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作者 王田

來源 華商韜略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能讓故宮如此“潮”,多虧這位“萌萌噠”老頭。

“這個‘萌萌噠’是好詞兒還是壞詞兒?”2015年11月某天,單霽翔翻看眼前幾十份媒體採訪函,詢問身邊年輕的工作人員。


得到“這是誇我們呢”的答覆後,單霽翔又指著“腦洞大開”這四個字問,“這不是好詞兒吧?”“還不錯。”


不甘心的單霽翔又指著“霸氣十足”……“我心想這肯定不好,沒想到他們告訴我,這也還行。”


對“50後”的單霽翔來說,接觸這些新詞是全新體驗,但並不妨礙他把600歲的故宮打造成“網紅”——他們研發的文創產品,一年能賣10個億;一部紀錄片播出後,吸引1.5萬人報名要去故宮修文物……


前不久北京舉辦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單霽翔以《AI重啟紫禁城》的演說點燃了現場氛圍,成為當場唯一一個來自非互聯網圈子、和AI不沾邊,卻最具人氣的演講者。


很多人說,單霽翔接管這6年來,故宮“活”起來了——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故宮也不再是高冷的故宮。而他本人,也成了故宮形象中一個重要的網紅IP。


敢突破,敢改革,這個年過花甲的“萌萌噠”老頭兒論魄力不輸年輕人。


他曾說,“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

接手故宮博物院、成為新院長,並不在單霽翔58歲的計劃內。彼時,他已經在國家文物局當了10年局長,還有兩年就要退休。


他曾整理過剩下兩年要幹哪些事、還有什麼使命待完成。甚至跟媒體三令五申,文物局就是他的最後一站。


文物圈內的觀點是:能當故宮博物院的院長,怎麼都應該是個全球知名的學者。沒想到2012年,故宮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信任危機,“管理型”的單霽翔“臨危受命”,調任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


儘管過去履歷顯赫,但真接手故宮的那一刻,單霽翔坦承“壓力確實很大”。


他自嘲,自己和那些專家學者不一樣,他們要研究的問題高大上,自己琢磨的只有怎麼把故宮的門看好。


這件事確實不容易。以往故宮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人山人海,“進故宮都看不見地長什麼樣”,“體驗”更無從談及。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2008年,故宮曾嘗試過限流,第一天就差點出事。由於沒有做足準備,售票口關閉後,幾百名遊客拍打窗戶,甚至驚動公安機關現場疏導。從那以後,再沒人提限流的事。


單霽翔接任那一年,正是問題最棘手的時候——2012年故宮全年參觀人次達1500萬,不但創造國內紀錄,放眼全球,也沒有哪個博物館的客流達如此量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單霽翔用了3年。他主張在淡季加大優惠力度,時不時就設定不同職業的免費日,在計劃端對遊客進行有效分流,一年半之後,客流總算不再有高峰低谷。


2014年,故宮嘗試推行全網預約售票,一開始只有2%的人使用。直到後幾年移動支付盛行,這個比例逐年遞增,並最終實現了“每日限流8萬人”。


單霽翔上任的前3年,一直忙於故宮內外的問題整治。他要求宮內“禁菸、禁草、禁垃圾”,在以前每日客流十七八萬人的時候,這些都是不敢想的事。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一個菸頭也管,一個井蓋也管,一塊牆皮也管。”到故宮後,單霽翔事必躬親。同事們埋怨他管得太細;有同事天天“盼院長出差”,這樣才能歇口氣;還有不理解的聲音,認為故宮一把手應該“抓大放小”……


單霽翔反駁,博物館裡安全問題、環境問題都是必須且緊迫要解決的。維護文物生態,是他堅持的原則。


為此,即便是沿襲多年的外交政策,他也不妥協。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故宮取消了國外首腦乘車進入的特權,全部步行入內。


“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日本的皇宮一樣也是開放單位,但都不允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問題!”


