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心繫扶貧的瀘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餘芬同志

  • 追記心繫扶貧的瀘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餘芬同志:餘心念茲 芬芳在茲

古藺縣太平鎮走馬村300多公里外的重慶,餘曉聰將一塊舊毛巾縫補的枕巾從古藺帶了回去,視若傳家寶。枕巾泛白的顏色顯示著歲月磨合的痕跡,這是他二姑餘芬的遺物。

時間過去5個月了,陳開政仍舊不能釋懷。如果可以,他希望一覺醒來,時間回到2017年12月24日以前,車禍沒有發生,妻子餘芬還在。無奈,時間無法倒回。

時間會撫平傷口,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紮根貧困地區的扶貧故事讓我們難以忘懷;帶著感恩之心勤儉持家的家風故事更讓我們敬佩。她,叫餘芬。

追记心系扶贫的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余芬同志

餘芬生前幫貧困戶打掃衛生

她經常幫學生“喊費”一學期總有幾個月拿不到工資

餘芬出生在古藺縣東新鄉李家寨。餘家生活艱難,但趕上老師家訪“男女都一樣”,學校又減免學費,餘芬有幸跨進校門。小學畢業,餘芬考上東新中學,但上學每月需支付30斤大米和4塊5毛錢的生活費。

家裡吃飯以紅薯、玉米充飢,偶爾能吃上大米,但女娃考上了還要不要繼續上學“?考上了,就讓她去讀吧。”最後,餘芬母親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天剛亮,她打包好鋪蓋,扛上30斤米,將餘芬送往20多里坡路外的東新中學。

30多年後,餘芬的同學陳德敏還記得,那時餘芬小小的個子,每天早晨4點就起床,摸黑到宿舍外面的路燈下看書,無論冬夏“。冬天可冷了,她的手腳處處都是凍瘡。

”初三畢業,師範的升學率只有百分之幾,餘芬差那麼一點。班主任李宗森特地跑到她家:“讓她再復讀一年吧,明年一定能上。”李老師的話,給了餘芬希望。第二年,餘芬成為村裡第一個考進敘永師範學校的女生。

拿到通知書那天,父親噙著眼淚說“:要不是她媽起早摸黑、走家串戶賣3分錢一碗的豆芽,湊齊她每月4塊5的生活費,她也不會考上。”聽著父親的話,餘芬哭得很傷心。豆芽三分錢一碗,湊齊每月4塊5的生活費需要賣掉150碗才夠。多年以後,餘芬每到菜市場,碰到賣豆芽的總要稱上一斤。“她不是愛吃,而是一種情懷。”妹妹餘小梅說,買豆芽是二姐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恩當年那些買母親豆芽的人。

讀書是幸福的,餘芬也想把這份幸福傳遞下去。

師範畢業後在丹桂鎮巖灣小學教書的餘芬,首先要解決學生入學難題。“學生窮,經常交不起學費。”66 歲的張先躍老師說,當地習慣把擔保賒欠學費叫做“喊費”,而餘芬經常幫學生“喊費”。學生交不起學費,她就以教師的名義擔保向學校賒欠學費,如果家長還不上,學校就會扣老師工資。那時,餘芬每月的工資70多元,她經常以擔保的上限500元來“喊”。一學期下來,她總有幾個月拿不到工資。

後來工作調動,餘芬到鎮文化站、再到縣文體廣電局工作,但她關注教育的初心不改。在文友倡議的愛心助學活動中,餘芬資助了古藺縣馬嘶苗族鄉、護家鎮等地的貧困學子。2016年,受她資助過的一個名叫錢途的孩子,考上了浙江大學。

命運的改變有時只需要有人拉你一把,而餘芬時常會伸出手。

“我一生最敬重的人就是二姐。”母親離開得早,只比餘芬小五歲的妹妹餘小梅,更多的時候把餘芬當母親。

初中畢業沒考上中師的餘小梅本打算放棄,剛結婚的餘芬硬是回老家把她接過來一起住,供她在丹桂中學復讀,鼓勵她再考。這一住,直到餘小梅中師畢業、找到工作。結婚以後,餘小梅回孃家也是回的餘芬的家。

親戚家10多個孩子先後在她家借住過

回憶的閘門一旦打開,記憶便如潮水般湧來。

“我最親愛的寶貝兒子,媽媽還是要把前輩做人的道理講給你,或許在今後的人生中對你有幫助,感恩與回報,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助人與善良,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寬容與理解,這是做人的基本素質……”

18歲的成人禮,餘芬花了兩年時間為兒子準備了一份“成長記憶”,裡面收錄了兒子從小到大的照片、成長路上的故事。

兒子陳喆11歲就被送去成都讀書,每隔一段時間餘芬就會給他寫一封家書,將濃濃的母愛藏在文字裡。在給兒子18歲的成人寄語裡,她整整寫了十四頁。

“媽媽總是充滿正能量。”在兒子眼裡,媽媽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從不抱怨生活,樂觀地面對所有問題。

“前後兩家人那麼多人要照顧,能節約一分是一分。”餘芬生前好友陳德敏有時到古藺參加培訓,會在餘芬家歇一兩天。

“這些年,在他們家借住的親戚沒斷過。”在最初30平方米的小屋內,最擠的時候容納了6口人。那時,大姐夫過世,大姐無依無靠,餘芬將大姐及家中的兩個孩子接來一起住。家裡孩子們擠在一起看書學寫字,讀書聲此起彼伏。

陳德敏在餘芬家第一次見到餘芬侄兒陳川飛時,男孩留著長頭髮,坐在沙發上卻把腿放在茶几上。她心裡為餘芬擔憂,這孩子可不好管。

餘芬丈夫陳開政的兄弟陳開良在新疆打工,查出患有尿毒症,妻子改嫁,孩子陳川飛無人管教,餘芬夫妻便將孩子接來,這一管就是6年。在餘芬家度過初中、高中時光,陳川飛考上了成都航空學院。“這孩子現在簡直判若兩人。”陳德敏感嘆餘芬管教有方。

生活是平淡而普通的,愛卻在屋裡蔓延。

除了陳川飛,陳世友、陳舉、餘曉聰、甘茂葉、陳旭等前後兩大家的10多個孩子先後在餘芬家借住過。他們或讀初中、或上高中,在此度過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青春期。

“家裡住過那麼多孩子,你喜歡哪個?”曾有人問餘芬。“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親。”快人快語的餘芬說起親戚家的這些孩子如數家珍。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餘芬在家幾乎不看電視。引導孩子閱讀,她就常把《論語辯才》《詩經》《哈佛家訓》等書拿出來看。

“不管是哪個親戚的孩子在家住,媽媽都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教育。”今年,陳喆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8月將遠赴美國求學。懷揣著家書,思念更加厚重。“媽媽很喜歡幫助人,而且不求回報,我也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