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組建十幾支千人規模的騎兵游擊隊,專門針對遊牧民族的分散部落?

更改之後

根據題主的意思就是中原人按照遊牧民族的方式去對付他們。首先這在任何時代都沒有過的事。就算漢武帝時期,也沒有這麼做,而是每次都派出了大量軍隊和匈奴決戰。為什麼這個辦法不可行呢。



首先就是農耕民族文化的本質決定的。中原人都是以種地為生,如果根據題主的意思是需要人力去做的,中國的職業軍人是在唐朝之後才有的(府兵制),在這以前各個朝代軍人平時都是都是少量的,就是說戰時為兵,忙時為農,那麼你把這些人徵去當兵,對於農耕民族的人來說,誰來種地。

其次就是成本太大,遊牧民族的人從小就會騎馬射箭,訓練他們很簡單。可是對於中原人來說就不一樣了,騎馬射箭這些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去訓練他們。而且自古以來中原缺少的就是優良的戰馬,要知道劉邦出行都是用的牛車。在當時來說戰馬太精貴了。


還有就是按著題主的意思即使成功了意義不大,為什麼秦始皇築長城抵禦匈奴,漢武帝一定要尋找匈奴主力大決戰呢。從根本上說他們都是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問題。根據題主的意思這麼做,就像匈奴對漢朝一樣,只能是撓癢癢。

而且要知道打一場戰役的成本是很大的,漢武帝為了把匈奴打敗,把漢帝國前期幾十年的積蓄用完了還不夠,到最後漠北戰役之前的時候國庫空虛,最後不得已把鹽鐵收歸中央才有了錢去打仗。還有就是糧草運輸的問題,遊牧民族為什麼能夠搶了中原人的東西就跑呢,他們不擔心糧草嗎?首先他們在草原的適應能力肯定比中原人強多了,其次一旦進入中原,隨時隨地都有村莊,有人,搶吃的還不簡單嗎?可是中原人一旦去了北方,要麼是大草原,大沙漠,隔壁。方圓幾百公里沒有人,你去搶誰的,沒有村莊人口,糧草供不上只有等死了。


為什麼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古時候中原人對於,北方,西域這些地方根部不瞭解,張騫出使西域之後中原人才慢慢了解這些地方。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打去哪裡打,首先士兵就會產生恐懼,軍心大亂怎麼打仗。


小伍講歷史

這個問題就比較大了,一句兩句還真說不清楚。我簡單總結幾點,再等高人補充吧。

首先,戰馬問題。

這是個老問題了,組建騎兵隊伍,戰馬是最重要的。遊牧民族就是馬背上民族,人家的馬天生就是戰馬。

但是中原王朝就麻煩了。傳統農耕文明,牲畜的最大作用是耕種,所以,養牛要比養馬划算的多。

也不是說中原王朝不養馬,但是好馬不多。大家都知道的河套平原,那就一個良馬產地。漢武帝能發展出騎兵隊伍打擊匈奴,和擁有這裡有很大的關係。

後來到了宋朝,河套平原就成了西夏和遼的了,燕雲十六州也沒有了。失去了良馬產地,自然對騎兵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也不能說中原地區沒有馬,比如說明朝,朱元璋早期就建立起一隻龐大的騎兵隊伍。元朝統治階段,在中原地區甚至江南地區都開始辦馬場。朱元璋邊打仗邊蒐羅,騎兵隊伍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但是,不打仗之後,養馬就成了麻煩事。開始還是官方養馬,但是養著養著就覺得成本太大,常年不打仗,養著有什麼用?再加上管理混亂,戰馬的質量就下降了。

官方養馬進行戰備,本來就應該是重中之重。但是對於中原和江南來說,對於朝廷中有些不打仗的文官來說,耕地最重要,產糧食養活人最重要。馬場被擠壓,比如說北宋也養過馬,但是武備鬆弛,養著養著就變成了民間養馬。民間養的馬,拉犁種田是好手,但是上戰場能行嗎?

