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

塵小土2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

古代缺乏有效的計時工具,白天可以依據傳統經驗或者使用日晷等儀器計時。到了晚上,由於沒有了日光,計量時間就變的比較困難,這個時候打更職業就應運而生了。

一、打更人是怎麼計量時間的呢?

古代人的智慧絲毫不輸於現代,他們可以藉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計量時間。除了藉助於外物,還有一些很有技術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

由此可見,打更也是一門技術活。

二、打更的口號和時刻

打更是有口號的。電視劇裡最常聽到的便是那句熟悉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如關門關窗,防偷防盜等。大抵就是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安全,防止隱患等等。但口號也不是亂喊的,一般是到了具體的時刻才會喊。

一更(19點-21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二更(21點-23點)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三更(23點-1點) 平安無事

四更(1點-3點) 天寒地凍

五更(3點-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三、打更的人員組成

民間的打更,一般是兩人一組。待更鼓過後,其中一人執鑼,另一人手拿梆子,按一定的節奏敲打,走過各個街道,各個巷口。除了給人們通報時間以外,還兼有巡邏和保安職責。不管天氣如何,打更人常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但是收入卻很少。而且一旦遇到險情,打更人自然是首當其衝,危險係數很高。


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鐘錶等儀器的發明,人們早已不需要人工的報時。打更這個職業也慢慢的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在一些偏遠的村落,夜裡還是偶爾能夠聽到打更的聲音,“天干地燥,小心火燭”。小時候聽到這句,心裡總是莫名的踏實,不由自主的便進入了夢鄉~


奇點歷史

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空中偶會傳來“咚!咚!咚!”的鳴鑼聲,緊接著聽到有人在吆喝:“關好門窗,小心火燭!”

是真的發生了什麼情況嗎?不,這只是更夫的例常工作而已。

為什麼古代有打更?因為那時候沒有鐘錶、手機等識別時間的工具,人們主要是靠太陽過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尚且可以根據太陽的方向、高度來判斷時間,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漫漫長夜就無從辨別了,所以出現了“打更”這種夜間報時方法。

由此便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俗稱就是打更的。千萬別看這些在晚上轉悠、敲著“咚咚咚”的更夫,這裡頭藏著不少學問呢,且聽我細細說來。

更夫出外打更要手提燈籠,手拿木板,有的還要拿一面小鑼。一般是兩個人搭檔,也有一個人的(編制情況由各地政府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他們邊走邊敲邊喊,工作從入夜開始的一更打到五更。

打更並不是隨更夫所欲的,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響“咚咚咚”,打更的具體操作如下:

戌時一更(即19點-21點),也稱落更。更夫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亥時二更(即21點-23點),更夫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子時三更(即23點-1點),更夫高喊:“平安無事。” 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丑時四更(即1點-3點),更夫高喊:“天寒地凍。” 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寅時五更(即3點-5點),更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總的來說,打更的時候是由慢到快,每更連打三次便收更結束。五更過後,早睡的人們就準備起床,開始晨練、做家務了,這時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更夫的工作很簡單,只不過是熬熬夜敲幾下、喊幾聲而已。

事實上他們十分辛苦,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要保持清醒,認真地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工具,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稍有大意就會出現打錯更的失誤。

同時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

再來說說打更的人判斷時間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還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雞鳴、夜觀星象等等,這些資料網上可查,我在這就不一一詳述了。

解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鐘錶的普及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時間的要求更高更精準,而打更自然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打更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當時那種空曠而深遠的“咚咚”聲,還會鳴響在歷史的深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打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

晚上不能睡覺

,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就參曾經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出孫中山這樣傑出的人物。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裡,至今還保存著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讓人引發多少打更的思緒。

紳士動漫社

古代人們把每天24小時分成12個階段,即十二時辰,它們分別是: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00-1: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3:00-5:00);

【卯時】日出或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00-13:00);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19:00-21:00);

【亥時】人定,“人定”的意思是夜深之後,人們不再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21:00-23:00)

為了讓普通老百姓掌握這些時辰特別是掌握夜間的時辰,就有了巡夜的職業——更夫(俗稱打更的),所以打更實際上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在古代,沒有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更夫這個職業甚至遍及農村城鎮。古人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描述,有些聽慣了打更聲音的突然聽不見打更報時都覺得心裡不踏實,甚至是一種恐怖、肅殺不詳的氣氛,讓人睡不著覺。

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的人判斷時間依靠的是古代的一些原始的計時儀器,(1)滴漏(也叫銅壺滴漏):滴水計的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處的容器裡依次滴下來,滴到低處的有浮標的容器裡,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低處容器裡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銅壺漏滴中的最底層容器裡的水位,是由高處的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因此銅壺滴漏的計時原理實質上就是水滴總數的自動累計。

(2)沙漏:沙漏的計時原理與滴水的滴漏差不多,就是把水換成了沙,利用流沙從一個容器滴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古代人設計的改進型“五輪沙漏”通過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鬥裡,以此來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的依次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來顯示時刻,這種古老的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的結構完全相同.

