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女性,你最敬佩哪一個?

liujinda22

小奔最為佩服的女性叫劉娥,她就是“狸貓換太子”的女主角。不過,歷史上真實的劉娥可不是京劇中的那樣,按照《宋史》的評價:

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

真實歷史中的劉娥,祖籍太原,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後晉、後漢時任右驍衛大將軍,父親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

劉娥出生不久,父親劉通戰死沙場,因為沒有兒子撐場面,家道很快中落。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娥雖然身為高官千金小姐,讀書識字,卻玩的一手好撥浪鼓,而且善說鼓兒詞。

她18歲時,嫁給了一個叫龔美的銀匠。不久,夫妻二人為了謀生,背井離鄉來到當時最繁華的國際大城市:開封。

顏值高,才藝好的劉娥很快在東京娛樂圈站穩了腳跟。此時,成都來了一個美女的消息也傳到了被韓王趙恆耳中,他當時才十七歲,正是荷爾蒙不停分泌且又沒有島國愛情動作片觀摩的大好年紀,忍不住要看看美女長啥樣。

古今中外,美貌是女人最大的資本。劉娥不僅顏值驚人,智商也很超人,很快就與趙恆如膠似漆。

此外,劉娥的前夫龔美又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男性,為了成全劉娥,不惜對外宣稱兩人是兄妹關係。

劉娥成為趙恆的情人,消息很快傳到趙恆的母親秦國夫人耳中,老婆婆看不上劉娥是個歌女。她先是威脅趙恆趕跑劉娥,兒子不理他,於是哭到宋太宗那裡告狀。

太宗皇帝一道聖旨下來,趙恆被迫把劉娥送出王府。

秦國夫人知道兒子夜中寂寞難耐,趕緊為趙恆找了個媳婦,就是傳說中陷害楊業楊老令公的潘美的女兒。

不過,這世界上最難斬斷的就是情絲。趙恆最愛的顯然還是劉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把劉娥偷偷藏在指揮使張耆家裡,隔三差五的偷偷去私會。

都說愛情沒有期限,就這樣隔三差五偷個腥,居然維持了十五年的地下情,終於等到了雲開見日的一天。公元997年,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李妃所生,被劉娥收為自己的兒子,“狸貓換太子”的由來)。

趙恆對劉娥絕對是真愛,雖有後宮三千佳麗,當了皇帝的趙恆卻並沒有忘情,很快把劉娥接入宮裡。兩年之後,36歲的劉娥被封為一品德妃,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

一個女人,過得好或者壞,首先是因為她是什麼樣的人,其次才是遇到什麼樣的男人。本來,劉娥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偏偏要靠才華鎮住其他只知爭寵的妃嬪。劉娥通曉古今書史(比小奔差一點點),而且熟知政事。趙恆不僅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后必侍隨在旁,即便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娥。

公元1022年2月,54歲的宋真宗趙恆病逝,遺詔太子趙禎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小皇帝趙禎此時僅僅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娥處理政務。

劉娥是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她終結“天書”運動、結束黨爭、發行交子、興修水利、創設諫院、興辦州學,為仁宗親政後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是功績赫赫,史書常常將其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武則天)並稱,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司馬光也評價說:章獻明肅皇太后保護聖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於趙氏實有大功。

1033年二月,按照慣例,要舉行祭太廟大典,65歲的劉娥感覺時日無久,想要在生前過一把皇帝癮。於是祭祀大典這天,她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進入太廟行祭典大禮。

一個月後,劉娥病逝,被追諡號為章獻明肅皇后。

劉娥死後,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乃是早已過世的李宸妃,他立即到李妃靈柩所在的洪福院查看,結果發現李妃被以後禮下葬,在水銀養護下,面色如生。

宋仁宗忍不住感嘆道:“人說的話豈可盡信啊!”,於是親自焚香祭拜劉娥,一邊拜一邊哭著說:“自今以後,大娘娘一生清白了。”

宋仁宗時期乃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為理想的時期,所謂天子聖明,眾正盈朝,不能不說是一代女中英傑劉娥打下的良好基礎。