讓故宮更有尊嚴、讓文物更有尊嚴、讓觀眾更有尊嚴,但凡能與這三者掛鉤,單霽翔都竭盡全力去推動。


他希望故宮能成為“真正的博物館”。這個“真正”體現在——奉故宮為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是不準確的,它更應該是人人能及的“文化綠洲”。

過去提到故宮博物院,不論管理者還是媒體,總愛強調各種“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世界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世界來訪量、觀眾最多的博物館……


單霽翔認為這些都不重要,甚至有些“冠冕堂皇”:你說有宏偉的館舍,但大部分區域都不開放;你說有豐厚的文物藏品,但絕大部分沉睡在庫房裡;你說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觀眾,但他們只是從前門走到後門。


在單霽翔心裡,這樣的故宮算不上“真正融入世界”的博物館。即便故宮博物院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他曾寫過兩本書——《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兩個標題也正是他對博物館的理解:要想辦法提升質量,要讓觀眾願意走進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他經常看到一些從邊遠地區來的勞動群眾,自備乾糧,只為親眼看看故宮。這讓單霽翔更堅定,故宮不是屬於某個階層,而是屬於所有公眾。


所有整治環境、服務遊客都只為一個前提——先讓更多的人願意走進博物館。


2015年9月,故宮博物院為迎接90週年院慶,推出“石渠寶笈特展”。10年來首次全卷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成了吸引觀眾的最大亮點,排隊往往需要4到6小時才能看上。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這引發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故宮跑”現象,有次為了照顧排隊多時的觀眾情緒,單霽翔承諾當天最後一位觀眾走了再關門,結果一等就是凌晨4點。



這讓單霽翔“喜憂參半”:走進博物館的人確實多了,但相比不能到現場的,還是少數。


“故宮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懂得其價值的觀眾之多寡。”如果不能讓絕大多數人瞭解故宮文化,一切都是空談。


他意識到“過去思路有問題”,想要改變,不單靠文化的力量,更要藉助經濟技術的力量。


“要打造一個沒有圍牆的故宮。”在單霽翔的積極推動下,600歲的故宮勇於嘗試高新科技,轉型之快令人咋舌。


2年時間,故宮推出8個APP,每一款都經深入考究,製作精良。其中最早推出的《胤禛美人圖》APP還獲得了香港DFA Award大獎,此後故宮APP得此美譽——“故宮出品,必屬精品”;


曾經作為清代皇城正門的端門,如今成了故宮內技術元素最為集中的展示地。2015年底,單霽翔口中“世界上最好的一家數字博物館”——端門數字博物館亮相。在“數字多寶閣”裡近百件故宮收藏的古老器物,甚至可以實現用手“摸”到。


院慶92週年之際開辦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更像是各種技術的拼盤:AI、CAVE虛擬現實系統、kinect體感試衣……


此前,故宮在很多人印象中仍是莊嚴、肅穆、權威,但絕不會是“有趣”。


2015年7月,朱棣皇帝唱著rap的H5《穿越故宮來看你》火爆朋友圈,拉開了故宮與騰訊合作的序幕。當時馬化騰把故宮稱為“一個超級大的IP”,未來要將它與QQ表情、手機遊戲、影視內容等都結合在一起。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威嚴的故宮第一次成為年輕人追逐的對象,第一次跟“萌”搭上聯繫。


網上有人笑談:這年頭,像故宮這樣“有背景”還這麼努力的,已經不多了。


單霽翔的心態一直很開放,儘管已過花甲之年,但他深知“時代變了”,必須從“管理者為中心”轉向“觀眾為中心”。


“我們的定位不要只說‘我做了什麼’,而是看大家要求你做什麼。”


故宮走上“網紅”之路,算是歪打正著。比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這事,直到現在單霽翔提起,仍會連說“沒想到”。


早前故宮文化之所以不接地氣,是因為在大眾眼裡它始終神秘、高冷。


它當然有條件高冷:身為中國博物館的第一梯隊,全中國的文博系統裡,就它有自己的出版社。甚至有研究自己的學科“故宮學”,研究自己的機構“故宮研究院”。


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精英與流行文化之間就是這樣尷尬的關係:前者擁有頂尖的知識體系,卻無法通過有效的方式傳達給大眾;後者擁有廣大受眾,在知識傳播上卻略有瑕疵。


