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上回,我們講了火門槍的故事,並在文中提到了隨著火繩槍的誕生,火門槍漸漸失去了市場,最後被時代所淘汰。而成為了戰爭舞臺新主角的火繩槍,則開始了屬於它的波瀾壯闊的時代。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自從槍械被髮明以來,人們總是想讓它可以射的更遠、殺傷力更大、操作更方便。最初歐洲人和西亞人使用火門槍的時候,點火方式用的是特製的香和燒紅的鐵塊,這種方式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而且非常不方便。因此在多次試驗後,土耳其人開創了用火繩(麻繩在硝酸鉀溶液中充分浸泡)點火的方式,既安全,又可以得到穩定燃燒的火源。但是人們並不滿足於此,用手點火的火繩槍終歸是操作不便,於是在15世紀中期的意大利,軍人們開始嘗試把火繩固定在槍桿上,並用半機械結構來點火,這就有了火繩槍的雛形。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到了1499年,第一把真正意義上的火繩槍誕生了,擁有較為精密的扳機結構,用一龍頭固定火繩,用木製的槍桿來安置鐵管,方便火槍手的抓握和瞄準。進入16世紀之後,火繩槍進入了成熟階段,開始成為了歐洲軍隊的標配裝備。其成熟的標誌便是火繩槍槍機的定型,歐洲火繩槍槍機結構是龍頭在前,開槍時龍頭向後方擊落,引燃托盤內的火藥。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因為火繩槍的使用,高費用的弩箭和費時較長的弓箭逐漸被淘汰,為了更好的發揮火繩槍的作用,軍事專家們展開了新戰術的研究。在此前的中世紀,歐洲軍隊的作戰方式是“戰鬥大隊”,然後各兵種配合,是一個兵種一個兵種的站隊。在進入十六世紀之後,西班牙率先實施了軍事改革,學習了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作戰技巧,建立了以火繩槍手和長矛手共同組成的聯隊方陣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具體的方陣編排我以後會專門出一篇方陣專題的文章來作詳細介紹),並以此取代了光復運動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的劍盾手和戟兵。採用方陣火槍手編排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期火繩槍的準頭實在是很差,成排的火槍手可以提供密集的火力,從而更好的打擊目標。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正當歐洲人在為火繩槍的準頭不足而用方陣彌補的時候,東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剛剛崛起的俄羅斯帝國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提高射擊準度。在和神聖羅馬帝國和意大利的多次交戰中,奧斯曼人學會了火繩槍的製作方法,奧斯曼皇帝對於這種新式武器給予了高度重視,並馬上要求大量仿製以裝備於他的蘇丹親兵手中。玩過《帝國時代2》系列遊戲的玩家應該知道,遊戲中的土耳其特種兵蘇丹親兵就是一種使用射程更遠、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的火槍兵。對於這種土耳其的火繩槍,在中國有一個更加耳熟能詳的名字——魯密銃。在土耳其火繩槍的輔助下,奧斯曼的軍隊在原野上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幾次兵圍維也納,打的神羅欲哭無淚。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而在帝國北方的新興國家俄羅斯,也採用了同樣的方式,這就是伊凡四世時期建立的大名鼎鼎的俄羅斯近衛團。早期的俄羅斯近衛團作戰方式類似於散兵,遊戲《帝國時代3》中的俄國散兵便是以近衛兵團為原型創造的。在伊凡四世的改革下,俄羅斯人摒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大集團衝鋒戰術,轉而採用了建立射擊軍進行遠程打擊,最後分成小隊用戰斧衝上去拼砍的戰法。俄羅斯軍隊所使用的pishal火繩槍槍身較為細長,可以更好的利用膛壓來穩定子彈的飛行軌跡。憑藉著高精度的火繩槍和火炮,伊凡四世的俄軍攻破了喀山汗國,結束了蒙古人的時代。