第二,發展騎兵的成本。

接著上面的說,養馬就需要地,有水有草有地方跑。所以為什麼河套平原重要,為什麼燕雲十六州也重要,因為那地方適合養馬。

來到中原和江南,土地都是用來產糧食的,拿來養馬成本太高了。另外,並不是說我組建一萬騎兵,養一萬匹馬就夠了。馬也是會生老病死的,也會有戰場損耗的,必須有大量的儲備才行。

對於中原王朝發展騎兵,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就是訓練。遊牧民族的馬天天撒丫子在草原上跑,拉出來就是戰馬。

中原王朝不行,馬需要訓練,人也需要訓練,要想去主動出擊對付遊牧民族,訓練量還必須很大。這樣的話,養活這支騎兵部隊,成本就很大了。要是遇到尚武的時代,明君的時代還好。

到了重文輕武的時代,到了昏君時代,怎麼辦?

最後再說一點,跟遊牧民族打游擊戰,真的很難。

人家是逐水草而居,沒有個固定的地方,你出去找一次人家,就要花費大筆的錢和大量的精力,還不一定能找到,就算找到了,一兩千的騎兵隊伍,打贏人家的希望很小。

想想當年的飛將軍李廣,奉命去包抄匈奴,竟然迷路了!李廣可是跟匈奴打了一輩子仗,就這還會迷路,打匈奴的難度可想而知。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中原王朝想不想打。有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不想打,你就沒招了。

就像前面說的,遇到重文輕武、武備鬆弛的時代,遇到昏君權臣的時代,人家壓根兒就不想打。


七追風

我來個獨闢蹊徑的回答吧。

我經常看港片,特別是臥底的片子。比如無間道,使徒行者,之類的。看多了,就琢磨出一個道道來。什麼是黑社會?什麼是警察?

警察去做了臥底,很多就真的成了黑社會;黑社會臥底做警察,最後做到了警察,簡直以為自己真的就是警察了。警察和黑社會的界限,在哪裡?


來看看,什麼是遊牧民族,什麼是農耕民族?說穿了,騎上馬隨水草而居,就是遊牧民族,下了馬去種地,就是農耕民族。我們常常以為,漢人永遠是漢人,匈人永遠是匈人。是這樣麼?李陵當然是漢人,但是投入匈奴後,其後人就都是匈人了,也成為遊牧民族的一部分了;金日磾本是匈奴人,進入漢地為官,其後人自然也就是漢人了。我們總以為邊疆上有條明確的界限,區分誰是匈奴人,誰是漢人。而實際呢?漢人進入匈奴,過上匈奴式的生活,其實就已經是匈奴人了;匈奴人不再騎馬遊蕩,而是安定下來種地,實際已經是農耕民族的一部分了。


十幾只千人規模的騎兵游擊隊,怎麼和匈奴人打仗呢?常年在遊牧民族領地上游蕩殺戮麼?如果是這樣,這十幾只騎兵游擊隊,最後只怕會被遊牧民族同化掉的。我們總以為,漢人組建的騎兵部隊,以匈奴人的方式在大草原上不斷的用匈奴人的方式生活,圍剿匈奴部落,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

一旦漢人騎兵長期以匈奴人的方式生活,作戰,那麼,漢人騎兵,還是漢人騎兵麼?


