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趙洪璋|為中國小麥育種史寫下光彩奪目的篇章

趙洪璋院士為中國小麥育種史寫下光彩奪目的篇章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1987年,趙洪璋(左三)在中國農科院

與莊巧生(左一)參加彙報會

趙洪璋教授畢生致力於我國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凡50餘年,為我國農業生產和小麥育種做出了巨大貢獻,功在國家,利在人民,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重視,贏得廣大科技人員和農民的尊敬與愛戴。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趙洪璋教授在我國小麥育種發展前沿不斷開拓前進中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國小麥育種史寫下光彩奪目的篇章。他先後主持育成並推廣了以“碧螞1號”“豐產3號”“矮豐3號”和“西農881”為代表的四種優良小麥品種,累計種植面積約9.5億畝,增產小麥約256億公斤,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當屬“碧螞1號”,它是我國有史以來適應性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品種,1959年種植面積達9000萬畝,創我國最高紀錄,也是我國早期育種中通過中外品種間雜交創造小麥新品種最成功的範例。“豐產3號”的育成開拓了我國黃淮冬麥區啟用西北歐極晚熟小麥種質資源的第一例,20世紀70年代最大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矮豐3號”是我國小麥生產上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半矮稈品種,對推動我國小麥矮化高產育種進一步發展起到了良好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育成的“西農881”等品種開創了我國北方冬麥區兼抗赤黴病育種成功的先例,已在陝西關中地區推廣種植。這一系列開創性成果的取得,是趙洪璋教授潛心鑽研、開拓進取、大膽實踐的科學精神的體現。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趙洪璋教授不僅為人民奉獻出一批又一批的優良小麥品種,還在長期育種實踐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精湛實用的育種技術體系。他認為,生態學也是作物育種的理論基礎。光溫、水肥等生態因素不但與性狀形成有密切關係,也是塑造品種適應性的重要外部條件。育種家要以適應性為鏈條,將育種目標、親本選配、後代選擇、品種利用等環節貫穿起來,使育成品種的綜合性狀能夠在性狀—個體—群體—農田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顯示其協調性。他強調,品種的突破首先來自育種目標的“突破”。育種目標既要全面又有主次,標準要明確、具體、恰當,指標要落實到性狀及亞性狀上。當地主栽品種是制定育種目標最具體的參考模板,要善於從它們身上找出當地生產條件下經常起主導作用的性狀作為主要目標,並針對其主要缺點加以改造,並總結出以綜合育種目標為核心,全面貫徹四條選擇原則的育種策略:一是抓住重點目標,要善於確定最重要的目標性狀作為重中之重,一旦明確就抓住不放;二是逐段綜合選擇,目標性狀選擇要落實到各個生育階段,以上階段入選材料為基礎,逐段累加目標性狀,既注意性狀之間的協調性,又注意性狀本身的時空變化;三是累代系統考慮,注意性狀在上下代的關係和表現,發揮系譜法前後參照、多代累加比較的優越性;四是辯證靈活處理,不同組合既有統一標準,又有不同要求。選擇時要按目標性狀主次、遺傳特點、代數早晚、群體大小等掌握適當強度。另外,既選品種,又留特異材料,以豐富親本資源。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深入基層、聯繫群眾,通過調查研究解決生產和科研的實踐問題,是趙洪璋教授的一貫作風。在“碧螞1號”的試種示範中,他經常向老農請教種莊稼技術,徵詢生產用種意見,並同他們一起種試驗田,從中得到許多教益。他艱苦樸素、平易近人、開門見山、講求實效,群眾也樂於和他交朋友。他實事求是、敢講真話、剛正不阿、與人為善,而且矢志不渝。在評價和推薦生產品種時,不論是誰家品種,只要經過試驗和實地考察,凡是表現突出的,他就竭力推薦,發現不足時也明確指出;對自己的品種則更加嚴格要求,優點說透,缺點講明,讓群眾在實踐中自己做出評定。群眾深有感融地說:“聽了趙洪璋教授的話,種他的品種儘可放心。”不論總結工作還是參加會議,他總是在反覆瞭解實際情況之後,主客觀都講,優缺點全說,生動活潑,不拘一格。他常說:“按科學辦事,憑事實講話,上不瞞領導,下不騙群眾,這是為人做事的起碼準則。”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我和趙洪璋教授是同齡人,又都是搞小麥育種的同行。1950年第一次條鏽病大流行時,在全國小麥鏽病防治會議上初次相識以來,彼此在業務上接觸逐漸增多,相互瞭解切磋也日見加深,對於他從碧螞1號“一鳴驚人”以後,小麥育種工作蒸蒸日上,成效卓著,一直到晚年孜孜不倦,力求在關中地區育成能兼抗赤黴病的新品種等發展歷程和業績,歷歷在目,甚為敬佩。

