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被錄取了還去復讀,竟然想復讀為什麼還報這個學校的志願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清君25

這種現象還真的有不少。

1.湖北新洲鄒英傑2013年9月以664分的高考總成績被清華大學的精密儀器和技術專業錄取,兩年後退學復讀。2016年再次高考,以705分的高考總成績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

2.湖北新洲王琛琪2015年9月以678分的高考總成績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不到一個月就退學復讀。2016年再次以701分的高考總成績被北京大學數學專業錄取。


上面的兩個例子都是被頂尖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後退學復讀,又都被北京大學錄取的特典型案例。鄒英傑是換學校,王琛琪是換專業兼分部換到總部。

還有的是考上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得到了當地的豐厚獎勵,上大學後,再以各種理由退學復讀,來年再次考上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再次獲得當地的豐厚獎勵。

也有對考上的大學屬於社會知名度不高等理由退學復讀,再次考上更好知名度的大學。

總結,考上大學卻選擇復讀再考上大學,就個人而言,這是他們的權利,誰也無權去多加干涉,因為這並沒有違背國家的高考政策。

但是,對社會而言,對許多刻苦求學、卻無緣考上大學的學生來說,的確很殘忍!

因為你既然在高考中考到了優秀的成績,已經證明了你的能力。一旦填報了某所大學的志願,又被錄取了,你就已經佔了這所大學的錄取名額,其他的人肯定就少了一個被錄取的機會。

如此讀了又退學,復讀再考上,反覆折騰,實是浪費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雖然不違法,也不違規,但情理上卻很難讓人接受。

希望考生們能夠客觀地看待高考志願,謹慎地填報高考志願,在對得起自己的同時,也能給別人多一個機會。


感動時代

復讀,請不要輕易的決定!

既然高考填報規則容許,我們就不要拿浪費資源這種道德的大棒傷害學生。

選擇復讀,有的基於家長的虛榮,有的基於自己的不敢心,有的基於老師的攛掇,林林總總,不一而論。

我的復讀判斷建議是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再做判斷:

1.目標院校層次明確,非此不上。

2.認真分析自己存在的問題,並心甘情願的挑戰自己,調整自己。

3.做好了奮鬥一年的準備,冷靜,平靜的接受現實。

4.心情已經平復到正常學習的狀態。

5.選擇到非常合適的補習學校,補習老師,並且甘願接受補習的管理和安排。

6.父母既不焦躁,又能夠心平氣和的支持自己孩子的選擇。


王為願

哎,沒辦法啊,誰叫人家學習好呢。我高中一個同學只填報第一志願,而且不服從調配,那會他的第一志願是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系,他考了675分,達不到計算機系的錄取線,直接回母校免費復讀。浪費資源但人家有潛力也有市場啊,復讀不要錢,復讀不要錢,復讀不要錢……甚至同學們告訴我他還有獎勵金,算了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其實你想多了,雖然有浪費資源的嫌疑但是浪費不了,有錄取人數限定還有達效率在那兒擺的了,比實際人數多百分之幾了,教育部門有的是辦法卡住招收人數,不過一些開設補習班的學校為了重點高校提高錄取人數各自有各自的方法,俗話說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爭取好成績了,祝你好運。


從你的世界路過8997

就如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一樣,每一個被大學錄取後又回高中復讀的人,都是有所考量有所圖謀的。據我所知分析,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錄取的學校或專業或學校專業皆不理想。如今高考志願的填報是在知分知線知位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績和在全省的排位、一本二本錄取分數線也公佈了並且可以參考往年各校錄取分數線的情形下再填報志願。相對而言,現在的志願填報比以前科學、透明多了,防止了高分低報或撞車的情況。但在如今實行平行志願的情形下,本科的8個平行志願和專科的5個平行志願,每個院校志願下6個專業志願,雖然說給了考生更多的選擇,但也帶來了更多不可控的因素。因為投檔的原則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除非只填報固定院校的固定專業,考上就上,沒考上就復讀。否則,全部志願都填,很容易導致錄取院校和專業並非自己最理想的選擇,因此有些考生會因此選擇復讀。

二、志向高遠,能力超常,但高考發揮失常,雖然填報了志願且被不如己意的大學錄取,但心有不甘,於是選擇復讀。有的學生非北大清華或985名校不讀,如果沒有考上,會選擇一直復讀,直到如願為止。

三、理想和現實的落差所致。有些人被理想大學錄取後,入學之後才發現校園環境、師資、專業及其他方方面面與自己的期待甚遠,於是選擇復讀。

四、畸形的高考獎勵制度下的趨利而動。這類主要是針對成績拔尖同學而言。各地對各級高考狀元和考上港大、清華、北大的學生都予以重獎,較為普遍的是10萬元,有些經濟發達地區從學校到各級政府的獎勵總計達百萬元之巨,對於成績優秀而又家境不好或心態不夠端正的人來說,這就變成了一條生財之道。媒體曾經報道過某地高考狀元考上清華後退學,復讀後考上北大,也許另有隱情,但不排除這種可能。


俗世飄鴻

雖然佔了其他的同學的名額,也給學校造成了微小的麻煩,但不能稱之為浪費資源,首先這是人家靠自己努力和實力爭取的,我們沒有權利說人家浪費資源,其次,錄取了還去復讀的人其實是特別有勇氣的,其一他要面對二次高考的壓力,其二他給自己的要求要更高,沒有誰想著復讀一年還考到原來的分數,其三來自家裡人的壓力。這比沒考上去復讀壓力和責任都更大。我錄取後也想回去復讀,但是我沒有勇氣去嘗試。

不過這樣的事情原因有一下幾種:

