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王老吉跟加多寶打架結果搞死了和其正?

記憶風匜愛妳79256889

神仙打架,屁民遭殃!行業老大與老二打架,搞死的往往是老三,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想當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全面交戰,夾縫中生長的非常可樂徹底歇菜;蘋果手機和三星手機大打出手,敗走麥城的確是諾基亞手機;近者如滴滴和快的,摩拜和ofo也是如此一般……下面,我們來看王老吉和加多寶案例。

一、王老吉與加多寶之爭傷了和其正



簡單回顧:加多寶租了廣藥的王老吉品牌,憑藉“怕上火和王老吉”迅速上位,幾可撼動可口可樂的地位,自然也是賺的缽滿盆滿。租賃到期後,廣藥嫌租賃費低了要漲價,加多寶堅決不同意。於是,加多寶推出自主品牌加多寶,廣藥則重新拿回王老吉。當然,加多寶不甘心養大的孩子送了人,廣藥也對加多寶充滿敵視。隨後,兩家在市場、法律、媒體等各層面大打出手。只到去年,加多寶也找到央企婆家後,這段爭鬥才偃旗息鼓。人們也才發現,再說起涼茶就是加多寶和王老吉,原先的老三和其正已經被淡忘了!

二、為什麼受傷的都是老實孩子



你以為你不爭不搶就高枕無憂了嗎?完全不是這樣,在商場上沒有動靜,就等著被人遺忘吧。可以從以下方面理解:

1、打架的老大老二增加了曝光度,佔據了更多的版面,強化了消費者的認知。

2、打架不止靠嘴,要靠真功夫,比如王老吉和加多寶,是從原料配方到生產罐裝再到鋪貨廣告的全方位競爭,自然大幅提高了競爭能力。

3、打架靠人,老大老二更捨得花大價錢僱人大家,團隊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

三、還有哪些經典案例

如圖:


文言狀語

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我們村裡的慘烈商戰,就會立馬明白這裡面的道理。

當然了,在我們村搞商戰的不是王老吉和加多寶,死的也不是和其正,主角是三家小賣部,三家小賣部的店名分別是老李家、老王家和老劉家。

老李家和老王家很早之前就在村裡開了小賣部,就在村部附近,兩家店毗鄰。因為開店早,那時候農村物資匱乏,當然也沒有什麼淘寶、京東。

因此,兩家生意都很好,雖是競爭關係,但都是同村人,兩家處得不錯。通過做生意,老李家和老王家在村裡的富裕程度不分伯仲。

看到這兩家的小賣部生意不錯,老劉家也開了一家店,賺得也比種地多得多。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老李家和老王家開始交惡。

有一天,村裡突然來了幾個工商人員,說是有人舉報老李家賣假貨,要對他家的店進行檢查,最終沒查出假貨,可老李家始終懷疑是老王家從中作梗。

於是,村裡的商業格局開始起了變化。

兩家店裡每每遇到熟悉的顧客,老李和老王都會隱晦地說對話的壞話,什麼東西質量不好啦,價格賣得貴啦等等。

後來,為了爭奪客源,兩家開始開始頻頻打折做活動。今天這家米做特價,明天那家買東西送雞蛋;今天李家在門口擺著卡拉OK,明天王家請人來放一場露天電影……

村裡首富之間幹仗,最喜歡的當然是村民們,娛樂生活豐富了,也總能撿到便宜貨。

到後來,競爭進入白熱化,村民們有錢沒錢,都可以在兩家小賣部記賬先把東西拿走,等著家裡的農產品賣了之後再來結賬。

老劉家從沒想到,村裡商業格局的變化來得如此之快。起初,他覺得老家老店打仗,他這個事外人應該能從中受益,有可能後來居上。

為此,他也採取跟隨戰略,但沒過多久,老劉家就支撐不住了,賒賬的人太多了,資金無法回籠,連進貨的錢都沒有了,沒多久就關門大吉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爸就是老劉。


