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伯德小姐》?

瀟泊兔

不請自來!

你好,我是冷哥——《伯德小姐》騷動的青春年華

第 90 屆奧斯卡有 9 部入圍最佳影片獎,我第一次在頒獎前全部觀賞完畢,算是觀影的新里程碑。《伯德小姐 Lady Bird 》入圍的導演、編劇、主角、配角等大獎全由女性同胞囊括,片名還有 Lady 呢:)而電影本身講述的就是一部女人們的成長史。

導演葛莉塔·潔薇 Greta Gerwig 之前曾參與多部影片編劇和表演,近期較有印象的是 2015 年的《 NY 單身日記 Maggie's Plan 》,是一個有趣也有深度的女性成長故事。《伯德小姐 Lady Bird 》是她首部獨自執導與編劇的影片,不但入圍奧斯卡, Rotten Tomatoes 爛番茄指數也高達 99% ,而她芳齡僅 34 ,希望不被此劇光環束縛,未來儘管發光發熱吧!

《伯德小姐 Lady Bird 》雖是很生活化的小品故事,但幾處轉折頗有新意,劇情含括家庭、校園和成長議題,起承轉合生動流暢,劇中除了異性與同性戀情外,慢慢醞釀堆疊的友情和親情更是感人,綻放出閃耀的光芒。

我不懂底片膠捲或拍攝方式的專業問題,只覺影片畫質粒子稍顯粗糙,優點在於能表現出( 911 事件後) 21世紀初期的懷舊感,但個人不太喜歡這種灰濛濛的畫面。

題外話,我對聽讀過的文字、音樂忘得快(連有時候看以前寫的電影文也很驚訝那是自己寫的),平日只知聽過此古典音樂卻常不知其名,這回竟很快就確認聖誕節時 Lady Bird 在房間播放的是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芭蕾舞劇《胡桃鉗 The Nutcracker 》中的〈花之圓舞曲 Waltz Of The Flowers 〉《胡桃鉗》童話的背景就是聖誕節平安夜,而〈花之圓舞曲〉在華麗優雅的旋律中展現奔放生命力,很符合 Lady Bird 嚮往的大學生活。

演員表現都很出色,瑟夏·羅南 Saoirse Ronan 小女孩時代演出 2007 年的《贖罪 Atonement 》就技驚四座,細緻五官溫柔外貌演出帶點反骨且特立獨行角色 Lady Bird 具爆發力,她以此片獲得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飾演母親的蘿莉·麥卡佛 Laurie Metcalf 那場女兒搭機前在車上悲傷哭泣的神情,道出母親的不捨與濃烈的愛。飾演 Lady Bird 好友的比妮·費爾德斯坦Beanie Feldstein 是最佳綠葉,她和 Lady Bird 無意中發現兩人男伴竟是同性戀人,悲慼落淚一幕不知怎的竟變成幽默笑點 ~

我觀賞過盧卡斯·海吉斯 Lucas Hedges 三出影片了,本片他在前女友面前崩潰爆哭一段張力十足,表現實在精彩。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 》中以自然演技擄獲我心的堤摩西·柴勒梅德 Timothee Chalamet 戲份不多,但一出現就是焦點。

【騷動的青春年華】

到達成年前的青少年時代,有青春的容顏、年輕的胴體和得以大筆揮霍的時光,可算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但這個歲月中的大孩子性格還在「半熟」狀態,面對交友、升學、戀愛、與家人相處、性取向…等諸多煩惱,免不了騷動、不安甚至衝撞體制,在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裡也難免犯錯,傷害親近朋友或家人的心。

住在加州沙加緬度 Sacramento 的高三學生克里斯汀 Christine (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 )為自己取了一個名字「 Lady Bird 伯德小姐」(這裡的Lady Bird與“Ladybird瓢蟲”意思不一樣,Christine的競選海報上畫的是鳥頭和鳥身。不過,像瓢蟲般顏色鮮明外表獨特能引起注意的概念倒是相同的),並要求大家要這麼稱呼她,「 Lady Bird 」代表她與眾不同的標記。

Christine 會和媽媽、哥哥、好友對嗆,會偷偷丟掉數學老師評定的成績,還會批判師長或對修女惡作劇,她敢發表尖銳言論,也敢付諸於行動,剛烈性情與「 Lady Bird 」雖有些反差,但談戀愛時的小女人姿態倒是挺符合的。

