小日本的狗皮膏藥旗,我們在抗日劇中也經常看到有許多日軍鬼子從老百姓家裡搶的雞、鴨、大鵝什麼的,也經常掛在刺刀掛鉤之上。



上👆圖各式刺刀對比,二戰時,國軍用的刺刀比日本刺刀普遍短10毫米,10毫米看似差距很小,實戰操作時實則吃虧不少,許多抗日英雄皆喪生於這10毫米。


30式刺刀應用範圍廣,流行時期長



30式刺刀共生產了680萬把,比日軍廣泛應用的三八大蓋兒步搶還要多出40多萬把,估計僅次於日本生產子彈的數量,二戰後期像中國還有緬甸、越南等許多東南亞國家大量使用或仿製,一直延續到20世70年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例如,20世紀50年代初在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樣大量裝備了30式刺刀,極大殺傷了以美為首的聯合國軍。

需要指明的一點是,如果認為30式刺刀只是應用於步槍之上那就錯了,基於其殺傷力強,輕便小巧的特點用於偷襲及特工執行刺殺任務依然是一把利器…………


小小一把刺刀足以驗證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莫要輕視傲物,國人當自醒!



請關注 墨兮公子 🍡🍡

一起 相互交流 與 指點一二。


墨兮公子

鬼子的裝備在二戰期間質量與性能都不咋樣!南部手槍、歪把子、九二式重機槍、豆坦克…說實話與歐美國家武器裝備相比太渣了!但是,日本的主要作戰對象是亞洲國家,而當時的亞洲都是農業國,沒有能力與日本工業國抗衡。所以,鬼子的裝備就算是渣,也要比亞洲國家強的多 ,如果要說有啥裝備連歐美國家都較為認可的話,一種是“九二式”輕型山炮,另外一種就是“八九式”擲彈筒。


圖片上這個小東西就是“八九式”擲彈筒及其炮彈,是由“大正十式”擲彈筒改造的,結構非常簡單屬於迫擊炮範疇,口徑50㎜,重量僅為4.7㎏,一個人就能揹走還外加8發炮彈。這種擲彈筒在鬼子部隊編制當中屬小隊級別(相當於“排”,有50-70人,鬼子的師旅編制都很大,一般都有2.5萬人左右)的火力支援武器,一個小隊有這樣一個炮班,一個班3具擲彈筒。


這個擲彈筒別看“其貌不揚”,射程僅500米,但是在抗日戰爭戰場上卻是 我抗日軍民的大敵!威脅僅次於“九二”步兵炮,由於它可以採用:臥姿和跪姿發射、重量又輕,經常是由一個炮手隱蔽在低窪地活著草叢中,不經意間突然發射,敲掉我 抗日軍民的 “民二十四”重機槍和捷克輕機槍,失去了這兩種機槍的掩護,我軍陣地沒有了火力支援,大片大片的丟失,從而整個防禦陣地瓦解!

八九式擲彈筒雖說口徑小,但是50㎜炮彈威力可不小,使用的榴彈內裝63克炸藥,爆炸以後鑄鐵的彈體由於製造時就刻槽,這樣就形成了50塊殺傷單片,這要是一枚打到人群裡傷亡肯定不小,這種炮彈是由“九一”式手榴彈改造的,就是 電影裡面鬼子往鋼盔上磕的那種。



“八九”式擲彈筒也跟隨鬼子到了“太平洋”戰場,由於使用起來很“詭異”!同樣也給美軍帶來了不小的傷亡,它與“九二式”步兵炮一起造成的傷亡人數佔到了美軍總傷亡人數的20%左右,但是!由於與美軍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鬼子仍然逃脫不了被全殲的命運。

圖為八路軍正在使用“八九”式擲彈筒進行訓練。

和所有鬼子的武器一樣“八九”式擲彈筒也和三八槍、歪把子…一起被我抗日軍民大量繳獲,在抗日軍民手裡它們成了消滅鬼子的利器!


皇家橡樹1972

要說二戰時日本設計比較成功,沒有太大槽點的武器,首推92式步兵炮。92式步兵炮口徑70毫米,炮管長8.79倍口徑,全重212公斤;炮全長2.745米,全高0.62米;射角-10度至+75度,範圍射界左右各45度。彈種包括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彈重3.8公斤(高爆彈),炮彈初速198米/秒,最大射程2788米,最小射程100米。由於又輕又小,運輸方式靈活,可以用車輛/畜力/人力拖曳,也可以分解運輸。由於火炮非常矮小,很容易隱藏。它的全高只有62釐米,如果拆除防盾,全高會下降到50釐米左右,和重機槍差不多。對於需要在火線上戰鬥的步兵炮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優勢。利用這項優勢,92式步兵炮可以隱蔽部署在離敵人目標很近的距離上,充分發揮火力的準確性、突然性和猛烈性。並且在第一時間給予步兵需要的支援。92式步兵炮本身超輕,但發射的炮彈不輕。高爆彈重達3.8公斤,和一般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級別迫擊炮的高爆彈是一個檔次。這賦予了92式步兵炮相對口徑和重量而言較大的威力。作為一種伴隨步兵作戰的火炮,92式步兵炮可謂非常理想。

