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寶寶更具氣質,你需要學會發現他的特別!育兒專家的建議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心理營養》,裡面有一段生動的比喻:如果我們打算養一株植物,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花,要用哪種肥料,需要多少陽光多少水。其實植物的天性是各不相同的,有一些喜歡陽光的暴曬,有一些卻需要躲避烈陽;有一些植物需要吸收大量的水,而有一些呢,澆水大多反而會枯萎。

這其實和我們養育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發現孩子的特別之處,他在哪方面更有天分,又在哪方面容易出現問題。有天分的方面就要多鼓勵,給他充分展示的機會。而在容易出現問題的方面,給他及早的引導。

想讓寶寶更具氣質,你需要學會發現他的特別!育兒專家的建議

一、什麼是氣質

氣質,是孩子出生後最早表現出來的較為明顯而穩定的個性特徵,氣質是天生的,具有穩定性、持續性、連續性。

比如,有的孩子晚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入睡,而且睡前哭的很兇,這個行為特徵是從出生就開始的,那麼這個就是穩定的個性。

但,還有一些孩子,從出生就特別的乖,很少哭鬧,性格非常的平和。可是到了1歲之後開始的變得急躁,不高興了就各種哭鬧,那這樣的就不是氣質帶來的,很可能是養育方式帶來的。所以,看孩子的氣質類型需要追溯到出生後一直有的那個狀態。

二、氣質的9個維度

美國心理兒科醫生托馬斯和切絲在1956年組織了一個研究組,對115名嬰兒進行了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提出了孩子氣質的9個維度。1977年出版的《氣質與發展》一書中對於托馬斯的氣質理論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總結起來,托馬斯的氣質研究主要從9個維度進行判斷。

01活動水平

指的是兒童活動時限與不活動時限的比例。嬰兒時期就能看出顯著的差別,有的嬰兒在不睡的時候都會一直動不停,而有的嬰兒則會一直很安靜,甚至讓人忽略他是睡著還是醒來。

02節律性

節律就是規律,指的是身體各項功能活動的規律。有的嬰兒在出生後很短時間就形成非常明確的規律,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醒、吃喝拉撒等都容易掌握規律,而有的嬰兒則表現得沒有規律,撫育者對他們的行為較難預測。

03注意的轉移

指的是兒童根據環境刺激改變行為的程度。從嬰兒期開始,有的兒童在哭的時候比較容易被安撫,而有的則很難轉移注意力,不好安撫。

04趨避性

指的是兒童對環境中的新事物做出趨向或退縮的反應。比如有的兒童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對陌生人感到好奇,會做出微笑或探究的反應,而有的兒童面對新事物或陌生人時的反應是害怕和退縮。

05注意的廣度或持久性

指的是兒童從事某種活動時穩定注意時間的持久性。比如有的嬰兒拿一個玩具能夠翻來覆去地玩很久,而有的嬰兒很快對手中的玩具失去興趣。

06適應性

指的是兒童對環境中的變化能否很快地適應。有的嬰兒對環境的變化最初可能不太適應,但很快就習慣了,但另一些嬰兒卻在較長的時間後仍習慣不了,表現出緊張不安和啼哭。

07反應強度

指的是反應的能量水平。如有的嬰兒哭也大聲,笑也大聲,而有的嬰兒反應會被形容成小奶貓,聲音小而細嫩。

08反應閾限

指的是能引起嬰兒反應的最小刺激強度,即我們日常所說的敏感度。有的嬰兒反應閾限比較高,對於環境中聲音、光線的變化不太容易察覺,而另一些嬰兒則比較警覺,環境刺激的一些小變化容易使他驚醒。

09心境質量

指的是兒童持續的情緒狀態是歡樂高興的時候多,還是不高興的時候多。有些嬰兒在遊戲時或與別人交往時經常面帶笑容,歡樂開朗,而有的嬰兒則經常啼哭,情緒緊張。

想讓寶寶更具氣質,你需要學會發現他的特別!育兒專家的建議

三、如何在氣質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雖然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但仍然會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如何瞭解孩子的氣質,才能夠因材施教呢?這和每個父母本身的氣質和教養方式有關,而且非常的關鍵。

氣質是天生就有的,就是對內,對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對於不同類型的寶寶,就要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比如活動量高的寶寶,就要特別注意遊戲時的意外發生。同時培養寶寶的規律性,多鼓勵,少指責。活動量少的寶寶,要多鼓勵動態的活動,建立固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多找一些能夠讓寶寶動起來的遊戲。再比如,對於趨避性高的寶寶,由於本身性格大方又容易接近,就可以多加強教導孩子如何分辨危險,建立危機意識,必要的時候應該給適當的限制。比如,不要隨便給陌生人家的地址和電話之類的。對於趨避性低的孩子,要多給他一些鼓勵和讚賞。

總而言之,我們瞭解孩子的氣質類型,是為了更好地瞭解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學會與人溝通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更好地揚長避短、適應環境和社會,以求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特長。

瞭解寶寶的氣質當然是越早越好,這樣我們就可以儘早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入手開始因材施教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