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麥許琨

這個問題,其實漢初時期,劉邦分封功臣時,就有人提出過,當時沒有捎上張良,而主要針對的蕭何。

《史記》對此有著精彩的記載,是一個有關於“功狗與功人”的典故。

漢王五年,劉邦曾經的最大對手項羽,已經是被打敗,自刎在了烏江邊,天下也已經是被平定了七七八八。那些曾經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們,也正準備等著享受起“開國功臣”們所應有的待遇,也是該論功行賞的時候了。

對於功勞,每個大臣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個個都認為自己的功勞很大,誰也不讓著誰,就是為了這個封賞,一直爭論了一年多,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到最後漢高祖劉邦也確實覺得有些煩了,也不再去讓大臣們過多囉嗦,自己給出了決定。

劉邦認為,眾多大臣中,應該是以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封為酇侯,給予的食邑也應該是最多的。

劉邦先前就在與大臣們評論自己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就是因為用了三個人,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以及“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的蕭何,即所謂的“漢初三傑”。

事實上,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蕭何確實是出力不少。蕭何早年只是沛縣縣吏,跟隨著劉邦起義,後來攻克咸陽後,他對金銀珠寶不感興趣,而是收藏了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圖書,從而得以全面掌握當時全國各地的地形以及郡縣戶口。楚漢戰爭時期,他又是留守在關中,讓漢軍有個堅定的大後方,得以糧食供應不斷,對楚漢戰爭確實是有著很大的貢獻。漢朝建立以後,他也是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將漢王朝的天下治理得有條不紊。

大多數功臣們認為,蕭何的功勞確實不小,但不認為蕭何的功勞是最大的,甚至是比自己的還要大。有些人就提出了疑問,我們可都是身披戰甲,手拿兵器,率領軍隊親自征戰沙場,多一點的起碼也是打了百多場戰役,少一點的也有幾十次吧,在攻城略地、擴張地盤上,都曾經是立下了大大小小的不等功勞。他蕭何卻是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是會舞文弄墨,在一邊發發議論,戰場都沒有上過,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戰鬥,現在封賞起來,卻是在我們這些真刀真槍去拼命的功臣之上,這又是什麼道理,為什麼呢?

劉邦駕馭手下的帝王之術實在是很高,他首先並沒有給予群臣明確回答,而是拋出了一個問題,以引起眾人的注意:“你們都懂得打獵嗎?”

大臣們被吊起了胃口,回答說:“懂啊,都懂的。”

於是,劉邦又接著問:“你們知道獵狗嗎?”

雖然是滿肚子的疑問,大臣們還是順著劉邦的思路回答說“知道啊,都知道的。”

劉邦一副那麼就好辦的口氣,對於大臣們諄諄教導說:“前去打獵的時候,追殺捉咬獵物野獸兔子之類的是獵狗,然而首先發現野獸蹤跡以及藏身地方的是獵人。現在你們也就只是捕捉到了野獸,功勞也就是像獵狗一樣,也就只能是被稱作是功狗。至於像蕭何這樣的,就是發現野獸藏身所在蹤跡,指示發號施令,獵取目標野獸,功勞也就相當於獵人了,也就是被稱作為功人。”

接著,劉邦又是話鋒一轉:“話又說回來了,你們跟隨著我打天下,多的人一家也只不過是兩三個人,蕭何又不同了,他可是讓自己宗族裡面的幾十人權都跟隨著我,為我賣命,為我打天下,這個功勞可不是能夠忘記的呀!”

