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教育,如何真正做到“教子有方”?這個最適用!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

家長們不亦樂乎的讓還沒有上學的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一些“技能”,

“寶寶,來給大家背一首古詩。“

“寶貝,把盒子上這幾個字念給大家聽。”

……

眾圍觀者都會表示讚歎不已,家長怡然自得。

孩子從小會讀古詩、會識字好不好?肯定是沒有壞處的。

關於孩子的教育,如何真正做到“教子有方”?這個最適用!

但是,我想問問這些家長讓孩子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讓孩子儘早掌握一些知識?

為了在眾人面前炫耀一下,證明自己“教子有方”?

其實,大部分家長只是沒有非常明確的目的給孩子硬性輸入了一些知識點,反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只要孩子能記住一點也是贏了一點。

沒錯,鍛鍊孩子的記憶是有必要的,但我們需要更加明確的一點是: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儲存知識點的機械化機器,應該讓孩子成為懂得吸收消化知識點的智能型人才。

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力比記憶力更為重要。與其讓孩子被動記憶知識,不如教孩子學會主動學習消化知識點。

有人會說,孩子還小,很多知識點都無法理解,當然只能死記硬背了。

其實不然,在給孩子輸入知識的時候,只要家長注重方式方法,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培養科學思維水平,提升自我學習知識的能力。

關於孩子的教育,如何真正做到“教子有方”?這個最適用!

但往往很多家長都進入了以下三種誤區:

一、 注重給孩子輸入知識的量,而非知識點學習能力的掌握。

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很多時候會跟孩子說:你看,這個猴子叫做金絲猴,那個猴子叫做獼猴,還有那種叫做長鼻猴……

然後走到下一種動物之前,考考孩子:剛才我們一共看了多少種猴子你還記得嗎?都叫做些什麼猴呀?……

就算你的孩子記憶力超群,記住了所有猴子種類的名字,那又怎樣?他/她只是增加了猴子種類的記憶,對辨識動物本身特性沒有任何幫助,這屬於死記硬背。

正確的做法應該在參觀動物園的時候,給孩子一些思考引導,比如問孩子:你看看這邊的猴子和那邊的猴子有什麼不同?這種猴子為什麼比那種猴子跳得快爬得高?……

只有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思考、提問、再對比得出的答案,才真正有助於孩子認知事物,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並且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

關於孩子的教育,如何真正做到“教子有方”?這個最適用!

二、注重給孩子輸入知識表面內容,而非將知識的內涵價值帶給孩子。

教孩子學古詩是一種非常好的傳統文化習得的做法,但往往很多家長只讓孩子一板一眼的背誦古詩,並沒有讓孩子體會其中的意境之美。

孩子還不識字的時候,學習古詩應該注重畫面感的培養,讓孩子通過古詩所表達的故事背景,通過圖畫、白話講解進行了解之後,才更好地幫助進行記憶。

哪怕孩子不能夠完整地背誦下來,但至少聽到古詩能夠讓他/她有畫面呈現,才是真正對古詩學習的意義所在。

很多好的知識,並不是直接灌輸了就會變成孩子的知識,這只是單純的記憶。而是應該將知識所蘊含的內涵,拆解成與孩子接受能力相應的知識點,才能真正讓孩子掌握知識內容。

關於孩子的教育,如何真正做到“教子有方”?這個最適用!

三、注重孩子知識輸入的準確度,而非孩子對知識本身能否產生專研的興趣。

帶孩子去海洋世界,看到水母的時候,孩子說:這個魚長得好奇怪啊。家長趕緊糾正:它不是魚,是水母。孩子不解:為什麼在水裡會遊動的動物不是魚啊?家長懶得查資料詳細解說,或者覺得知識太深奧說不明白,於是跟孩子說:它雖然在水裡生活,但它就不是魚,你記住就好了。

於是,孩子的求知慾被諸如此類的回答給磨滅了,不再對未知未解的知識追根問題。一旦孩子失去提問的興趣,就證明孩子對知識背後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不再關心,不願意過多求證,於是大腦放棄了積極運轉,喜歡上了被動知識的輸入。

當你發現孩子知識點怎麼都記不牢,總是很粗心的時候,說明孩子的大腦就是進入了這種懶於思維的生鏽區間。

想要孩子大腦積極運轉,首先家長就應該給孩子的思考提供更多的養分:不隨便忽視孩子的提問,多引導孩子觀察物體間的差異化,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幫孩子分析結論,養成孩子自發思索專研的習慣,並從中找到知識獲取的樂趣。

不要讓孩子為了學知識而積累知識量,這是最原始且不科學的方式。

應該讓孩子為了積累知識而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培養科學思維,如何養成愛專研知識的好習慣,這才是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科學學習的好方式。

掌握再多的知識量,也不如擁有一個懂得科學思維的好腦袋,它才能幫助孩子成為真正擁有海量知識的智能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