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聯為什麼沒有打掃戰場?

不忘初心145627047

一、蘇軍在戰爭前期基本一直在潰退中,丟失大量領土和武器裝備,根本沒有戰場可打掃,總不能跑去德軍地盤打掃去吧。後期蘇軍開始戰略反攻時,雙方在廣大地域的機動作戰,蘇軍經常突入德軍防線數十公里包圍殲滅德軍。這種長距離的作戰要求部隊必須長時間的機動,基本沒有時間去管打掃戰場這些事,殘酷的作戰就夠蘇軍忙活了。



二、德軍發現蘇軍士兵特別喜歡用繳獲德軍的槍支,於是德軍經常在來不及帶走這些武器時,便把這些武器掛上詭雷和炸藥,讓蘇軍士兵一碰便被炸死。所以後來蘇軍指揮官也明確士兵不得隨意碰戰場的德軍武器,防止額外傷亡。而對於德軍的重型武器如坦克、大炮等,一般德軍在撤退時都會對帶不走的重型武器予以炸燬,蘇軍也難以加以立即利用。所以前線的蘇軍基本也不打掃戰場,不僅沒啥用還容易遭到傷亡。


三、根本原因還是蘇聯強大的軍工生產,至少在武器彈藥方面蘇軍1943年以後一直都是充足的,從蘇軍每次進攻前大量炮兵的集中轟擊便可以看出蘇軍根本不缺乏武器彈藥。自己的彈藥都用不完,幹嘛還的費力去撿別人的呢,況且就算撿了,由於彈藥規格不一樣,在消耗完有限的繳獲彈藥後,也只得扔掉。

所以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的前線作戰部隊都沒有打掃戰場的習慣,往往交給後方的後勤和佔領軍來對已經絕對佔領的地區進行打掃戰場,但也是將還有用的重型武器裝備予以回收。比如德軍在戰爭後期便將繳獲的蘇軍的一千多門火炮從兵器局拉出來緊急用於東西兩線的要塞地區,補充炮兵的不足。


小小狼王

蘇聯被打的衛國戰,德軍的炮火已經能打到莫斯科了,飛機也能轟炸到莫斯科了,如果不是蘇聯人把紅場用偽裝藏起來現在的紅場已經不在了!德軍的坦克再有一天就能推進到莫斯科,夜裡下了一場大雪才把德軍的坦克發動機凍住。致使德軍前進部隊癱瘓。蘇軍第二天舉行紅場閱兵,受閱部隊直接出紅場參加戰鬥。對蘇聯的軍隊是多麼高的士氣,蘇軍憑藉天氣寒冷優勢,把德軍一路打的往後撤退,這時候的蘇軍哪裡有時間仔細的打掃戰場,看見的就拿,看不見的自然就成為歷史了!


順順868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曾一度成為二戰主戰場,蘇德兩國曾在寒冷的蘇聯本土進行過極其激烈的戰鬥,時至今日,如果我們再次走進當年的戰場仍能相當所以的找出大量當年的戰爭遺留物。然而,與當年的中日戰場不同,蘇德戰場上交戰雙方遺留在戰場上的武器裝備等物資似乎遠多於中日戰場,而且其中頗有坦克一類的“大傢伙”,難道當年的蘇德兩國真的“土豪”到不在意戰場遺留的那“一點”物資?

回顧二戰時期的蘇德實力,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實際上戰前蘇德兩國都擁有著相當完善的工業體系。要知道,二戰時的德國其軍事實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恐怖的程度,其士兵擁有絕對算得上完善的後勤補給,而蘇軍在二戰前期始終處於被打壓狀態,在德軍閃電戰的快速攻勢下潰敗的蘇軍甚至連一定程度的有效反擊都做不到,更不要提打掃戰場了。而到了二戰中後期,隨著局面的扭轉,蘇聯迅速發展並憑藉其強大的工業體系迅速生產出了數量驚人的武器彈藥,因此,事實上無論是蘇軍還是德軍,其士兵一般情況下都擁有著完善的後勤支持,武器彈藥方面並不缺乏,自然也就無需打掃戰場(蘇聯在二戰前期確實武器缺乏,甚至曾出現過兩人甚至多人共用一支槍的情況,但當時德軍勢如破竹蘇軍幾乎沒有勝仗自然也就無法打掃戰場,而當時的德軍後勤完備完全不需要拾取蘇軍遺留的武器裝備)。