(3)燃香: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古人就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古人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學家郭守敬還曾製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古代沒有鐘錶,無法精確掌握時間。在白天的時候,還能通過觀察太陽高低,確認大致的時間。但到了夜裡,這個事兒就很頭疼了。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倒無所謂,反正天黑就關門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幹活。但對於另一些需要夜間工作的人,比如讀書人,官員或者手工業者,掌握時間就比較重要了。

當然,古人已經發明出了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但這些要麼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要麼設備安排和維護比較麻煩,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採用打更這種模式,每隔一定的時間,通過更夫敲鑼和喊話,讓還沒睡覺的人知道現在大致幾點了。

至於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這樣,一個地區只需要維護一套計時設備,通過打更實現時間共享,這也算古代科技不發達時候的一種信息廣播平臺。


巴山夜雨涮鍋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古代晚上打更主要是以下原因:

1、報時辰。古代的計時手段落後,計時裝備缺乏,為了統一管理人們的作息時間,人們發明了定時打更通告大家作息的辦法,就是打更。





2、安全防範。古時候的打更人,還承擔著夜巡,發現安全隱患即使告知和預警的作用。比如說遇到自然災害或兵荒馬亂的事情,能夠及時發現並且通知大夥,使大夥的損失降到最低的程度。










3、驅趕鬼魅。古人認為鬼魅都是在夜裡人們熟睡的時候出來危害人間,所以安排人打更,用來震懾鬼魅,使得鬼魅原理人們的住所,這是封建迷信社會的一種對於老百姓的保護措施。




4、古代的打更人,作為一種職業能夠得到老百姓的尊重,屬於一種為人民服務的高尚職業。打更人需要整夜守著“滴漏”或“燃香”來掌握時辰,定時出去打更人來告知人們大至的時辰。是一種看似清閒,實則非常辛苦的職業。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古人打更是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發明出來應對自然變化,方便人們根據自然規律來生產生活的一種計時並附帶多種功能的特殊職業,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古人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叨叨

這是因為古代沒有鐘錶,人們無法精確地掌握時間。古代人過的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計時工具,那他們怎麼知道時間呢?

於是,聰明的古代人就想出了滴水計時和沙漏計時的辦法。這個方法倒是不錯,但是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就是人不可能一天到晚盯著沙漏看,白天還行,晚上怎麼辦呢?

有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於是就催生了新的報時方式——打更。

說到打,其實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最早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而且打更也不少一般人能做的事,只有巫師才有資格來打更,當然了,這也只是封建迷信的說法。

打更報時始於秦朝,成熟於漢朝,最初的打更就跟剛開始的手機上市一樣,是上級階層的達官貴人才能享有的特權,到元朝時才逐漸傳入民間。

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打更,看似很輕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從事打更的更夫非常辛苦。

要值大夜班,晚上是不能睡覺的,守著沙漏啥的計時工具,到點就必須去自己負責的片區打更報時,不能有偏差,因為人們晚上的報時就全靠更夫了。

而且打更非常有講究,不能隨意亂敲。

晚上打更一般有五次,從落更(一更)打到五更。每次打更的方法都不一樣: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由此可見,每一更的敲法都不一樣,這是為了讓人們好區分時間。如果都一樣,大家就不知道更夫打的是幾更對幾更了。

一般聽到更夫打到五更的時候,大家就開始起床幹活,皇帝也要準備上早朝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解放後,隨著鐘錶等計時工具的普及,打更這門古老的職業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除了文字記載,我們看到最多的打更就是在影視劇中。

一項職業的消逝,也意味著社會的進步。


有書博物館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晝夜平分為一百個等分,也稱百刻記時制。晝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從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組合。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晝夜共有二十四份,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更”是一種在晚上以擊點報時的名稱。從酉時(今之晚上七點)起,巡夜人打擊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稱為“打更”。七點至九點一擊,為一更;九點至十一點兩擊,為二更;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三擊,為三更;一點至三點四擊,為四更;三點至五點五擊,為五更;此時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說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聲》,沒有實指某點時唱,而是一段時間唱。若要實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後加字,那就有實指了,如三更半夜,實指了三更。又如過了半夜,實指“過了”,這時就有說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時點,在正三更處,即子時四刻,現之零點正。另外,在古軍隊營寨裡也有打更的,不過擊打的,不是木製的梆子,而是金質的,叫做“金柝”。


皮卡秋

看了幾個答案,基本沒說到點上。為什麼要打更?不簡單的只是報時,官府安排人打更,所負責的任務還不少內。報時只是這些更夫任務中的一項而已。

打更報時的同時還要巡夜,維持治安,古代絕大部分時段裡是實行宵禁的,到了規定的時間,就不允許出門上街了。更夫會聯合巡夜的對違反宵禁的人進行監察和管理的。另外,更夫走街串巷,還負責防火防盜的事情,有更夫巡夜,會對小偷有震懾作用,小偷就不能為所欲為了。古人取暖照明都用火,房子有多為木質結構,容易發生火災,有更夫巡夜,哪裡有了火情也會及時發現。

有更夫的巡夜,大家晚上睡覺才踏實,否則還得防賊防火的睡不踏實。所以有時候巡夜的也會喊幾嗓子,有時會喊【平安無事】或者【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等提示性內容。

古代沒有鐘錶的時候,自己很難製備計時工具,更夫的報時就可以使百姓合理安排休息和起床的時間。

此外在更早的年代裡,人們還認為巡夜的燈籠火燭和銅鑼還有驅鬼的作用,有打更的人巡夜,邪門歪歲的東西也會躲開。所以古代很重視打更,因為除了報時,還有保障一方安寧的作用。


山野論史

你好,看時候呀,【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00-0: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3:00-5:00);

【卯時】日出或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00-13:00);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19:00-21:00);

【亥時】人定,“人定”的意思是夜深之後,人們不再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21:00-23: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