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mm膠片的等效分辨率是多少?

亞亞X

你問的這個問題,既可以寫成一篇論文,也可以幾十個字就打發了。另外,回答你這個問題,有風險,很容易招來謾罵和非議。當然,既然我願意回答你這個問題,就不怕有人來批評了,對於正確的合理的批評,我一定洗耳恭聽,並且有錯必改。對於不合理的批評,我一定會就當沒有看到好了,避免爭論不休,和諧社會,還是以和為貴。

那麼,35mm膠片的等效分辨率究竟是多少呢?

這個問題,如果拋開照相機和攝影鏡頭,拋開沖洗過程的變量,那麼,我來簡單回答一下:

A,對於35mm膠片來說,也是有很多種類的。

B,最高分辨率的35mm膠片,是色盲片或者拷貝片或者正片。

嗯,要注意的是,正片不是反轉片,雖然說大多數情況下,正片和反轉片是可以混用的詞彙,但是實際上,正片真的不是反轉片,反轉片也不是正片。

色盲片或者拷貝片,這個主要是針對黑白膠捲的了,嗯,這種膠片,分辨率很高,但是這種膠片是不能用於直接拍攝的,或者說,不建議直接用於攝影,因為雖然分辨率比直接攝影的膠片要高得多,但是你知道的,色盲啊,另外,反差和對比度也太高,容易丟失高光和暗部層次,寬容度不行啊。

色盲片和拷貝片,理論上來說,換算成為數碼相機的分辨率,應該是可以超過3000萬像素的了,嗯,沒錯,是可以超過3000萬像素的了。

只是,無論色盲片還是拷貝片,如果洗印成為照片,或者通過幻燈機放映,或者通過掃描儀掃描,其實都是會有損失的,因此,實際上,最終我們不太可能真的可以看到或者得到3000萬像素,這個和數碼影像的無損傳遞是沒有可比性的了。

對於正片來說,當然,我主要是說彩色正片,35mm彩色正片,大概應該也可以勉強獲得接近3000萬像素了。

C,對於常見的民用的柯達或者富士的100度彩色膠捲來說,理論上大概相當於2000萬像素左右。但是由於會層層受損,比如說不嚴格的後期沖洗加工,比如說攝影鏡頭的分辨率不咋滴,等等,其實,大多數情況下,也就是1000萬像素就已經不錯了。

D,對於常見的柯達富士的50度的專業彩色反轉片來說,這個比民用的100度的彩色膠捲稍好,嗯,只是稍好。

總結一下:其實,很多人對於膠片有一種盲目的崇拜,認為膠片這好那好,其實,真相併非如此。膠片,至少35mm膠片,無論是哪一種膠片,其實,基本上都是不可以和現在的主流數碼相機相比的了,千真萬確。


光線攝影學院

以前在富士上班的時候,日本專家來培訓,說數碼數碼相機達到600萬像素就跟膠片一模一樣而且這個結局他們是計算過的。這句話現在聽聽也跟誇張。其實他們是針對100度民用膠片說的。這話基本正確。