劉邦這一番深入淺出的教育還是蠻富有哲理的,而且是充滿著各種大道理,群臣們愣是被他說得啞口無言,至於蕭何的封賞過大的爭論,以後再也沒有人提起了。

解決了“為什麼蕭何排第一”的問題,再來回答“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的問題。

張良在劉邦平定天下過程中,出謀劃策不少,也是被劉邦評為“漢初三傑”之一。起初,封賞時,劉邦是讓張良自己去選擇齊國的三萬戶作為食邑,而張良卻是辭讓了,他只是向劉邦申請,把兩人最初相遇的留地封給自己。

劉邦剛開始還是不太願意,覺得封的太少了,張良卻是有著自己的充分理由,自從韓國被滅後,自家宗族破滅以後,他張良也只不過是一介布衣,以布衣身份得到封萬戶、位列侯,應該已經是很滿足了。現在漢朝政權已經穩固,國家大事也有人去籌劃,自己功成名就,基本上這一生的追求都已經實現了。另外地,自己身體也不好,還是專心修道養精,靜居行氣,將身體養好,多活上幾年,才是正道。

這當然是明面上的說法,還有些沒有說出口的,畢竟地,歷史上那些有功之臣,在天下平定以後,大多也沒有什麼好下場,還不如置身於事外,相忘於江湖,來得自在些,也不受約束些,張良這時候急流勇退還是很有大智慧的。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這個倒並不是說劉邦小氣。劉邦一開始告訴張良的時候是跟他說你如果想要封邑,好,我到齊國去挑3萬戶人家的封邑,我直接分給你就行了。

齊國當時是整個天下諸侯裡面最富有的一個國家,他的土地也是最肥沃的一片土地。告訴他,我不要這什麼原因呢?

劉邦這個人呢,他那個當時是搞一個封賞大會,劉邦把他打天下時候的一批忠臣和兄弟給拉到了一起,必須討論,你看天下我們打下來了,大家一起封封看,誰有多少功勞,才叫拿多少東西,不要搶不要爭。在劉邦說這件事之前,劉邦即明確地告訴張良了,說你看我在其弟我有3萬戶人家,我可以直接給你。

但是當時經過一番討論,以後只有劉邦的一個。比較好的一個忠誠吧,叫曹參。她拿到了1萬多戶人家的封邑,這就很尷尬啦,張良是一個謀士,她在只是在後面出主意的,我們這批人在外面拼死拼活,流血流淚才拿到這麼一點功勞,你張良一個什麼都不幹活的人竟然拿了這麼多東西,你是不是有點看不起我們了。

哦!雖然當時這批人是沒說,但是張良什麼人,他很聰明,他對這件事情一清二楚,張良直接回絕劉邦,劉邦就是個無賴呀,大家想想,哦,我好心好意給你東西你不要,你說是不是看不起我,恰巧張良也瞭解劉邦的心思。

因此,張良就跟劉邦就說你看我們兩個相遇是在留縣,你不如在那個地方,給我一點封邑,也對得起我們之間因為一點君誠的情誼了,好,那劉邦也看著沒辦法就直接給了她1萬戶人家的封邑

至於說蕭何這個人他一開始就是跟著劉邦起兵的,劉邦把他家裡所有的家當全部交給蕭何去管,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劉邦跟項羽在那打的熱火朝天,不分勝負的時候,項羽一點援兵都沒有,蕭何卻可以買四從漢中聚集起大量的援兵和錢糧去支援劉邦。劉邦拿了天下了。對於他來說管理這個國家最好的人選就是蕭何你換其他的人他不放心,而且用的也不順手,至於人家有多少本事,他自己也不知道。蕭何這個人是從他起兵開始一直幫他當一個大管家的一個角色,管到現在,為什麼不一直用下去呢。至於蕭何的功勞是第一,這我似乎沒聽說過,如果蕭何確實做到了作為人的臣子所能做到的位置最高的一部也就是丞相的位置。


漩渦鳴人yy

劉邦垓下一戰成功,天下歸一,論功行賞,大肆分封,凡分封18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劉邦老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在《過沛懷古》中寫道:“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王侯與將相,不出徐濟間。”將相豈有種乎?

中國最早的一批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後,傳統貴族就逐漸隱沒在了歷史角落裡了。中國在先秦時期,有貴族傳統,有貴族精神,可如今,相比歐洲的那些動輒相傳數百年的貴族,中國在秦始皇一統六國時,貴族勢力就開始逐漸式微。此後的世家政治,往往是朝代更迭的附屬物,再也沒有綿延數百年,有著輝煌傳統的貴族了,更遑論貴族精神?

