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1 該直頸瓶的相關著錄說明均標為“官窯”

本文要說的“官窯”直頸瓶是英國V&A(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一件珍藏。該瓶原為艾倫·巴羅夫婦(Sir Alan Barlow and Lady Barlow)收藏,1967年捐贈給V&A。艾倫·巴羅是20世紀英國,在中國和東方陶瓷收藏領域比較著名的一個藏家。尤其在1943年至1961年,他擔任了“東方陶瓷協會”主席。我們從瓶底貼的標籤可以看到,這件瓶子還曾參展過數次,時間上即在艾倫·巴羅任職陶瓷協會主席期間。

關於這件直頸瓶,相關著錄及V&A官網的說明均標為“官窯”,年代則為“南宋晚期至元代”(圖1)。雖然實物未曾上手,但從造型、胎釉上判斷,筆者認為該瓶系龍泉所燒,且年代為南宋早期。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2 “官窯”直頸瓶,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仔細端詳,瓶呈小盤口,束頸,膽形腹,圈足較高微外侈,鐵足,足端修胎規整。黑胎,胎骨細薄,質堅,釉色粉青泛黑,質溫潤,開片疏朗。(圖2)

與南宋官窯器相比,無論胎質、釉質均存在一定區別。具體來說,胎骨質地上南官較疏鬆,而此器較堅硬;釉質上南官質感偏乳濁,而此器偏玻璃質感。另,遍查杭州老虎洞、郊壇下兩處南宋官窯遺址出土器物,均找不到相同或類似造型標本,而龍泉窯中已發現同類造型及殘片標本,更有大量類似胎釉特徵的瓷片出土。

與普通龍泉窯直頸瓶相比,式樣區別明顯。具體來說,普品器式比例較中庸,高度以15釐米左右最為常見,筒形直頸稍長而細,多作球形腹,圈足較低且直。而此器瓶式偏寬矮,高僅13.4釐米,最大腹徑卻達8.6釐米,頸部與膽形腹自然過渡,頸腹飽滿豐碩,圈足則高挑顯眼。龍泉窯直頸瓶燒製數量較多,但這類寬矮型直頸瓶非常罕見。從多例窖藏及墓葬等可靠器例分析,此類寬矮型膽式腹直頸瓶在燒製時間上應早於中庸型球式腹直頸瓶。前者在式樣上更接近銅器、金銀器,其燒製時間在南宋早中期,後者更似變體,以南宋晚期至元初產品為主。

對於這類直頸瓶的用途及名稱等相關問題,可進一步參考筆者拙文《龍泉窯“箸瓶”小考》(參見《龍泉窯論文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年)。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3 南宋龍泉窯黑胎直頸瓶及底圖,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4 南宋黑胎青釉盤及器底對比圖,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5 南宋早期類官殘底標本,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圖3為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珍藏的一件黑胎寬矮式直頸瓶。此器造型與上述V&A直頸瓶非常接近,從比例看,頸部似更見豐碩。足端囤釉較厚,修足風格亦與V&A直頸瓶一致。類似圈足風格還見於以下這件黑胎盤子(圖4)。比較兩者底部可見出,黑胎盤與黑胎直頸瓶圈足風格如出一轍。類似還有以下殘底標本,均是細薄且規整異常的大圈足(圖5)。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6 直頸瓶瓷片標本,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7 白胎粉青釉直頸瓶標本,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從一件“官窯”直頸瓶說起

圖8 南宋龍泉窯直頸瓶,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圖6為直頸瓶瓷片標本,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此標本非正品,釉色還原不佳,偏黃,但釉面仍帶玻璃質感。胎色稍淡,呈香灰色。

圖7為白胎粉青釉直頸瓶標本,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此標本因兩器粘結而見棄,呈色粉青,釉質純正,玉質感強。器式較前述黑胎直頸瓶已有一些變化,但仍保留了膽式腹。

圖8為南宋龍泉窯直頸瓶,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藏。此瓶造型為龍泉窯直頸瓶最常見之式樣。窖藏、墓葬出土及傳世藏品大多為此式直頸瓶。

是龍泉還是官窯之惑,不僅有海外博物館的藏品例子,近年來於國際大拍上更是屢見不鮮,比如香港蘇富比2008年春拍玉津園款“官窯粉青釉紙槌瓶”、中國嘉德2013年秋拍“13世紀官窯鬲式爐”、倫敦蘇富比2015年春拍“南宋官窯米黃釉直頸瓶”等都爭議不斷。尤其後者米黃釉直頸瓶,筆者曾為之寫過《南宋“官窯”米黃釉直頸瓶辨正》一文(參見《東方收藏》2016年第3期)。值得指出的是,米黃釉直頸瓶在造型上明顯為龍泉式樣而非南宋官窯,相同式樣的器例在龍泉窯中較為多見,且為釉色非正燒產品。而本文所述寬矮式直頸瓶雖為龍泉所產,但其式樣有別於龍泉窯普通直頸瓶,且數量十分稀少。此兩例同將龍泉誤作官窯的器物,在性質上並不一樣。

明人早就說過“古宋龍泉窯器,妙者與官窯爭豔”。言下之意,存在質量非常高可媲美官窯器的龍泉青瓷,且這類製品與官窯風格類似。以往我們將這類現象稱之為“仿官”,但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新標本的不斷髮現,“仿官”說已很難解釋所有問題。

另,龍泉核心產區大窯的豐富性尤值得我們去探索。據朱伯謙所說,大窯僅宋代窯址就有260多處。當年他在大窯區片調查龍泉窯,只是一個點一個點探方,挖一個小坑,瞭解一下這個地方有什麼窯而已,並未進行全面發掘。即使近年來楓洞巖、小梅窯等處的發掘也只是局部區域。而目前我們瞭解到的宋龍泉高質量類官標本,包括本文所述黑胎直頸瓶均出自大窯一帶,可想而知,大窯還埋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耐人尋味的是,這件V&A直頸瓶,雖標為官窯,但並未註明產地。或許在外國人的眼裡,以純鑑賞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瓶子,擁有如此精湛做工,如此非凡氣質,無論何處所產,其本身就可判定為“官窯”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