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孤獨有關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黃權衝

何謂文學?以直觀的方式,傳達人們的生命體驗的文字作品,即為文學。

文學是人學。作為世間最為特殊的存在之一的人類,生老病死苦都是文學的題中之意。

孤獨,作為人們最為深切的生命體驗,自然也是文學家書寫的重要主題。

古今中外,以孤獨為主題的作品甚多。《百年孤獨》講的是曲折多難的拉美近代史,其他答友業已作答,此不贅述。尼采宣稱,“唯有天才和瘋子,才能享受孤獨!”姑且舉古今中外數例孤獨的天才及其作品:


0.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

李澤厚先生贊此詩:它所表達的是“開創者的高蹈胸懷,一種積極進取、得風氣先的偉大孤獨感!”

陳子昂《感遇》組詩,抒寫的也是人生的孤獨感,不過,主要落實到社會政治層面了。自己得不到趙家的重用,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人生價值難以實現,便生髮出屈原式的焦灼感——“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0.莊子:“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知己難逢的孤獨

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莊子·齊物論》。

白話譯文:莊子我的言論,是這樣的怪異奇特(當今無人能夠理解)。萬世之後,可能有被超凡的大聖人讀到,並被理解。然而,這或許也是奢望,因為這要好比早晨和傍晚能夠相遇一樣艱難。

莊子的孤獨,像深淵一樣,不見其底。又像瀚海一樣,不知其邊。《莊子》,實為孤獨者之書。《人間世》篇,呈現了他所處時代的荒涼與野蠻,外在的糟糕現實,讓他徹底絕望。無力改善外界,自身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些富餘的能力都轉化為對精神自由的探索和追求。然而,除了惠施勉強能與自己對話,其他人皆無此水平。

可以說,莊周是中國版的查拉圖斯特拉!


0.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理想主義者之孤獨

美政理想難以兌現。楚王耳根子軟,缺乏主見,“嫉與虞城研習”,本來信任屈原,欲行其政。結果,很快因奸佞讒言,疏遠屈原。貪圖小利,終至國蹙身死,為天下恥笑。

然而,屈原卻無法恥笑曾經信任重用自己的君主,自知無法扭轉楚國一地雞毛的混亂,卻仍身系國運,與之浮沉。在得知郢都已破,回朝無望後,乃縱身一躍,從彭咸之所居,葬身魚腹之中。

相較《離騷》和《九章》組詩,《漁父》對屈原的孤獨描繪得更為集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不願順從流俗,與之同流合汙,“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0.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謫仙人之孤獨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李白活在歷史的幻覺之中,現實被他的想象塗改,但他卻不自知。世人以為是李白誤讀了現實,而曠古絕今的天才真正誤會了現實嗎?未必!

世無人莫我知兮,且須一飲三百杯。月亮衝出雲天之時,把酒對月,暢懷酣飲。與幽人對酌,一杯一杯復一杯。與友人劇飲,酒助詩興,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醉如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的狂放,有著莊子的沉痛和無奈。

如果當時已有美酒,莊子恐怕已然先李白酩酊。幸好,杜康遲莊子數百年,莊子時的糧食酒度數尚低,否則,李白的寂寞將何處安放?

“古來聖賢皆寂寞”的另一版本是“古來聖賢皆死盡”!只剩下一個李白,從天而降,浪蕩一生,終歸寂寞雲煙之中~~


0.尼采:“看呢,這人!”——超人查拉圖斯特拉之孤獨

尼采和19世紀歐洲的莊子,更有力有激烈的莊子。他孤獨地反抗絕望,看透希望的虛無之後,進一步戳穿絕望的偽飾。他深知,現實一杯苦酒,難以蒸餾淨化。不願皺眉幹飲,他以狄奧尼索斯的狂放姿態痛飲!苦酒之苦,便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

歡呼Overman,超越人的人,中東古代的拜火教主查拉圖斯特拉被他復活,成了他的理想國的開國之主。

然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未抖盡孤獨,也沒能幫他走出《道德的譜系》,抵達《善惡的彼岸》,建立《快樂的科學》,最後,無上孤獨的盛宴讓他消化不良,瘋癲著魔,無盡的孤獨,讓他徹底拋卻塵世虛偽的矯飾。

