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自動步槍彈匣裡子彈只有30發,而不是更多,比如50發?

LoLbubble


四代重機

應該說是現代大多數自動步槍的彈匣容量是30發,並不是全部。我們會發現,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自動步槍彈匣都只有30發子彈,不是更少的20發,也不是多到50發,這種情況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美國著名的M16為例,在M16步槍誕生的初期,它是使用20發彈匣的。這種彈匣表面有多道縱橫交錯的加強筋,因此被人形象地稱為“華夫餅彈匣”。這種華夫餅彈匣只有20發的彈容量,而根據越南戰爭期間士兵的調查報告,出於保護彈匣的原因,有83%的士兵不會將彈匣裝滿,其中有大部分的人只壓了18發子彈。這點彈匣容量根本不夠用,因此很多人想要更大容量的彈匣。

根據越南戰爭期間海豹隊員的描述,當時雖然有一些試驗型的30發彈匣,但是數量非常少,而且可靠性不佳。當時在越南美軍除了裝備M16,還試驗了很多國外的輕武器,其中包括德國黑科勒&科赫公司的HK33步槍,美國進口的型號稱作T223。這種早期的HK33使用的是40發彈匣,這名海豹隊員出於彈匣容量考慮,選擇了40發的HK33作為自己的步槍。但是40發彈匣很長,裝在彈匣帶裡攜帶時很不方便,而且過長的彈匣也會在臥姿射擊時造成阻礙。

而30發的彈匣做到了彈匣容量和彈匣體積之間的平衡,能保持一定的火力持續性,並且擁有合適的體積。而四排彈匣因為供彈線路複雜,可靠性不佳,雖然彈匣容量更大,長度也不大,但是可靠性卻不高。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這又是一個馬屁股決定航天飛機尺寸的問題。

在二戰期間蘇聯大量裝備了波波莎衝鋒槍,使後來早期北約和華約分別走上了不同的步兵單兵武器路線。

波波莎在近戰的時候可以以密集的火力壓制敵人主要歸功於波波莎上面的71發彈鼓。但是衝鋒槍使用手槍彈導致射程過近殺傷力不足的缺點促使蘇軍裝備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的突擊步槍。可是7.62mm步槍彈的體積和重量都大於7.62mm手槍彈。於是相同的彈藥裝載量下彈鼓將變得無比巨大。即便是沿用波波莎的35發彈匣也使得彈夾過廠。

因此蘇聯方面在AK-47上面就開始統一使用30發彈匣。

當然當時30發並不像是很多軍事讀物所說的是經過很多次試驗的結果,而是單純為了取整數。而且蘇聯當時還有40發彈的彈匣以及更大容量的75發彈鼓。

而在當時的蘇聯,步兵的意義在於大批坦克攻擊後進行打掃戰場的工作,因此大部分蘇聯士兵所攜帶的就是最低基數的彈藥——3、4個30發彈匣。

一直到越戰期間,北約士兵通常使用的加蘭德步槍(大八粒,後加裝20發彈匣)和M-14步槍也都使用20發彈匣(M-14有30發彈匣的版本)。後期投入越戰的小口徑步槍M-16同樣也使用了20發彈匣。在越戰期間和使用Ak-47裝備30發彈匣的越共交火的時候發現對方多了10顆子彈在火力持續性上佔據優勢。於是美軍也開始臨時使用之前設計好的大容量30發彈夾。

在長期的交戰過程中,士兵更熟悉了30發彈的節奏,致使新兵訓練也是以30發彈的節奏訓練,因此30發彈就形成了一個習慣。甚至可以說美軍使用30發彈的習慣是被蘇制武器打出來的習慣。

當然後期蘇聯也有設計出60發彈匣,並不像很多人說的使用過多的彈藥會使得彈匣變長,蘇聯的60發彈匣採用四列彈藥設計。

僅僅比30發彈匣寬了一點點而已,並不妨礙作戰。

可是大量的實戰士兵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60發彈匣雖然火力持續性更強,但敗於了人類的習慣,往往在使用過程中打了30發後就條件反射的一樣被卸了下來。至此60發彈匣並沒有廣泛應用。

這個習慣還影響了後面的蘇制AK-74的設計,按理說5.45mm彈的體積要小於7.62mm子彈同樣的彈匣內可以裝入更多的彈藥。但習慣左右了設計AK-74就依舊使用了30發彈匣。(歷史相似的依舊是同樣也有40發的規格)