Lady Bird 的父母努力工作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她羨慕住在豪宅的人家,但仍討厭這個居住十多年死氣沉沉的家鄉,卯足精神要申請紐約的大學遠離沙加緬度。她與好友 Julie (比妮·費爾德斯坦 Beanie Feldstein )幾乎形影不離,還一起參加戲劇社團, Lady Bird 在此認識陽光男孩 Danny (盧卡斯·海吉斯 Lucas Hedges ),兩人墜入愛河。

Lady Bird 的父母個性迥然不同,父親(特雷西·萊特 Tracy Letts )溫和親切,母親 Marion (蘿莉·麥卡佛 Laurie Metcalf )愛對她叨唸又嚴厲,母女倆常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來,然而,心裡卻都很在乎對方。直到哥哥的女友Shelly 說出母親是個心胸寬大有氣度的長者,父親說她倆一樣固執, Lady Bird 才看清兩人情感的特殊連結。母女如同彼此的鏡像,既愛又會互相傷害。高三這年, Lady Bird 經過兩次戀愛、演戲、申請大學…的生活洗禮,慢慢理解與接受這樣矛盾又深刻的愛。

生在天主教家庭,就讀天主教中學的 Danny 其實愛的是男生,他喜歡 Lady Bird 但無法付出對等的愛,和她在一起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性傾向。這個自私行為被揭穿後, Danny 既羞愧又痛苦,但他選擇面對 Lady Bird 並尋求原諒,兩人又恢復朋友關係。

原以為的真命天子如夢幻一場, Lady Bird 遇到既會玩音樂又是憂鬱文青的Kyle (堤摩西·柴勒梅德 Timothee Chalamet )再度心動,火速成了情侶。這一回她與 Kyle 有了親密關係,卻發現淡定成熟的 Kyle 根本不太在乎她。

很想擺脫窮酸印記的 Lady Bird ,刻意去親近家境富裕的同學 Jenna (歐德雅·羅許 Odeya Rush )而疏遠 Julie ,讓自己能走進 Jenna 和 Kyle 的生活圈。直到畢業舞會這晚,她才體悟到自己的行為比富家千金 Jenna 和少爺Kyle 還要殘忍, Lady Bird 決定要做回自己並回頭找 Julie 參加舞會言歸於好。

高三生活有苦也有樂,在這段時間來來去去的人都帶給 Lady Bird 一些省思與成長:媽媽教她多為別人著想,不要活在只看見自己的世界;得憂鬱症的爸爸還能像高山般讓她依靠,給了她高飛的勇氣;寬容幽默的修女點醒她其實對故鄉很有愛。

Danny 和 Julie 讓她學習珍惜友情,做一輩子相互扶持的好友。連讓她從女孩成為女人( Lady )的 Kyle 也教她眼界要放廣,一生還會遇到許多人,思想不必太固著偏執。

青春年華的騷動因子在即將成為大學生前的暑假緩緩趨於沉穩、安定,眾人或留在沙加緬度或遠離故鄉各奔前程,致力彩繪自己的夢想。而學會開車、擁有朋友祝福又申請到紐約就讀大學的 Lady Bird ,在獲得自信與肯定後,終於又使用自己的名字 Christine 了。

【關於成為父母, To be, or not to be. 】

每個人不管走到人生的哪一站都仍是該階段的學習者,為人父母者更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教養方式與時俱進,但說得容易做起來困難,尤其現代社會紛紛擾擾變動因素太多,養兒育女既耗神又須付出大筆金錢,更讓許多成年人望而卻步。

Marion 明明很愛女兒,兩人卻常出現齟齬,因為 Marion 希望 Christine 好還要更好,不要讓別人看不起。但對於 Christine 而言,媽媽似乎無法喜歡她原來的樣子,永遠對她不滿意。就如 Danny 所說「妳媽媽既溫暖又可怕」。Marion 不知如何表達對 Christine 的關懷,以至於她的母愛表現方式太嚴格成為無盡的挑剔,她的母愛施力過重成為控制。這對母女的自我意識太強,也都太執拗倔強,無法先低頭或說好話,雖蘊藏濃烈情感卻又互相羈絆。

當 Christine 隱瞞 Marion 且違揹她的心意即將到紐約讀大學, Marion 雖然生氣,但女兒這麼積極為自己前途奮鬥,她的心中既欣慰又開心,最難受的其實是女兒要離巢飛向遠方。