《看呢,這人》中,他把天才所理解和體味的孤獨,和盤托出。這部自傳中,他以菜場大娘都認識但也覺得奇怪的語言:“我為什麼這麼聰明?我為什麼這麼智慧?我為什麼能夠寫出這樣的好書?”確是,不甘孤獨的弗里德里希,開始以查拉圖斯塔拉自比了,他已自覺成神了。


0.佩索阿:“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瑣碎庸常生活終究無法磨滅宇宙之子的孤獨

世人多半聽說過奧地利的卡夫卡,曾寫了《變形記》的小說家,卻很少知道葡萄牙有位和他生平極其相似,但可能更為博大、更為深刻更為孤獨的詩人哲學家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

跟卡夫卡一樣,佩索阿生前只是個碌碌無為的小職員,擺脫不了現實生活的奴役,愛好寫作,卻總是不敢放棄瑣碎無聊的工作。都敏感而自卑,覺得自己難以長壽,結果上天嘲弄了他們,在證明了他們的遠見的同時,卻取消了他們的生命!他們都把寫作看作生命的價值和寄託,但對自己的文字總是不滿意,更擔心愛情和婚姻影響寫作,覺得自己給不了女人們幸福,都訂過婚,最後又都後悔,以致終身未婚,皆無子嗣。

[佩索阿,本文圖片皆自網絡,侵刪]

相對而言,佩索阿的哲學氣質更為突出,長於寫作詩歌和散文的他,彷彿是才是真正的“夜王”。白天,忙於瑣碎無聊的事務性工作。一旦夜幕降臨,他體內的千千萬萬細胞便甦醒復活,個個敏銳,個個天賦異稟,個個能征善戰。

在《惶然錄》中,他解構了現實、歷史文化中的種種,把生命推進了新的階段,更把隱幽世界的大門打開。在他的筆下,幾乎一切凡庸尋常之物,都通向偉大的世界。

“無窮的地方,無窮的人,都與我相關。”真讓人懷疑,魯迅是不是佩索阿的兄弟,竟然與之同調。

【佩索阿的這本詩選,在豆瓣上,竟然被很多人打了一分!他的孤獨,還在繼續~~當然,他可能從未曾渴望得到庸常之人的肯定和愛戴】

而佩索阿詩性天空的廣大闊遠,非一般的氣勢所能描述,更不是豪放叫囂能夠比擬,《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含納這種氣魄的心胸中,卻有一顆孤獨但並不覺得的心靈。

佩索阿的孤獨,近似於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的情調,牢籠宇宙,賓客萬象,盡挹西江,細斟北斗的天人一體。然而,卻更為宏闊、深刻而悠遠!


更多人文精彩,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風雅人文觀察

有關孤獨的作品很多,列舉幾本看過的吧!

1.人間失格

它描述的不是頹廢的精神,而是極度的理想主義、因太過高尚而迎來破滅的理想主義,只能讓自己選擇孤獨。

2.瓦爾登湖



不須多說什麼,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有獨到處。主要描寫作者自己獨居生活時的遐想。

3.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是代表年輕力量反叛世界的英雄。我當時就是這麼理解的,覺得它裡面深深的疏離感浸透人心,覺得青春小說無出其右。自己的叛逆給別人孤獨之感,兩者兩項結合。

4.小王子

這本書是獻給長成了大人的從前那個孩子。《小王子》不僅贏得了兒童讀者,也為成年人所喜愛,作品凝練的語言滲透了作者對人類及人類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現出的諷刺與幻想,表達出小王子的那種孤單和寂寞。


宇安

我一看到“孤獨”這個詞,最先想到的是《百年孤獨》這本書。但《百年孤獨》所寫的並不是或者說並不主要是講哪個人物的孤獨,所以我想,這個問題中的“孤獨”,應該指的是個體、個人的孤獨,是一種孤獨的情感的意思。

既然要說到孤獨,我們不妨先給孤獨下個定義。

已經去世的歌手阿桑在幾年前有過一首很流行的歌,叫《葉子》,裡面有兩句歌詞是這樣寫的: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這兩句基本上就可以作為孤獨的定義了。按照這個定義,我狠狠心,決定把一本我認為最喪、最負能量、最孤獨的小說推薦給大家:

