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圓桌派》這個節目?

做個太陽暖珊珊

很偶然的機會,看到有《圓桌派》這樣一個談話欄目。第一季最開始吸引我一道門是欄目的開頭短片,好奇的人可以現在就去打開第一季看一看,一檔欄目,怎麼做,能稱得上從頭到尾一絲不苟的精緻。

每集時長大概在半小時左右,主持人是《鏘鏘三人行》裡的竇文濤先生,看完第一季的前四集之後,這個欄目大概的樣子是:既高雅的起來也通俗的下去。

竇文濤在這裡,與在《鏘鏘》里正襟危坐的樣子不太一樣。

首先,每一集裡談話或者說聊天的話題設置,更加貼近社會生活、熱點事件,不同於《鏘鏘》裡新聞評論員似的鏡頭設定,這裡的竇先生多了一些人間煙火氣。

其次,《圓桌派》裡,竇文濤和受邀嘉賓的狀態非常像週末休閒時,約了三五好友來到家裡,圍坐在一起,沏上一壺茶,焚一支幽靜清雅的香,就桌面上的問題,輪流發表自己的觀點見解,每個人都帶著自己從事的職業、過往的人生經驗,就同一個話題,侃侃而談,氣氛並不緊張,也不總是顯得肅穆莊重。

截至目前,《圓桌派》已經做到第三季了,不管是收藏家、主持人、作家、音樂人、明星、娛評人、演員等等身份角色的人,能夠在半個小時的時間裡,給觀眾一些帶著思考新鮮度和溫度的內容,很棒。

2018-02-24 22:05

——衡·Isabella


吾腔調

國內綜藝節目中,播到第二季,口碑不降反升的,不多。

評價人數只有幾千,評分卻在8分以上,低流量高口碑的節目,更不多。

這兩點,《圓桌派》都做到了。

這是一個神奇的節目。

主持人是老臘肉直男竇文濤就算了,兩季嘉賓沒有一個小生小花。

佈景簡單,沒有LED和大屏就算了,總共就一個房間、一張桌子,外加一炷香。

嘉賓們只顧著自己high 聊,動不動說出一些很文(nan)藝(dong)的話,但沒有一句能上熱搜、上頭條的。

那,口碑都是從哪兒來的?

從節目裡來。

第二季的第一期節目,講的是出身,請到的嘉賓是馬未都、柯藍、蔣方舟。

幾個人都是竇文濤的老友,但有區分度:馬未都、柯藍都是從小在北京長大;蔣方舟呢,被竇文濤調侃為“湖北襄陽一枝花”,家人都是鐵路職工。

而竇文濤對自己的認定,一直都是從小城市石家莊走出的主持人,所以姿態上把自己劃到了跟蔣方舟同一陣線。

劃好陣線,不是為了針鋒相對,而是以自己為例子,來擺事實講道理。

竇文濤拋出問題:一個人的好處,和覺得你自己不好的地方,跟家庭出身有多少關係?

蔣方舟接招,給自己戴了個“鳳凰女”的標籤:出生在小地方,爸爸是鐵路乘警,媽媽是鐵路子弟學校的老師。

體制內的生活,在小範圍裡坐井觀天,或許是一種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來了。

小城姑娘蔣方舟去廣州的親戚家,姨姥姥把家裡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來讓蔣方舟撿。因為耳聾,很大聲的說:翻吧翻吧,盡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階層,過的都是這樣的生活,但這並不是馬未都、柯藍過的生活。

馬未都就說,他母親從來不穿北京產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廣州的鞋。

即使在蔣方舟成長的年代,這也算是相當中產的生活了。出身對人有沒有影響,相信觀眾已經有各自不同的判斷了。

更重要的影響,是心態。

蔣方舟的“討好型人格”,竇文濤在北京孩子面前會羞怯,都從出身上找到了根兒。

馬爺神補刀:河北的問題就在於,它是烘托北京的。

竇文濤發散:優越感,帶來了混不吝的放飛自我。

蔣方舟昇華:這種放縱性情,其實是對佔用公共資源的不害羞。

這個過程,很像排球場上的一傳→二傳→進攻,一環扣一環,沒了誰都不行。

柯藍呢?跟陸亦可一樣三觀超正,隨時出來糾偏。

這種打配合的結果就是:看似每個人都在扯閒篇兒,但都通過自己的表達,讓答案自己跳了出來。

從節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圓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會發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不管是明星、作家還是演員。