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就成為農耕民族;農耕民族逃難進入草原,自然也就同化成匈奴人。所謂的以遊牧民族的生活作戰方式來戰勝遊牧民族的方式,在短期內或許還可以,然而時間一長,用來刺別人的劍,最終必然會砍向自己。這是必然的。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養著一隻按照敵國的生活方式生活,作戰的部隊,到底是利還是弊呢?要知道,覆滅一個國家的,大抵並不是敵國,而是自己內部的叛亂。


張子曰

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遭到漠北遊牧民族的襲擾,做了很多防禦和反制措施,但是在熱兵器成為裝備主流之前,一直沒有根治這個頑疾。如果真的根除了這個牛虻,中國古文明是否還能演進到現在,可能也是一個問題。

中國人非常聰明,其所思所想往往超出時代的限制。比如管仲的經濟戰爭、秦始皇的封建帝制、宋元明時期的紙幣等,都體現了這個民族的對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超前思考。所以,在面對漠北草原威脅時,中原王朝已經做到了所能做的極限。

如果建設十幾支1000人規模的騎兵隊伍,假設是10支,就是萬人規模的騎兵隊伍。騎兵之所以是騎兵,是因為他能置辦武器,首先是馬匹(最重要的裝備),而大多數的農民不能。不管是徵兵還是募兵,都需要農耕國家的大量物資投入。一套騎兵裝備,人吃馬嚼的,還又脫產,需要有百戶人家供養。1萬騎兵,長期脫產,到漠北草原打游擊,需要消耗100萬戶農民的賦稅。這對國家財政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只有中原王朝在勢力強大時,才能勉強應付的來。

現在說說這些騎兵在草原上的給養輜重問題怎麼解決?

“以戰養戰”的法子行不通,農耕民族在草原上經常會迷路,而且農耕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也堪憂。漢武帝末年,李廣利對匈奴作戰失敗,很多漢軍將士在草原上往南走,最終返回到內地的只有1000多人。

在草原上生活的人,非常熟悉草原,各種偵查戰術應用嫻熟,不管你出幾路兵馬,遊牧騎兵都可以優勢的兵力包圍。在敵人的腹地打游擊,沒有群眾基礎,情報工作落後,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有沒有成功的呢?有。還不止一次。

案例一:冠軍侯

霍去病的“冠軍侯”,說的是他“勇冠三軍”,18歲出徵就帶著800騎兵縱橫草原,殺了2083匈奴人,往來千餘里,可謂是游擊戰了。然而,霍去病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衛青在主戰場牽制了匈奴主力。匈奴單于回過味來,霍去病早就回關內了。

案例二:秦襄公

再久遠一點的,是秦國開國時的幾位君主,都是帶著幾百騎兵,在草原上縱橫馳突,打遊牧民族的遊擊。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士飢餐胡虜肉。這些深入草原腹地的秦人游擊隊,都是敢死戰士,沒有幾個能回來的,給了秦人在周原的立足贏得了喘息之機。秦開是秦人宗主,戰死沙場,諡號秦襄公。

案例三:蘇定方

唐朝李靖3000騎兵雪夜奇襲陰山,大破東突厥,蘇定方帶200騎兵為先鋒,活捉頡利可汗。此戰的背景是李績在定襄一線纏住了突厥人的主力部隊。

可見,農耕民族用小股騎兵游擊戰術應對遊牧民族對漢民族的遊擊,實際上都是作為主要戰略目標的輔助性質的作戰內容。要麼是敢死之士,要麼是趁著遊牧民族主力被牽制,快速偷襲,速戰速決。遷延日久,必然不利。漢武帝晚年帶著18萬步騎巡長城示威,匈奴遠遠離去,漢武帝也不得不匆匆班師——再耗下去,國家就拖垮了。

所以,小股遊擊,化整為零,是處於弱勢軍隊的不對陣打法,這是遊牧民族對漢民族的作戰策略,因為遊牧民族勢力弱小,經濟薄弱,只能選擇游擊戰術——遊牧民族勢力強大到可以南下與漢民族決戰的時候並不多,大多數情況下,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遊牧民族。

中原王朝除了“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之外,在金國時發明了“絕戶計”,在王朝勢力強大時,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減丁”政策。成化年間,明朝軍隊遍尋女真不獲,多次“犁庭掃穴”,還在漠北秋天放火燒牧草,還不允許開放榷場互市,逼得遊牧民族幾乎要自殺。

