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中國的戰機垂尾尖端是下切的?

HDIBA

垂尾切尖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震顫並減阻。

氣流本身就是從高壓區向低壓區流動的特性,所以當機翼兩面氣壓不同時,翼端的氣流就會從高壓一側向低壓一側流動,形成翼端渦流。
翼端渦流在主機翼上表現較為明顯,因為飛機升力就是靠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形成的。所以對於機翼來說,翼端渦流存在等於變向削弱升力,所以民航採用稍小翼,軍用戰機一般採用切尖的方法。


F-15是最典型的採用機翼切尖的方法,這張圖可以較好的展示F-15切尖機翼削弱翼尖渦流。

在垂尾方面,雖然其翼尖渦流強度要比水平機翼上弱很多,但危險性則大的多。因為垂尾厚度遠不比機翼,結構強度要低很多。所以這種翼尖氣流變化產生的左右力矩,很容易不斷搖晃垂尾,使其發生震顫現象, 從而影響飛機安全。
飛豹原型機是垂尾沒有切尖的,但是試飛過程中發生垂尾折斷事故,圖為085號原型機“生前”圖片。

但是這種垂尾切尖處理,等於也變向削弱了垂尾的作用,特別是在執行對地攻擊的低空低速飛行,需更好對抗氣流擾動,保持航向穩定性方面頗為不利。同時垂尾位置遠離機身,是佈置電子對抗裝置的理想位置(對自身電子設備造成的電磁干擾現象較弱),所以美軍是不喜歡對垂尾進行切尖處理。


F-15的垂尾頂部,左側較粗的是AN/ALQ-128電子干擾吊艙,右側頂部是防震顫杆,再加上F-15垂尾的尾撐十分粗壯,以此來對抗垂尾渦流的震顫。

長期以來毛系戰機是用途區分十分明顯,再加上蘇毛在戰機用料和結構強度上比較摳門,航空技術方面落後不得不在結構重量上精打細算,垂尾切尖代價少,收效較大所以蘇毛的戰鬥機大多采用垂尾切尖處理,從米格-23開始到蘇-27都是這樣。
蘇-27的垂尾切尖,當然副業是用來給P-3偵察機做手術用的。


只有蘇-25蛙足這些對地攻擊機垂尾逃過一刀。
我國購買的蘇-30MKK是唯一沒有垂尾切尖的蘇-27家族成員,理由同上。

同樣,我們對部分戰機垂尾切尖,也是為了防震顫效果。
殲-10A垂尾沒有切尖,垂尾頂部用防震顫杆和電子設備艙,同時尾撐結構也相當強壯。到殲-10B重新設計垂尾電子艙,對垂尾進行切尖處理。


五嶽掩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