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云朝山寺香炉

云朝山,位于慈利县西南方向的金坪乡云朝村,春秋早期至唐代.金坪乡这一带被称为“渠庸”,宋.元代时期叫“龙头坪”,明代后一直延用“丛木坪”这一地名。

云朝山禅寺建在云朝山主峰,海拔863.9米,云朝山寺历史久远,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了,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佛教圣地,庙宇有9层堂81间房,据考证,云朝山寺始建于汉,再创于唐贞观中期,随朝代更替曾几起几落,清朝时常住寺僧达200多人,鼎盛时期,香火要盛于五雷山寺。

云朝山现任主持为:释智祇法师,是上普下敬法师弟子,临济正宗50代传人,现任住持释智祇法师在2012年找到临济宗古道场云朝山寺,寺院位于慈利县高山顶上,佛法尚是一片空白,加之云朝山地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千年道场,无水无电,一片残基。师父毅然上山,修苦行、恪守佛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砖一块瓦一块把毁于千年的云朝山寺一点一点重新修复。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释智祇法师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藏书阁.听寺庙主持释智祇法师传经颂德,感受寺庙赋予的佛教内涵。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蜡烛山

传说古时“蜡烛山”四季自然发光,不仅供寺僧诵经照明之用,还光及相距100多公里的常德城,使其昼夜不分。时有人认为乃妖魔扰乱乾坤。常德来一法师,施五雷击顶法(作者按:应为雷击),将石烛打断一只,现存一只完整,一只半截,也不再发光。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万山朝圣

云朝山有众多奇特景观:如“千层阁”与两座“蜡烛山”三山均为独立山峰,凌空三千尺,层峦叠嶂,宛若刀切斧劈。建金顶佛殿的“千层阁”,其孤峰自幽谷拔地而起,与约50米远的南侧两座独立的石峰“蜡烛山”相呼应,但比“蜡烛山”高出几十米,其背面苍松曲虬,古藤披拂,峰上还有两棵古树,一棵是千年古槐,人称“月老”,另一颗是生长于绝壁罕见的楸樟树。

站在观景台远眺,梯尔岩、卦子山、三贤寨”、“如来佛祖”、“八大金刚”、“龙头山”、“一线岭”、“铁龙湾”、象征着爱情的“樵夫山”和“村姑山 ”、“舍身岩”等风景尽收眼底,绿绿群山和形态各异的岩峰相映,霎是壮观,绝不逊色天子山风光。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聆听佛的声音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五指山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卦应山

武当派掌门人张三丰又名张邋遢,云游至此隐居数年,伴佛讲道。据本寺志碑载:“邋遢仙卧岩塌,常数日体不衣,口不食…。”现存碑文刻有邋遢仙题诗一首:“自从五岳访真禅,懒向微尘转大千,暂寄阎浮凭一宿,安卧随世不知年。” “文革”时期,“破四旧”,有人曾在寺庙残墙下面挖出一把青锋宝剑,剑柄刻有张三丰之名。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云朝山寺历来为文化名人所垂青,初步了解古今文化人士有:晚清廪贡生、民国《慈利县志》编纂者吴恭亨题含山名的对联:一粒白蹲隔云寺,四山青护前朝僧。又题联:云霄吾能自致,朝市今不昔同。朱贞白题慈利云朝山寺:老衲近寻雷岳去,天风远送叆云来。 又云:云气欲为天下雨,珠光常拥佛前灯

今人赋诗有吴明仁咏:云朝山纪行(外一首),云朝仙山耸云端,神像奕奕铭万千。丰君借光展书读,明烛天南越万千。题钵钵井:山海涌浪钵钵井,映下山影映云影。躬身采得三分水,洗却风尘洗凡心。陈辉元咏云朝山:白鹤镇寺上天造,万峰拜山云亦朝,会当绝顶访三丰,人间仙境乐逍遥。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进山之路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痒痒树

外人用手摸树杆树皮,其枝动叶摇,呈现一种少女羞涩之状。

神仙住在张家界 历史留在云朝山

云朝山日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