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經典史話(48):李商隱故里-沁陽市地名由來

焦作經典史話(48):李商隱故里-沁陽市地名由來

沁陽市地名由來

畫外音:沁陽老城原系野王故城,始建於春秋,擴建於隋朝,重建於元代,後毀於戰火。現存城牆殘垣約長485米,寬2—14.8米,呈上窄下寬狀,城內依然保留著一些明清時期建築。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隋朝改野王縣為河內縣,並將郡府由懷縣遷至河內。唐朝至元朝年間,河內作為懷川一帶的州、郡、路、府治所,明清作為懷慶府首府,城池幾毀幾建。民國年間,懷慶廢府改縣,名曰沁陽縣。

隋朝初年,隋文帝統一天下不久,率領臣僚巡視懷川,發現多數城邑因戰火被毀,斷壁殘垣,慘不忍睹。百姓破衣爛衫,衣不遮體。內心一陣酸楚說:遙想漢朝鼎盛時期,懷川二十餘座城邑,個個城池規模宏大,百姓安居樂業,一片繁華景象。可嘆三國、兩晉、南北朝,天下諸侯逐鹿,烽煙四起,戰爭連綿。爭的是皇位,毀的是城池,苦的是百姓,沖沖殺殺三百年,也沒見哪個諸侯坐享天下。如今天下一統,國家需要養精蓄銳,百姓需要安居樂業。依朕看來,懷川一些城池既然被毀,為防止大興土木建城,勞民傷財,可採取撤縣並縣手段,儘量削減城池數量。鑑於郡府懷縣城池已廢,可將懷縣併入修武,將郡府遷入河內,同時擴建河內城池。隨同臣僚聽了,紛紛稱讚隋文帝心繫百姓,明君再現,民之大福。

按照隋文帝口諭,朝廷規劃懷川一帶縣治,野王作為河內郡府所在地,將野王縣治改成了河內縣,野王城改成了河內城。

從此,野王作為一方地名走進了歷史。

在此後的1700餘年裡,城池雖然歷經戰火,幾毀幾建,名稱先後改為懷州城、懷慶府城、沁陽城,但作為懷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度輝煌無比,位列中原名城。直到民國年間,懷慶廢府改縣,名曰沁陽縣,寓意沁水之陽。

1989年9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沁陽縣,設立縣級市沁陽市。1998年,沁陽市(縣級)作為千年古縣被河南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沁陽市現有面積約623平方千米,人口約47.7萬。古今歷史名人:李商隱、朱載堉、曹瑾、宋學義等。風光名勝:神農山風景區。

焦作經典史話(48):李商隱故里-沁陽市地名由來

焦作經典史話(48):李商隱故里-沁陽市地名由來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焦作——城市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