要知道,當時都有電分機的,一張135反轉片,掃描到100M, 相當於9000x6000的分辨率,等效5400萬像素。

但是這麼高的掃描分辨率,已經遠遠高過了膠片顆粒分佈rms值。所以並不能真正代表膠片的等效像素。

如果按照顆粒分佈來計算,民用負片600像素等效的理論至今仍然合理。反轉片等效1200萬像素。

所以,當佳能推出eos5d的時候,大家是不是還記得那眼前的一亮。其實,就是在對應膠片的等效像素理論。

相當於從普通負片換成了專業反轉片。


91拍照聊相機

這個問題本身很不嚴謹,很難從一個特定角度來解答。我試試拋磚引玉:1,膠片與分辨率沒有關係,(一平方釐米至少2億顆銀鹽顆粒,世界上最強大的掃描後背一平方英寸有多少感應點?查一下就知道了),膠片銀鹽顆粒是無序分佈,而分辨率的概念來自於數碼相機感光元件有序排列的方式與數量;無序排列對連續影調的表現遠遠強於有序排列的感光元件,沒有什麼可以比較的。如果非要學術地表達,恐怕只能這麼說:膠片表現非線性影調有優勢,而數碼感光元件表現線性影調有優勢。2,不同膠片的塗布方式不同,對影像表現的細膩度是有天壤之別的,這個話題又要分兩個枝岔來說明白:a.厚乳劑型膠片(如,Kodak tri-x)顆粒比較粗,當極度放大照片時,會看到清晰的無序排列的銀鹽顆粒,並且每個顆粒都會有微反差,這是70年代文獻攝影師追求的一種視覺效果,即使顆粒很粗,畫面也不會崩潰。b.我所使用過的最細膩的135膠片是TP( kodark technical pan),它不是銀鹽塗布的,柯達號稱放大80倍不見顆粒,這是寫在該膠片包裝盒上滴。我做過的實驗是放大到100倍無顆粒,影像不模糊,當使用rodinal按1+300顯影后,放大到120倍無顆粒,影調任然是連續的,倒是鏡頭分辨率的極限導致了畫面模糊了。如果非要用今天的數字分辨率來衡量,那麼TP秒殺所有數字後背(別忽視了TP還有4x5膠片的存在)。如果在今天一定要再次通過實驗來論證一番的話,我可以提供這樣的膠片,轉換為數字文件的掃描儀是Hasselblad X5,光學分辨率為8000dpi,在不插值前提下,135TP掃描檔案為780兆左右(16 bit/channel)。任何數碼相機或後背如果用數學分辨率來比較的話,都是耍流氓。最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TP停產了,成本太高。


木風棘

膠片的處理太複雜,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分辨率。所以沒有固定的答案。

一、膠片的ISO(或者說ASA)不同,顆粒的大小不同,ISO越高的膠片顆粒越大,分辨率越低。以分辨率最高的ISO100為例(也有ISO50的,一般買不到),顆粒大小為0.1-4微米。需要注意的是影響分辨率的是最大顆粒的大小。所以應該以4微米計算。得出黑白膠片的極限應該在9k✖️6k=5400萬像素左右。

二、通常彩色膠片會塗3層感光劑(3種顏色)。三層乳劑是在不同的層上的,相互疊加會對分辨率照成影響。所以彩色膠片的極限應該是1800萬像素左右。

三、沖洗膠片的時候,技術參數通常無法調到最佳,達不到極限狀態。多少有些銀鹽聚合成大顆粒,對分辨率造成損失。所以通常曬好的135負片應該在900-1200萬像素左右。


無聊兵6819800

這個老問題了。網上很多說計算得知的,個人認為不妥。已知膠片的精度在自身感光物質的顆粒密度,而分辨率一詞來自數碼圖像的“像素”這一單位,顆粒密度是“物理”存在的,“像素”是虛擬存在的,沒沖印前的數碼圖像“分辨率”大小取決於其由多少像素構成,而同等顆粒密度的膠片“分辨率”取決於膠片幅寬。共通都是看誰承載的“顆粒信息”多,蘿蔔白菜不好比。

我認為正確的比較法應該是肉眼比對,35mm膠片和幾種數碼規格圖像都放大幾倍同尺寸後,拉遠裸眼觀看距離,能同時分辨不出其“顆粒”“馬賽克”的那一組就是“分辨率”等效的。


KING一IMAGE

此問題理論上不成立 數碼成像單元的像素是平面排列的 每單位面積多少個像素點可知 而膠片的內部卻是多層餡兒餅 銀鹽顆粒是立體排列的 大小還不均勻 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膠捲也各不相同 對色彩的貢獻也不盡相同 只能具體型號大致分析得到相對小範圍的估算值 作為參考 根據網上公開資料 民用iso100的膠捲近似分辨率大致等效於一千二百~一千六百萬像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