要打破這個狀態,單霽翔索性將故宮博物院的三大職能換了順序。


“過去按藏品保管、學術研究、社會教育排序顯得高冷,把教育提到最前面,就跟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了。”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這便是《我在故宮修文物》誕生的本意:至少可以讓大家瞭解專家都是如何工作、故宮是如何修繕文物的。


爆紅一事令單霽翔始料未及。這部小成本製作的紀錄片,上線之後收穫百萬點擊,豆瓣評分高達9.4,超過《舌尖上的中國》,登頂全國紀錄片榜首。



不但話題成了熱搜,中老年修復師也成了眾多網友心中的“男神”。最正能量的影響,是報考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人數,直接飆升至1.5萬。


教育不應追求權威式的一言九鼎,而是以年輕人熟悉的交流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不再對故宮“望而生畏”。


單霽翔很早捋順了其中的道理。把“教育”放在首位後,他進而覺得教育非“灌輸”而應“對話”,於是將藏品上網、製作APP和VR,利用新技術傳播;


其後他又發現,開發文創產品能與人們生活呼應,於是開始研究實用性強、對話性強的文創產品,讓故宮文化直接“飛入尋常百姓家”。


“故宮淘寶”就是在這樣的路子下逐步成為故宮最強“網紅”的。比如頂戴花翎防曬傘,“如朕親臨”行李牌,還有獲得“十佳文創產品”的朝珠耳機。每一個產品都兼具創意趣味與實用,順便營造了“萌萌噠”人設。其官方賬號也憑藉畫風清奇的段子圈粉無數。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革新的力量有目共睹。僅2015年全年,故宮博物院共計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就達8683種,獲得相關領域獎項數十個,文創產品的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兩倍於故宮的門票收入。


難免有好事者質疑,故宮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單霽翔覺得冤枉,他說博物館開展文創產品研發就是本業,這不是副業更不是不務正業。


“文創產品有獨立團隊,我不懂,但社會有這方面的需求,只要不惡搞,不低俗,就得滿足人們的需要。”


單霽翔曾希望故宮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裡。


“高大上”的故宮,從被時代“推著走”,到如今“主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他做到了。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在網上,大家稱他為“故宮第一段子手”。單霽翔不但是宮內年輕人的偶像,更是全社會年輕一代的偶像。


可能連單霽翔本人都沒想到,自己竟成了故宮文化中最強有力的代言人。每逢他的演講,座無虛席是常態。


去年單霽翔主講《故宮講壇》第一百講,吸引130萬人在線觀看;此前他受邀到上海交通大學演講,1000張票在3天內一搶而空,135分鐘的演講,掌聲超過50次。


“我們不但萌萌噠,而且典雅豐富,不但腦洞大開,而且心胸開闊,不但霸氣十足,而且接地氣。”如今介紹起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單院長已然是滿口網絡語言的潮人了。


沒有他,你們上哪兒看“這麼皮”的故宮?

在他的努力下,故宮有了鮮活靈動的生命力,也拉近了和大眾之間的距離。


但單霽翔仍有不甘,他認為現在故宮開放比例仍不夠,為了更大限度,他甚至計劃自己帶頭搬到宮外辦公;



他擔心孩子們不能很好理解故宮文化,特意區別故宮主頁,推出了一個結合動畫、遊戲,適合孩子的青少網站……


1420年,永樂皇帝建成紫禁城;2020年,就是故宮600歲的生日。


單霽翔希望到那時候,故宮的安保系統會更強大,傳播力量會更強大。


他認為,不斷研究人們接收方式的改變,並適應改變,讓大家瞭解最新的展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修復結果,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


身為故宮博物院院長,他深知身上的重擔。“必須萬無一失,因為‘一失’就‘萬無’。”


他一直對外許諾,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也許單霽翔無需如此多慮。


有評價曰,“現在的紫禁城,可能是清帝遜位之後,最榮光的時刻。”


這應該算是大家對這位64歲老人的最大肯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