所以,小奔最為敬佩的就是這個劉娥。


小奔說史

說兩位近代史上我最尊敬的的女性,兩位去世時,我都默默想,“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就是為她們而寫的吧。原諒我回答這個問題時不能取捨其中任何一位。

一位是楊絳,一位是張可。

(年輕時的張可)

楊絳先生大家都很熟悉,就此不多言;張可是翻譯家、戲劇學者,18歲便翻譯出版了奧尼爾的劇本《早點前》, 後成為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亞研究》《莎劇解讀》等,她的丈夫王元化與錢鍾書合稱為“北錢南王”。

(楊絳與錢鍾書)

如果比較二人的經歷,會發現,她們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首先,二者都為名門之後,按日前流行的話說都是富養的小姐,但平素裡卻質樸簡單;二人在翻譯、戲劇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她們也都溫良優雅、謙和寬厚;她們與各自丈夫的愛情都讓人羨慕與動容:兩對夫妻在文革裡都受到了迫害,但都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年輕時的張可)

在上海淪陷區這一段艱苦的歲月裡,楊絳一方面節省開支,包攬整個家務,另一方面還為丈夫校閱編選文稿。我想楊絳先生除了優雅溫和,最讓我尊敬的是樂觀豁達。在文革艱苦的日子裡,楊絳一家總是笑著面對,做完紅衛兵安排的體力活,依然不忘創作。文革期間,錢鍾書完成了《管錐編》,楊絳完成了《堂·吉訶德》的翻譯。


李健吾說,和楊絳在一起,你會覺得她和她的小女孩子一樣靦腆。唯其有清靜的優美的女性的敏感,淋到刻畫社會人物,她才會把線條勾描得十二分勻稱。

(楊絳與錢鍾書)

(右六為錢鍾書,右四為王元化)

張可照顧了王元化22年,期間,王元化兩次精神失常,兩次在她的陪伴下奇蹟般地康復。但最終,張可卻倒下了,在講臺上中風昏迷,從此生活不能自理。而王元化先生至此開始照顧了她27年,直至2006年去世。兩年後,王元化先生也隨她而去。


我始終記得王元化對妻子深情的評價:張可心裡似乎不懂得恨。我沒有一次看到她以疾言厲色的態度對人,也沒有一次聽過她用強烈的字眼說話。我的坎坷命運給她帶來了無窮的傷害,但是她都默默承受了。

(年老時的張可與王元化)

餘秋雨是張可的學生,他在《長者》裡有提到,那時上戲的學生們總是停下手中的工作衝出去看,不是看外國人,而是看張可老師,看她的舉手投足,言談風度


由此,我想到,常在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裡看到這樣的主角人設:經歷一系列摧殘和險惡,會變得冷酷、有心計,而作者也會竭力去為他們之後的手段正名。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熱播電視劇《甄嬛傳》,入宮時的甄嬛善良柔婉、天真,後來遭到各種陷害之後開始變得冷漠凜冽、甚至有評價說是心狠手辣,最終通過縝密的計劃報仇雪恨登上權利之巔。

前後,甄嬛的容貌與性格似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雖然在電視劇裡是化妝術的作用,但這樣的人物設定在影視劇裡似乎備受推崇,經歷磨難,從“無邪少女”變為“腹黑女王”,並且頗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當然,我無意批評這樣的小說、編劇模式,畢竟這樣寫一部火的小說一部火的影視劇很難,不必苛求太多,我只是想作個對比,因為在楊絳與張可身上,我看不到一絲殘酷命運帶給她們的戾氣,唯有純真和平靜。也許這就是真正美好吧。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好吧,老麥今天就與大家掰扯掰扯一位奇女子,因為她被稱為——千古神相。