斑馬消費

就像滴滴和快的幹架後,都聽不到其他網約車的聲音了,美團和餓了麼打架,窩窩團就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一樣。

老大與老二打架,就逼迫大家站隊,想獨立發展只是一廂情願,多不能實現。

目前去超市買涼茶,要麼選加多寶,要麼選王老吉,二者除了名稱,包裝和口味我是分不清了,這樣更熟悉了那種味道,估計容不下第三種涼茶的味道。

老大與老二看似在血腥廝殺,其實誰也滅不了誰,結果財力人力的巨大消耗,把行業利潤逼到牆角歸零,老二往下,就都活不下去了。

原因不外乎: 1、極高的曝光率,讓消費者心智中只記住了這二者的名字和品牌,其他品牌想參與進這類曝光,也參與不起呀。 當年蘇寧挑起與南京傳統大商店的戰爭,京東與噹噹的價格戰,蘇寧與國美的較量等等。直接把跟隨者甩得老遠。

2、自然是真金白銀的大投入,及人才的互挖行動。 要打戰,品牌曝光是結果。戰役發起及過程都需要鉅額資本及團隊的投入。老三老四沒那麼多錢和資源,只能坐等敗相。

一般而言,老大和老二的戰爭對行業有極大的破壞力,賠本賺吆喝,公關費用,大降價處理,官司之戰等,持續越久,彼此的傷害越大。 打到彼此相對平衡,然後默契一些邊界,不再擴散。他們不能坐下來談判商量,那樣就有行業壟斷嫌疑,監管部門就會約談了。

他們會試探性的讓步,最後趨向一種平衡。 最高級的自然屬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相生相剋了。 最近,摩拜與ofo忽然停止了讓利促銷,都恢復正常的月費制。錢都燒得差不多了,要行業基本利潤保障呀。

3、至於和其正本身的原因,當然也可大書特書,外在力的作用,都要在內在發酵。 但我不認同對和其正本身的各種分析,只要你處老三及靠後位置,又沒辦法背靠大樹,保證能活的情況,老大老二真心激烈地幹仗,其他小弟能有存活可能性很小。

當然,這些都是2C的生活消費品領域,需要很強的專業服務,沒法快速複製的大多數2B行業,以上規則都不適用。 甚至我們都可總結,表面上老大老二是在打仗,實則是在清理戰場,定義戰場。

一窩蜂湧進太多小蝦小蟹,掃射下,所有的領地都歸它們了,何樂不為呢。 如何加強行業管理,禁止它們惡性競爭,促進行業更健康可持續,是更加有為和可期待的環境。


財經作家邱恆明

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和其正冤死,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作為一個業內人士我認為:就算王老吉和加多寶不打架,和其正也是死只是時間問題。

要說和其正怎麼死的我們就得先聊聊達利園,

達利集團1989年誕生於泉州。達利集團專注食品行業,形成食品、飲料兩大支柱齊頭並進的產業結構。以大平臺、高密度、立體化的品牌推廣模式,提升品牌形象,旗下“達利園”糕點類、“好吃點”餅乾類、“可比克”薯片類三大品牌。我本人是從事過快銷食品行業的,現在就來給大家說明下達利園旗下飲料系列的情況。達利園這個廠家雖然有一定實力和背景,但是他在飲料產品研發方面一直沒有自己的特點,基本上都是跟風走。舉例說明:統一、康師傅出綠茶、冰紅茶、他就跟著你出,娃哈哈出營養快線他就跟著出優先乳,娃哈哈出八寶粥他就跟著出八寶粥,統一出鮮橙多、可口可樂出果粒橙,他就跟著出果粒橙,王老吉出涼茶他就跟著出和其正,樂虎又是跟著紅牛出的。總言之別人出什麼好買的他就跟著出。