張良和項羽,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最後一批貴族精神的守望者。

出身貴族,學在官府。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利有多大,而是具有高貴的精神。這種精神,它需要有文化的教養,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精神。它還需要有社會的擔當,嚴於自律,扶危濟困。它也需要有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利和金錢面前敢於說不,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所以,我們經常說,培養一名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三”實際指虛數,是很多的意思。貴族精神的養成,需要有文化的修養(在古代能接受到教育是一種奢侈),需要有不需提醒的自覺,還要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實力不被強權所壓迫。在秦朝統一後,貴族在政治、經濟上全面蟄伏於中央集權,因此,張良只能作為最後一批貴族精神的守望者的身份加入了劉邦的團隊。

項羽其實和張良很像,他們都是貴族世家,項羽對張良也一直不錯,大有惺惺相惜之感。然而項羽為人殘暴,沒有實現張良的家國抱負,這是張良貴族精神所堅守的擔當,因此張良選擇了劉邦團隊,成為劉邦團隊中為數不多的貴族出身的謀士。在戰爭中,張良屢次獻出奇計,最終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劉邦評價自己奪取天下的原因,說: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史記》中對張良在沒有加入劉邦團隊前幫助蕭何策劃的事情不做記述,卻不影響張良在之後的楚漢之爭中的運籌帷幄。張良洞察人性,料敵先機,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劉邦大為歎服,經常將張良留在身邊,時時請教,尊為帝王師。

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本來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在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實際上,張良作為貴族精神的守望者,他已經深深明白,他的時代就已經過去了,這樣一批布衣將相將會開闢出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

劉邦的出身和為人決定了劉邦不可能成為周武王、周公旦、齊桓公之類的尊“王者師”的人,周王朝“養老”的傳統雖然還在繼續,但是那個湯尊伊尹,周尊姜尚的時代,不可能再出現了。韓信實際上也是一個破落貴族,他主動討封王位,沒有激流勇退,最後身遭不測,這是一個固執的、有貴族精神餘暉的人在中央集權下的宿命。

劉邦與張良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而更像是一種合作。張良依靠劉邦完成復韓的精神追求,劉邦依靠張良的計謀完成一統霸業。兩人相敬如賓,也因為兩人絕不可能走到最後。蕭何、曹參等人,在劉邦起事時,就是劉邦的鐵桿心腹,張良的關係與他們不同。

所以劉邦待張良極為客氣,內心裡也是又愛又怕,不知道拿什麼封賞給他,就說讓他自己去挑齊地的3萬戶作為封地。張良功勞太大,三次救漢王,當有此封。可是此時的齊王,是韓信。劉邦讓張良在韓信的地盤裡劃拉一塊地方,究竟有何深意?可能劉邦從心底裡也信不過張良,也怕張良,也感覺駕馭不了張良。

劉邦的心思,張良豈能不知?張良本就不是為求功名而來,志在復仇。如今暴秦已滅,天下歸一,張良心願已了,心生去意,這即是貴族精神的灑脫與自由,不為權位誘惑,不為強權懾服。為了不駁劉邦的面子,張良就說:如果真的想封,就封在當初你我相遇的地方——留縣,這多少有點像戀人分手後留下的紀念品。

所以,以今人的眼光看待2000多年前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角落裡的貴族的抉擇,不可避免會落入功利的窠臼。自古聖賢皆寂寞,張良去留之際,也是中國貴族文化的拐點到來之時,這已經不僅僅是封賞多少的問題了。

貴族遺孤張良,在千載之後,讓人看到了他的睿智,他的赤誠,他的謀略,也讓人看到作為最後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師”。


而知而行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劉邦這個“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獨特而有趣的言論來評價蕭何和張良的功績。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劉邦已然消滅了項羽,做起了漢朝的皇帝,開始剖符封賞各功臣,直接就給了蕭何酇候,食邑數10600,排第一。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諸侯爭功的情況。

有人說:“我們披堅執銳,參加各種戰鬥,浴血奮戰幫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蕭何沒參加任何戰鬥,就跑跑腿,送送文書,偶爾參加幾次謀議,憑什麼功勞在我們之上。”