她一出生,便得到了始皇帝嬴政的青睞,傳說她一出生就手握玉訣,玉上的文王八卦圖隱隱可現,始皇帝嬴政聽後,認為這是天降吉兆,於是親自前往,賞賜其父黃金百鎰(兩千四百兩),並責令其父好生撫養此娃。許負的父親白拿了這麼多黃金,自然不敢怠慢,給孩子請了最好的老師來教,可誰知沒過幾天,老師就被迫辭職——此娃太過聰明,已教不了了。

其父只得再另訪名師,帶女前往潁川尋訪黃石公,不料多次尋訪不遇,就在要放棄的時候,許負偶遇一白鬍子老頭,傳其天書《心器秘旨》。得此天書後,許負潛心閱讀,很快就從書中窺得天機,以“相面”而聞名天下,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鳴雌亭候。


許負最出名的相面預測有三件,一是斷言薄姬必生一天子;二是斷言周亞夫封王拜候,但最終會餓死;三是斷言漢文帝男寵鄧通會貧困而死。三件事,咱們慢慢道來。

先說第一件事,薄姬生天子。當時薄姬還是魏王豹的寵妃,許負對薄姬說:你將來必生一天子。魏王豹聽了這話,高興的天花亂墜,以為自己將來要當皇帝,於是欣欣然的起兵造反了,結果是……被劉邦砍了腦袋。估計這魏王豹到死也在心裡大罵著許負——騙子,全是騙子——而後來的結果是,魏王豹死後,薄姬被俘,當了一名紡織工,而某日劉邦路過工坊,看到薄姬,頓時心神顛倒,兩人春風一度後,薄姬生下了劉桓——也就是未來的漢文帝——預言實現了。


第二件事,周亞夫封王拜候,最終餓死。當時周亞夫是絳侯周勃的次子,即便是候位繼承,也該是老大大周的事情,怎會輪到他小周。可歷史就是這麼拽,大周因為犯了點小錯誤,被免去了職位,當朝天子重新找尋侯位繼承人,小週週亞夫成功當選。成為侯爺的周亞夫,並沒有止住飛黃騰達的腳步,後來封將拜相,顯赫一時;可誰知,小周同學(此時已經是老周了)居功自傲,最終被打入天牢,餓死獄中——預言實現了。

第三件事,是漢文帝男寵鄧通,貧困而死。當時鄧通可是漢文帝周邊的寵臣,官至上大夫,在聽了許負的預言後,鄧通惶惶然就找到了漢文帝,文帝一聽,立刻賞賜了鄧通銅山一座,命其主管財務工作——鑄錢。這可是個大肥差,鄧通很快就富可敵國,文帝嘚瑟:小樣,都富可敵國了,我看他咋能貧困而死。可世事難料啊,文帝不久就駕崩了,鄧通很快被抄了家,最終流落街頭,貧困而死。


一代奇女子,後來隱居深山,再不問世事,江湖中,留下的只是姐的傳說。



老麥說說

在中國歷史上重男輕女思想十分的嚴重,女人在很多的時候只是附屬品,甚至有人會發出來女人如衣服的感慨,這從一個層面上說明女性的地位比較低,可是這並不妨礙女性的偉大,其中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十分的出名的女性,在那個男權至上的社會,這些人能夠青史留名確實不簡單,要說我最佩服的女性應該武則天了吧,這僅僅是個人的觀點。

武則天名曌這個名字是她自己專門為自己創造的,表示她是獨一無二的,幷州文水人。父親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 。同時伺候了父子兩個即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

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在位時,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所以在一些士大夫的眼中,武則天就是另類的存在,畢竟一個女子做皇帝,這也是亙古未有的,不合乎禮節。

可是不得不承認一點,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對國家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如果讓李旦和李顯這個兩位不一定能做的出來,我們來看看她的功績:

1、打擊門閥勢力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就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已經不是代表的一個人了,他們代表著龐大的利益集團,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2、發展科舉,重用寒門

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一大創新

3、穩定大唐邊境,加強對邊疆的管理

武則天是一個女強人在位的時候,維持了大唐的疆域,並且武則天派王孝傑率軍收復安西四鎮,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在位期間鎮壓突厥的復起,並且對契丹採取軍事打擊,這些穩固了唐朝,為後來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公元705年,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和高宗葬在一起,一塊無字碑,歷經風雨至今扔在,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天楓說

