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本號(紀巖松)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129篇。


1004年,這是個好記的年份。

這年,西北李繼遷身亡;這年,契丹與宋朝關係發生重大轉折;這年,對宋遼、對党項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年。

在這不平凡的年份裡,宋真宗趙恆卻並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寇準。

我們已經知道,趙恆本來是沒機會接班的。這個能力不強、性格也軟的人,他如何能夠在波濤駭浪中縱橫捭闔?況且他用人還比較奇葩,淨用些先皇的身邊人。可就是這些身邊人不僅表現差,難成大事,還欺負他心軟、處處坑他。

就這樣的一種狀態,指望趙恆在1004年大展神威,基本是不可能的。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寇準應運而出!

然而主角的登場需要舞臺。在帝國政壇上,這個舞臺就是趙恆給他的職位。

說起寇準的職位,趙光義時期,寇準就已經有一次從樞密副使任上外調,一次從參知政事任上外調,已是兩起兩落的老臣了。

他要想重登相位,首先必須要宰相空缺,其次必須趙恆鐘意。兩者都不容易,尤其是趙恆並不中意這位對自己有恩、但能力和個性都太強的人。

趙恆在位前幾年,宰相是張齊賢、李沆,參知政事是向敏中;而後,張齊賢醉酒罷相,不久宰相就有李沆、呂蒙正、向敏中三人,王旦、王欽若兩人任參知政事。

到了1002年五月,寇準回京擔任知開封府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他剛到任不到半年,準確的說,是這年的十月,開封府接到了一樁小案。寇準的復相就不得不說這一樁小案。案子雖小,但歷史很多時候往往就是由小事件小人物引起的。

柴氏寡婦案

這件小案的當事人主要是一個寡婦,我們姑且稱這案子為“寡婦案”。就是這個寡婦牽連甚廣,涉及到宋朝前後三個宰相,並且對寇準登上歷史舞臺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個寡婦姓柴,我們叫她柴氏。柴氏是左領軍衛將軍薛惟吉的遺孀。六年前,薛惟吉去世了;現在柴氏準備改嫁。

當時對改嫁這事是看得挺開的,但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一改嫁出了問題。因為柴氏是薛惟吉的續絃,她並無子嗣,而薛惟吉倒有薛安上、薛安民兩個兒子,母子關係一直不好。

薛安上將柴氏改嫁的事情告到了開封府。看似很小的民事糾紛,背後卻不簡單。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薛惟吉雖然官位不顯,但他是薛居正的兒子。薛居正家有悍妻,娶了侍妾都不敢碰,導致他自身無子,只有靠薛惟吉這一個養子來繼承香火。

柴氏雖然無名,但她要嫁的是六十歲的前宰相張齊賢

現在薛安上反映的情況是,柴氏要捲走他祖上兩代的所有積蓄共計三萬緡(三萬貫),還有許多值錢的字畫古董;張齊賢已經跟她約定日期了

這一下,就涉及兩大前任宰相了。寇準見事關重大,不敢自作主張,將案件報給了趙恆。

趙恆開始以為事情簡單,不願親自管,也不願將事鬧大,就叫開封府審訊柴氏。

結果一審訊,發現柴氏說的,跟薛安上反映的情況完全不同。

事情有異。趙恆不得已,下令御史好好調查。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柴氏一聽,就跑去擊登聞鼓,爆出了另一件隱秘。

她說,宰相向敏中低價購買薛惟吉的住宅,而且曾私底下向我求婚,我沒答應,所以他才唆使薛安上誣告我。

第三個宰相捲入,事情越鬧越大了。趙恆忽然想起,薛安上兩兄弟是有名的不肖子,分割父親遺產時就鬧得不可開交,當時為避免薛家破落,自己曾經下詔,不允許兩兄弟變賣祖上家產。

現在聽柴氏這麼說,趙恆轉過去求證向敏中。

向敏中的回答振振有詞。他說,我買薛惟吉的住宅花了五千貫,價格並不低;而且我新近喪妻,沒打算再娶,更沒向柴氏求過婚。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趙恆信以為真,就沒再責怪他,違詔買房這事算是雙方公平交易,也不追究了。