回想與女兒在車上聽約翰·史坦貝克 John Steinbeck 《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有聲書、陪女兒去買衣服、看著女兒穿著粉紅洋裝去過感恩節、欣賞女兒戲劇表演、陶醉於逛豪宅成屋…這些生活片刻,點點滴滴織成綿綿密密的愛。Christine 離家前, Marion 信裡寫著自己高齡生產得到女娃的感恩與天生的母愛,寫著說不出口的賞識與驕傲。

也許距離能讓人沉澱思緒且能更理性思考,片末,人在紐約的 Christine 打電話回家,對母親訴說感謝與愛。

本片堅定的向父母們傳遞一個訊息:也許小孩無法符合你的要求,或是非你心中想像的善解人意、聰明、努力,但用心陪伴孩子照顧孩子的父母,絕對能夠得到上天恩賜的寶貴禮物,這份禮物會在無法預期的時刻裡以未知的方式來到你面前。最重要的是,當孩子有一天成為父母,也能對兒女傳承你對他(她)的愛。


影評寶寶

在熱鬧的頒獎季,青春片是最不討好的。在影評人的既定印象裡,強說愁的青春既不能探究人性,也體現不了最新的電影技藝。

而《伯德小姐》卻打破了這一偏見,不僅在爛番茄創下了史上最高的99%新鮮度,在昨天的金球獎上亦一舉拿下最佳劇情、女主兩項大獎。

這部為青春片贏得尊嚴的電影,女主角卻不是我們華語電影偏愛的精緻林蕭、土豪顧裡,甚至和平凡少女林真心也不像。

她做不對數學題,房間塗滿少女粉卻邋遢;談戀愛始於顏值,陷於渣男;喜歡大城市的她還對家鄉小鎮天生偏見。

她出場時唯一的優點,就是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考不上耶魯。

但就是這個渾身毛病的女孩,在90分鐘的片長裡讓小殺姐從厭惡到喜歡。

身為出生在加州小鎮的高三少女,覺得家鄉土氣也就罷了,還嫌棄自己的名字“克里斯汀”。給自己起名“bird lady”,並倔強的讓老師、同學、家人都這樣叫她。

成了伯德小姐的克里斯汀,帶著飛鳥的夢想一心想去大城市紐約。因為沒錢,母親希望她留在加州讀大學。

叛逆期遇上更年期,吵架成了母女日常。伯德甚至想要用支票還清長大所需的錢,就再也不和老媽說話。

而伯德帶著青春期的悸動,忙著高考業務還想談戀愛。先是和劇團遇到的帥哥初戀,但男票居然是彎的!後來又遇上了裝處男的情場老手,騙走她的初夜。

兩任有錢男友的奢華生活讓她悸動。

於是她開始和有錢女生做朋友,和自己閨蜜也翻了臉。但最終因為裝有錢人露餡而被diss。

被生活所束縛的伯德,最終又在生活中得到拯救。摯愛她的爸媽最終還是支持她去紐約;面對畢業舞會沒有舞伴的伯德,曾經的閨蜜也痛快地給她擁抱。

生活施與伯德多少不開心,就回饋多少溫暖與成長。愈加獨立的她開始努力提高學分、賺錢貼補學費。理解父母賺錢不易的伯德,雖然沒向夢想妥協,但已經懂得生活,邁向成熟。

她的成人禮是用白漆抹去臥室上的粉紅,是用身份證去買印著裸男的色情雜誌和香菸,是從小鄉鎮來到大城市。

但如願來到紐約後,人情複雜、生活忙碌,即使在校園也充滿了冷漠與快餐式的交際。

外面的世界精彩又無奈,不經意聽到教堂的唱歌聲,就恍如回到故園。曾經討厭的“克里斯汀”,如今又想重新叫回這個名字;曾經想永遠不和媽媽說話,如今又給家裡打起了電話。

在伯德身上,殺姐看到的是一個少女的成熟過程,從曾經年少愛追夢,到認清世界後無比懷念故鄉的雲。而《伯德小姐》,之所以沒有流入普通青春片過目即忘的宿命,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無比的真實!

青春片的主題永遠是愛情的分合。但伯德小姐的身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家庭、愛情、友情打在她身上的烙印。

沒有高大專情的男主角,沒有一定會成功的大事業,但每個觀眾看到伯德,就會不由自主想起曾與父母爭吵、與朋友分道、與愛情較勁的自己!