美國作家理查德 耶茨的小說《十一種孤獨》。

這部小說,顧名思義,寫了十一個孤獨的人,也是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十一個短篇小說,裡面的主角有的是小學生,有的是老人;有的是快要失業的白領,有的是富二代;有的是軍官,有的是樂手、教師;有男人,也有女人。

這些人並不都是因為物質而困頓,也不一定都遭遇到什麼具體的人生困境,但他們都活得很沒有安全感,活得很寂寞,很淒涼、很失落、很絕望。讀這本小說,你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讀完後,你會感到非常沮喪,就像自己心底的鬱悶、失落被不相干的人窺見一樣 ,你會感到很難堪,很沒面子。

是的,讀這本小說,你一定覺得自己也是人海中一個孤獨的靈魂。是那種唯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味的,一意孤行的苦悶。

我曾經在一篇書評裡寫道:“孤獨,就是拒絕世界或者被世界拒絕,是冷漠的人際關係,是無情的被他人或社會所羞辱,是自己的熱情被反覆澆滅。總之,就是那種無論如何也沒法融入到“正常”的家庭、社交、時代潮流的感覺。”

我能理解為什麼耶茨能寫出這樣一部小說,他本人就是孤獨的過完了一生。他雖然被譽為“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而且早年成名,並不是很不順,但他30幾歲離婚後就一個人生活,寫作並沒有給他帶來財富,他一個人有時候寫作有時候還去做工,當槍手。他熱愛酒精,白天不喝酒,他要寫作,一到晚上卻總是爛醉如泥,不醒人事。於是他很快透支掉了身體,60幾歲就去世了。

我特別喜歡他的一句話話:“對孤獨的人來說,喜劇是一種羞辱”。

這句話,不能不說對孤獨的人的心理,戳的太精準了。


danyboy

少年的孤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如果說個人的孤獨是有階段性的,那麼,《挪威的森林》則是少年時候的孤獨體驗!

天才的孤獨——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或許並不知道我們曾經仰望過的天才也有孤獨的一面,讀了《月亮與六便士》,從另一個角度去品味你便會發現: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

一個家族的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以拉丁美洲為背景,訴說著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相比起個人的孤獨,家族的興衰、群體性的孤獨更讓人揪心。

一個時代的孤獨——奧利維婭·萊恩《孤獨的城市》

世界很大,我們可以去看看!然而,我們不能回到過去的時代,不能親眼目睹那個時代的孤獨!我們只能夠透過那個時代的藝術家作品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被邊緣化的人、被排斥的人群是多麼的孤獨。《孤獨的城市》有著個體孤獨的體驗、群體孤獨的困境以及整個時代的轟轟烈烈!

綜上所述:孤獨的文學作品背後肯定有著一顆孤獨的心,也同時在告訴大家關於個人、家族乃至時代性的孤獨。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用心分享乾貨的鏟屎官!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若喜歡,順手點贊,你的肯定是我的動力,讓我信心加倍!——涅槃陟

涅槃陟

想起了看過的一部電影《海洋天堂》。說的是一個孤獨症患者大福和父親的故事。大福因為身患孤獨症,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十分有限。偏偏父親這個時候又得了絕症。為了能讓自己走後,大福的日子能夠好過些,父親想盡了一切能想到的辦法,甚至告訴他自已會變成一隻海龜,永遠陪伴在他身邊。父親最終走了,大福卻什麼都不知道,但是有大海龜和他在一起,他也十分的平和和安靜,就像父親在身邊一樣。感人至深的父愛。表面上看,大福是孤獨的,但我想比他更孤獨的是他的父親,大福的孤獨可能是沒有感觸的,而父親的孤獨卻是無可言說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到人到底都是孤獨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任和誰再說的來,再親密,無論父母,妻兒,親朋故友,都不可能做到靈魂上的契合。所以當人離開這個世界之時唯一能夠帶走的就只有孤獨了。



阿杜15883851

歷史上有好多文人墨客寫下了不朽的有關孤獨的篇章。我獨愛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牛津,相對忘貧。

注: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整日裡,相思相望,以不得相親,枉教得淒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藥,而飛奔月宮。如果能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此詩是納蘭悼念自己的愛妻盧氏而做,但通篇顯示了自己的孤寂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