另一個設計比較成功的武器應該屬海軍用的93式氧氣魚雷,射程遠、航速高、威力大,其最大航速可達50節,射程可以達到20公里,戰鬥部裝藥490公斤。無論哪一個數據在當時都堪稱世界第一,在服役時是世界上航速最快、射程最遠、裝藥量最大的魚雷。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曾多次憑藉魚雷性能的優勢打出不錯的戰績。

事實上,日本海軍相對靠譜的武器還是有不少的,比如97式艦上攻擊機,服役時號稱最好的魚雷機;再比如大和級戰列艦,就戰列艦的性能而言是很不錯的……


聯合防務

二戰中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國,設計了很多武器裝備,而其中雖然有像96式機關炮、大和級戰列艦等這樣的很受吐槽的武器,但是也是有一些比較優秀的武器裝備的。

96、99式輕機關槍。這是日本在中國戰場多年的作戰之後設計而來的。當時的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機槍問題多多,並不如中國軍隊裝備的ZB26捷克式機槍,而日軍也裝備了不少繳獲的ZB26機槍。後來日本人在ZB26和此前歪把子機槍的基礎上研發出了這款機槍,使用30發彎彈匣供彈,在戰爭中後期開始大量投入生產。而該槍較為奇特的一點在於,其還可以加裝刺刀進行拼刺,但是其質量太大,拼刺起來很不方便。

92式步兵炮。這款武器不得不說是日本陸軍必不可少的武器了,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摧毀工事、掩護等等,都是這款武器的拿手戲。而該炮裸炮重量也只有200多公斤,拆卸起來攜帶運輸很是方便,具有極高的機動性。其製造需要的材料不多,而產生的效果卻是很優秀的。而像八路軍等,繳獲這款武器如獲至寶,直到解放戰爭也依然有使用。當然,其如果和105毫米榴彈炮等這些相比還是差距很大的,但是畢竟二者不是一樣的定位。

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最被人詬病的一點是其殺傷力,很多人說其在命中人體後無法形成有效的創傷,但是首要的一點是要命中目標才能談殺傷力。而三八式步槍射擊精度好,很好的節約了彈藥,而這對於當時物資補給極為困難的中國軍隊而言是非常合適的,一些部隊採用的就是繳獲的三八式步槍,直接使用日本人的彈藥。

而在重武器上,日本人的設計就確實和當時的主流設計相距甚遠,難以拿出一款足夠優秀而無槽點的武器了,不過也有像Ki84“疾風”戰鬥機等這樣的先進裝備,但是數量太少,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軍情解析

日軍的設計,還真沒啥好的。日本的輕武器和重武器在美軍看來都不值一提,垃圾中的戰鬥機。日本也僅僅能欺負欺負落後的國家,諾門罕一戰蘇聯便把日軍打得再也不敢和蘇聯動心眼了。

日本的三八大蓋、歪把子機槍、九二重機槍、九二步炮、還有那赫赫有名的小豆坦克都是殘次品級別的。曾經有過他們的小豆坦克被卡車撞壞的經典案例,還有諾門罕蘇軍繳獲日軍坦克,由於太小,蘇聯人居然進不去。還有個比較諷刺的傳說,說日軍神風特攻隊撞美軍軍艦,飛機衝過去撞上了,在軍艦上留下了個飛機印。

日軍的歪把子機槍被人說是莫名其妙的一把槍。

日本唯一能被看好的武器便是他們的擲彈筒了

日軍的擲彈筒十分輕便,易於攜帶,對於日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輕武器,日軍每一個小隊都會攜帶。日軍的擲彈筒,應該說是一個輕型的迫擊炮,攻擊範圍介於手榴彈和迫擊炮中間,很好的彌補了這一段空白。

這種擲彈筒的優點很不錯,便於攜帶,便於火力支援,造價也低,便宜,對於那以戰養戰的日本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還有個喪心病狂的一點,可以發射化學武器。

但他們這些優點,只能欺負下那些武器落後的地方了,遇到強敵,沒啥用了。比如遇到美軍,啥優點都沒了。據說,兩把加蘭德步槍,可以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的火力。


御史三大人

我覺得是大鳳號航母。

日本海軍在1939年制定了第四次軍備充實計劃,準備建造包括“大和”級三、四號艦在內的80艘艦船,總噸位321000噸。受預算的制約,在丸四計劃中只有一艘正規航母,建造番號為第130號艦,設計代號W-102型。