而正是這沒有尊嚴的青春,成就了這部有尊嚴的電影。因為這種高級的設定,使得這部小成本電影吸引了三位95後影帝影后。

見慣大陣仗的西爾莎·羅南,闊別《布達佩斯大飯店》,把伯德小姐從叛逆到思鄉的心路點滴詮釋,今年金球獎也慷慨把最佳女主角送給了23歲的她。

而伯德的“前任”們,也有著非凡的戰績。第一位是從《海邊的曼切斯特》翩翩而來的盧卡斯·赫奇斯,第二位是因為《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名噪全球的蒂莫西·柴勒梅德。

看著這沒誰的陣容!想想我方的楊冪、李易峰,快30歲演大學生還被要吐槽演技,就無比糟心。

小殺姐羨慕伯德,經過17歲的那一場高考,世界就都變得無比豐滿。而這種青春,被《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所綁架的我們,只有看的份!

在羨慕之後,熒幕前的殺姐也情不自禁地給老媽打了個電話。北上廣的寒夜,不比紐約有溫度,但,家裡有。


殺死爛片

青春片走紅影視市場,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起碼,這是在釋放著一個信號:觀影的主力人群,可能開始變老了。

畢竟,最後一批99年出生的90後,已經超過了18歲;而90年出生的第一批,半隻腳也已然邁入了30歲大關的門檻。

《芳華》,是老一代人的青春;《你好舊時光》,是年輕人即將逝去的青春。

而青春的話題,則似乎永遠是能引起一代人狂歡的不老神藥。

連美國人,也不例外。

《伯德小姐 》

Lady Bird

豆瓣8.3

IMDB8.2

影片圍繞著一個出身平凡的女孩,小卻真的成長故事展開。

沒有一點大片相,投資也就那麼一丁點。但是卻能產生炸裂式口碑,打破爛番茄連鮮記錄影史第一記錄,甚至被讚譽為“最好的青春片”

秘訣就是四個字:感同身受。

這種對我們生活的滲透感,貫穿全片,並且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上。

受不了老媽把自己批得一無是處,掀開車門就敢跳高速;

親到自己喜歡的男孩兒,上一秒還在強裝情場老手。

下一秒就歡呼跳躍到狂飈鼻血......

這就是我們,既勇敢叛逆,又糊塗二逼的真實青春寫照。

ladybird, ladybird, fly away home。

也許每一個人的青春都像電影裡描述的那樣吧。

兵荒馬亂地自以為勝利,然後不堪回首地收斂起所有的鋒芒。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別人口中的“大人”了

忽然,開始我們漫長的對青春的緬懷和感傷。


電影審片官

成長是什麼?希望擁有名模般的身材,擁有大房子,擁有完美情人,能夠放肆自己的情趣,能夠與喜歡的男孩子約會,能夠成績好,父母能夠給予最大的支持與空間……成長到底是什麼,最近熱門電影《伯德小姐》,就能給所有已經成年,未成年人一個答案。

換了名字,換個裝扮,就真的能與眾不同嗎?

是的。或許在伯德小姐眼中上這樣的。這源自於對原生一切的抵抗與反抗。

對於父母的誤解,對於哥哥與嫂子的誤解,對於這個小城的誤解,甚至對於報考學校的誤解,都讓伯德小姐及其的厭煩。

就如同青春期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對原生的自己以及家庭都有一定的困惑。為什麼不漂亮呢?為什麼自己的家不是大house?為什麼夢想不是為了到底上北大還是上清華而糾結呢?為什麼女主角不是自己呢?於是內心更容易認同為,我跟別人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那就徹底變得更反叛一些吧。

談了戀愛,初嚐了禁果,是否真的能嚐到愛情的甜蜜?

是的。伯德小姐渴望愛,渴望第一次,抱著所有的憧憬與幻想,但是最終她失敗了。第一任男友性取向不同,第二任男友不僅活不好,還強裝高冷。青春期的女生,愛幻想,愛暢想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是什麼樣的,幻想第一次是什麼樣的情形,同時也偶爾會因為身邊人而愛上其他人。到底那個時候,我們學會了多少愛,學會了多少愛別人的本事,到不如說我們學會了看清愛到底是什麼。

我跟美麗的姑娘做朋友就一定會好嗎?