節目裡的每個嘉賓都沒有光環,只有素顏。

所以沒有人設,只有真人;沒有高潮,只有機鋒。


《圓桌派》沒有“演”,所以熱度和傳播率很難更上一層樓,但是內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陳先生說:可能中產階層更願意看《圓桌派》,因為清清淡淡不吵不鬧沒有撕逼,看了還能有點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東西,就看大家怎麼選。

其實,節目的氣質,很大程度上是由做節目的人決定的。《圓桌派》其實是竇文濤的舊節目《鏘鏘三人行》Plus版。

竇文濤自己說過:鏘鏘是新聞,圓桌是生活;鏘鏘是公共,圓桌是私房。

舞臺上的話,是說給別人聽的。深夜裡的私房話,才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體己話,它可能有點糙,但不會美化,不打高光,因為不需要。

竇文濤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適合談話類節目的,因為他太不合乎標準了。

標準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樣以情動人,或像何炅一樣什麼話都接得住什麼場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個報道,《快樂大本營》的二十年特別節目,給何炅感性、眼紅紅的時間,只有10秒鐘,時間一到立馬就要切換回大家熟悉的快樂家族領隊。

這對竇文濤太難了,一個經常被扣上“炮轟”標題的主持人,不會說車軲轆話。

時不時動作誇張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諢的時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對丁璇女士,他的態度不是諷刺,而是戲仿。這其實是有風險的,拿捏不好尺度就會引起爭議。竇文濤把原話說出來,把判斷留給觀眾自己。

即使是跟靠“說話”吃飯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獨行了:魯豫的專長是拋磚引玉,讓嘉賓說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寶:催婚、催生、問別人怎麼好上的;蔡康永會引經據典,有溫情也有冷箭。

竇文濤呢?直不楞登得像孫悟空。這幾年可能年紀大了,不懟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氣褪掉了,也還是個直線型思維的真·直男。

但,一個健全的市場,一定是既有靜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有的節目給你深夜雞湯,有的節目給你苦口良藥。選擇的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裡。看什麼樣的節目,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樣是自己的選擇。

給自己一炷香的時間,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節目,才不會耽於聲色。


桃紅梨白

我是衝著竇文濤才看《圓桌派》的,基本上還是秉承《鏘鏘三人行》的談話風格,但是明顯收斂了很多,話題也偏向簡單膚淺,嘉賓更是如此,話到嘴邊留下好幾句,畢竟畢福劍的例子擺在那,誰還敢亂說,有些話說的自然不敢那麼直接和明顯。尺度比《鏘鏘三人行》小了很多。但是《鏘鏘三人行》被停播了,不知道竇文濤心裡怎麼想,反正我是感覺挺遺憾,挺可惜的,一個人能堅持做一個節目那麼多年,確實很不容易,只是它停播了。之後竇文濤主持《一路書香》,我看了兩期就看不下去了。只有《圓桌派》還能看下去,一個沒有表達自由,思想自由地方,很難孕育出什麼好東西,更不會擦出什麼火花,《圓桌派》的嘉賓的整體水平也比《鏘鏘三人行》差了很多,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上,雖然梁文道、許子東和馬家輝也會去做嘉賓。套用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裡的一句話: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是我允許你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可惜很多人不同意別人的意見,就讓別人閉嘴了。



順便說一下,我更懷念,也更喜歡《鏘鏘三人行》的老背景,新改版的背景總感覺多了幾分俗氣。




《圓桌派》對於《鏘鏘三人行》的老觀眾來說可能節目水平和質量有所下降,但是對於新觀眾來說可能還是不錯的,觀眾的年齡、看視頻的習慣、文化水平不同,個人有個人的喜好也不同,喜歡看就看看,不喜歡看就忽略,僅此而已。但是,《圓桌派》還是值得看的。


行遠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在這個快節奏,商業化,重包裝,小鮮肉橫行的年代,幾個老男女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後就可以把錢賺了?