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放回到中歐,此前大敗法軍的德國黑騎士也將火門槍換成了火繩手槍,而且一名騎士會配備三把手槍,以提供持續火力。後來為了方便射擊,減少啞火率,鐘錶匠們將齒輪裝在了火繩手槍上,雖然提高了製作經費,但武器的性能卻有了新的飛躍。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雖然說,火繩槍發明在歐洲,但是真正讓它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卻是東亞地區的國家。東亞王朝中首先重視火繩槍技術的是處於戰國時期的日本,時尾張大名織田信長像葡萄牙傳教士大量購買火繩槍裝備軍中,並學習製備技術,憑藉著日本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日本鐵礦資源短缺的條件限制,日本的火繩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精緻耐用的。在日本,最早的一批歐式火繩槍被稱作種子島,後來日本自己製作的火繩槍被稱作鐵炮。在長蓧一戰中,織田信長憑藉3000鐵炮足輕利用火槍三段擊的戰術和防馬欄的保護,幾乎全殲了戰果後期不可一世的武田家騎兵,為日本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九州的島津家也是和歐洲一樣開創了鐵炮騎兵這個新兵種,在日後的德川一統天下中,島津家憑此是大顯神威。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這裡要說明一點,就是日本的火繩槍與歐洲的火繩槍槍機結構是不同的,日本火繩槍龍頭在後,開槍時龍頭叩擊前面的托盤,這樣一來可以使火藥引燃的火光遠離火槍手,從而完成更精準的射擊。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在與日本一海之隔的大明帝國也在和倭寇的對戰中認識到了火繩槍的威力。明政府當即讓仿製一萬支投入軍用,此後幾乎每兩年便會鑄造一批新銃。根據它的設計特點,中國人給他起了一個更有意思的名字-鳥銃。鳥銃的傳入,也是改變了中國軍隊的作戰方法。被譽為16世紀東西方步兵復興之父之一的戚繼光根據火繩槍的特點開創了多種小團體作戰的步兵陣法(不只有鴛鴦陣哦,鴛鴦陣也不只有一種哦),明軍利用這種新式戰法,不止在東南消滅了倭寇,也讓蒙古16年不敢進攻薊北防區。當然,戚繼光的能力不僅僅在改變步兵作戰方式上,對於武器發明,戚繼光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頭。前面我說過,人們總是會追求更強更大更快的火力,於是利用火繩槍的扳機技術,戚繼光發明了可以連續打五發子彈的五雷神機,與其他速射火器不一樣,五雷神機是真正的投入到邊軍作戰中的武器可以說這是人們對多發槍的一次大膽嘗試。既戚繼光之後,著名發明家趙士楨結合了佛郎機的特點,又發明了掣電銃、鷹揚銃等後裝火繩槍,而且在趙士楨以及後來徐光啟的要求下,北方的邊軍也是裝備了大量的土耳其火繩槍-魯密銃。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到了清代,基本所有的火門槍都被淘汰了,鳥銃成了唯一的單兵火槍,清代的火繩槍戰術可以說是又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出於前期對火器使用的重視,基本每一種陣型都會有火繩槍的加入,在雍正時期,清軍的方陣雖不如歐洲那樣先進,但已經可以有效的對付人民起義和蒙古叛軍。到了康熙年間,清軍裝備了當時比利時的火繩槍,被戲稱為“番腸鳥槍”(針對那些說清代火器不如明代人)。這是中國火繩槍的最後一次改革,也是中國火繩槍的最高水平。

火繩槍——火與劍時代的交織

雖然火繩槍在世界得以推廣,但我們不能不直視他的一個大缺點--雨天火繩受潮。基本上一到陰雨天,火繩槍的射擊就會受到影響,受潮的火繩無法點火,這就需要人們來克服這一困難,於是乎,隨著燧發槍的發明,人類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排槍時代

上文:火門槍-戰爭藝術的推動者http://m.toutiaocdn.net/item/6535686732313002510/?iid=29265658055&app=news_article×tamp=15227542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