被調劑到這個學校冷門或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通常我們報考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服從調劑,這是為了保險起見,但當自己真的被調劑到一個自己不喜歡或很冷門專業的時候,內心就會想拒絕,所以選擇了復讀。

志願未填好,錄到所填最後一個院校

填寫過志願的同學就知道,最後填的那個志願會是我們留來保底的,也可以說是我們本來就不喜歡的,前面填的那幾個都沒有錄到,只錄到最後一個。

追求更高的高度

錄取之後覺得自己本應該考更好的大學,即使被錄取了,心中還有不甘,考慮再三後,最後還是決定復讀。

相比於那些被錄取到名牌高校還回去復讀的人,更多的人是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沒考上好大學,在深思熟慮,在經歷無數精神煎熬後決定重回高三。目前很大一部分同學考研的原因就是因為想要彌補高考的遺憾,渴望通過考研去名牌大學。

我們雖然不鼓勵錄取之後再回去復讀,但是因給這樣的人更多的包容


校園Station

被錄取了還有復讀,有幾種情況。

一、當時填志願的時候,沒有想好,究竟是復讀,還是報考大學。處於猶豫階段。後面想清楚去復讀。

這就導致有可能,被錄取的是最後一所大學,心裡面很失望。決定復讀。

所以被錄取再去復讀,基本就是心裡落差太大。不能接收。沒有準備好。

在此,也祝各位高考學子金榜題名。


聆聽敬亭山

請把打王者榮耀的時間花在瞭解各種信息上!

先看下復讀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對學校或專業不滿意,也就是說志願填報沒報好,這是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就是感覺自己沒發揮好,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提升,所以想復讀再拼一拼。這兩種情況都是會導致復讀的。

其實不止是被錄取了去復讀,有些是去學校讀陣子了還退學復讀的,為什麼?因為他們不喜歡這個專業,那不喜歡為什麼還選報這個專業呢?所以終極原因還是在高中時期沒有做好生涯規劃。

慶幸的是新高考改革已經倒逼學校和教師必須開展生涯規劃教育了,讓學生能充分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特質,瞭解專業、大學、職業等信息,只有瞭解了這些基本信息,在志願填報時才不會出現誤填這個專業的問題,出現上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的問題。

比如你想學的是其實是地質學但你報了地質工程學,從專業名稱上覺得兩者差不多,而沒有去做相應調查就選擇了。同學中有這種現象的太多了,也就是因為信息不瞭解而去做了錯誤的選擇。如果這在五六年可以理解,畢竟互聯網沒像今天這樣發達,但如果是放在今天還出現這樣問題就非常不該了,你把打王者榮耀的時間放在瞭解這些基礎信息上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當然,題主說到的浪費資源問題,這個根本談不上,這是作為學生的一個選擇權利啊,難不成四年都要面對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學一個自己無感的專業嗎?如果想不被別人這種看起來浪費而造成的傷害,那就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學霸吧。成為學霸才會遠離各種不公的。


生涯規劃黃藥師

有以下幾種原因

被錄取的專業不滿意

有的人雖然被錄取了,但是被錄取的專業不是自己當時想要的,但是為了不滑檔,服從了調劑。從我自身的例子來說。第二志願報了一個穩妥的學校,服從了調劑。按照往年的錄取情況看,我可以被錄取到自己想要的專業,但是,那一年出乎意料地分數線提高了,導致自己本來可以選專業變成了被選專業,在大學這幾年裡對於這個被選專業很是不開心,學得不開心,過得也不開心。

被錄取學校超乎自己的想象,不喜歡

有的人為了保底,在填志願的時候填了幾個差一點的學校,沒想到那一年運氣差,就被錄取到自己不喜歡的學校,就會想著重新再給自己一次選擇的機會。

忽然醒悟,想好好再打拼一年

很多人在報志願的時候體會到現實的殘酷,分數名次才是選擇的標準,於是頭腦開悟,就想要再奮鬥一年,爭取更好的結果。

那些說人家浪費名額的,其實就是你沒實力,如果你有實力就把他們擠下去了,哪裡還管得了後面的人復不復讀。所以好好努力才是王道。希望,是你選擇大學,而不是被迫選擇大學。



zheng錚錚日上

首先很肯定的回答,是。

在一個學校中,錄取考生是要安排專業課程,生活環境,以及就業指導的,而且也需要向考試院支付錄取費用,錄取通知書郵寄的費用也是要錢。所以第一個方面,你錄取不去就是浪費被錄取學校的錢!

其次,錄取了不去,會造成專業人數變化,師資變動很大。在你錄取的時候,你的分數身後還有很多人想要你的名額,所以你相當於一個劊子手,剝奪了別人的選擇權。

高考從來就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情,如果你沒有認清自己,就不要拿自己的高中生涯開玩笑亂填志願,自己的選擇要對自己負責,不要以逃避來逃脫。作為一個競爭者你也希望對方也是公平的,可以珍惜機會的不是嗎?

對於錄取去復讀的學生,我只想說,去什麼地方自己心裡有數,不想去的學校就不要填,不要浪費學校資源,不要踐踏自己機會,不要壓制別人前程。去不了自己喜歡的從頭來奮鬥可以嗎?我的回答就是這樣。


王各加

這種現象不奇怪吧?既然政策允許,何不充分利用。被錄取,又回去復讀,不外乎以下幾種可能:1、高考時水平未達到充分發揮,進步空間還較大;2、想通過復讀,讓自已的知識水平再提高,考取更好的學校和專業;3、被錄取學校或專業是"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到最後,還是扔了吧!4、廣泛徵求了教師、家長、同學的意見,"壯士斷臂",進行了重新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