一個不想成為戰神的大祭司不是好王后。中國歷史上的女性,我頂頂敬佩的是婦好。

婦好貴為商朝王后,又身兼大祭司一職,居然還領兵打仗、抵禦外族入侵,成長為一代女戰神,沒錯,她就是婦好。

1976年,河南安陽,人們對商王室婦好墓進行了考古挖掘,共出土有銅器、玉石器、象牙器等約2000件隨葬品。

其中,有一座鴞形尊。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從商朝開始,出現了大量青銅質地的酒樽,這些酒樽的造型有圓有方,比較規整,一般都是大口尊或者觚形尊,尊的外部表面還會紋有鳥獸圖案,或者乾脆鑄上鳥獸像,觀之凝重典雅,是身份象徵。像“四羊方尊”,就是出土的商朝青銅方尊的典型代表。

作為一名集美貌才華於一身,玩轉皇室、祭壇、戰爭三界的超能美少女,擁有一座刻有“

婦好”名字的尊,造型非凡,乃一隻挺胸昂首、大腹便便的貓頭鷹,堪稱商代賣萌界扛把子。


作為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是我國曆史記錄裡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女軍事家,她曾受王命,多次領兵出戰,為商朝的開疆拓土、抵禦外敵立下赫赫戰功。其最大戰功,當為河套之戰,當時的婦好率領著一支13000人的大軍在現今的內蒙古河套一帶大敗異族軍隊。這場戰爭的結果無論對於當時的商朝還是後世的中華歷史,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偉大意義。

婦好也擔任商朝的占卜之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祭司,主持祭天、祭祖等各類祭祀工作。

婦好還有自己的封地,她必須親自管理封地,可以想象的是,這樣就不得不與商王武丁時常兩地分居。婦好33歲時,即香消玉殞,這個結果未免不好。

三八婦女節之際,“歷來現實”祝願女性朋友們琴瑟和諧,鸞鳳和鳴,別為了事業犧牲掉健康和家庭。


歷來現實

我最敬佩的是長孫皇后。人都說“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身後,總會站著一個賢能的女人”。長孫皇后便是這樣的人,她生前為人低調、謙虛謹慎,更是貞觀之治的幕後推手之一。


​長孫皇后自幼酷愛讀書、博聞強識,史書上說她識大體、顧大局、有卓見。13歲時她嫁給了李世民,無論是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還是革新除舊的治國年代,她一直是伴在李世民身邊,她的卓識遠見、賢德聰慧也贏得了李世民極大的寵愛和信任。但她沒有因此驕縱,長孫皇后位居後宮之首,地位尊貴無比,但她卻謙虛和藹、下懷其仁。有一次,一個宮女不小心忤犯了唐太宗,太宗大怒,一定要懲罰她,長孫皇后等太宗息怒後,委婉地進行勸諫,替宮女求情,唐太宗終於收回了成命。

縱觀歷朝歷代的後宮,無一不是充滿勾心鬥角、陰險詭計,最終掀起血雨腥風的角鬥場。唯有長孫皇后主政的後宮始終處於寬鬆祥和的氣氛之中,正因為後方穩定,唐太宗在前方推行政治革新時才能無後顧之憂,貞觀之治的順利開展,長孫皇后功不可沒。


​後宮干政、外戚參政是封建社會一直無法根除的毒瘤,自漢魏以來,因外戚專權造成政權覆滅的事屢見不鮮,而一女子一旦在後宮得勢,其家人親戚便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但長孫皇后卻是個例外,唐太宗登上皇位後,多次要封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為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等高官,長孫無忌和唐太宗本是布衣之交,多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功勳卓著,玄武門之變中,長孫無忌是主要謀劃和參與者,是開國元勳,所以即便是沒有皇后這層關係,唐太宗授予他再高的封賞都不為過。但長孫皇后卻多次以漢朝外戚專權導致天下大亂的歷史教訓上書勸諫。可唐太宗心中實在過意不去,不顧皇后勸阻,要重賞長孫無忌,皇后無奈,值得懇請唐太宗賞兄長一個京都外的小官,之後又密令長孫無忌上書太宗“推辭封賞”。在兄妹二人的苦求下,唐太宗只得授予長孫無忌一個有名無實的文官。

