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首創《九陰真經》的黃裳是什麼來歷?

博書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這就是《九陰真經》的首句!這句是取自《老子》: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這說明《九陰真經》就是“道家”武學,貫徹始終是道家思想,“虛勝實,不足勝有餘”,而老頑童的“空明拳”也是完全符合這個思想,故而老頑童學《九陰真經》那麼迅速!



《九陰真經》的原著是黃裳,他本是宮廷官員,但閱讀道家典藏,武功超群!奉命征討明教,而明教中有很多武林高手,他與江湖人士大戰一場,互有損傷,但後來江湖人士向他復仇,他的家人被殺的一乾二淨,他自己為了復仇隱居深山,潛心修煉,總結一生所學,破解所有的武功招式,創造絕世武功的《九陰真經》,而當他重出江湖以後,卻發現仇人都死光了,因為他不知不覺潛心苦練了四十年!

《九陰真經》的出世引發武林的轟動,最終影響了江湖幾百年!而這一切都是黃裳的影響力!

首先,黃裳絕頂聰明!

作為一名文官,他只是在校對《萬壽道藏》的過程中,熟讀道家典藏,並且能夠將道家思想融會貫通,自己能領悟道家的高深境界,將其轉化為武功,這種領悟能力就黃裳的聰明才智。不是每個人看道家典藏就能夠領悟到武學至理的,而且黃裳是沒有武學基礎的情況下,自己完全通過一些書籍能夠轉化為武學,這份天資古今絕無僅有!

像王語嫣是一本天下武功的百科全書,但看了那麼多武學秘籍,她並沒有轉化為自己的武功;像老頑童周伯通對道家有一定的領悟,意識到“虛勝實”的道理,就讓他創造一套高明的拳法“空明拳”,但他有練武的基礎!所以,我覺得黃裳就是王語嫣和老頑童兩個人智慧的相加,把理論直接轉化為實踐,並且非常成功的典型


第二,黃裳武學奇才!

一個文官,完全沒有接觸過武功,就看了道家典藏,能夠成為一個絕世高手,這絕不僅僅是聰明,更是非常具有天生的武學天賦,就像是“老天爺賞飯吃”那個意思!就像一個文官,看了一些行軍佈陣的書籍,立馬就成為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這也是極其少見的,後世的王陽明可能算是一個!

如果他沒有天生的武學天賦,黃裳最多就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或者和覺遠大師差不多,把《九陽真經》融會貫通,卻只是強身健體!所以,黃裳的武學天賦是從孃胎帶出來的,他能把經書變成武功,這個過程首先要領會,然後在用肢體呈現出來,再成為一招一式!

並且,他從來沒有與人動手的情況下,在面對高手之時,他能擊敗別人,手足不僵化,這是極為難得的!

第三,黃裳善於總結!

總結上萬卷經書,他成為武功高手;總結其他人的所有招式武功,他尋求破解之法,他天下無敵;總結一生所學所見所悟,他撰寫《九陰真經》!他的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但他的總結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更是恐怖,他能用四十年把見過所有的武功招數全部破解,他的大腦在不斷的運轉,思索尋找更有利的方式!

而具備這種能力的就是獨孤求敗了,他的“獨孤九劍”也是破盡天下武功,他必須要想到每種武器發來的方向和路子,這是及其需要不斷思考總結的!

第四,黃裳影響深遠!

作為一名官員,他不應該捲入江湖紛爭,但黃裳不斷捲入了,而且大殺四方,這讓江湖人都感覺到很恐怖。隨後他自己苦心孤詣創作的《九陰真經》,一經問世,就引發江湖紛爭。

第一次華山論劍,王重陽奪魁,奪得《九陰真經》;而西毒歐陽鋒一直在江湖上興風作浪作惡多端,其根源也是想奪得《九陰真經》;老頑童和瑛姑的孽緣也是源於《九陰真經》;桃花島弟子被黃藥師全部打斷雙腿逐出師門也是源於《九陰真經》;後世的屠龍刀倚天劍秘密也是《九陰真經》………

一本武學秘籍,影響了一個江湖,這個江湖不屬於黃裳,卻深深刻下黃裳的烙印!




