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魅力湖南的攸縣“檟山皮影”

揭秘:魅力湖南的攸縣“檟山皮影”

小山村裡皮影戲 獨特魅力傳承千年

  泛黃的影布,舞動的影人,昔日輝煌的皮影戲,現在已經定格成許多人心底珍藏的回憶。但在株洲攸縣檟山鄉,還保留著這一門傳承千年的藝術——皮影戲。

揭秘:魅力湖南的攸縣“檟山皮影”

  利用燈光的照射,人物剪影活靈活現,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皮影人物,一邊用當地傳統的曲調演唱,講述一個個飽含歷史文化底蘊的故事。檟山皮影採用湘劇和花鼓戲的唱腔,以攸縣方言道白和串詞,夾雜許多俗話俚語,演出內容多以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題材,但也有反映現代生活的創作。

揭秘:魅力湖南的攸縣“檟山皮影”

  皮影戲分為文戲、武戲,劇本一般都是師傅口傳心授。至今,檟山皮影仍保存有上輩所傳的手抄劇本20多種,口頭劇本80多個。傳承人寧曾偉雄說,對皮影戲,只有愛護才能流傳永遠。株洲攸縣檟山的皮影傳承人寧曾偉雄從事皮影表演三十多年,他說他的感受是:“我愛它,我也必須愛護它。”

新時代非遺名錄如何找到發展之路

  攸縣古稱陰山,是中南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這句話描述的就是檟山皮影的獨特魅力。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快速發展,老百姓的休閒方式越來越豐富,檟山皮影一度面臨“戲班銳減、後繼乏人、市場萎縮”的窘境。

揭秘:魅力湖南的攸縣“檟山皮影”

  紙影身上的每個部件,都需要花費近一個星期的時間來仔細製作,所以,一個完整的紙影人物需要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寧曾偉是檟山皮影的第四代傳人,自1981年開始,他便跟著爺爺學習皮影戲,掌握了皮影的製作,操作,演奏,演唱等全套技術。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看皮影戲的越來越少,皮影戲班紛紛改行,皮影戲的表演、紙影人物的製作等等手藝,都面臨失傳。不過,檟山皮影作為一種承載著中華古老文明的藝術形式,不能任由它淹沒在市場的風浪中。2006年,湖南省發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檟山皮影納入其中,這才找到了新時代的發展道路。

皮影與旅遊相結合 找到新時代發展路徑

  檟山皮影列入到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從原料的匱乏到傳承的乏力,這些問題都開始引起重視,現在,當地正積極地與科研部門聯繫,要將皮影製作原料重現人間,有了政府的引導和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加入到皮影藝術的傳承發展中來。坐在寧曾偉雄旁邊的這個年輕人名為劉喜華,現在已經跟著寧老師學習皮影演藝已經三年有餘了。

揭秘:魅力湖南的攸縣“檟山皮影”

  憑著對傳統藝術的喜愛,加上國家的大力扶持,劉喜華漸漸地看到了檟山皮影的發展前景,之後便拜寧曾偉雄為師,潛心學習檟山皮影的製作與表演。如今,師徒兩現在一閒下來就在劇組裡面,擺弄著各種影人,寧老師總會口傳身教,將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看到徒弟漸漸可以出師,寧曾偉雄倍感欣慰,更讓他感到開心的是自己的兩個孫子,小小年紀就對皮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此,他也在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的活動,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了解非遺,愛上非遺。株洲攸縣文化館館長陳前說,將進行下一步的市場化的推廣,當前也會打算把檟山皮影跟旅遊相結合,進一步把這個項目傳承下去。(通訊員唐勇平、賀勳、吳輝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