是的。在伯德眼裡,跟漂亮的姑娘聊天,以此來接近自己所愛的人,算是一種“本領”。甚至想成為這種人見人愛的人,也是一種渴望。可這樣的友誼,未免太世俗化了,畢竟友情帶來的是分享是喜悅是開心,而不是相互攀比,相互了無生趣。

到底伯德小姐是如何轉變的呢?電影並未給出一個特別明顯的轉折,並且關於青春期的瑣碎貫穿了整部電影。或許她的轉變就在每一處細節中。

在發現第一任男友性取向的時候,在捉弄修女的時候,在不參加表演的時候,在那個糟糕的初夜時候,在去赴舞會的途中,在去了解父親的時候,再去想向母親表達的時候……在很多時候,伯德小姐抗拒的一切,漸漸變得開始接納,甚至開始懷念了。

他們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好,同時他們也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接受意味著既要接受好的一面,同樣也要正式壞的一面,而那些小情節,小自卑,小關注,小夢想,似乎伴隨著所有青春期最普通的女生。當她漸漸學會與周圍一切和解,並非是看淡一切,而是有信心接納一切,並全身心地去愛這一切。

都說漂亮的人,才有青春,普通人只有大學。所以青春片中滿是帥哥美女,生離死別,墮胎撕逼,少了那些平凡女孩的成長。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平凡女孩的成長註定有苦有淚,當她們克服了所有來自感情與生活的困難,把握了工作與生活,再次自信地走在大街上時,面對迎面而來的普通姑娘,總會回之一笑。誰都有醜小鴨一樣的回憶,那個時候叛逆又自我,敢愛又敢恨,也很愛那個時候的自己。

是的,很高興,遇見來我自己。


二拐衚衕

伯德小姐是17歲女高中生克里斯汀給自己取的名字,伯德是Brid的音譯,鳥。

在影片開頭,出現了美國情感女作家瓊·狄迪恩的一句話,“談論加州享樂主義的人,從來沒有在薩克拉門託過過聖誕節”。

本片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和瓊·狄迪恩都是薩克拉門託人。

格蕾塔一直以編劇的身份出現,如《愛的階梯》。她還主演了我非常喜歡的《弗朗西斯·哈》。《伯德小姐》是她的編劇作品,也是她的導演處女作。

在《弗朗西斯·哈》裡,她有一次回家過聖誕節,就是回的薩克拉門託。

薩克拉門託是加州的首府,人口45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17人。這些數字置換為伯德小姐的話,就是無聊。

《伯德小姐》最好的一點,就是角度之廣闊,尺寸之精準。

故事很老套,關乎一個女孩的成長。時間卡在17到18歲這一年,也就是從高中生到大學生這個時間段。

話題也很老套,說的是青春期橫衝直撞的掙扎,與周遭世界銅牆鐵壁的衝撞。

十七八歲的時候,誰不曾與全世界為敵呢。

不喜歡父母取的名字,厭惡母親嘮叨,恨家鄉乏味,不喜歡自己貧寒的出身,甚至會暗暗糾結自己不出眾的長相,“為什麼我看起來不像是雜誌裡的女孩”。

無一例外的叛逆,給自己取一個新名字,囂張地寫在成績單上。和老媽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想考到“有文化氣息”的紐約去,起碼是東海岸一帶。

毫不稀奇的虛榮,把前男友奶奶的豪宅說成是自己家,與穿短裙的Bitch交往,和樂隊的男孩上床。

甚至把手臂的石膏都塗成粉色,在學校裡挺著不那麼高聳的胸脯,走路。

這類青春電影,很容易就拍成殘酷物語,似乎這樣才是力量。

《伯德小姐》有著類似電影一貫的尖銳,演不了女主角,長相平凡,成績一般,考不上耶魯大學,上的是天主教高中,考駕照失敗,家境貧寒。父親患有抑鬱症,還失業。母親是躁鬱症,打兩份工。

周圍是浮誇的女同學,前男友是同性戀,男友秒射,修女老師古板得像一塊磚頭……她無法不盼望自己化身為鳥,可以縱身飛翔。

在種種關係中,影片最成功的是對母女關係的刻畫。第一個鏡頭就是母女頭挨頭睡覺,不到十分鐘,兩人的爭吵,如匕首般出鞘。伯德小姐打開車門,跳車了。

母親毒舌、暴躁,對伯德小姐的評判是,“你考不上”,“你不行”,“你會進監獄”,搞到她“飲食失調”。伯德小姐對母親這一點恨之入骨,但她沒有發覺,她自己全面複製了母親這一點,她的毒舌毫無徵兆地就波及了老師、同學。