所以,中原王朝處理北方遊牧民族的辦法有很多,並沒有很被動。一勞永逸地去建設一支遊擊騎兵軍團,去打擊遊牧民族,不划算,也實現不了真正的戰略目標。所以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做法通常以制衡為主,軍事打擊為輔,這是經過幾千年來不停的戰鬥中得到的經驗總結。


而知而行

現在在內蒙看定居的牧民,都是家家相隔幾百畝地,有的牧民有草場千畝。很分散的。

古代因為草原物產並不豐盛,廣闊的草原上做多養活的人口也就百十來萬。從春季開始,草原上的人開始追逐水量豐沛的草場,遊牧不定,有幾十牲口的就是大戶人家了,奴隸給貴族放牧,牧民需要大量草地來餵飽牛羊,所以相隔甚遠。殺一戶就知道中原來軍隊了,往縱深逃命去了。消滅不了有生力量,搶不上工匠科學家和肥沃的土地,出力不討好。

一個部落的人口幾百幾千幾萬不等,萬一發生旱災、雪災,病疫牲口不僅不能食用和生育,牧民一貧如洗了,活不下去怎麼辦?去找吃的,找誰。當然就是長城以南了。為什麼?因為長城控制著草原的鹽鐵和茶,支配著草原貴族,底層牧民無以為繼也會造反啊,貴族往往也只能把矛頭指向邊關,打劫成功了繼續是貴族,提高聲望,打劫失敗,就只能相互攻伐互搶生存資源了。

所以大家就總覺得草原總在劫掠。

中原強大的時候不僅控制鹽鐵,也會安撫和幫助草原,讓他們穩定,但是一旦連自己都顧不好的話,生產力脆弱的草原就更失控了。

但是往往對草原發動戰爭都是賠本的,俘獲幾萬牛羊馬匹人口,反而是累贅,咱們又沒什麼地方養著,牲口可以勞軍吃掉,人總不能一直殺完,草原真空著不一定好,匈奴死完了打跑了會出現鮮卑,鮮卑滅了又有契丹女真蒙古,春風吹又生,所以明朝又恢復了長城。草原打不過中原的話,時而閉關或互市就足夠控制草原的。

至於去打劫他們,估計侵擾不堪的情況下,皇帝下殺邊令去報復了。

手機打字,錯別字多,請諒解。

說題外話,內蒙從前的農民到了秋收完,冬天就只能打紙牌,喝燒酒了,據說南方農民大年三十還要去地裡看一看。

歡迎大家來內蒙旅遊,這邊和疆藏又是另一種風貌了,從內蒙東往西玩,從原始森林到了廣闊草原,無垠的沙漠,兩千多公里的景色各不相同。

作為內蒙人,現實裡我見過最漂亮的,不化妝皮膚和玉一樣的女的,一個是河南的。一個是重慶的。還是你們那邊水土好啊。


白耶勒泰

這是為什麼呢?這得從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屬性說起,中原王朝不管如何變遷,始終是農耕文明,從食物的採集者成為食物的生產者,以農業種植為主、家庭小規模的畜牧業養殖為輔。因農業勞作需要,畜牧業主要是以幫助耕作的牛為主,基本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而遊牧民族則生活在北方草原,以畜牧業為主,因為放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因日常放牧和遷徙需要,必須得蓄養馬匹。

而我們都知道,在缺乏摩托化、機械化和普遍使用冷兵器的的古代,騎兵作為最強大的兵種其核心就是戰馬,故而遊牧民族能夠輕而易舉的集結大群的騎兵部隊,而農耕民族則不容易做到,對付騎兵的兵種,只能是騎兵。因為古代其他兵種對付騎兵,只能擊潰而不是殲滅(打不過別人要跑以步兵為主的農耕民族很難留下騎兵),漢武帝和唐太宗就是集全國之力實施馬政,打造了強力的騎兵部隊才能依靠農耕民族的組織紀律性消滅了匈奴和突厥。