面對高官位的誘惑卻能如此淡定,甚至唯恐避之不及,試問,縱觀歷史,又能有幾人能做到?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唐太宗時期最重要的謀臣魏徵的,很多人都說沒有魏徵就沒有貞觀之治。但卻少有人知道,沒有長孫皇后就沒有魏徵。

貞觀六年,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女兒長樂公主出嫁,唐太宗下令以自己的姐姐永嘉公主陪嫁時的兩倍作為女兒的陪嫁。然而,魏徵卻以“公主的嫁妝高出了唐高祖的陪葬數額”不合禮儀為由,在朝堂上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面對忠孝大義,唐太宗無奈妥協,然而當女兒的嫁妝減為永嘉公主的一半時,唐太宗內心覺得十分不痛快,對魏徵怨恨不已,回到跟長孫皇后大發牢騷,可皇后聽了後非但沒生氣,反而大讚魏徵:“我與陛下是結髮夫妻,可以說情深義重,可我平常同陛下講話尚需察言觀色,三思而後言,而魏徵只是朝中一名官員,他竟能冒著得罪皇上的風險,直言相諫,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啊!”太宗聽後,心中豁然開朗,憂悶怨恨也就煙消雲散了。之後,長孫皇后還派人送去獎賞,用來表彰他的犯言直諫。魏徵十分感動,立即回書皇后表示“願為大唐江山,盡綿薄之力”。

還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宮,滿面怒氣,直嚷“我遲早殺了這個鄉巴佬不可”,長孫皇后忙問發生何事,太宗恨恨地說:“魏徵這個老東西,他總是在朝堂上當眾忤逆,給我難堪!”長孫皇后聽後悄悄退入內室,換上在冊封、祭典等重大場合才會穿的朝服,出來見到太宗後立即跪拜祝賀,太宗很奇怪問:“喜從何來?”皇后答道:“聖人言君明臣直,朝中有直言進諫的賢臣,不就是因為您的聖明嗎?”太宗聽了恍然大悟,轉怒為喜,重重賞了魏徵。正是有了長孫皇后這位女神的暗中保護,魏徵才能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也更氣勢磅礴!



​長孫皇后早年患有哮喘,加之奔波勞累,病情日益嚴重,為求神靈佑福免災,太宗和太子丞相商議欲大赦天下,皇后知道後極力勸阻,她說:“萬不可因我一人之福禍而妄動過之大事,生死有命,不可強求。”並在臨終前,請求太宗滿足自己三個願望:一、自己死後一切從簡,不要擾民驚官;二、請求赦免賢相房玄齡的過失;三、懇求不要授予自己孃家親戚高官侯位。

如同唐太宗、魏徵這樣傑出的君臣縱是千年難得一遇,但如長孫皇后般溫良賢德更是難得一見。身居權利頂峰,卻始終冷靜謙虛,這立起的萬代不倒的豐碑讓人敬佩!


不著調調的淺唱

兩個人,一個“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另一個“孝欽顯皇后”慈禧。

我就來講一下慈禧吧~

掌權時間:1861年至1908年

其他身份:咸豐的妃嬪、同治的生母、光緒的“親爸爸”、宣統的“奶奶”。

主要事業: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實際統治者。

人生不幸: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

文化程度:不高,從辛酉政變她親自起草的密諭,可以看出。。。

辛酉政變,激發慈禧的權力慾望。這些不去說。。。

但是清朝後期的衰亡。。。

這時候對於六十幾的一個老人家本應該是看看孫輩、跳跳廣場舞。

慈禧挺不容易,晚年,一改排外為媚外,所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向帝國主義者屈膝投降,經常宴請各國公使夫人,企圖用媚笑討好列強。

這本不是她的初衷,此時大清已經萬劫不復,攔也攔不住的。

慈禧一人苦苦支撐著大清王朝,不然大清早就亡了。

如果我們把慈禧從清末的歷史上抹去,以“康梁”為代表的立憲派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早半個世紀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成為主角,那麼大清將何去何從?中國又將走向何處?