她對打著鼻環的哥哥說,“把你臉上的垃圾處理了,你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了”。

她和母親的戰爭,毫無預警,隨時爆發,一瞬間,烏雲蔽日,戰火紛飛,但一轉眼,就能讓兩人偃旗息鼓,話題轉移到一件漂亮的裙子上。

在更衣室,出現瞭如下的對話:

“媽媽,我有時只是希望你能喜歡我。”

“親愛的,我當然愛你。”

“不,我是問你,你喜歡我嗎?”

“我只是希望你能夠成為最好的那個你”

“可如果這就是最好的我呢?”

《伯德小姐》劇本長達350頁,如果全部拍成電影,片長將達6小時左右。劇本原名就是《母親與女兒》。

18歲生日那天,伯德小姐去便利店買了一包駱駝煙,一張彩票,一本成人雜誌。站在家鄉薩克拉門託的陽光下,抽了煙,看了雜誌,然後,收到了她的入學通知單。

離開家之前,她粉刷了臥室的牆,牆上是她寫的男友的名字。她曾看著這個名字,羞澀地笑過,嚎啕地哭過,然後寫上新的名字。再然後,刷了牆,離開了家。

她不知道,那些牆上塗掉的字,會一直寫在了心裡。

《伯德小姐》晦暗也陽光,苦澀也甜膩,殘酷也溫情,痛苦也幽默。

是無數細微而有力的細節,是動人而恆遠的瞬間。

伯德小姐的飾演者是西爾莎·羅南,她的表演真正可以稱是細節的藝術。她演出了青春期女孩性格上的公共性,也演出了克里斯汀的私人性。

《伯德小姐》拍出了青春期的恐懼。

隨著身高的增長,伯德小姐視野變得寬闊,她覺得自己的視線似乎超出了家庭、學校乃至家鄉。她害怕就滯留在這個出生的地方,害怕變成母親那樣的人,但她又沒有足夠的姿色,拿得出手的成績去改變眼前的一切。

她的恐懼向外蔓延,變成隨時隨地爆炸的火藥桶。也向內滲透,內心深處的自卑時刻湧出,時刻會淹沒了她。她在自傲和自卑之間,做著永無止盡的折返跑,她時刻鬥志昂揚,隨時筋疲力盡。

少年時,我們很容易就原諒了自身的不足,而對環境的不足,提出更為苛刻的指責。我們以為出走,就可以遠離這一切,所以克里斯汀不惜給自己起名叫伯德,她的目的是飛到現實的烏托邦,紐約。

影片最後,她也真的飛到了紐約。這時候,影像藝術的魅力開始體現出來,在紐約,這個851萬人口,GDP9007億美元的大城市後,伯德小姐的身邊一直是空曠的。

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成熟的時候,其實遠沒有成熟。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衰老的時候,是真的衰老了。

這個叫克里斯汀的女孩,在家鄉時,給自己取名為伯德,她想象鳥那樣飛走。在紐約,當她像鳥那樣漂泊的時候,她叫回在家鄉的名字克里斯汀。

她發現,在紐約喜歡的,還是那種在家鄉喜歡過的那類憂鬱敏感的文藝男孩。她在紐約開車的時候,想說的是:

“媽,當我拿到駕照後,當我終於在路上開車的時候,我發現我從來都沒有意識到薩克拉門託是那麼美的地方。似乎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彎道,都是那麼的美麗。”

我們都曾經以為與家庭出身做的鬥爭,是奮鬥,它是我們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終有一天會發現,與自身的博弈,才是決定你人生寬度的閥值。

人這一生,都在和童年時候形成的性格作鬥爭。所謂成熟,就是你發現永遠也改不掉你性格中最根本的東西。成長就是時刻警醒,學會和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和平共處。