如題中建議之做法,西漢王朝冠軍侯霍去病就幹過這事兒,但沒法維持,你可以在草原上以戰養戰,但對方也不傻啊,他可以實施焦土戰術,給水源下毒,殺掉帶不走的牛羊和燒掉輜重,你一樣得傻眼,茫茫大草原哪裡都是路,你熟得過那些遊牧民族的地頭蛇?找不到敵人、缺乏補給縱使你孫武在世也得退走。而且農耕民族的根在中原而不是草原,沒辦法如同遊牧民族那樣頑強的紮根草原,只能征服掃蕩而不能永久佔領。再者,經濟層面,遊牧民族養馬是必須,草原環境也適合養馬,但農耕民族養馬只能作為戰略儲備,養馬成本過高(土地用來種農作物了),非作戰情況下,戰馬無法長期保有。


一念燦若煙華

三個系統的觀點來論證為什麼行不通。

首先,從民族的生活屬性上來分析

遊牧民族被譽為是馬背上的民族,以遊牧牲畜為生活載體,因遊牧的生活習性造就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模式,長久以來不分老少都在日常的基礎生活中練就了一身獨特實用的騎射等技能,個個驍勇善戰,平日放牧以這些技能娛樂競技,戰時不管是單兵還是團隊作戰就能成為令人膽寒的戰術。在民族生活屬性上,中原學而不及。

其次,從養兵的開支和養護的成本上來談

軍隊不是用嘴來組建的,特別是騎兵,是需要巨大的真金白銀來投資的,一名騎兵的最標準裝備長矛、腰刀、盔甲、馬鞍、馬鐵蹄、馬的披甲等等,再加上兵器的維護、士兵和馬匹的吃喝拉撒以及雜役人員的開支等,開支是巨大的,以各個朝代財政狀況能維護一支幾千或上萬的騎兵部隊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去按照本題目所說的組建十幾支千人規模的騎兵部隊,從常理是來說財政負擔過重,從軍事意義上來說一支千人的關內騎兵部隊對驍勇善戰的遊牧騎兵好像也沒什麼卵用。


最後,從傳統軍事觀念上來看

中原傳統的農耕文化使得中原統治者長久以來在軍事上注重發展步兵,輕視騎兵,認為步兵才是正規化的武裝力量,而騎兵則是輔助的軍事兵種。

綜上三點論證就是古代中原王朝不組建十幾支千人規模的騎兵去對抗遊牧民族的原因。


幸福是簡單

文/軍緣鑫播客


霍去病能夠成為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冠軍侯”,是因為他敢於不要後方進行大縱深的奔襲運動戰。這種戰法,固然有奇效,但是風險性非常大,一般將領想為而不敢為。比如衛青,他就屬於穩紮穩打型。

而且,組建騎兵游擊隊,不僅僅是孤軍作戰的問題,還存在更多的風險。

第一,戰法已明,不存在任何突然性。

既然中原王朝組建了遊擊騎兵,想必遊牧民族已經領教過。既然如此,像霍去病那種突然性的大縱深奔襲,就不會再有奇效。而且,既然雙方都處於遊擊的狀態,那麼有看誰的運氣更好,能以大兵團捕捉到對方。

第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逐草而居,可進可退。

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就是如此,哪裡有水草,哪裡就可以安家。但是中原王朝的將士們,不可能長期適應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一旦戰線過長,游擊隊員們就沒有了根據地那種歸宿感,怯戰厭戰情緒很難抑止。果真如此,氣勢上已經輸給對手了。


第三,以戰養戰,會造成對中原文明的破壞。

威服之外,還有德治。中原文明提倡正義之師、王者之師,如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遊牧民族劫掠的方式來對付他們,其結果就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因此,諸如霍去病那種作戰方式偶爾為之尚不為過,但不可能成為中原王朝舉國效仿的作戰模式。