除了後勤完善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蘇德雙方所使用的武器彈藥不同。眾所周知,即使是當今時代各國武器口徑仍舊五花八門,而在武器型號百出的二戰更是如此,當時各國所使用的武器彈藥口徑基本都不相同,蘇德雙方自然也不例外,士兵在拾取敵方武器後最多隻能將同時拾取的彈藥使用一空,而後失去了彈藥補給的武器自然也就成了燒火棍,而當時雙方無論是哪一方都不可能為己方士兵補給敵方武器彈藥,在不愁後勤的情況下士兵拾取敵方武器也無用武之地,雙方自然也就沒有了打掃戰場的必要性(同理,事實上越南戰爭時期所謂美軍士兵扔下M16拾取AK47的說法同樣不合理,畢竟7.62mm口徑的AK47與5.56mm口徑的M16彈藥完全不通用,不到極特殊情況士兵絕不會扔下自己子彈充足的武器而去拾取一把敵人遺留的彈藥不足的武器)。

除了以上問題外,武器使用方式也是雙方不打掃戰場的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不同型號的武器其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士兵在拾取敵方武器後由於不會操作極易發生誤傷事件。而且,包括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其使用方式差異巨大,未經訓練的士兵即使繳獲了敵方武器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使用。除此之外,為了擴大敵方傷亡,很多時候先行撤離戰場的一方都會特意在戰場上遺留一部分物資並施以詭雷,一旦敵方士兵將這些物品移動,詭雷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士兵傷亡,為了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士兵傷亡,一般情況下交戰雙方都會教育己方士兵不觸碰戰場遺留物品(仍有士兵因貪心或好奇而造成死傷,這也算得上是利用敵方貪婪心理的戰術了)

綜上所述,無論是蘇聯還是德國,實際上都沒有打掃戰場的必要性,而且,事實上也只有當時的物資匱乏、缺乏後勤補給且武器裝備落後的我軍需要打掃戰場(也只有裝備“萬國牌”武器且基本沒有後勤補給的我軍需要打掃戰場,果黨嫡系部隊實際上也沒也打掃戰場的習慣,畢竟日軍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還不如我軍用的捷克式)。蘇德兩國作為當時的世界頂尖強國,其軍隊擁有著相當完善的後勤補給體系並有完整的國家工業體系作為支撐,在這種背景下打掃戰場所獲得的蠅頭小利完全不值一提,而且無論是施行閃電戰的德軍還是後期以鋼鐵洪流硬憾德軍的蘇軍,其對於軍隊推進速度都是極為看重的,對於他們而言與其打掃戰場還不如繼續進軍以獲取更大程度的勝利。


僱傭兵

眾所周知,蘇德戰場是二戰中最大的戰場,投入其中的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更是無法統計。時至今日,依然會有一些挖土黨會從當年的戰場上挖出大量的武器裝備,那麼回過來頭想想,難道德軍和蘇軍在當時就真的不在乎這點物資嗎?

首先,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一路碾壓蘇軍,德軍以閃擊戰術橫掃蘇聯土地近千里,蘇軍可謂是被打得抱頭鼠竄,而德軍一向是注重推進速度,所以在戰爭初期無論對與雙方的哪一方都不會去打掃戰場。蘇軍打敗仗沒心思撿裝備,逃命要緊;德軍緊追其後,要滅掉蘇軍的有生力量,更才不會去撿裝備。

然後,從兩國的綜合實力來看,二戰時期的德國和蘇聯都是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其軍事實力更才是達到了別的國家望其項背的程度,其後勤補給系統也是相當完善的。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之所以戰爭中會出現補給不足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戰線太長,敵方會盡最大能力切斷補給線,造成後方武器裝備和燃料補給運不到前線,造成前線部隊補給短缺。