忠肝義膽嶽老三

黃裳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而且也確實是為朝廷校勘刊印過《萬壽道藏》的文官。金庸先生的小說裡屬於江湖傳說中的人物,在郭靖桃花島遇到周伯通後,通過周伯通講解《九陰真經》的來歷,把他的事蹟還原了出來,按周伯通所講,《九陰真經》為黃裳所創。



小說裡周伯通口中的黃裳跟歷史上的差不多,黃裳是北宋徽宗年代的一名文官(歷史上是福建人,做過福州知州),徽宗皇帝是個狂熱的道教信徒,他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並在他倡導下於政和年間整理校勘的道籍《政和萬壽道藏》橫空出世,受命這項浩大工程校勘工作的官員正是黃裳。黃裳受命之後,不敢辜負皇恩,可謂嘔心瀝血,為了防止出現紕漏,竟然一字一句的把所有道籍全部校對,熟讀了所有道籍經卷。而且為了應付這個浩大工程所需要的精力,效仿經卷上的強身健體,運氣調息等方法,邊讀邊練,專注之下,無形之中無師自通,竟然練就了一身強勁內力。《道藏》書成之日,除了自己精通道義,還修煉出了一身武功。



這時候,從波斯傳入的明教開始生根發芽並有大力發展之勢。徽宗皇帝作為天下道教的“教主”,豈容其他異教在自己的地盤上拉搶教徒,蠱惑人心。於是以朝廷名義,派出精通道義的黃裳領兵前去明教總壇,想讓黃裳以精妙道義歸化誤入迷途的教眾,如果不聽言教就順便把他們給滅了。誰知道明教那些江湖中人武林人士,以為朝廷派兵純粹就是為了來剿滅他們,憑藉各門武藝組織反抗。黃裳還沒開口,明教眾徒就即殺來,黃裳軍隊根本不是武林人士的對手,所以黃裳只能單槍匹馬,施展自己在道藏練來的武功,一戰之下便殺死明教的幾大法王,光明使者等知名人物。然後發瘋起來,見人就殺,又不知殺了多少。哪知道這些死者當中有些根本就不是明教中人,又或者是師出有門的武林名門弟子。頃刻間,黃裳就變成了武林公敵。



那些死在黃裳手下的同門紛紛上門尋仇(周伯通說的是什麼師傅師孃師伯師叔師兄師弟等等),黃裳武功之高尚能護全自己,但卻保護不了自己家人,家人皆都喪命於那些名門正派刀劍之下。落敗的黃裳為躲避江湖仇殺只得隱姓埋名隱居起來,伺機報仇。他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根本就不是這些武林門派合力的對手。於是他想到破解所有門派的武功招數,以增加自己對戰時的勝數。因此他潛心研究,把跟他有仇的所有名門武學通通都研究了個遍,然後又根據道籍經卷的記載和自己的理解,把所有的招式全部破解。



可是這一破解卻花費了四十年的時間,在他功成之日,覺得自己能夠報仇雪恨之時,他的仇家們早就已經掛掉了。他瞬間覺得所有的深仇大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空存了自己一身武藝。他不想就這樣枉費了自己半生心血,於是把自己所有武學見解重新歸納整理,編寫出了一部武學秘笈。因為自己所有套路都是為報仇所來,殺氣太重,陰險毒惡,乃是極陰之作,根據易經原理取名《九陰真經》。這部武學秘笈在他死後引起對武林長達兩百年的影響,江湖中為了爭奪它更是欣起無數腥風血雨。

我是羽菱君,一名歷史愛好者,個人觀點,不正之處敬請指出,羽菱君洗耳恭聽,歡迎互關,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