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圖:網絡 文:應許地

我想,當《後來》這首歌響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被勾起那些沉澱在內心深處的愛情往事吧。

沒錯,我也是。劉若英這首《後來》在我的音樂播放列表裡已經好多年了,卻怎麼也聽不膩。也許,是因為歌裡寫的那句“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觸動了我心裡的某根弦吧。所以, 當得知《後來的我們》即將上映的時候,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而且事實也證明,初執導筒的劉若英並沒有讓我失望。

後來的劉若英,還是那個讓人淚流滿面的劉若英;後來的我們,真的一旦錯過就不在。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關於這部電影,有人說它“十足真誠,也十足平庸”,但在我看來,正是因為“十足平庸”,才顯得它“十足真誠”,才引發了共鳴,賺足了眼淚。故事的主線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講述了一個關於北漂、青春、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情感故事。聽起來如同所有青春題材電影一般俗套,但卻因為加入了劉若英的個人主義色彩,顯得與眾不同。

那不僅是一個故事,那是一個“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文藝夢。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電影採用編年體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兩人從2007年相遇,而後經過相愛、相負、相棄,再到2017年相會,跨越十年的甜美虐戀。

2007年,林見清和方小曉相識在春節回家的火車上,那時的兩人,都有一個紮根北京的夢想。那時候的方小曉,只想在北京有一間大房子,所以,對於男朋友,她並不在乎對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對方的年齡,只要對方在北京有房子、能讓自己擁有北京戶口就夠了,但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要麼是“媽寶男”,要麼是有婦之夫。

而林見清一如既往地堅持著自己做遊戲的夢想,他相信總有一天自己會因為做遊戲在北京站穩腳跟,同時,他也在默默地保護著方小曉。兩人就這樣一直保持著一種“朋友”的關係,甚至後來住進了同一間房子,也不越線一步。也許這個時候的方小曉還在夢想著能嫁給有房子的北京人,但我相信,從一開始林見清就是愛著方小曉的,只是他清楚,窘迫的生活撐不起體面的愛情。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再後來,到了2008年,他們終究還是在一起了,沒有經過轟轟烈烈感天動地的儀式,方小曉只問了林見清一句願不願意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而後兩人便開始在北京這座冷冰冰的城市裡抱團取暖。從2008年到2013年,兩人經歷了戀情裡的“共存——反依賴——獨立”三個階段,卻永遠也走不到“共生”。

平淡的日子過久了,當初的激情終會迴歸平靜;窘迫的生活過得越久,越是讓人看不到希望。或許是因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又或許只是平淡的日子磨滅了激情,總之,最後兩人還是分手了。沒有“狗血”的出軌、絕症,讓兩人放棄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許那些小事當時兩人都沒有意識到,只是到了最後那個他(她)“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才追悔莫及。

2013年,方小曉在那間逼仄的小房子裡吃完最後一次麵條,並給林見清留下一半後,便拖著行李走了。林見清沒有阻攔,他強忍著激烈的內心鬥爭,默默地打著遊戲,一聲不吭。等到小曉已經走遠了,林見清才發瘋了似的去追。而且,他也在地鐵站找到了她。但是他依舊沒有勇氣上車,只是在車廂外看著地鐵漸行漸遠。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直到2017年,兩人再次因為春運相遇,而此時的兩人不再像相識相戀時那樣從北京回家過年了,相反,是要從老家回到北京。終於,北京有了他們的立錐之地。當晚兩人在酒店裡共處一室,沒有在床上重溫舊夢的那些齷齪情節,只是開開心心地說起往事,大家心裡都知道還是愛著對方的,只是早己回不到過去。

小曉跟見清說:“如果那時你上車,我會跟你一輩子。”其實見清何嘗不知道,只是那時的窘迫,讓自己少了點繼續下去的勇氣。

如果當時我們能不那麼倔強,現在也不那麼遺憾。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我永遠忘不了去年劉若英在自己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上一邊唱《後來》一邊號啕大哭的那一幕,一首歌唱了十幾年,還能讓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大概是因為自己心裡也有一件後來無法改變的往事吧。

林見清跟方小曉說:“我們為什麼分手啊,不重要了,分手還能見面才重要。”對於有的人來說,結婚或許不是一段戀情的圓滿句號,分手還能見面才是。或許,只有互相說完“再見”,才算是他們之間圓滿的愛情。

電影的最後,林父在遺信裡跟小曉說:“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是啊,也許有的人註定就是有緣無分,也許有的感情就是讓自己親手毀掉的,我們做不到不負此生,那就不負對方吧。

-END-

《後來的我們》: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能不負對方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