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美團拿下摩拜單車的核心競爭鏈

還原美團拿下摩拜單車的核心競爭鏈

美團收購摩拜,不但引發了業內的廣泛熱議,在新媒體方面也引起了一陣波瀾。在收購消息曝出後,各類關於摩拜創始人胡瑋煒的文章,也開始鋪天蓋地的出現,內容上無外乎就是創業、奮鬥、高額套現、財富自由等等雞湯,而其中有一篇題為《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 正在拋棄你》的文章更是在朋友圈瘋傳。

美團是以“35%美團股權+65%現金”的模式收購的摩拜單車,收購總價高達37億美元,其中包括27億美元的實際作價以及10億美元的債務。而外界盛傳胡瑋煒持有摩拜單車9%的股份,以此簡單計算胡瑋煒的確能夠拿到15億元人民幣。但是資本市場的運作,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簡單。

在殘酷的資本市場遊戲規則中,有一條叫做“優先清算權”的重要規則,其大體的運作機制是:公司估值越高時進入的投資者,擁有越高的股份優先級,當公司被清算或被併購時,所有投資人按照股份的優先級來分配收益,而創始團隊通常持有的是沒有優先權的普通股。也就是說,像摩拜這種已經過多輪融資的公司,一旦被收購,那麼E輪的投資人會先拿回他的本金加利息,之後D輪的投資人來拿,再之後C輪投資人拿,以此類推,直到投資人都拿完了,剩下的錢再由“全體股東”按照持股比例來分,沒錯,是“全體股東”,包括已經拿回本金和利息的投資人們。

還原美團拿下摩拜單車的核心競爭鏈

接下來的兩年,摩拜單車迅速成為數代巔峰上的明星科技公司之一。尤其在2016年下半年網約車大戰隨著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併而偃旗息鼓之後,以摩拜和ofo為代表的顏色不同的共享單車一夜之間佈滿中國城市的街頭巷陌,一度被譽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

而兩年的時間過去了,當網約車大戰隨著美團的閃電戰再起硝煙之時,幾乎所有共享單車玩家們都開始重新經歷生與死的拷問,甚至不可逃避地被捲入了更深的利益格局漩渦。

在這樣的氛圍下,這次由李斌召集的摩拜董事會以在場參會與電話會議接入同時進行的方式召開了。之前的摩拜單車董事會,也都是由李斌召集。

還原美團拿下摩拜單車的核心競爭鏈

管理團隊一直希望獨立發展,但在中國創業繞不過巨頭”的股東大會總結陳詞,被媒體廣泛引用後,成了這場交易的最後註腳。

摩拜的命好是因為商業模式的“最小業務閉環”很快就找到了——每一輛車扔到街上,完美模型下,居然能收回來十份押金!然後每天被騎走五六次,三四個月回本,之後就都是淨利潤。

滴滴則是明明擁有了18個月的無競爭時光,手裡還大把的錢,莫名其妙不知道是因為被勝利衝昏頭腦,還是“戰術的勤奮沒掩蓋住戰略的懶惰”,總之是啥戰略大動作沒幹,導致沒形成絲毫的“核心競爭鏈”,被美團偷襲成功。

美團毫無疑問是大贏家,在南京上海的專車市場初戰告捷基礎上,一下子吃掉短途出行最大流量入口“共享單車”的半壁江山,一夜之間隱隱然坐上了“出行老二”這把交椅。

本質上,王興最大的恐懼,也正是美團拆開看,只有核心競爭力,而缺乏核心競爭鏈——美團酒店業務、外賣業務、大眾點評業務、貓眼電影(甚至包括賴以起家、現在幾乎消亡的團購業務)分別細看,都是靠強悍的執行力鑄就的,但你沒發現麼?其實每一塊都分別深陷競爭泥潭,各自和那個領域的強大對手死磕,勞心勞肺的,還看不見終點……而王興這次大手筆強攻出行領域,就是為了用一根線,串起來這些業務,形成一個“競爭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