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流小學是如何開展“博物館式教育”的?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我們曾分享《北京一流小學是怎麼啟蒙孩子經濟學的》,今天我們分享姊妹篇。關於“博物館式教育”。被稱為“多元智能之父”的哈佛心理學教授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

理想的學校就應該像兒童博物館,給孩子上課的,應該是各行各業真正的專業人士。這樣的好處是,這些專業人士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在真實的世界探索和解決問題,他們教給孩子的是真正實用的知識和能力。

美國聖地亞哥就有一所這樣的學校在踐行這樣的教育理念,這所被比爾·蓋茨稱之為“每一個美國孩子都為之嚮往”的創新學校,名叫High Tech High,我們曾分享過其案例《全世界都在熱議的一部教育紀錄片,揭秘孩子“極有可能成功”的路徑》。

而北京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公立學校,其國際視野和創新教育實踐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第一的芬蘭、還是注重項目制學習的美國,每一年來自這些國家的頂級老師都會親自來到這裡給孩子們上課,與老師們交流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更特別的是,這裡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學期都會做一個項目,這可不是過家家式的小打小鬧,而是基於社會問題的一個個真實項目,從北京停車難問題、垃圾回收問題,到水資源匱乏、森林保護…這些都是學生們從小要探究學習的重要議題。

學校就像是一所博物館

這所學校雖藏身在小區深處,但漫步在學校裡,這裡就像一所博物館。每一個角落都無不讓人驚豔。貼滿教室和走廊的孩子創意作品、無處不在的項目制學習成果,讓人彷彿置身於博物館中,而恰恰“博物館式的學習”也正是這所學校最大的特點。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學校一樓走廊。每一層均為這樣的風格)

有人說博物館是孩子們的第二學校,而這所學校就像個博物館一樣,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在賦予孩子知識、話題和學習素材,啟發她們在課堂學習之外去發揮創造力,盡情開腦洞,形成各種小組去探究問題的源頭,並去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而這些成果也都會展示分享出來,這是一個屬於學校,更屬於每個學生的共創博物館。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學校的走廊一角)

最近,這所倡導博物館式教育的北京名校,更是引導學生開展了一個全新項目:北極博物館大改造。更有意思是,學生們要在暫不去到北極博物館的前提下,分組設計出博物館改造方案

北京學生去策展北極博物館?這背後可還有一段緣起。北極博物館位於芬蘭,是一所研究和展覽極地文化的博物館。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當這所學校的校長去芬蘭友好學校考察學習的期間,看到當地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去北極博物館深入學習,並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於是便和芬蘭合作學校共同發起這一國際交流項目,通過遊戲化學習的方式,讓國內的學生們也能學會觀察、發現問題,並以策展師的身份,去了解極地的知識,重新策展改造北極博物館,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極地。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開展博物館式教育的四大流程

流程一:4節線上預熱課程,儲備博物館知識

面對一個陌生的話題,必不可少的就是大量的資料蒐集和信息篩選工作。在項目啟動後,學生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去網絡上、書本上搜集與博物館和極地文化有關的資料,並領取線上預熱視頻,針對性做思考和深入研究。例如有個孩子在觀看預熱視頻後,又自發驅動,蒐集了許多資料並製作成12頁的PPT。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這個背後其實考察的就是孩子的信息和媒介素養,從上網蒐集資料,篩選所需信息,再到信息蒐集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無一不是對孩子信息搜索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鍛鍊。

流程二:線下策展思維課程-未來設計師的初嘗試

在前期的預熱之後,迎接學生們的就是200分鐘的策展思維課程,由少年商學院教研總監、明星老師Evan主講。策展人人都懂,但到底什麼是策展思維呢?