人這一生,就是不斷地遠行,走得越遠越接近他們所說的成功。但最後你會發現,走得再遠,也沒有走出家鄉。走到最後,是為了回到最初走出去的地方。

你曾經極力遠離的,是你一輩子都如影隨形的,也是一輩子追求的,是母親、母語、母校,是故國、故鄉、故友。

我們一生也改變不了的是我們的家鄉胃。我們一生在尋找的是,蜷居於母體時的安全感。


阿郎看電影

事實證明哪怕僅僅是平談的生活,只要感觸夠深,情節構思夠真實,人物塑造夠細膩,就能拍出一部好的作品。

這部目前已經獲得五項奧斯卡提名的《伯德小姐》就是最好的例子。

電影裡的女主克里斯汀和很多人其實一樣,厭惡著現實中的生活,所以總幻想著走向遠方,逃離這個現實。

她青春裡最大的困擾其實就是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幻想和家庭因貧困給她的桎梏之間的格格不入。

她想到外地去上好的學校,而媽媽卻因為不願承擔高昂的學費而希望她在本地念書。她想隨性而為,媽媽卻總想著讓她在睡覺前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她想融進有錢人朋友的圈子裡,現實卻是自己住在貧民區裡只能靠欺騙他人自己住豪宅來維護自己可笑的自尊和虛榮。

我們無法去評價克里斯汀的虛榮和追求是否有錯,畢竟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經歷過這段敏感而又虛榮的時期,我們都僅僅是想得到寶的孩子而已。

我們也無法責怪母親的吝嗇,父親的失業,家庭的重擔都在她的肩上,平常時間多洗一條毛巾的生活瑣事都能讓這位母親頭疼不已,超市裡也總想著打折的商品,尤其是在影片末尾,當女兒準備離開家鄉的時候,她在車上拒絕相送的時候,又說了一句“這裡停車費太貴了”,讓人心酸不已。

一個充滿美好憧憬幻想的姑娘,一位操持全家生活的母親,這段時常爭鋒相對又時常情同姐妹的母女,向觀眾展示的才是大多數平常人家的生活滋味,青春印記。

電影裡最打動我的還是媽媽說的一段話:“你覺得爸爸和我不知道,你為成為我們家的一員而感到羞恥嗎?你爸爸知道,你爸爸為什麼讓你每天在離你學校一個街道遠的地方就送你下車?”

父母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物質條件有多匱乏,還是想盡力地去維護保護子女的精神世界和自尊,這就是世間最接近愛的本質的感情吧。


我是星夜行

《伯德小姐》算是一部現象級的青春片。為什麼說是現象級的?因為青春電影前些年無論在歐美,好萊塢,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很熱門的片子,無論是走實的,接地氣的,殘酷的,玄幻的,吸血鬼題材的,還是不接地氣無病呻吟的,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可謂很是熱門了好一陣兒。

但是火得快涼得也快,歐美那邊的青春片一直還在延續著,雖然熱度不如以前,但是每年都有一兩部口碑之作,總有一部分人是喜歡這種題材的。但是在國內,被一擁而上的爛片給刷倒了胃口,青春片迅速褪去熱潮。但是從電影轉到網劇,青春題材的熱度其實一直還是在的,只是大家傾向於看看免費的,不再想花冤枉錢,不想被騙。

所以,網劇的《最好的我們》《同桌的你》《一起同過窗》《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幾乎每年都會紅一兩部。這說明,這種題材,只要劇本過得去,演員不作妖,總是有大批的年輕人喜歡看,因為一代一代年輕人,都要在影視劇裡對照自己的青春,緬懷一下。

可是網劇火了,電影的青春片類型卻越來越少口碑之作,除了《左耳》還過得去的口碑以及不錯的票房,就剩下《七月與安生》這部亮眼的電影。那麼大批年輕人看了網劇,還是想看電影,因為電影畢竟故事更濃縮,情節更集中,畫面也精緻。國內沒有,那麼轉向國外。

《伯德小姐》的火爆,就適時出現了。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個年輕導演,這部電影是他的處女作電影。在美國就火遍了,爛番茄的好評目前為止還是影史最高。

很難想象,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可以完美到這樣。從專業的影評人,到普通的觀眾,幾乎交口稱讚,0差評推薦。這電影真的好到這個程度了麼?個人覺得未必。

但是這電影的優點又顯而易見,新導演,有了一個紮實的劇本。一個女孩的高三,本來就很容易抓人的時間點,劇本里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就是靠演員的演技支撐,導演選對了人,羅南,在《贖罪》裡就奉獻了遠超年齡的演技,如今更加純熟。加上演她媽媽的是個老戲骨,同學一個一個表現自然,特別是臺詞方面,密集又句句真實。