再次,在二戰中,蘇德兩軍使用的武器裝備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和不同,不論是武器規格,還是使用操作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士兵在拾取敵方武器後最多隻能將同時拾取的彈藥使用一空,而後失去了彈藥補給的武器自然也就成了燒火棍,而當時雙方無論是哪一方都不可能為己方士兵補給敵方武器彈藥的。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自己擁有足夠大的武器生產能力才是打贏戰爭的關鍵,靠撿拾對方的武器裝備要麼是自己沒有,要麼是應急。例如:7.62mm口徑的AK47與5.56mm口徑的M16彈藥完全不通用,不到特殊情況士兵絕不會扔下自己子彈充足的武器而去拾取一把敵人遺留的彈藥不足的武器。

另外,在戰場上,由於不同武器的操作不同,還會造成士兵的誤傷,這一點來說也可能是敵方的戰術。為了擴大敵方傷亡,很多時候先行撤離戰場的一方都會特意在戰場上遺留一部分物資並施以詭雷,一旦敵方士兵將這些物品移動,詭雷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士兵傷亡。

蘇德戰場瞬息萬變,大大小小戰役無數,部隊的來回急調更是家常便飯,有那時間去打掃戰場,真不如抓住戰機去進行下一次戰役,這對於蘇德雙方來說都是更重要的事情。


自覺者的孤獨

事實上,是蘇聯和德國都不太願意打掃戰場。這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蘇聯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他們的心態是,我與其花時間打掃戰場,還不如一鼓作氣,窮寇急追,這樣可能還會獲得更好的東西,如果一直停留在原地打掃戰場,萬一對手援過手來,再打過來,恐怕戰場上的那些勝利果實也保不住。

看過《偉大的衛國戰爭》片子的人一定發現,蘇德戰場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雙方都在邊境上埋了很多地雷,一旦蘇軍進攻得手,德軍選擇轍退,蘇軍如果再想打掃戰場,很可能會踩上地雷,遭到無謂的損失,所以與其停下來,還不如一直追下去更加實際一些。

此外,在抗日戰爭片中,我們的游擊隊最愛打掃戰場,因為他們手中啥都缺,能把日軍打跑了,自己再掃掃戰場,不僅可以獲得很多吃的罐頭,還可以擁有更多的槍支彈藥,所以我們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愛打掃戰場,記得亮劍中的李雲龍團長還通過打掃戰場,逐步裝備起遠超一個團的上萬人編制的部隊。

再回到蘇德戰場上來,蘇德兩軍武器制式不同,蘇聯人不習慣使用德軍武器,因為德這的槍械太精密,稍不小心就要壞掉,不如AK47槍那麼管用。再加上蘇軍的武器裝備有英美兩國源源不斷的提供,而德軍也不喜歡用蘇軍的裝備,覺得蘇聯人的東西太粗糙,不專業。於是雙方都在不差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大家都懶得再去打掃戰場,收繳武器了。


不執著財經

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保衛戰結束後,朱可夫號召一切力量全線反攻,命令要以快速推進方式打到德國本土,佔領柏林。

當時蘇聯各集團軍從各條戰線全面推進,以復仇的心態一直向前,所以戰鬥過後戰場只是稍加處理便留給後方。而蘇聯面積太大,德軍敗退到哪蘇聯軍隊就打到哪,有時甚至蠻荒之地。蘇軍接到的命令是不讓德軍有任何休整機,所以戰勝後要快速前進,沒時間去仔細整理戰場。甚至一輛燃燒的虎式坦克都會趴到二戰結束,德、蘇雙方士兵的屍體都會在荒漠之地躺上很多年。蘇聯人打仗很,也快,不拖泥帶水。說句最好理解的話,二戰期間蘇聯死亡數字全世界最高,人力物力極為匱乏,可能打掃戰場的人手都不夠。就像進軍我國東北打擊日本關東軍,都是中國人幫著打掃戰場,他們一路打過去,後面就丟給了我們,不過也好,不少地方武裝弄到了不少好東西!