實質上,策展是信息的感知、蒐集、分類、綜合和展示的過程。策展思維的關鍵就在於思路的轉變,一旦學生從看展覽的遊客,搖身一變成博物館展品的策劃師,每件展品該如何擺放,先後順序是什麼?如何讓所有展品之間建立聯繫,講述一個吸引博物館遊客的故事?這背後就是一門學問——策展思維,對應規劃能力、同理心(換位思考)和講故事的能力。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英國地鐵博物館)

例如: 英國地鐵博物館在做展示的時候,就不是單調地呈現出地鐵的樣式設計,而是發起了一次投票,問問大家在地鐵上最常丟失的是什麼。

投票第一名是雨傘,所以這個博物館在策展的時候就展示了一個地鐵工作人員沿路收集雨傘的過程。

在課程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學習,從模擬小區便利店店長進行商品擺放開始,學生們也要像策展師一樣,去學習策展的方法,並針對策展主題進行深入學習,設計展品陳列方式,讓展品“活起來”。現場,學生們更做了一個策展小練習,為樂高玩具佈置一個展覽,從中更加深刻體會到從用戶角度出發的設計。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少年商學院在為這所學校的孩子開設策展思維課)

而在課堂上,學生們不僅學習了博物館的策展知識,更對北極的文化、生態環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原來北極的生態環境已經那麼嚴重,北極熊的日子太難過了”;

“薩米文化很有趣,我也很想要去親身體驗,並把這些展示出來”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芬蘭當地的土著居民)

……

上完課的學生們都積極分享著自己的感受。在課程中,除了Evan老師的講解介紹,學生們還靈活運用了平板電腦等學習工具,觀看相關視頻和閱讀相關資料,自主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研究。

這樣子的一種學習,其實就是國際上頗為流行的項目制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即孩子們圍繞一個項目主題,而不是一個知識點,展開跨學科的項目制的綜合學習。

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選擇、計劃並提出一個項目構思,通過多種形式解決現實問題。通過這樣的項目學習,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流程三:在實踐中真正感受策展思維

一般認為,課程上完了就意味著項目結束,在這裡可不一樣。在課程後面,Evan老師還發布了一個重要的挑戰,學生們需要以組為單位,圍繞“北極博物館”這一主題,從極地生物、極地環境、極地生活等6個議題中選擇兩個進行策展設計。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學生們圍坐一團交流心得)

與此同時,學生們還需要去進行線下調研,更加深刻認識博物館。這一次學生們就選擇了北京首都博物館,這可不是走馬觀花地參觀,而是帶著問題,帶著策展思路圖,去實地調研,以策展師的角度去重新觀察和思考博物館的策展和規劃方式。在調研結束,學生們還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流程四:展示項目成果,不斷優化改進

在經過了課前預熱、200分鐘燒腦課程、與芬蘭學生線上交流、小組頭腦風暴之後,每個小組也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策展方案,並在班上與其它同學分享,不斷碰撞出新火花。

例如其中一組將北極“擬人化”,設計了一個北極的“生老病死”展,從冰川的起源(生),到冰川老化(老),再到面臨環境危機(病)最後到其消亡(死),擬人化的展示和精彩的講解,讓在場學生聽眾都深刻感受到北極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少同學還為其它小組的設計出謀劃策,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消融的冰蓋,北極熊的生存岌岌可危)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不少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所博物館式的學校便是北京名校-呼家樓中心小學,有著56年曆史的呼家樓中心小學,特別注重芬蘭與美國都尤為重視的項目制學習,而呼家樓中心小學則率先發起了國內的項目制學習-PDC項目,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創新教育的先鋒,今年3月還走入了全國“兩會”。

PDC是英文Project(項目) Drive(驅動) Create(生成)的簡寫,與項目制學習異曲同工,旨在讓學生在各種各樣實踐項目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從被動吸收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和探索,讓每個孩子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這次的北極博物館大改造,是少年商學院和呼家樓中心小學共同合作的PDC項目。作為同樣重視項目制學習和綜合素質培養的少年商學院,過去5年持續為中國最富創造力的孩子家庭,和頂級的中小學提供創新教育解決方案。

無論是“北極博物館改造項目”還是少商與之合作過的另一個項目“未來學校大創想”,從中我們都能看到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其實孩子們不是缺乏創造力,缺乏的是展示創造力的舞臺。

而這一次的“北極博物館改造”項目也遠遠沒有結束,在本週(5月24日)的中、芬、美等六國的國際PDC研討會上,這個項目還會展示給更多全球更多老師和家長,今年9月,這所學校的代表學生也將親赴芬蘭,深度交流和學習。

北京一流小学是如何开展“博物馆式教育”的?

敢讓孩子做自己,讓教育迴歸生命,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波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綻放。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博物館式教育”是一各非常好的理念。我們也將持續分享更多案例,以操作方法給大家。

本文轉自少年商學院,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