圖為大鳳號航母,他已經初具現代化航母的特徵,尤其是他的全封式的艦體,已經和過去的赤城、蒼龍等大大不同,他是一艘專門設計的大型艦隊航母。


第130號艦後來被命名為“大鳳”號,日本海軍賦予該艦的任務與“蒼龍”級、“翔鶴”級一樣,即作為機動航空部隊主力對美軍艦隊實施先發制人的航空攻擊。在1939年日本海軍航母用兵構想中,“大鳳”、“翔鶴”、“瑞鶴”、“蒼龍”、“飛龍”以及由潛水母艦“劍掎”、“高崎”改裝的輕型航母(即“祥鳳”、“瑞鳳”號)共7艘航母組成機動航空部隊。儘管“大鳳”號和“翔鶴”級在作戰運用上都以美軍航空母艦為主要攻擊目標,但兩者在設計指導思想上卻大為不同。

請注意,大鳳的艦首和艦體是封閉的,這是非常進步的設計,這和過去日本初期的航母有很大不同,他體現出現代航母的形態。


日本海軍決心在“大鳳”號的設計建造中突出強調航母的防禦能力,特別是飛行甲板的裝甲化。在研究“大鳳”號的設計方案時日本海軍認為類似於“光輝”級的裝甲航母將是未來航母發展的方向。也可為其他航母提供補給,被稱為“飛石”戰法。但是,這種充當踏腳石的做法在1938年初即被認為是不可取的,因為將航母集中運用的戰術思路已經成為主流。

在“翔鶴”級設計定型後,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這一艦種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同時參考了英美海軍新造航母的技術動態,在1938年做出如下預測:以英國海軍“光輝”級航母為代表的具有裝甲飛行甲板的重防禦航母將是未來航空母艦的主流,而在未來將出現裝有100毫米以上防禦裝甲的重型航母,歐美列強海軍的大型主力航母也將向重裝甲航母發展,因此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也要向高防禦、重裝甲的方向進化,“大鳳”號就是這種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新型航母的最初母型,是未來航母機動部隊的主力艦型。

圖為赤城號航母,圖中可見其還是非常原始的航母設計方式,其機庫和艦體都是敞開式的,不但防護能力差、適航性差,而且極大影響了戰鬥力。


“大鳳”號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開工建造的最後一艘正規航母,它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戰時完成的,因此其技術設計可以根據前線的作戰經驗而不斷加以修正,在防禦性能上日益趨於完善。基於設計思想的巨大轉變,“大鳳”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日本航空母艦的鮮明特徵。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二戰中日軍的武器裝備都為自己生產,雖然有不少詬病的武器如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大正十一式機關槍(歪把子)等,但也有許多設計比較成功的武器。

1、“三八”大蓋(38式步槍)

二戰日軍和其它國家一樣,使用的是栓動步槍。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在“三十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該槍於1905年定型,因為是明治天皇38年,故稱。又因為該槍的發明者為有坂成章,該槍又被稱為“有坂步槍”。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採用6.5毫米的步槍彈,有效射程600米,槍長1280毫米,還可以加裝500毫米的刺刀。因此,該槍加裝刺刀後比日軍身高還高,利於拼刺刀。當然該槍比中國軍隊使用的“漢陽造”要先進得多。

2、八九式擲彈筒

日軍的擲彈筒體積小、重量輕、機動性好,是一種很有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其射程和威力彌補了迫擊炮和手榴彈的火力缺陷。連美軍都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中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3、九二式步兵炮

九二式步兵炮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步兵營支援武器,它非常適合在複雜的地形上使用。由於九二式步兵炮體積小、重量輕,加之結構簡單、生產使用和維護簡單,戰時能夠對所有步兵營所需的火力進行及時有效的支援。

4、“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二戰中日軍最著名的戰鬥機,到二戰結束時,一共生產了一萬多架。該戰鬥機爬升高、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加之攜帶的炸彈還能當戰鬥轟炸機使用。在中國戰場,中國的飛機根本不是對手,在太平洋戰場初期也碾壓美軍的戰鬥機。到了後期美軍發現該機的弱點後,開發了新的飛機,才不是美軍的對手。著名的“神風敢死隊”後來就是駕駛這種飛機,成為了美軍的靶子。


歷史軍魂

這當首推日本的伊400級潛艇:日本海軍為秘密接近美國西岸及巴拿馬運河奇襲攻擊而設計、建造的潛艇,搭載3架水上攻擊機“晴嵐 ”。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及擁有高續航距離,重要的是能在無補給的情況下到達世界上任何地點。它本打算在終戰前攻擊美國海軍特遣部隊泊地烏利西環礁 ,但攻擊前夕日本就堅持不下去投降了,在戰後被美國拖回本土研究,伊-400號則被拖至瓦胡島外海自沉。這批潛艇在戰後成為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的概念,為核動力潛艇的出現提供基礎。

後來美國專家認為,這艘潛艇“擁有改變軍事戰略的攻擊能力”,它的成功可見一斑。


河邊蓑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