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恍惚的人》

譯者:李煒

版本:新經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面對年老的勇氣》

譯者:陳令嫻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10月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譯者:王國平

版本: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陽光博客 2017年4月

珍視和家人的時光

《恍惚的人》首版於1972年,因在日本首次直面老齡化問題,一經問世便引起轟動,“恍惚的人”於是成為失智老人的代名詞。年邁的婆婆突然離世,夫妻倆還未回過神,卻發現公公茂造已患阿爾茲海默症,神志不清,從此這個普通工薪家庭的生活發生了鉅變。雖是虛構作品,有吉佐和子卻將日常寫得真切動人,被衰老和失智折磨的長者,在家庭和事業間苦苦平衡的上班族,目睹家人離去時哀慟和彷徨的後輩。衰老不可抵擋,當這一天終於來臨,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力氣去應對?

重尋生命的意義

日本暢銷書作家、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母親在49歲時去世,留下他和父親獨處,他的父親在晚年罹患阿爾茲海默症,在照顧失智父親的過程中,作者慢慢重建了與父親之間瀕臨崩潰的關係。這本書與其說是想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年老,不如說是教會我們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當愛你的人漸漸變老,失去年輕時的能力和自信,甚至生活無法自理時,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如何與他們對話和共處,如何理解和體諒,如何引領他們在年齡增長中找回生命的意義。可以說本書最核心的命題就是:“對人類而言,幸福究竟是什麼?無法動彈、失去意識時,還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嗎?”

適應新角色

在這個商業化推動的消費時代,年輕人是消費的主要群體,於是崇尚年輕、懼怕衰老的觀念漸漸成為主流。似乎只有年輕才是值得驕傲的,而年老的魅力往往被無視。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年老也可以很美好,它意味著智慧、寧靜、更從容的選擇。本書的作者拉姆·達斯原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後赴印度修行數十年,在2001年身患中風後體會到了年齡的脆弱,寫了這本書,通過分析講述“新的角色”、“學習怎樣做一個老人”、“老去文化”、“臨終關懷”告訴讀者:“接受過去、回到現在,任由往事沉浮,不耿耿於懷、不妄下評論,頓然間你會有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