柴氏不做了,她又去擊登聞鼓。

這還沒完沒了了?看來必須嚴加審訊,查個水落石出。御史一嚴查,柴氏就交代清楚了。

原來,之前她的舉動言辭,都是張齊賢的兒子張宗誨暗中建議的;而且她還藏有私房錢兩萬緡。

這就明瞭了。柴氏私藏薛家的錢,薛安上違詔賣房,全是遺產惹的禍。張齊賢娶她,給她出主意,一心要她改嫁成功,所謀何在?為情,或是為財?他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向敏中倒是非常清白。經調查發現,向敏中雖然買了薛安上的房,但還是讓他們兄弟住著,每天出租金二千(兩貫),而這買賣租賃的契約都不是向敏中的真實簽名。他早就規避好了風險

但別急,事情還有蹊蹺。這一審問,向敏中的政敵,鹽鐵使王嗣宗跳出來了

他說,向敏中已經準備娶駙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王氏,私底下什麼都商量好了,就差辦手續了

趙恆找來王氏一問,一切屬實。那向敏中之前尚無再娶的說法,不是睜眼說瞎話、明目張膽地欺君嗎?柴氏說他曾向自己求婚,恐怕不是空穴來風,說不定向敏中是求婚不成,才再圖祖宅。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寡婦案”經這麼一審,情況就清晰了:薛居正、薛惟吉父子治家無效,導致柴氏與薛安上兄弟不和,開始了遺產爭奪戰;後來張齊賢、向敏中加入,既為謀財,也為續娶柴氏;而後雙方為了金錢、美色各出奇招,最終將案子打到了趙恆面前。

堂堂本朝三任宰相,竟會出現如種狗血劇情。利益、感情、慾望相互糾纏,將風清氣正的大宋政壇、溫文爾雅的文人高官翻了個底朝天,露出了它虛偽撕裂的面目。

他們枉讀了那麼多聖賢詩書,虧得國家將他們選拔出來委以重任、授予高官厚祿,他們卻為了一己之私、為了錢財美色,置仁義道德於不顧,滑天下之大稽,完全破壞了朝廷對他們的信任!

趙恆的最終處理結果是:向敏中罷相!已被罷相的張齊賢及其子張宗誨貶職!柴氏罰銅八斤,所藏私房錢全部重新分配!薛安上施以笞刑,並憑自己應得那份錢贖回祖宅!御史臺、開封府對薛安上嚴加監管,禁止再賣祖宅!

宰相還是得寇準來做

這樣一來,中書宰相就只剩下老病的呂蒙正、李沆了。半年多後,呂蒙正數次請求,終於告老還鄉

此時,寇準已經調任為兵部侍郎、充三司使。朝廷內外希望寇準入相的呼聲日漸高漲。

但直到1004年七月李沆去世,中書已無宰相,寇準仍沒有得到趙恆的屬意

趙恆先將自己做王爺、做太子時就跟隨左右的畢士安提拔為參知政事,他的下一步是將畢士安任命為相

畢士安德高望重,年紀比呂蒙正、李沆還大,為人比較謙虛、愛才。他對寇準的態度,與之前的呂端一樣,尤為愛惜。

在趙恆向他徵詢宰相人選意見時,他舉薦了寇準,說寇準為人忠義,能斷大事

趙恆還是有些擔心,說,別人都說寇準為人太剛,容易使氣

宋史筆談129:開封府寇準接了一樁“寡婦案”,牽出三個宰相

一個人賢能與否,不在於他人意見,關鍵在於皇帝用不用你。寇準過於偏執,個性太強,讓皇帝難以決斷。

畢士安再次論述理由,說,寇準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因此不被俗人喜歡,現今北邊契丹虎視眈眈,正需要寇準這樣的人來力挽狂瀾!

正是他這句話打動了趙恆的心,也成就了寇準的歷史盛名。

一個月後,趙恆任命畢士安為首相、寇準為副相,有畢士安在中書鎮著,趙恆對寇準稍微放心點。

任命王繼英(趙普相府舊人)為樞密使,馮拯(寇準政敵)、陳堯叟併為籤書樞密院事。

畢士安、寇準這對相差二十歲的老少配,就此登上帝國政壇中書,一如九年前的呂端與寇準。

寇準由此開啟了今後在中樞的三起三落之路。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紀巖松),後續連載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