慈禧的存在到底是好?是壞?也許每個人想的都不同。

不過,我覺得拋開歷史不談,她的堅強也值得尊重。


藥藥切克鬧

誠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性實在太多,但我最敬佩的還是柳如是。

第一,出身低下,未曾自棄。

柳如是從小可以說非常不幸,很小的時候就被輾轉販賣,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是誰。後被江南名妓徐佛收養,但她並不迷醉期間。後來,嫁與年逾花甲的大學士周某為侍妾。周狀元出身,常把她抱於膝上,教她讀詩學文。其他妻妾醋意大發。周某死後,柳如是被迫下堂而去,重操青樓舊業。怪不得她要先姓楊而後姓柳了。楊柳無根,恰如如是漂泊。可憐可嘆,雖然如此,她卻從未自棄。

第二,才高八斗,豔絕群芳,自尊自愛。

柳如是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身為秦淮八豔之首,柳如是冠絕群芳的,除了她的美色,還有她的詩才。柳如是曾經得到過很多大才子的青睞,她與李待問、宋徵輿、陳子龍都曾發展過戀情。其中最讓她念念不忘的,當屬陳子龍了。

陳子龍是明末著名文學家,詩詞都很不錯,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而且為了反清復明,他還和夏允彝、杜麟徵二人以在松江組織了“幾社”。柳如是和陳子龍傾心相愛,旗鼓相當,兩人讀過了一段花前月下、詩詞唱和的沒好日子。可惜後來,陳子龍的正室找上門來大鬧,柳如是不甘受辱,決絕而去。

分手後,柳如是寫了一首詞《金明池·寒柳》:

有恨寒潮,無情殘照,正是瀟瀟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雲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柳如是是“寒柳”,她要在黃昏月淡之時,“約個梅魂,”“與伊深憐低語”。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湯顯祖《牡丹亭》,尋夢一場中,杜麗娘悽悽慘慘地唱道:“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隨人愛,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梅樹”、“梅根”都是在隱喻杜麗娘理想之情郎——柳夢梅,柳如是的“梅魂”,當是由此而來。寒柳欲約梅魂,正是自己要尋找今生之知己,與之深憐低語。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柳如是,一直都在尋找這個知己之人。

這首詞,柔中見剛,辭婉意堅,蘊涵著向上一路的美學品格。前人評說它“正有無數傷心處也”只為皮相之論。此詞,是柳如是懷舊、感傷、憧憬三種意緒的大交融。這個寒柳,一改往日柔弱的,任人攀折的形象,而具有了獨立之心性、主體之意識。柳如是的心性,柳如是的意識。讀著這樣的好詞,想著柳如是,怎能讓人不心生愛憐?何處,乃有寒柳如是?

第三,身為女性而愛國豪情不減,從不貪生怕死,巾幗不讓鬚眉,並且對錢謙益有情有義。

在和陳子龍分手後,柳如是和當時的文壇盟主錢謙益走到了一起。雖然錢謙益年逾花甲,與柳如是不相匹配,但是錢實在是學問淵博,就這一點上來說,二人可以說是靈魂伴侶的。並且錢謙益還因為娶她得罪了自己的好朋友,成為文壇的笑柄。柳如是對此也是非常感恩。二人日子也算過得十分和美。

儘管如此,錢謙益這個人人品實在不怎麼樣。雖為明末東林黨首領,卻和馬士英、阮大鋮打得火熱,還曾經官至南明禮部尚書。後兵臨城下,二人約定一起殉國,柳如是義不容辭,“奮身欲沉池水中”,卻被錢謙益拉住,還跟她說“水太冷,不能下”。堂堂南明禮部尚書,食君之祿,而不為君而死,還拉住自己老婆說水太冷了,真是丟人。