雖說,這樣節省了研發成本,也大大節省了產品市場開發、推廣費用,不過也有自己的短處。任何一支產品都有它的火爆期,別人已經在市場上賣的很火爆的產品,等你在跟著投入市場,很有可能這隻產品的火爆期已經快過了,那麼你可能還沒佔到多少便宜,大家的消費點已經轉移了。所以,業內人士對於達利園的市場定位都很清楚,雖然,他不是那種專業賣假貨的,但是這種一直跟風的模式不被業界看好。拿達利園飲料系列來講沒有任何一款飲料,能進入品牌三線以內的,他的大部分飲料系列都是在別人先投入市場,到達一定爆發期後,緊隨其後跟風投入的,然後跟在別人後面分一杯羹,一旦這隻產品爆發期過了,往往達利園的飲料系列就面臨死亡,或者不死不活。

這就是我一個業內人士對和其正死亡的分析,我只是說就算王老吉和加多寶不打架,和其正也是死,兩家巨頭打架加速了和其正的死亡時間。


翔德媒

王老吉和加多寶PK,和其正冤死,這是事實。說非常可樂的是死亡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幹架,這個我不認同。

前者是典型的市場競爭案例,老大和老二幹架,老三死了。根據市場競爭規律,完全競爭市場是理論化並不存在的,多數是屬於壟斷競爭市場額寡頭壟斷市場,而且大多數的商品市場都具有走向寡頭壟斷的趨勢。

或許起初形成的是三分天下,但其中的市場份額卻是老大佔據絕對優勢,作為老三和老二相比也是差距不小。

若是遭遇前兩者PK,而選擇坐山觀虎鬥,以為可以撿便宜,這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一來,正面PK難免價格戰,老大、老二因為家底頗厚,多少能扛一段時間,但是作為老三就沒那麼好運了。降不降價都是死,根本等不到搶佔市場的時機,倒下就不意外了。

至於將非常可樂的倒下歸因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競爭,我是不認同的。

娃哈哈集團曾經對非常可樂的定位是“中國人自己的可樂”,一開始就主打農村市場,在一定時間內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非常卻一直沒有真正理解可樂的真正內容,始終沒有進入城市市場,慢慢消失在公眾的眼中也就理所當然了。


蝸牛侃財經

人人都說市場如戰場。其實不是,戰場消耗為主總有死亡,時間長了總有一方完全被消滅。而充分的市場競爭只會帶來創新,更符合市場的產品和企業做的更好。企業經營有競爭中發展,競爭中強大的理論。所以不參與競爭的企反而死掉了。



王老吉與加多寶,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間的商戰結果,都沒被消滅,反而市場佔有率第三的和其正和非常可樂消失了,原因有如下幾點:

1. 商戰激發了雙方創新的動力,自然不參戰的行業第三,在創新方面被拉的很遠。

2. 商戰雙方曝光率高,全是雙方的廣告,和媒體報道,行業第三的企業,就算打點廣告,規模也沒有戰鬥的企業大,受眾只能聚焦更大的企業。

3.商戰雙方的人才得到了鍛鍊,充分的競爭,目標明確的攻擊,迫使雙方互相學習,研究市場和消費者。這個過程在實戰中極大的鍛鍊了企業人才,成長迅速。比沒有商戰的企業人才優勢明顯。