於是劉邦親自為他們解釋了一番關於“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論。

劉邦說:“各位都打獵,打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而放出獵狗指揮方向追擊獵物的卻是人。各位追逐獵殺野獸,是功狗,而蕭何縱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們聽後都不敢再發表議論。

至於張良,更牛,張良是劉邦的謀主,智囊團首席團長,同樣也沒有戰功,直接讓他選擇最發達的中原地區,齊地,選三萬戶,作為食邑。

也就是說,其實按照劉邦最初的想法,應該是張良第一,蕭何第二。只不過,張良不留戀權位,知進退,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於是,張良跟劉邦說:“當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縣相遇,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緣分。皇上用我的計謀,幸運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給我留縣就好了,不敢承當三萬戶。”

張良其實就是想說,我很念舊,不想留戀富貴,只要給我,我們最初相遇的地方,讓我懷念就好了。劉邦多聰明,一下就知道了張良的意思,於是封張良為留候,食邑10000戶。

其實,從這也看出來,張良實際上是比蕭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後來蕭何被捕入獄,差點被殺,而張良卻始終受劉漢尊重,最後得以善終。


蘿蔔說

說到張良,我們就不得不拿他與蕭何、韓信二人相比。看待歷史人物,我們要結合歷史背景,人物關係去看。比如蕭何與劉邦是同鄉,並且一直輔佐劉邦,因此蕭何最終成為“漢初三傑”之首的同時,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那麼劉邦最不放心的是誰呢?很顯然是韓信。

為什麼呢?因為韓信其實是劉邦集團的空降兵,他並不是從創業期的元老,同時戰功卓越,功高蓋主,因此劉邦最提防的人就是韓信,這也就是直接釀成韓信悲劇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張良正好就處於二人之間,他既不像韓信那樣恃才傲物,又不像蕭何那樣從一而終。如何知曉呢?就成封地上。

話說劉邦幹掉項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搞封賞。可是張良並不像韓信那樣有卓越的戰功,又不像蕭何那樣跟劉邦的關係鐵。但是劉邦還是用一句話來稱讚肯定張良: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老實說,這句話的評價已經非常高了,就如老子說的“不窺牖,而知天道”,由此可見劉邦對張良的認可,這一點是名譽上的肯定,接著劉邦又說了另一句話:

“自擇齊三萬戶。”啥意思?老實說劉邦對蕭何和韓信都是小氣的,但是對張良卻格外的大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自己選齊國三萬戶作為你的封賞,還記得那句詩嗎?糞土當年萬戶侯,如果張良選了,就是名副其實的三萬戶侯。

可是呢,張良不要,他說:我能跟殿下相似,都是命數。您能看得起我,用我的計策,有幸能成功,能給我封在留縣就已經足夠了。三萬戶實在使不得。

你看,首先是張良自己要求受封在留縣的。但是他為什麼那麼做呢?這就是張良的絕世智慧,有句話叫過猶不及,有些事情如果太過了,那麼可能會出現災禍,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不正是韓信的下場嗎?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張良不在乎名利。劉邦本來是要封張良三萬戶的,而且是讓他自己在富庶的齊國自由選擇(蕭何、曹參等只有萬戶)。不過張良卻推辭了,選擇了他與劉邦相遇的留縣作為封地。

後來張良甚至官都不想做了,選擇了修仙、歸隱。不過後來還是多次被迫出山。

張良跟范蠡一樣,都是那種功臣身退的人。劉邦本身對功臣都有懷疑。比如韓信、彭越等都被殺死了。蕭何倒是位高權重、當了相國,但是後來也被劉邦抓起來治罪、差點丟了性命。可見張良不爭功的做法是很明智的。


國史拾遺

張良是河南寶豐縣人,他是我國曆史上數一數二的大謀士,現在不少人還經常唸叨他。他是位真正活在中國人心中的大牛人。

在劉邦反抗秦國、與〃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爭奪天下的偉大斗爭中,張良起到關鍵性作用。假如沒有張良從中謀劃,劉邦先生也許早就被項羽先生幹掉,歷史上就沒有大漢王朝了。