專注文史、軍事,做有想法、有靈魂的頭條號,歡迎關注[軍緣鑫播客]頭條號,謝謝您參與評論、點贊、轉發。

軍緣鑫播客

上天對華夏民族太過優待,物華天寶,自給自足,加之文化璀璨,天生有一種優越感,因此我們的血液中缺乏進取的精神,信奉中庸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準則,中原王朝強大時一般會對草原王國採取攻勢,也只是以強大武力震懾,不會主動進犯。即使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大神,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後,也就撤兵迴歸,並沒有派兵駐守,武帝也沒有遣人開發不毛之地。

從皇帝到大臣、再到老百姓,一派天朝上國思想,非漢族皆是猢猻。三國時,魏國司馬懿耗費無數人力、財力,歷數年之功經略遼東,攻下之後,放火燒城,遷百姓於內地,放棄整個遼東,這還是遼東之地,要是漠北,估計司馬懿連興趣都欠。細細思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之間無論是文化、生活習慣,還是宗教信仰都存在著巨大的鴻溝,令人難以逾越。

中國的農民對於土地有一種超乎尋常深沉的愛,沒事就喜歡侍弄土地,沒有天災人害,誰願意背井離鄉,更何況是去當牧民,還是去苦寒之地,有一塊地也行啊,還是成為遊牧,逐水草而生,誰能願意?即使國家大規模強徵,那也可能發生大量逃離事件。總有一部分漢人來到了草原,成為了牧民,那麼從生活習慣、文化就會逐漸偏向遊牧民族,若干年之後還會是漢人嗎?自古聖人之道就是以王道行天下,教化萬民,使蠻夷成為我華夏,成為披髮左衽,無異於數典忘祖。

再者,兩者的作戰方式不同,中原王朝從不打無準備之仗,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一場戰爭,是無數的錢糧堆砌起來的,必須有著強大的後勤系統來保障,犯不著為了荒無人煙的土地勞民傷財。而遊牧民族,馬背上的民族,打仗全靠搶,再不濟也可以殺掉戰馬,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草原民族是以戰養戰。

歡迎參與討論,說出您的觀點。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三藏說史

這個問題完全忽略了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和戰爭的基本規律。

農業帝國和遊牧部族的重要區別之一是,農業帝國喜歡穩定,而且傾向於向內發展,遊牧民族是隨時遷徙,搶完就跑。在春夏之間他們一般會放牧,相對分散(不是絕對的)。

總觀封建王朝,由於中國地理上的特殊性(高原、海洋,北方草原對於農業民族用處不大,還很寒冷),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固守,發展經濟,而不是發動新的戰爭。為此修建了長城。戰爭還是因為生存空間不足,中國當時不存在這個問題。

中原王朝版圖足夠大,其統治起來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也有足夠多的麻煩,所以就相對少會侵略。像這種組建游擊隊的事情,是遊牧民族愛乾的,中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確實也有相對和平的時候。

組成十幾支千人隊伍無疑就激化民族矛盾,和平時期發動百害而無一例,戰爭時期發動也沒有太大意義。北方地理空曠,和他們打游擊基本上是以己之短攻他之長,簡直是搞笑。就像江南軍隊非得和北方軍隊比騎兵一樣,北方騎士非得和江淮人士比水戰一樣。

古代發動戰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多方面磋商,封建王朝百年內基本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不可能產生非常穩定的軍事政策。

中國人打道義之仗。而且遊擊太遠,孤軍深入,如何補給?遊擊太近失去意義,會遭來複仇大軍,要知道,一個穩定的民族更怕騷擾。他們隨時遷徙,要和他們躲貓貓嗎?

草原以及漠北沒有地標容易迷路,李廣就經常迷路。

還有一點,中原王朝不屑於搶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願意收入胡族,把他們編入民戶和兵戶,漢朝就是如此,當中原自覺強大,根本不會去斬盡殺絕。納入優於殺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