最後,電影呈現了無數普通孩子的高三,和成長史。當無數十七歲的孩子嚮往遠方,嚮往外面的世界,與父母對抗,與世界對抗,最後終於在現實裡醒了酒,看到了天亮,知道了星期幾,看到了普通無差別的街景,遠方終於消除了對焦不實,大家終於在十八歲清醒過來,給媽媽,給爸爸打電話,想告訴他們,自己長大了。

當然,也就從此現實了,開始進入蒼白的成人世界……

就是這樣普通的成長,可是戳到了無數普通人。因為大家看完才發現,哦,原來大家的十七八歲,都是這麼普通、平庸,又自覺精彩。

這樣的電影,導演是第一次拍,演員這麼年輕奉獻了驚豔純熟的表演,幾乎沒有破綻,又好像普通得每個人都很相似。那麼,鼓鼓掌吧。

這就是個人的電影觀感。


鞏會計

我是書裡閒情,我來回答,我覺得這部電影是對少女懷春時期的較好描述。整部電影其實絕大部分是在講述主人公Christine的心路歷程、內外轉變,與其把它當作電影在觀看,不如當作一部紀錄片。這部《伯德小姐》絕對是近來描述少女時期頗有意思的一部佳作。

電影中的配角也都非常精采,例如Laurie Metcalf飾演的Christine的母親,她的內心糾結、不同層次的堅強和脆弱,特別是在和女兒的互動之間,常常讓人動容又感傷;而堤摩西柴勒梅德Timothée Chalamet飾演的Kyle和盧卡斯海吉斯Lucas Hedges飾演的Denny,也各有不可小覷的表現,特別是堤摩西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裡面大相徑庭的演技,真是令人佩服這位年輕演員。

而我個人對於女主角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的表演沒什麼太大的感覺,有時候我覺得她的靈魂沒有進到角色裡頭,顯得略為蒼白不自然,也許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已。

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一部部都非等閒之輩,風格也都極為迥異,這部《伯德小姐》》算是比較溫馨、簡單的敘事劇情類電影,充滿著青春的味道,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層面。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蘿~



書裡閒情

《伯德小姐》大概是去年最好的青春片,沒有之一。

作為一部低成本的青春文藝片,電影卻打破了「玩具總動員2」保持了長達18年之久的163新鮮的爛番茄好評記錄,成為了——

爛番茄史上新鮮度最高的電影。

對於一部青春片而言,能夠取得如此之高的評價著實不易。

從劇情而言,《伯德小姐》的故事未見得有什麼新意,甚至有些套路,所講述無非是一名高中少女在青春裡所遭遇了的有關親情,友情與愛情的故事。

這樣簡單的劇情,實際上要做好卻並不簡單,畢竟青春片最大的賣點無疑是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引發對於青春的集體懷念。

《伯德小姐》做的最好的一點恰恰是對於青春時期少女心境的刻畫的真實與細膩。

就像Lady Bird (小鳥女士)這個名字背後的寓意一樣,其實就已經表明了她現階段人生的矛盾狀態。

少女克里斯汀希望能夠像一隻鳥一樣,振翅飛翔,然後降落在自己心之所向,嚮往自由自在、打破常規的生活。然而在現實裡,她所處的保守家庭環境卻在不斷提醒和要求著她,必須像個端莊的淑女小姐(lady)一樣,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最好永遠不要跨越。

即使不考慮國籍,這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青春的真實寫照。

年少時誰都想走上自己羨慕的道路,可卻因為種種現實原因無力實現,不斷失敗,不斷放棄,最終我們學會成長。

誰都曾經經歷過叛逆的青春,但最終卻在青春的傷痛與遺憾裡,最終與世界完成了和解。

伯德小姐未必是個好女孩。

她衝動、虛榮、攀比、做事不計後果,但是——

那又何嘗不是當初那個幼稚得可笑但又無比真實的我們嗎?


迷影映畫

《伯德小姐》(Lady bird)提名了第九十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我找出了這部電影看。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故事普通、情節可猜的電影,在我看來也沒有太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電影定位為一部喜劇片,女主角克里斯汀是一個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處於一個叛逆的時期,給自己起了一個非主流的名字Lady bird。她對於未來充滿希望,在友情、愛情和親情中間做著各種選擇。和好朋友吵架-和好,遇到喜歡的人-在一起-分開-再遇到另外的人,認為家人不理解自己-最後醒悟後悔。總而言之,我還是認為這是一部極為普通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