4.商戰讓代理商獲益,為了搶佔代理渠道,頻繁出優厚政策給區域代理商,代理商早就就吧其他企業產品忘在腦後了,因為不掙錢。

5.商戰讓渠道獲益,終端消費渠道一樣獲得了足夠的利益也樂的配合,其他品牌自然黯然失色。

6.商戰讓消費者獲益,消費者也會獲得買一送一,還經常看廣告,佔領了消費者心智,自然忘了其他品牌了。

總結:現在企業跨界競爭都屢次出現,要想不敗,只能做到心中無敵,只為超越自我,方可在商戰中活下來。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其實,早在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之前,何其正就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從前,我有一損友,比我還窮,我都不愛搭理他。有一年,他閣下窮急亂打拼,慌不擇路之下,做了何其正的一個區域代理商。其時,知道何其正這個品名的是何其少啊,他閣下也對自己的選擇憂心忡忡。人生到處充滿意外,第二年,何其正突然如日中天,輝煌燦爛,他閣下時來鐵變金,一下子破車換寶馬,成了暴發戶。而我,從此就認為他閣下是我的益友,巴結不止。不過好景不長,何其正缺乏後勁,市場表現又急劇下滑。這時,王老吉和加多寶還沒分成兩家,更說不上打架了。

何其正為何會突然高開低走?都是價格惹的禍!早前,王老吉一家獨大,310毫升罐裝王老吉的二批價格約為72元/箱(24罐),零售價至少每罐3.5元。而何其正主推600毫升瓶裝產品,二批價格約37元/箱(15瓶),一般零售價每瓶3.5元。何其正以低價入市,迅速在涼茶市場崛起,隨後開始大幅提價,二批價格約升至43元/箱。在這時,市場熱度也開始降溫。

何其正行情走低後,王老吉和加多寶又開撕,結果就是無論是罐裝王老吉,還是罐裝加多寶,二批價格都從約72元降至62元左右,並且都相繼推出了瓶裝產品。何其正想要重新贏得市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啊。


天下何思何慮

為什麼說王老吉跟加多寶打架結果搞死了和其正?

很通俗簡單的理解觀點,

人都有一種喜歡看熱鬧的心理,哪裡有熱鬧看就往哪裡擠,連那些不愛看熱鬧的人也被影響了,起身去看一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就出現了“空間轉移”了。

比如這地方原本生意人流量很冷清,有一天這裡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圍觀看熱鬧的人一下多了起來,恰逢吃飯時間,很多人為了方便就選擇在原本生意冷淡的店裡吃飯,這樣突然人就多了起來了,一吃感覺味道也還不錯,口碑就有了,傳開了,回頭客也多了,固定客人產生了,以前原本生意好的店由於失去了之前的客人,生意變慘淡了,不得不關門大吉,

這個就是完全靠“環境發生不確定效應”而使原本生意好的店變得慘淡,導火線就是因為那裡突然有了“熱鬧”引起了大眾的“愛看熱鬧好奇的心理”,也屬於環境產生的聚焦,

王老吉跟加多寶打架,進一步引起提高了大眾的好奇心,究竟為什麼打架?吸引了人的眼球,聚焦點產生,有一種說法叫“上了熱搜”,

和其正想坐收漁翁之利,卻眼睜睜錯失了良機,“只要有戲出來,就會引起觀眾的好奇”,和其正靜悄悄的,怎會不死呢?(哪怕是參與進去打架,都不會一下被打死,可能還會逆襲)

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故事已經沒人看了,

所以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和其正必死無疑,

再比如,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如果沒有經常出現那種“魏打吳,魏打蜀,蜀吳抗魏”的話,蜀或吳早就死了,不可能還三國鼎立那麼長時間,

以上觀點,證實了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結果搞死了和其正。


詩夜城主

這是一個很常見而又經典的例子。通俗的說三個同行,兩個做大生意的,一個做小生意!兩家大單位開始惡性競爭,就開始打價格戰,這樣利息空間就會越來越小,而小單位的生產規模和產量上不去,價格下不來,這樣長時間下去會被拖垮!


秀色成都

商場如戰場,王老吉和加多寶之間我認是企業之間誠信之間出了問題。而和其正與它們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只是和其正缺少創新能力,盲目彷效王老吉的營銷模式,實際上是自己把自己綁在了王老吉和加多寶的戰車上,因此,中槍也不足為奇。商場競爭也要創新,否則,在商海中就會翻船。就像那句廣告詞,怕上火喝喝什麼,結果最後都上火了,包括沒有關係的和其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