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1年內由旺轉衰 無奈反撲太狠

如果只考慮自身的利益,那麼一旦形勢發生轉變,對對方的傷害都將是成倍累加的,而得到的最終結果,往往是雙方皆敗。

去年當液晶面板瘋漲的時候,我們就提示過產業鏈風險。現在看,天平正轉向終端廠家的一邊,而這一次的產業鏈反撲,會直接挑戰液晶面板廠家的盈利能力。

非理智情緒下的漲跌

面對利益誘惑,很多人都難以拒絕,也很容易忘記別人的痛楚。

一年多前,當液晶面板價格開始進入上漲週期的時候,初期節奏把握得還挺好,上游廠家還能考慮下游終端廠家的利益。但是隨著價格越漲越兇,漸漸地,市場就變了味。

因為先前幾年,面板廠虧損的太多了。所以在持續瘋漲面前,在日進斗金的情況下,誰都控制不住了。於是在去年年初,資本對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母體TCL的一陣熱炒,成功讓液晶面板擺脫了先前的陰霾,沉浸在巨大的勝利之中。

客觀講,這是多年虧損後收穫盈利的欣喜,是相對正常的產業投資回報,值得慶賀。但是正如大病後不宜大補一樣,如果只考慮到自己的盈利,而將產業鏈小夥伴的處境置身事外的話,那麼可能危機就潛伏了,一旦積累夠多時,就會爆發。

但可惜的是,一年前的液晶面板企業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意識到也無法改變這一點。比如友達彭雙浪在去年液晶面板價格持續攀升的情形下還在造勢,暗示面板價格還要漲,這屬於沒有意識到產業危機的類型。而國內一些面板企業如京東方與終端對接人員,已經意識到這種單邊不理智的上漲難以為繼,會破壞產業鏈健康,但是對當時處在相對失控環境下的液晶面板市場也無可奈何,這屬於意識到但無法改變的類型。

不管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帶來的結果是終端廠家開始主動拒絕購買。這很快終結了液晶面板持續上漲的勢頭,在去年第三季度小幅高位盤整後,液晶面板的價格開始走跌,而真正的影響從今年開始顯現。

群智研究顯示,在開年的第一個季度,全球TV面板市場需求表現疲弱,面板價格跌幅擴大,出貨動能不足,庫存增加。一季度全球液晶TV面板的出貨數量預計為6450萬臺,環比下降10.2%,面積環比下降10.5%。相比較去年四季度品牌的積極備貨,一季度受北美市場渠道庫存高企、中國市場銷售不如預期和麵板價格下行等因素的影響,品牌的備貨節奏明顯放緩,出貨表現疲弱。

如何止跌?

它同時預計,第二季度的供需形勢也不容樂觀,價格維持繼續下降的趨勢。

只會換來雙方更受傷

做出這種不樂觀的預判,看得見的理由是這期間缺少像樣的促銷節日,除了京東618大促的備貨外,包括春節市場和五一市場等節假日效應都在消退,實在找不到企業囤貨的理由。

但拋開上述原因來看,這也是一種心理博弈。看得見的虧損是,前年下半年到去年年中的一年間,因為液晶面板持續暴漲,幾乎所有的彩電企業盈利都受到了影響。小廠家直接出現現金流危機,而大廠家也出現淨利潤大幅下滑的尷尬。如果不是其他市場的收益加以修飾,那麼2017年彩電行業的季報、年報都很難看。與此同時,漲價帶來的消費不振,更是讓終端廠家左右為難,只能陷入“苟活以此來耗死對方”的僵局中。

2017年,對彩電業來說是痛苦的。《就說家電》在去年就撰文表示,像海信、創維等如此級別的終端大廠都在虧損,這樣的產業環境是不持久的。果不其然,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液晶面板的價格失去了持續上漲的動力,形成拐點直奔而下。

盤整半年,今年開始,液晶面板廠家的庫存開始增多,從大幅盈利到勉強盈利。然而,更為不利的是,在終端廠家不願意購買的催化下,面板廠難賺錢的形勢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屆時能否盈利都是問題。短期看,今年第四季度旺季促銷來臨之際才可能有所改觀。

終端廠家去年的鉅虧由今年或明年來補貼,面板廠家去年的暴利會被今年或明年所抹平,這種好到底壞到透的情況極有可能再度上演。這種情況對終端企業也並非好事,在第二季度開始之際,筆者再做一個判斷,當液晶面板大廠難賺錢的時候,產業鏈將再度糾偏。

該糾偏了

這種暴漲暴跌,對我們提出一個新的產業思考,一直倡導的和諧共贏的產業鏈到底在哪?問題來臨的時候,很多企業都不會從戰略層面高瞻遠矚,忘記了當初要一起賺錢的結盟宣誓。

其實翻開這次供需失控的歷史,不難發現這種短期的暴漲暴跌是可以通過規則避免的。因為看好第四塊屏市場,前幾年彩電市場一下子湧進了很多新品牌,像樂視、小米、pptv、大麥、風行等,它們的介入破壞了先前達成的上下游供求平衡,而新的平衡未建立之前就進入液晶面板漲價週期,導致液晶面板廠被很多終端廠家圍著要貨,讓很多廠家在利益面前主導破了平衡。

這種相互較勁的動能不釋放,雙方是不會再次談判的,現在產業要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終端企業完成這次反撲。要相信,劇烈對抗不會成為常態終會過去,通過這兩年的深度調整,市場會重新迴歸平靜,新的平衡隨之建立,屆時上下游企業才會停止相互傷害,真正和諧共贏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