驍勇34

看看蘇聯在二戰中獲得多少援助就知道為什麼了。這裡只說說美國的部分援助: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至於服裝,糧食等等還未一一列舉


手機用戶14891576527

蘇聯人不是不打掃戰場,而是很多地方來不及或者根本沒有精力打掃。

首先要說的是,蘇德戰爭,是名副其實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雙方都是重工業極為發達的工業國,在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上都是極為強大的,幾乎是不會面臨武器裝備短缺的情況的。

首先說裝備,蘇軍的武器裝備生產數量極為龐大,甚至在戰後廣泛出口給友好國家依然有大量庫存,所以在這方面而言,蘇軍是沒必要打掃戰場的,因為並不缺乏武器,而且即使拿了敵人的武器,彈藥的供給以及作戰時的識別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當然,游擊隊等在敵後活動的武裝力量是肯定需要使用敵軍武器的,也就需要打掃戰場。

其次,當事雙方的作戰主要就是裝甲兵航空兵等混合作戰,不是純粹的步兵作戰,而在這樣的高機動作戰條件之下,打掃戰場實在是浪費時間,而且極為耽誤戰機,極有可能出現還在打掃戰場,敵人就又反擊過來的局面。再比如乘勝追擊,不可能再去打掃已經被己方控制的戰區,重要的是去追擊逃竄的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其次就是規模了。蘇德雙方的作戰地域極為廣大,很多還是人煙稀少的森林草原等地區,在這種地區,即使是經過了幾百萬人的廝殺,殘留下來的戰場在相當的時間內是沒有人過來打掃的,在這點上不同於中國,中國人煙稠密,無論是敵後戰場還是正面戰場,附近總是有很多百姓等。

而且重要的是,當時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是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打完仗肯定是要打掃的,將還可以使用的武器裝備等收拾起來繼續使用,以及繳獲一些後勤物資等。

而這種情況在蘇聯是無法想象的,於是就造成了打完仗之後遺留下來的東西無人清理和打掃,直至今日,在廣闊的俄羅斯土地之上,依然偶爾能夠挖到很多當年的戰爭遺蹟,包括武器裝備,士兵殘骸等等。


戰爭之王

對比中蘇戰場,中國物資匱乏,對比日本的武器裝備,明顯處於劣勢,所以在每場戰鬥結束時,一方面己方物資消耗過大,需及時補充,另一方面,用敵方先進武器補充己方武器劣勢,以對抗強敵。而蘇軍與德軍在武器裝備方面,雖早起處於劣勢,但中後期,蘇聯憑藉自身強大工業製造能力,逐漸平衡戰場態勢,以人海戰術和利於維修,且廉價的武器裝備,在數量上取得優勢,無需藉助敵方武器。西線戰場雙方消耗較大時,蘇軍強大的後勤補給,也是戰勝德軍的因素之一。日軍在中國戰場,中後期時,後勤補給逐漸削弱,本國資源無力保障前線部隊,各種物資無法滿足一線部隊作戰需求,加上戰線過長過大,戰事時間過長,日本戰敗,是遲早的事情。而蘇軍在戰爭早起被德軍閃電戰暫時打蒙,後期反擊時,為迅速收復國土,且斯大林政府為爭奪戰爭和政治主動權,要求蘇軍在軍事行動方面迅速推進,也是造成不少局地戰鬥結束後,為爭取時間,不打掃戰場的原因之一。而且蘇軍不用繳獲對方補給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仇恨納粹。但德軍的少部分物資,蘇軍在有時間和條件的情況下,還是會利用,比如食物、取暖設備、油料和小型或輕武器。


奉天威子

不是沒有打掃,而是打掃的很草率。這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

第一,是戰爭態勢問題。

領袖城保衛戰之後,蘇聯進入大反攻階段,宜將剩勇追窮寇,趕緊打到柏林去搞小鬍子是大家的迫切目標,沒有時間去仔細打掃戰場。

第二,是後勤人力資源不足。

蘇聯衛國戰爭死了多少人啊,後勤主要由婦女承擔了,沒有足夠的人手去搞打掃戰場的事情。

第三,是蘇德不同的武器體系。

蘇德武器體系差別很大,雙方的武器和彈藥基本不能互用,而蘇聯也不是中共軍隊那麼可憐,搞萬國牌裝備。這導致紅軍沒有太多打掃戰場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