果然,錢謙益後來投降了清廷。但是清廷雖然給了他官,但是皇帝也很不齒他的為人,並不重用他,再加上別人嘲笑,他很快就託病回鄉了。後來錢謙益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還是柳如是四處奔走,把他救了出來。所以他很感慨地寫詩說:慟哭臨江無孝子,從行赴難有賢妻。

錢謙益死後,族人爭相搶奪家產,柳如是身為一個女子,為了保護錢謙益的家業,竟然懸樑自盡,一代才女就這樣了結了一生。惡棍最終也被嚇走。

不得不說,娶妻當娶柳如是啊!要不是柳如是的“義行”,錢謙益的絕對會被後世罵得很慘很慘!


半瓣花上閱乾坤

古代女性的地位普遍都不是很高,像武則天一樣能夠做到最高統治者可謂是獨一無二。

而有這麼一位女人,雖然她並不是傳統的漢人,而是一位契丹女性,但是這並不妨礙她的偉大。

她就是蕭燕燕,也就是巜楊家將》中和楊家將們鬥智鬥勇的蕭太后。


蕭太后,本名蕭綽,小字燕燕,契丹族。她是遼帝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在她攝政時期,遼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

翻開塵封的歷史,你會發現蕭太后比起民間的演義要更加的優秀,更加的有血有肉。她在家庭、功業上都做到了大圓滿。我想如果給女性也來一個聖人評選的話,蕭太后一定會榜上有名的。下面我來仔細說說蕭太后的這兩個方面的大圓滿。

家庭

蕭太后的長子遼聖宗繼位年齡僅有12歲,此時蕭太后也不過30,但她對子女尤其是長子的教育可以說是歷代皇室中極為成功的了。遼聖宗27歲時,喜歡在田原松林之中打獵,蕭太后就會勸阻他:“前聖有言,欲不可縱。你是天下之主,只顧馳騁田獵,萬一有變,讓人擔憂,希望你好自為之。”而遼聖宗每次想從內庫中拿東西時,蕭太后都要一一過問,若是拿著賞賜群臣或是救濟百姓,則準,若是自己享用,超過規格則不準。她嚴格限制遼聖宗的生活用度,防止了其鋪張浪費,勞民傷財。

功業

蕭太后帶兵打仗,作戰悍勇。北宋欲收回幽雲十六州,初期得利,蕭太后聞言後帶著幼子耶律隆緒親自到前線指揮大軍作戰,並大敗了宋軍。同時,蕭太后曾三次率令大軍南征北宋,迫使宋真宗簽下了恥辱的“澶淵之盟”。成為了蕭太后軍事生涯的一大勝利。

古代女子專政一般意味著亂政,呂后的殘酷,慈禧的腐敗,武則天的漠視親情,唯有蕭太后可以稱的上是完美。



史之旅

其實,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女性被世人熟知,有的是因為美貌,有的是因為才華,有的是因為傑出的政治才能。但是,我最敬佩的是楊絳先生。


楊絳先生生於1911年,逝世於2016年。原名楊季康,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後共赴英國,法國留學,二人伉儷情深。

楊絳先生的一生不像武則天那樣轟轟烈烈,而像一杯茶,清香,怡人,回味無窮,平淡中見真情。


作為一名老師,她桃李滿天下,作為一名學者,她著作等身,作為一名妻子,她與丈夫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白頭到老,作為一名母親,她育女成鳳,善良孝順。


在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中,我最喜歡這樣一句話“我們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簾,相對讀書。”從這句話可以看的出來,楊先生夫妻倆知足常樂,有追求,有相似的愛好,這種夫妻之間的生活,相處之道令我很是羨慕。

錢瑗是錢鍾書夫妻倆唯一的孩子。是她的生平傑作,這當然離不開她的教育之道。現在很多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都很困惑,或許可以借鑑借鑑楊絳先生的做法。





看似平凡,卻著實偉大。

今天是婦女節,向所有的女王陛下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