大漢政權建立後,劉邦對張良(子房)的評價頗高。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劉邦這個人其實很可愛,他公開承認張良的才能,也沒有否認自己的短板。假設換一個心胸狹窄、見功就搶的集團老闆,他也許會這樣說:〃在集團董事長的正確領導下,張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成績的取得,首先應歸功於集團董事長,歸功於集團全體員工……〃

大漢王朝建立後,各項業務順利開展,年底一算帳,大漢公司扭虧為贏,賺了不少錢。

賺了錢,就要拿出一大部分與一同打拼的員工分享,尤其是那些高級員工。那些員工肯為老劉家事的拋頭顱,灑熱血,還不是想參與分紅,享受工資之外的額外待遇?

將所賺的錢統統揣進老闆的荷包,一分不肯拿出來,不僅會寒了員工的心,公司也會出現離職潮,再有本事的劉邦也難以玩轉公司。

劉邦將蕭何、韓信、張良、樊噲等高級管理人員叫到總公司開會。劉邦先發表一通由秘書小姐代寫的演講詞,話講得非常客氣,然後一一派發紅包。蕭何、韓信等大佬級人物,對老闆的紅包,一一笑納。

輪到張良時,他先起身站起來,雙手接過紅包。他悄悄地打開紅包,裡面的現金有十萬元之巨,他的心撲通撲通直跳。

他從裡面抽出一張紅色的〃毛爺爺〃,餘下的紅包錢,又統統退回到劉邦手中。

張良是道家人物,他平時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研讀道家的學術著作,道家的學術修養極深。他特別信奉老子的老句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張良事業有成,名聲如日中天,封地、錢財什麼的不希罕,都是身外之物。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生命,他想用自已的實際行動,來踐行道家的那一套學問,以求保住自己的性命。

當張良退回紅包時,劉邦大吃一驚,他猶豫了片刻,思索片刻,立刻明白了張良的用意。他對著張良笑了笑,就老實不客氣的將派出去的紅包又收了回去。

張良在這件事上做得很聰明。

一分不少地將紅包原封不動地退回去,劉邦的面子過不去。他肯定會認為張良嫌紅包不夠大,會對張良作種種猜測,甚至會起殺心。

將派發的紅包統統裝進自己的荷包,劉邦當時不會說什麼,也不會收拾自己,但給劉邦留下了不好印象,為自己種下禍根。韓信、英布、彭越等高級將領最後落得的悲慘下場,就足以證明張良的高明。

只收一百塊錢,既保住了劉邦的面子,也向劉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不想做公司的老大,也不貪圖公司的財產,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劉老闆,你別對我動刀子喲。

張良使的是韜嗨之計,他當起了縮頭烏龜。

也正因為如此,張良最後未被劉氏政權誅殺,他成功地保住自己頭上吃飯的傢伙。


卿雨潤

劉邦論功行賞過很多回,不知道那次蕭何是排的第一。應該說初始每次封賞蕭何絕對不是!功勞這事,站在不同角度,結果天差地別!在劉邦眼裡有三個人可以接受不世之封賞!那必是劉邦誇過的韓信、張良、蕭何!在劉邦的眼裡江山就算是他們三個打下來的!良心發現的時候,他必然也在想自己何德何能?

但其實最聰明的應該是張良,作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帝王師,他不但懂得功成身退。還特別懂得拒絕劉邦的齊國三萬邑的封賞,並一而再提醒劉邦自己懷念當年知遇情!當年在留縣相遇,所以求封邑於留,為留候!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軍事智商第一,政治智商最次的韓信,真是政治上蠢得和豬沒區別!楚漢鴻溝對峙的時候,該反不反,還試探劉邦說,你看我做個假齊王怎麼樣啊?把蒯通嘴都氣歪了!嘴氣歪的還有一個人,那是劉邦,但劉邦被踢一腳,立刻反應過來,媽了個巴子,大丈夫做王就要做個真王,做什麼假王?所以當了皇帝的劉邦還是蠻大氣的,封了韓信為楚王!(其實那時候還是帶兵打仗的封王,張良封侯,而蕭何只是封君而已,所以排第一還是韓信

)並且拿到個免死詔書!只是韓信啊韓信總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該要什麼,總覺得是在過家家,後來被貶淮陰侯,仍不知收斂,最後被劉邦老婆呂野雞玩死了!我一直想不通,有兵有地盤的時候不想造反,啥都沒了缺想造反了,腦袋被驢踢了!