又由於AK-47 AKM廣泛在地球上流傳,簡配的30發彈匣物美價廉,因此地球上使用AK的戰士們也就多少習慣了30發彈的節奏。

受到美蘇兩國影響比較小的國家中例如法國的FAMAS突擊步槍採用的是25發/30發彈的彈匣,一般的情況下使用25發彈,奧地利的AUG採用30/42發彈匣,一般的情況下使用42發彈匣;而英國和美國的關係太過親密,雖然有自己的SA80步槍,但是步槍彈匣使用的是M-16的標準彈匣STANAG 4179因此也被使用成了30發彈。

中國本來可以更加優化彈夾容量的,只可惜習慣已經由56式(國產AK-47)養成,也只好用30顆彈匣了。


軍武數據庫

以前看戰爭片《董存瑞》,印象最深刻的是,董存瑞和他的戰友們抗戰中,一人只能分到5發子彈,打仗時鬼子要放到20-30米之內才能開火,沒有瞄準不能射擊,董存瑞剛參軍,沒有經驗,戰鬥中沒有認真瞄準就摟了火,一下把子彈打光,為此受到了班長的批評。如果當時的董存瑞看到如今非洲衝突地區,黑蜀黍們把AK47舉過頭頂,向牆外胡亂掃射的行為,不知做何感想。

現在打仗已經不缺子彈了,士兵們希望在戰場上火力越猛越好,最好火力輸出不中斷,但這隻存在於理想狀態。現在標準的單兵自動步槍彈匣內有30發子彈,為什麼不能更多,這主要考慮到攜帶問題,如果裝彈過多,彈匣就會很重,士兵的負擔加重,不利於戰術動作的展開,同時彈匣太長會抬高槍支的瞄準基線,也不方便隱蔽和射擊。

而30發的裝彈量是科學試驗的結果,既保證了火力的正常輸出,又不會造成士兵的行李過沉,如果有的士兵想多帶點子彈,完全可能多帶幾個彈匣,現在彈夾5個裝或10個裝,很方便彈匣的裝填。


浩蕩揚子江

對於士兵來說,步槍彈匣子彈越多越好啊!但是就只有30發,還沒打過癮子彈就沒了。那麼子彈為什麼這麼少呢?


一、容彈量超過了四五十發以上,容易出現卡殼和故障,這個在實戰中相當的要命。其次是30發便於統計數量,而且數量的增多使士兵攜帶起來不方便。
二、破壞了槍體的平衡,增加了槍身橫向寬度,使士兵在巷戰和叢林作戰中攜帶容易帶來鉤阻,使用增加了難度。

三、30發是理想的射擊狀態。其實20發彈匣是最有利射擊姿態的數量,但子彈不夠用,火力小。而且過長的彈匣帶來瞄準基線增高,士兵不得不抬高本來應該隱藏的頭部,容易被爆頭!


其實30發彈匣是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結合戰場的實際使用情況而確定的各國標準化的默認規定。當然也有例外,但那是個別的。


溫疫青年

不採用50發彈匣主要考慮到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影響戰術動作的靈活性

②裝彈太多容易造成槍械重心偏移

③彈匣太長對臥姿射擊造成影響

④彈匣不易攜帶

⑤降低可靠性

所以說步槍50發彈匣太長太重,20發太少火力持續性低,30發剛合適。當然也有其他數量的彈匣,只是大部分步槍都採用30發的彈匣供彈,需要火力壓制時機槍手擁有較強的火力持續性。


軍械官

之所以現在國產包括外國自動步槍多采用30發彈夾,也是經過無數次實戰才得出的結論。30發彈夾,既能滿足較強的持續火力,也較為輕巧,不會由於彈夾太長太重,而影響作戰時的靈活性。


彈夾設計過長,士兵隱蔽瞄準時會暴露更多身體部分,也容易成為對方狙擊手的目標。另外,彈夾是可換的,三十發彈夾,更換和攜帶也較為方便。彈夾越長也就越彎曲,攜帶使用都不方便。

就我軍95自動步槍而言,如果嫌持續火力不夠,完全可以用95式輕機槍使用的75發彈鼓來彌補。但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自動步槍都是使用30發彈夾,就如美國的M16步槍,大多配備20發彈夾。
因為美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特別是海軍和空軍。一旦有戰事,從航母,以及各軍事基地起飛的戰機,艦船發射的各類導彈已經使對方几乎癱瘓。而陸軍或海軍陸戰隊進駐時只是起到“點名”作用。所以美自動步槍彈夾設計更傾向於輕巧靈活性。


