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營造記敘文的“動情點”?

Mc少爺

本文常年從事語文和作文教學,而對於中小學生寫作而言,大綱要求中小學生具有熟練寫作記敘文的能力,對於記敘文寫作水平的好壞,如果只有一個評判標準的話,那就是是否發乎真情,動人心絃。“以情動人”是記敘文寫作的第一要義。

那麼怎樣營造記敘文的“動情點”,一般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細細營造:

一、真情常在細節中,抓住細節描寫,真情自然流露。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抓住人物的細微而又典型具體之處,進行細緻入微的描繪。

在對人物細緻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等細膩的描寫中展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以達到與文中人強烈的感情碰撞,與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點,營造出“動情點”

例如梁曉聲在《慈母情深》中這樣描繪自己的母親:

此處通過母親動作的細緻描寫,刻畫了為艱辛的生活辛苦勞動的母親,而就是這樣一個貧窮而辛勞的母親卻掏錢支持孩子看閒書。這深深打動了作者和讀者的心。

再如朱自清在《背影》中這樣刻畫自己的父親:

此處通過對父親買橘子時的動作、背影描寫、語言描寫以及我的神態和心理描寫,將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刻畫的細緻入微,打動人心,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再如優秀範文《那一刻》中的細節描寫:

無論是經典名家的名篇,還是無名氏的經典範文,每每讀到細緻入微的細節描寫,往往讓人不僅情難自抑,感人至深,這就是文章的“動情點”。

二、敢於說出來的真情更動人,善於抒情情自真。

古往今來,文學聖手都是善於抒情的高手,恰如其分的真情流露,更能打動人心,引起讀者的共鳴。

例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用了大段大段的直抒胸臆的句子:再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文章借大段的心理描寫直抒真情,把對自己母親的懷念、留戀與自己的悔恨一股腦迸發出來,情到真處自動人。

三、借景抒情情更濃,抓住情景交融,情真意濃。

借景抒情是將作者心中的濃情滲透到寫景、賞景之中,借眼前景抒心中情,這種間接抒情比直抒胸臆更為含蓄、更為巧妙,更能渲染氣氛,動人心絃。

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情景交融的句子:

再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情景交融的動情點:

四、議論也能顯真情,情在理中,情自深。

在記敘文表明自己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及觀點的句子,就是議論,這樣的句子往往起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對抒發作者的情感也有更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如馮驥才的《珍珠鳥》文末的點題句是這樣寫的:

我筆尖一動,流瀉出這樣一句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這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也昇華了作者的情感。讓人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情感上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動人心絃。

再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許多經典的蘊含人生哲理的議論句:

我什麼也沒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做,卻又不能放。


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像這些閃耀著人生哲理之光的經典句子,也無不蘊含著感人至深的真情,是作者血與淚的泣訴、怎能不感人至深呢?

綜上所述,一篇有真情實感的記敘文如果能抓住這幾處“動情點”深耕細作,相信文章一定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