實際上,從專業角度上講,就是有這麼幾個老傢伙,他們確實有實力坐著聊著就把錢賺了。

一、關鍵人物竇文濤

說竇文濤是中國最牛的主持人一點也不過分。198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在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工作了7年,在此期間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這些都是中國新聞人的最高榮譽。也就是說他在出道早年其實就乾得很好了。

1996年3月,作為國內新聞人的精英加入鳳凰衛視,到香港工作,主持《相聚鳳凰臺》、《時事直通車》、《鏘鏘三人行》、《文濤拍案》、《滔滔不絕》等。

一個出生於大陸,經過了高考嚴格選拔,接受了重點高校專業新聞培養,然後又常年在特區,與世界接軌的媒體界接受嚴格歷練的新聞人的經歷是極其寶貴的,像擁有他這樣的履歷的人屈指可數。而從1989年到今天,一歷練就是近30年。

風格上,作為一個極其專業而優秀的主持人,竇文濤的特色並不是突出自己的個性,而是非常低調,懂得如何開啟話題,接嘉賓的話,適當捧起嘉賓,讓節目效果達到最佳,這是一個主持人的最重要的素質。

如果說以前的節目裡,竇文濤都是給別人打工,那麼《圓桌π》是他在新聞界,主持界,媒體界打拼了一輩子,自己為自己做的節目,有更多決策權。可謂是萬事俱備。

二、牛逼嘉賓關係硬

到現在除了還沒有請到蔡康永,《圓桌π》的嘉賓模式是中國最牛的主持人竇文濤做主持;中國最牛的文化人馬未都,還有其他各領域著名的文化人和科學家比如說陳曉卿,徐靜蕾等說科學文藝;梁文道,許子東等代表老臘肉說人生哲理;而還有一個蔣方舟負責吸引網上吐槽火力。而其實他們所有人不管是什麼人設,自身在專業領域都很牛很牛,包括了各行各業,各年齡段,覆蓋各粉絲群,擁有各種話題性。

要知道,這些嘉賓不管是為了錢來也好,還是為了關係來也好,能來湊一桌,分享自己的故事,就一定會爆發巨大的潛力和碰撞出巨大的火星,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都太富太有內涵,眼光和見識總能給人啟發,引起共鳴。一般人和一般的節目是攢不起這樣的局的。

不用的主場嘉賓和客場嘉賓能來給竇文濤這個節目捧場,足以見得幹了大半輩子的最牛主持人在業界的號召力。

其實在這裡還想給蔣方舟鳴不平,不管她在現實生活中是個什麼樣的人被多少人汙衊為鳳凰女,心機婊,但是在《圓桌π》上的表現,根據她這個年齡,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要知道同期還有一些年輕嘉賓和這幫老傢伙在一起聊的時候,談吐舉措都不是很得當的,而蔣方舟最後的呈現出來的效果是恰到好處不溫不火的。有時候真的覺得中國有些人為什麼那麼狹隘,就容不得看不得自己的同胞好,而但凡是舶來的就使勁跪舔。

三、話題人文關懷深

作為職業的新聞人,主持人,製作人和他的老夥伴們帶領的創作團隊,對中國當下社會的一些話題和問題的把握非常準確,而老江湖竇文濤很知道那些話題該說,哪些不該說,什麼時候可以點到為止,適可而止,度把握得非常好。

節目內容上只要和梁文道沾邊,檔次就不可能低,因為梁文道可以算是在哲學,新聞學領域融貫中西,有真才實學的一個學者,說他是中國的福柯可能都不過分。

梁文道

福柯

四、表面低調其實高調

竇文濤可能人到不惑之年以後,少了年輕時候的激進,多了一些睿智,所以他給自己的人設是有點痞,什麼小時候看女軍人啊,什麼摸女同學啊,張口就來。就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造型,然而這種人設和他媒體界大佬的身份明顯是不符合的,所以,其實是為了效果。