游龍常戲鳳

步槍彈匣容量30發,是各國主流設計,這是經過長期實戰檢驗出的結果,即能較好保持戰鬥員火力連續性,又不致影響戰術機動性。各國軍工技術人員經過持續不斷的計算,得到了理論彈匣量,中國也是經過嚴格統計和計算過的。在日常訓練中,展開戰術教學,並據此掌控射擊速度,注意戰鬥隊形中的火力間歇,以確保最少的彈藥完成戰鬥任務。

增加彈匣容量,理論上並無問題,過去有各式各樣的設計,如彈鼓,彈盤,彈筒,以及管式彈倉等。就是現在也有,但由此而引起的麻煩和頭疼事,自也不少。往往是火力連續性提高了,槍支和彈匣故障率呀也跟著上來,再說打完了也有一個戰場補給有時不便的問題,與其這樣,不如以更換彈匣來減少機械故障,戰前可根據戰場條件確定攜行彈藥基數。還有一個情況,戰場上士兵多采取臥姿射擊,彈匣長會影響臥姿姿勢,增大傷亡。

說這麼多,網友可能理解起來費勁,其實不難想像,在浴血的疆場,每種武器設計簡單可操作,以實用耐用為最大原則,常見逆天的神器不能有效通過戰場檢驗,就是個別設計指標過高或過低的原因。總之,怎樣使武器設計更加合理,不是靠技術人員拍腦袋,而是大部分要經過實戰檢驗以後才能確定。小小手中槍看似結構簡單,但其各項指標都是在疆場浴血之後得出的,遵循這個規律者生,逆道而行者死,礙難有生命力的。


魂舞大漠

戰場的生存原則是:保護自己,消滅敵人。而戰場行動力是提高自身生存力的重要保證(越野徒步能力、穿插轉移速度),所以士兵的戰場負重、彈藥配置等,各國都會根據自己士兵的綜合能力來進行配置。以達到最佳的人機匹配,提高戰鬥效率。而目前常規步槍彈夾都採用30發裝是實際戰場使用後對比的結果,彈夾容量大會造成彈夾輸彈故障概率,並且增加彈夾重量,不利於戰場人員運動,也增加了子彈裝彈夾時間。所以一般取30發裝比較合理。


Xjm423

圖為採用臥姿射擊的我軍士兵

對於士兵來說,彈匣中的子彈並不是像我們常人所認為的裝得越多越好,因為在實際作戰中具有一個攜帶的標準,30發彈匣的容量處於一箇中間區間,而彈匣採用彎曲設計也是主要考慮到要為士兵以臥姿進行設計時更好的保護自身,並保證射擊精度。一旦彈匣過長會導致士兵無法穩定槍體,導致射擊精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過大的彈匣容量也會導致士兵負重大大增加。

圖為美軍在越戰中曾使用過的20發彈匣版本的M16

越戰時期美軍曾使用過20發彈匣裝載5.56小口徑進行可控的高精度壓制射擊,但由於2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較差,難以佔據火力優勢,導致美軍為此付出了血的教訓,而越軍裝備的是採用30發彈匣設計的AK47,短兵相接時更為從容。

圖為較為常見的30發標準彈匣

另外,考慮到彈匣長時間使用會導致彈簧力度不足以及金屬疲勞等問題,彈匣容量過大會導致可靠性降低,從而提升戰時意外問題的突發幾率,因此,30發彈匣容量相比彈鼓雖然容量少得多,但其本身的設計也是為降低故障率而考慮的。一旦在戰鬥中發生卡彈的情況,30發彈匣可以立刻替換備用彈匣進行排除,而彈鼓由於本身體積過大,重量的限制導致其無法大量攜帶,一旦出現此類問題排除方式較為複雜。

圖為我國軍隊裝備的95式班用機搶

除此之外,大容量彈匣與彈鼓的生產成本較高,實際使用中限制較多,這也成為了30發彈匣成為當前主流的彈匣容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我國在進行95式槍族的設計時,是完全有能力改良彈匣結構設計的,但由於此前我國武器設計受蘇式武器影響較大,特別是早年56式槍族的大量裝備使我國部隊養成了習慣,導致改變彈匣設計必將改變士兵射擊習慣,為此我國最終採用三十發彈匣也是綜合各種因素以及實戰意義慎重考慮之後的結果,其他容量的彈匣我國部隊並不是沒有裝備,但大多用在一些特殊的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