“六五”以來,在參加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小麥育種技術研究課題活動中,我曾多次在會上會下與趙洪璋教授共商全國小麥育種大事,對他的為人處事更有親身體會。他十分關心集體事業,對協作攻關寄以厚望,一再呼籲專業協作,倡導開放育種,鼓勵材料交流,強調技術革新,並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先導,語重心長,感人腑肺。

注:本文根據莊巧生院士1996年為《趙洪璋教授生平》一書序言整理

沒有趙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1974年,趙洪璋院士(左二)與耿志訓教授

在李丕皋試驗地指導小麥育種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追求創新的育種思想

“趙洪璋教授能相繼育成‘碧螞1號’和‘豐產3 號’,就在於他的創新。創新,使他在解放前就大膽地抓住了碧玉麥與螞蚱麥雜交,育成了譽滿中華的‘碧螞1號’;創新,使他在20世紀50、60年代不膜拜‘老大哥’,育成了震動全國的‘豐產3 號’;創新,使他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小麥育種理論體系,成為公認的學術權威;創新,使他在育種中自我完善,學術與年齡作反向運動,成為永葆思想青春的老科學家。”李丕皋連用四個創新,對趙洪璋院士的育種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學術思想和實幹精神激勵我不斷前行”

李丕皋回憶說,1963年,趙洪璋老師招收研究生,報考的人數很多,趙老師從4名高分考生中選了他,就是因為他的專業課答得好、答得活,有幸成為趙老師的第一個研究生。因為文革延長學制,趙老師手把手教了他四年,趙老師的學術思想、實幹精神深深影響和激勵他在小麥育種領域勇於探索,不斷前行。

李丕皋回憶道:“趙洪璋老師說,育種家要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特別要注重育種原始材料選擇,在小麥苗期、中期、拔節期乃至成熟期,應有不同標準選擇,只有選好原材料,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培育出優良品種。為了讓我們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學活,遇到颳大風、下大雨的極端天氣,趙老師一定要讓我們到地裡,認真觀察記載小麥在極端天氣下反應,熟悉小麥品性。冬天再冷再凍,要求我們用手指點住小麥分櫱中心,瞭解越冬情況。” 1973年,為了小麥育種事業,李丕皋從西安市終南五七幹校副校長任上調回西安市農業研究所,與妻子封如敏一起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趙洪璋老師幾乎每年都來西安,到我的育種地裡手把手教我和妻子,還給我們寫過很多信,討論內容從小麥育種乃至做人做事,我們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師生,更是情誼深厚的父子關係。” 李丕皋回憶道。

在趙老師的鼓勵幫助下,1972 年,李丕皋和妻子封如敏發現並培育成功小麥新矮源“矮變一號”。1979 年,首次在世界上發現了小麥特異材料“小麥返白系”。1981年,培育的小麥新品種“西安八號”連續推廣十餘年,年推廣面積2000萬畝以上,獲農業部科技二等獎。1992年育成超高產小麥新品種“多粒穗分枝小麥-分33”。李丕皋還多次應邀赴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講學。

“能夠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一點成就,這都得益於趙老師的培養教育。可以說,沒有趙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談起恩師趙洪璋,李丕皋抑制不住他的激動。

聽說學校正在收集趙洪璋院士的有關資料,忙於搬家的李丕皋為了找出趙老師與他的來往信件,專門跑到自己的老住處,和老伴翻了幾天,整理出幾袋子的信件,帶回現在的住所。老伴白天挑,兒子晚上挑,他自己一一過目,翻了整整四天,終於找出來趙老師寫給自己的四封信,作為對母校紀念趙洪璋院士百年誕辰的珍貴禮物。

得知學校將隆重舉行趙洪璋院士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李丕皋很激動。臨走時,他再三叮囑我們:“趙洪璋院士是國寶級的大科學家,希望學校進一步總結趙老師的育種理論和實踐貢獻,繼承趙洪璋院士學術思想併發揚廣大,注重小麥育種創新團隊培養,為我國農業生產做出更大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