以前在電視時代,梁文道主持的一些節目往往放在深夜,表面上看這是人們最不關心,最不火爆的時段,然而實際上,凌晨和深夜,是萬籟俱靜,人們感情上最脆弱,內心最空虛的時段。往往這個時候很多觸及心靈的話題很容易打動觀眾。所以說,可能八九點一個很火的劇確實可以迅速圈粉,但是風頭過了以後,很快就會被這個快消社會忘記,然而梁文道多年來不溫不火的深夜聊天,不但圈到了很多高素質資深粉,而且他們絕對是死忠粉。

《圓桌π》的低調其實表現的是高調的自信——你愛看不看,你愛喜歡不喜歡,我們就說我們的,敢有這種自信,是因為他有牛逼的製作人,牛逼的主持人,牛逼的嘉賓,牛逼的話題,牛逼的節奏把控,牛逼的情懷......這是多年工匠精神醞釀所成的精華。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這一切元素長達幾十年的積累,讓梁文道自己的節目《圓桌π》橫空出世了,真的很為這樣一個有追求的新聞界前輩感到開心,也為長期被小鮮肉刷屏,精神極度匱乏的觀眾開心。

祝《圓桌π》越辦越好!


HannibalLecter




總體來說,這是一檔有深度也有趣味的談話類節目,其娛樂性當然不如現在的一些綜藝,但在引導我們深度思考上還是有所幫助的,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花滿樓大戰姬無命

我是一有空就看《圓桌派》

如果大家看這種談話的節目,4個人的聊天節目,目前也就一個吧?

你們誰還能找出來第二個嗎?

馬未都和高曉松的都是一個人說,這不叫聊天節目,聊天節目就得多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

嘉賓們把觀點和想法通過節目說出來,讀者們對號入座,每個讀者都有自己喜歡的嘉賓。

竇文濤以前的節目是三個人,現在的《圓桌派》是四個人的,我感覺還是三個人的節目好,因為三角型是最穩固的形狀,四角型就不穩固了。你們說對吧?

嘉賓談話的內容才是最重要了,我特別喜歡裡面的馬爺,因為他說的段子都自己或者身邊人的故事,而不是其他嘉賓說書裡面看到了什麼?馬爺說的更真實一些。

其實說到這,像《圓桌派》這樣的節目國內怎麼就沒有第二個做的呢?

我認為做為竇文濤,在節目中也不能說很多話題,一年中發生的事或人都很多。其他的自媒體人說的話題也很多。為什麼止今沒有一個和《圓桌派》類似的節目出現呢?

是大家沒想到嗎?還是有別的原因?


三人志

其實就是鏘鏘三人行的衍生版、加長版,是一個社會話題的訪談節目。還是國內獨樹一幟的一檔節目,深入淺出的談論社會問題,心理問題,熱點問題。個人還是比較欣賞這樣的節目,雖然不會像有些綜藝節目那麼熱火朝天,但是它就可以這麼不溫不火的存活下去,希望它有著無限的生命力能一直走下去。這檔節目製片人似乎就是竇文濤自己吧,所以竇氏風格很明顯,但是嘉賓人數比鏘鏘多了一個,時間也長了20分鐘,可以把話題談得更深入,更透徹了。


聽我分析


小華42712360

鏘鏘三人行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圓桌派就剩下陽春白雪了!鏘鏘三人行是日記隨筆,圓桌派是命題作文!鏘鏘三人行是現實中國的合理性,圓桌派是我愛我的國偉大美利堅!事實證明三角的穩定性是最好的!


京城侃大少

圓桌派作為一檔全新風格的聊天真人秀節目。

從節目形式看,風格簡潔,一張桌,四個人,一支香,每期圍繞一個主題確不拘泥於主題,與傳統的訪談類節目相比,更為輕鬆。

從節目內容看,《圓桌派》每一期的主題都是圍繞近期流行話題或者大多數人較為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從主持人到嘉賓,都是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或者在某一領域較有成就的人,對於人生經歷不足的年輕人,他們豐富的閱歷與知識總是讓人眼前一亮,對於人生經歷豐富的人,不管他們的觀點是否與自己一致,也能有所對比,進行一番思考。

《圓桌派》之所以能獲得成功,與其與時俱進,又不缺乏亮點,同時又輕鬆幽默的風格不無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