而實際上劉邦對待蕭何,是不同於對待韓信和張良的。蕭何是劉邦曾經的上司加兄弟加伯樂!實際上蕭何很多時候還是劉邦的精神導師!在劉邦一開始出來混的時候,蕭何就跟他說,你來帶頭帶著兄弟們混吧?劉邦那時候還叫劉季也就是劉老三!劉老三說,我啥都不會啊!蕭何說,沒事,我會。你只管帶著兄弟們喝酒吃肉吹牛逼就行,具體所有的事情都由我來做!所以說,沒有韓信劉邦可能無法打敗項羽,就當不了皇帝!沒有張良,自己可能仍困守在沛縣或者漢中巴掌大的地盤上!而沒有蕭何,劉邦可能只能當個小流氓,苟活於亂世,不知道什麼時候玩丟了腦袋!

但所謂論功行賞,是要做給底下人看的,有的獎狀很大,獎金很高。但是皇帝劉邦不承諾今後不再要回去!有人封賞不大,卻總讓劉邦覺得愧疚!所以蕭何先封君,後封候,全族食邑!劉邦初封蕭何為鄂君,以鄂君食關內侯食邑,後加封安平侯,孝惠帝二年,蕭何死後,追封文終侯。


炒米視角

因為在實際上蕭何的功勞是大於張良



蕭何在劉邦起義時就開始追隨,一直作為劉邦的左臂右膀。在鴻門宴的時候他很有遠見,將秦朝資料館的資料都收集了起來,為日後的楚漢相爭取得了關鍵信息。

而且當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將關中交給蕭何坐鎮,蕭何將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保障了打仗時的軍餉供應,一直作為劉邦的大管家。最重要的,他替劉邦找到了韓信這個人才,為劉邦的勝利帶來了不可替代的推動力。



而張良追隨劉邦比較晚,他只是一個謀士,擅長分析事務的利弊從而為劉邦出謀劃策,實際上就是紙上談兵。最後策謀是否採用還是要看劉邦的意思。相比於蕭何的後勤保障,張良的計謀功勞還是要稍遜三分。

但現在為什麼大家會普遍為張良不值?

張良雖然名氣大,但是他要的很少,後來又主動離開權力中心,符合帝王統治的需求;處理韓信的時候又努力地想要保住韓信,所以歷史記載和傳說都會偏向張良。而蕭何雖然賞識韓信,卻也在韓信的死中摻和了一腳,他在文人心中的印象理所當然地下降了。



其實當年論功行封的時候,劉邦一開始是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然而張良一再辭讓,請求封到當年與劉邦相遇的留縣。其實是張良想退隱,因為他知道劉邦只適合謀天下,不適合享天下。劉邦便將留縣封給了他,並稱他為留侯。


史之策

一,關於蕭何封賞的理由。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髃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髃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髃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觽,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觽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二,關於張良封賞的經過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我一向認為讀史記需要品茶的功夫,細品才能知味道。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剛坐上皇帝寶座的劉邦(前202年2月在山東定陶汜水北岸築土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排排坐分果果,論功行賞。參與討論的都是髃臣,即肱股之臣,第一印象是以軍功論賞的佔多數,吵得很厲害,歲餘功不決。第二印象是劉邦說服人的功夫了得,話糙理不糙,把有軍功者喻作功狗,把有治績的喻者功人。第三印象是劉邦很會把握度,在蕭何的賞賜(實惠)上以力排眾議,在論功的坐次(榮譽)上選擇了沉默,君王事事自專,那群臣就會腹議,這皇位如何坐得穩。第四個印象,鄂君機靈,能言君王所不便言,而且言之有理,自當刮目相看。第五印象,張良乃人傑,知進退之理,有成人之美,以謙讓化解劉邦封賞之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